如果赋予喜悦一种颜色
将是什么颜色?
是雨后晴空的彩虹
是烟花绽放的璀璨
是月染春水的苍青
是遍染秋山的宁静
抑或晚霞夕照的火焰?
马路的画给你答案
喜悦是蓝色的
清澈 纯净
宝石一样
像九寨沟的水
不受约束
跳荡着
“色彩的声音
犹如天籁”
喜悦的感觉
来自宇宙深深处
《不动而动》2017-2021 180x210cm综合材料 私人藏
观马路作品偶感
一、能量涌动,炁象艺术的诞生
站在马路的作品前,视线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明澈的色彩,层层叠叠铺排开来,变化诡谲,纵横交错,如真如幻。似是思绪的无边飘逸,似是情绪的活泼流动,似是对宇宙上下的无尽求索,似是寻得答案的豁然开朗……身处一片片深蓝浅蓝、玫红橘黄,你感受到来自色彩的暗流涌动,如身处大海之上,海水渐蓝,由浅至深,墨蓝、墨黑……深入海底。又从海底升腾出一股力量,涌上海面,撞击礁石,飞花四溅,银瓶乍破一般,色彩的爆发,能量的释放,引起你内心的悸动与共鸣,这种内在的力量似曾相似,它来自哪里?
“它来自生命的能量。我在艺术探索中,也不断地寻找一个字,能够表达我现在的艺术。终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非常有幸地找到了这个字。叫做’炁’。”
眼前的马路先生身形颀长、挺拔,身着黑色夹克,深灰色工装裤。衣着朴素,亲切随和,他的语调平静舒缓,娓娓道来,眼神专注而谦逊,偶有笑意在眼睛里闪耀,透出智慧而热情的光彩。
“‘炁’是一种能量,万物的本质所在,也是万物产生的本源。能量看不到,摸不着,无影无形,却影响着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这个’炁’字,上面一个’即’,是即时的,稍纵即逝的意思,或者是’无’,意思是’无中生有’,下面的四点,正如火焰的力量,涌动着,鼓舞着上面的无产生有。”
我在作品前一一看过去,《涌动》蓝色的力量,由深处涌向上方;《流向深处》,力量更集中,更有力度和速度向纵深处流淌;《五个白点的游动》又名《炁》,我停下来体会这个字所蕴含的意义,五团白色光点似乎从天而降,携带着无形的能量,向着似乎是海的中心缓缓游去,下一秒,能量的交错重叠将使它们聚集到何处?
后来,我细细品读马路的画册,翻到了作品《炁象》的一页,原来这是马路在绘画实践中,一步步探索,逐渐坚定下来的一个新的艺术概念。
画中深深浅浅的蓝仿佛将大海与天空连为一体,混沌无端,似乎是遥远的地平线上,一团白光正从海底涌起,临近海面炸裂开来,蕴藏的能量在海天之际向四面八方奔涌而去,高空,海低,远方……近处的海平面,青金色的海底生物从四面涌向白光,同时又似乎逆行而上,纵横恣肆,无始无终,各种力量交错重叠,共同构成了一幅富有张力的合力,涨满了整个画面。
《炁象》创作时间是2011-2020年,时间横跨了十年,十年间的世事变迁,沧海桑田,马路对生命、自然、宇宙空间和艺术的认识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同时空的交错,铸就了画面的丰富性。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在变化,作品随之生长,内涵愈加丰富。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变故,体察到无常的日常,接受并欣赏,心境的阔达,升华了艺术的审美,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化为多方能量的交错进行的因,形成了万事万物的果,即我们所看到的‘象’。马路找到了万物发展的本质所在,更名炁象。
炁象的概念由此诞生。
“‘炁’字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而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琢磨。我留学德国,那时候还称为联邦德国,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我都看了,贝克曼作品的黑线的轮廓,巴塞利茨的倒着的画像,当然还有其他艺术家,我的作品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但并不是要一味的追随下去,而是要创新,创作出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但又不同于古人的新绘画。我总是在不断地思考这件事,到底用什么字合适,能够概括我现在的艺术。现实主义是以眼见的、共同的视觉真实为标准,加上个人的见解和态度成为表现主义,加上个人的想象成为新表现主义,再加上大众的共同想象等于超现实主义。把这些融合起来,即成‘炁象’。这层层叠加的结果其过程并不截然,时常反复跳越。”马路进一步解释道,“以前我还不是很坚定这个概念,现在我越来越坚定了。”
《苍然细水化凝尘》布面丙烯综合技法2016年90cmX120cm方向可变
二、不动而动,无形决定有形
类似这样横跨漫长时间的作品,并非个例。如《约取万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日月空》《不动而动》等作品的创作时间几乎横跨了十余年,马路在初创这些作品时,总认为还欠缺一点什么,先放一边,几年甚至十几年过去了,他对那些画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于是,再次创作,这些历经时间打磨的作品,似乎也随着马路不断深化的思想和新技法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生长,新的生命,拥有了新的思想内涵与外延。
比如《不动而动》,这是一幅跨越了几年时间的创作,“能量是无形的,正是这些无形的东西决定了有形的世界。”马路说,“动与不动本身是一个矛盾。即使是现实主义,也并不是完全再现对象。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在不停地调整位置,近距离观察,远距离调整比例结构,这时候,我们总是在动,模特似乎是不动的。当对象固定下来,形成画面,又成为不动的。在思考这个过程的时候,把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不是只关注一个静态的结果,所以中国书法特别讲究动的过程。在静态当中所体现的动的过程,因为书法必须要靠动作才能得以形成。不同的动作形成不同的书法,我们看到的是毛笔沾了墨,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最关键的是在空中,笔画如何交替的过程,它并不是起笔收笔那么简单,后来的研究将书法的笔画进行分类,形成几种体势,包含了在空中的动作。比如一竖一横,毛笔在空中由竖到横如何变化的,这个过程特别重要。所以凡是能够有痕迹的,实的东西,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是背后的‘虚’,看不见的。画画的时候特别强调的是这个过程。”
艺术的体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马路在绘画中体悟到的哲理,总是要将之放置于生活当中去一一验证,有着哲学家般酷爱思考的习惯,并将之观察实践,知与行相互依存。
“许多看不到的,却支撑着我们的生活。”马路接着说,“所谓的看不到,其实主要是由于我们自身的身体所限,比如我们不能看到最大的和最小的,只能看到中距离的东西,但是这些最大的和最小的,却生成了中距离的东西。”这种知识达到的认知,似乎使马路在以感性认知为特点的艺术家群体中别具一格,具备这个领域中罕有的科学知识和辩证思维。
原来,这源自于马路少年时期对于无线电的热爱。
马路生于艺术世家,父母均为艺术造诣极高的名家,似乎理所应当地他应该成为艺术家。然而,父母并没有刻意培养他艺术方面的兴趣,而是任其自由生长。彼时彼地,最为流行的时尚爱好是无线电半导体与滑冰。年少的马路对此两样乐此不彼,尤其是沉迷于研究无线电,他用仅有的几个零花钱买来一堆废旧的电子元件,精心捡出好用的,在小小的电路板上画电路、焊接电子元件,并常常与同伴们一较高下,制作水平日渐提高,频道覆盖,灵敏度,抗干扰性能,音质等等都优于同伴,研究的高峰达到可以很漂亮地焊接七个管。这意味着什么呢?能够收听到短波和敌台。当清晰的禁忌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来时,他们欢呼雀跃。这种秘密的快乐更激发了他对无形空间的痴迷。
再往下走,就是制作电视机了。这对于工薪家庭而言,是笔不小的开支。马路终止了无线电的研究,中学毕业后,进了街道办的织袜厂,做维修工。
父亲的学生,经常到家里来学绘画;父亲的同事,经常到家里来切磋画艺。对于如此浓厚的家庭艺术氛围,马路熟视无睹,浑然不觉,没有萌发出学画的意愿。家里的画册堆积如山,他只是顺其自然地翻看,对于油画的色彩较为感兴趣。直到十六岁,在北京一个秋天的下午,马路才背起父亲的油画箱,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色彩写生。
写生作品拿回给父亲看,父亲点评道,“色彩没有拉开,但很有色调,画出了秋天下午还有一丝暖意的太阳。”这鼓励了马路,说明他对色彩拥有很强的感知力和情绪的表现力,知子莫若父。马路开始随着自己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绘画,然而也只是他的一个兴趣。三年过去了,十九岁的马路,终于决定要学画画了。意外地,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然而他对色彩非同一般的感悟和表达的天赋,得到了父亲同辈的赞叹,获得支持,父亲也慢慢转变了态度,接受马路要学画画的志向。
1978年,二十岁的马路参加了首届恢复后的高考,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接受正规高等美术学院教育;1982年,二十四岁的马路考取了公派留学生,到德国(西德)学习艺术。回国后,先后进入壁画系,油画系执教,创作至今。在艺术学习的经历中,色彩,这一激发他学习油画的最初动因,一直在他的绘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惊天》布面丙烯综合材料2007年210cm×170cm
三、贵在节制,色彩的乐章
“油画的色彩非常吸引我,对于我来说,比题材感受更多。”
纵观马路的作品,无论是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后期的抽象乃至炁象之作,对于色彩的把控均极为细腻精妙,肌理丰富,色彩本身成为存粹的艺术。瑰丽诡谲的晚霞,风云突变的大海,冰雪消融的河流,浩渺无际的天空,甚至是哲学的思考,宗教的体悟,马路皆用色彩表达得透彻淋漓。然而,马路对自己的这一天赋仍然能够跳脱出来,清醒地予以理性的观察,探寻色彩的意义:
“色彩是感觉,有没有意义?当感觉抑或说是直觉,也需要深入思考,只有将感觉上升到思想的时候,才会有高度,才能谈的上‘创作’。”
在视知觉引起心理深层次的感觉时,马路将之升华到思想的高度,探讨色彩的意义。然而,色彩是真实的感受吗?还是视觉造成的错觉?“如果世界是黑白的,也许人的认识会简单些?一个彩色的世界使人的所知复杂。后来知道,有些色彩看不到,或者色彩和造型都是幻觉?”他对色彩的探索与思考,从人体自身的物理限制层面开始思考,发现了视觉的欺骗性,对视知觉的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视觉不可靠 却提供了许多联想 顺着联想想 这世界还有许多可以想象的地方 ”
或许,视觉感受到的色彩,为他提供了许多想象力的空间。关于想象力,他亦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探索人的创作的灵感来源——想象力的规律。他发现,想象力是经验型的,将以往多种经验重组后,将会产生新的想象力。因而,我们观看马路的作品,总有一种梦幻的感觉,因为想象力的经验,使得画面呈现出多重时空的交叠,时远时近。绘画由多层次组成,他不在画布上起草稿子,而是泼洒颜料,每一层泼上去,画面呈现的效果完全变化,于是他在新的画面上继续创作,这时候,对色彩、技术的控制、节制就非常重要。
作品需要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色彩关系,多个色彩内部之间,单一色的多层次之间,各种色彩关系的设置、对话,和谐交融,形成画面的内在节奏,而任何节奏变化组合,要形成和谐的关系,表达内心,音乐是最高艺术形式。马路坦言欣赏巴赫的音乐,因为巴赫的艺术是数学与艺术的统一,节制而有规律性,虽然乐章没有较大的变化,但旋律中有许多不断重复的细节,仔细聆听,每一次的细节都呈现出精妙细微的变化,有不同,才有相同。和而不同。这种理性地节制,为每一个节奏里注入心象的色彩,最终臻至最高的艺术形式——色彩的华美乐章。
要在细节中形成这种微妙的差别,选择色彩上,马路小心收拾,精准控制。即使同一种色彩,也需要与上一层有细微差别,掌控好水分的多少,泼洒速度的快慢,干燥时间的长短,与上一层色彩形成的叠加变化,然后再交给大自然,阳光的温暖,昆虫的涉足,尘土的飘落……使艺术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古典家具的包浆,呈现出经过岁月的沉淀,去除了火气之后形成艺术的审美。新的画面不断重新激发马路创作的想象力,正是这种对色彩的感觉,技法上的把控,细节上的精微,使得马路的作品呈现出音乐般的迷幻、空灵、阔大与无限。
《那个罗布泊》布面丙烯综合技法2017年100cmx140cm方向可变
四、顺应限制,创造的理性
马路在《如瀑如树》的题记中这样写道“材料有自己的限度 利用其限度乃顺天意 非不极致 而是在极致间控制 在控制中创造。”
看似感性的绘画,创作的背后其实充满了科学与理性。如果不能充分掌握材料的特性,将会在创作中受挫。
“油画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比如创作技法中用油的东西要做到肥甘瘦,肥在上面,瘦在下面。一开始要画得薄,控制用油的量,等干透再画第二遍,如果用油很少的话,很快就干透了,可以整个铺满去画,再等它干透画到第三遍,才可以局部深入刻画,不能铺满了,这一块画完,接着画下一块,然后再很有步骤地进行。这是我多年总结出的规律。”马路介绍他创作油画多年积累出的技法经验,这是从多年前的一次材料出现的问题引发的。马路开始创作时总是凭着情感一气呵成,没有事先对画面根据材料特性进行时空和步骤的精心安排,游心驰骋,心之所至,即成风景。然而,几年后的一天,马路发现,精心创作的作品表面龟裂了,像干燥的土地,并出现了部分颜料的脱落,露出白色的底子,失去了原有的完美,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性。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种缺憾。虽然现在来看,这种脱落将会形成另外一个空间,脱落的部分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画面反而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随性感,正是神品精髓之所在。但在当时,作品颜料的脱落,令他十分伤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马路尝试了各种材料。最终发现,用综合材料,用丙烯或者加上一些乳胶、树脂,可能会使画面得以更永久的保存。但在操作层面上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需要技法上的改进。这在《关于1985 家用电冰箱运输情况的报告》中明确记录:“这幅画 开启了我的丙烯道路 尽管是二十之后的再认识所导致。”
告别了具象世界,开始用抽象绘画表现心象的马路,逐渐意识到材料与技法的重要性。据马路的观察,德国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以及新客观主义作品中,创作技法中更多注重的是颜料平面的延展性,缺少向内渗透的力度。而具有深厚书法功底的马路,则体验到颜料对于纵深的晕染性;西方的丙烯创作用油来调和,而中国画创作控制着用水的多少。这启发了马路的创作手法,他在丙烯中用水来调和色彩,通过水的运动,以期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水漫金山式的创作中,他层层泼洒,控制着颜料加水的多寡,洇入画布的深浅,在重力作用下流淌的方向和速度,形成细腻的肌理,造出脱离客观现实的“象”,完美体现自己想要的那个“象”。
“绘画有局限,也总能提供新的可能性,可能性就在局限之中。绘画的种种可能是需要人去发现的,人必须克服自身的障碍才有可能去接纳、认可。”在创作抽象绘画《神律》的时候,马路对于以创作为主还是以特色为主产生了疑虑,提出“创造却要合规律,这规律是颜料,是人的理解能力。”突出了颜料在创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颜料是绘画的材料,只有对其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才会手到眼到,渐成心画。在创作抽象画的过程中,马路对于材料的认知也发生着变化,他意识到,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新材料不断出现,过去叫丙烯,材料的特性只能画成这样,将来可能会出现乙烯,丁烯等新材料,结合不同的技法,艺术也许因而可能出现不同的样貌。
在油画创新面前,材料、技术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的物质,它们与思想密不可分,必须在材料和技术方面有所突破,这些突破,可以带动思想的突破。曾经的“材料就是材料,思想就是思想”的认识有其局限性,终归是物质世界决定着精神世界。这一点同样适用于艺术创造。材料可以带来不一样的外观感受,而技术则可以让艺术家得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材料、技术与思想不应该割裂来看,两者融合,才能达到创新。
《你中有我》综合材料2006年170cmx120cm
五、万物相类,飞翔的表征
在马路对艺术的探索中,题材的重要性一开始并没有引起马路的注意,随着创作中新问题的不断涌现,题材与色彩、与技法的关联性日益显著起来,他开始渐渐注重其题材的范围。“题材自带内容,更容易解读。”他在1985年创作第一幅丙烯绘画时这样写道。
在马路的早期作品中,有一组1999年创作的炭笔素描系列格外引人注意,《特朗斯胖》《麻雀的绒毛》《红猩猩》《大象鹰》等貌似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具有大致相似的外形,细节又各有不同,形成一个谱系的研究,在众多作品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马路对事物的观察视角启发观者去思考,事物的真相是什么?在他二十二岁的自述中,这样写道,“世上的事,相似的很多,使比喻变得丰富多彩,也使真相变得模糊不清。”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创作这组素描时,马路四十二岁,正如古人所说,四十不惑。马路对生命、宇宙等事物渐渐有了更广阔而透彻地认知,世上万物的真相逐渐变得清楚。在他眼里,万物的本质是能量的聚散,而其之间的关联性,外在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象”,也具有类似性。并且这种关联性不仅存在于第一自然,也存在于第二自然。他创作了一系列探索的题材,表现了这种自然造物与人类造物的共通性。比如飞机与蚊子,一个极大,一个极小,但是这种极大与极小的巨大差异中,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寓意着飞翔的共性。
在另一种题材《鸟》系列中,马路似乎是将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飞翔的共性结合了起来,成为一组有意象的鸟。看了他一系列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及炁象的作品后,走到这组鸟系列的作品前,我竟误以为是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因为风格迥异,画幅巨大,这些庞大的在空中飞翔的鸟,具有飞机与鸟的相似之象,似鸟非鸟,拥有拟人化的表情,或喜悦或惊诧或疑问,似乎带着各种疑惑,疾速冲向无尽浩瀚的天空,张大了嘴巴,叩响天空的大门,发出一连串的天问一般。一种神秘的力量透过画面直扑过来,让人猝不及防。艺术家朝戈曾经谈论这系列鸟的作品,“马路最好看的作品,是这些意象性的鸟。他使自己的想象力完全裸露出来了,裸露出来后有一种冲击力,很重要的是速度感。它超越了情感宣泄,充满了神秘感。”我细看这些充满想象张力的飞鸟,似乎能够体会到马路创作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他那建立在体察万物本质基础上的奇思妙想令人拍案。他将飞鸟与飞机结合起来,赋予其自古以来的人类的种种疑问飞入星瀚,去寻找答案,遁入无形,只留能量运行其间。
飞翔的主题从未远离马路的创作,追问其缘由。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自幼而来的梦境,飞翔地冲动,脱离地球的束缚,脱离肉身的沉重,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多年来一直启发着他,鼓动着他,以一种象征性符号呈现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他的独特表征。
《是一是二是三》丙烯综合技法2021年5月-2021年7月19日229.5cmX86cm
六、翻转画布,诗意的文字
幼时的梦境启发着马路的创作,翻转画布,却发现作品背后隐藏的巨大秘密——用毛笔书写的创作题记。这些蕴含着诗意与哲理的文字,记录着马路创作时的灵光乍现,或是创作中遇到的问题,探索万物发展的规律,抑或是记录彼时彼地的时代背景等等。而对于文字的敏感,源于书法家的母亲对他自幼的耳濡目染。
马路四岁开始识字习字,书法幼功深厚,并坚持几十年来从未中断懈怠。早年间上课时,马路模仿老师的板书,用蓝色墨水的钢笔在课桌上一遍遍的书写,时间久了,字迹斑斑,层层叠叠,竟然染蓝了书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后来创作油画,但对于造型的认识,最早却是源于中国传统书法。“字是最早由自己创造出的视觉形象,对于造型的理解,是以书法为启蒙的,也是以书法对于形态的理解为基础的。与写实的视觉观察相比,这种理解多了许多主观色彩和人的理想。”因此,马路对于寻找和发现文字有一种天然的敏锐性,比如“炁”字的发现与解读,对武后造字的绘画表达,由心画而促发生成“心书”一词的创造等等,不一而足。
文字表达思想,浓缩着多重意义.马路作品背后的题记,以诗歌的形式,不分标点,一行行书写下来,凝聚着马路独立思考的痕迹。这些文字,以中国传统书法的形式,诠释着西方画种的内容。这种中西艺术形式的结合,形成马路创作的特色:画布正面是色彩语言的视觉冲击,引发观者的审美鉴赏;画布背面是看不见的文字语言的思想启迪,引发观者的思考;画布正面是呈现于观者面前多彩的世间万象,画布背面则隐藏着单一颜色书写的思想动因,无意中契合了他的艺术理念:看不见的,决定了看得见的,无形的更为重要,虽然,常常被人们忽略。
马路对文字探索的热情与表达,也充溢在对作品的命名中。这些命名,暗含着他体察世事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良知,对艺术探索与生活的热忱,对形而上问题的探寻和追问等等。在命名中,透露出马路深厚的人文修养,他熟知中国古代与西方经典,并在文学、哲学、历史乃至科技领域均有涉猎,广泛而深入。相比于抽象绘画更为普遍的命名“无题”给观者留下无边浩荡的开放式想象空间,如赵无极、朱德群等20世纪早期留法艺术家而言,马路为每一幅抽象与炁象作品命名,将脱离了具象线条而提炼出的抽象色块通过文字的确定性而重新赋予其具象的想象边界,不致因为题目的浩大而使观者陷入渺茫。在名字的指引下,观者带着自身经验展开想象时,画面呈现的一切似乎更为明朗清澈,对画意的理解更为明确,对体验艺术的感觉更为理性。
从对作品的命名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马路对文字有一种天然的、游刃有余地理解和运用。“那系列”作品中,《那沙》《那土》《那海藻》《那个罗布泊》……“那”字的运用别具匠心,“那”意味着另一个世界,是彼岸,是遥远,是距离,是神秘。语言的陌生化,使观者产生了对作品的期待;文字所带来的心理张力和想象张力,使得绘画作品的内涵得以无限拓展,从而启动观者的思考。
而能够带给观者启发性,是马路终身追求的艺术理想。他认为一幅好的作品,应该是具有启发性的,类似于启示录一样的作用,而不仅仅只是欣赏。观者是自由的,不同的观者,观看作品时,产生的思考和想象不同,只有这时候,作品才能成为活的,才开始具有了生命力;当观者产生超越画面的东西而获得新知时,作品的生命获得延长。
通观马路的绘画作品与文字之后,蓦然发现,节制是马路较为突出的特色。这种理性的节制,蕴含着一种高级的美感,是其性格使然,是其修养使然。虽然说艺术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以情为主的思想结晶。但马路的绘画,看起来色彩纵横恣肆,似乎是置杯于地,任尔东西南北中,实则是有节奏的,有步骤的理性控制,渐成心象;他的文字,朴素凝练,富有空间想象的张力,格调哀而不伤,温柔醇厚,行处汩汩如泉,停处戛然而止,如空谷足音,余音袅袅。
神律
七、敬畏未知,每一笔都是探索
从表象到炁象,近乎半个世纪的艺术历程,马路对艺术的探索从未停止,“我之所以走到炁象,跟一开始的现实主义有莫大的关系。我们不能否认现实主义,通过表象,我们才有了感觉,有了感觉,我们才有了表现主义,才有了自我,之后,表现主义只能表现个人的情绪,不能反映社会的客观现象,于是开始进行超现实主义的探索,把几个时空交错起来,好像这也不是事物的本质,还是一种现象,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呢?最终我发现,事物的本质,不过是一种能量,即炁象。”四十五年的艺术探索之路诠释了一个艺术家成长的心路历程,每一幅作品都诠释着彼时彼地他对世界的感知,艺术的表达,打破概念边界的努力,不断突破固有的原有的自我,一步步前行,在知与未知中试探,在艺术宽度与深度中无限延展,完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周而复始地,却是如年轮般一圈圈荡漾开去,不断升腾起来的艺术探索图景。每一幅作品都值得驻足观看,每一个系列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在这个意义上而言,马路四十五年的艺术探索,呈现出的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史。而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色彩、材料和题材上探索与创造,配合彼时彼地创作的心灵轨迹,充满诗意与哲理意味的文字,而成为当代艺术史的典型个案。
炁象之后,会是什么呢?马路坦言,现在的炁象作品,是各种能量的相互融合,比如西画强调色彩,同时,书法的根基促使他重视线条的运动与笔触的关系。将两者融合,产生出一个新的东西,现在称之为炁象,将来可能还会变。
变是常态,是规律,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的境界变化,从表象到抽象,从抽象到炁象,马路先生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否定自己,开拓新路,“在绘画过程中发现意义,每一笔都是探索”。是什么力量促使以为马路在艺术上如此孜孜以求?对未知事物的敬畏与好奇,是其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始终保持一双发现的眼睛,放低姿态,放下自己,观察、思考,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获得身心自由,获得无尽的想象力。只要有想象力,就可以一直画下去。
大象无形,因为已至混沌状态;炁象万千,因为能量流动生长,无边无界……(文/周文昭,艺术评论人,文化经济学者)
《箱式海蜇》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2009年 210cmx170cm(来源:新华网)
艺术家简介
马路,1958年生,北京人。1984年毕业于德国汉堡造型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