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铎扎根闽北山区,驻足武夷山下,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和美术组织活动,为闽北地区的美术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这片热土的一往深情,在他的艺术中首先展现出的是一种坚守的精神。在陈铎的绘画里,这种坚守的精神同时也体现出他心灵的纯粹,在当今中国画坛风起云涌、流派纷呈、潮起潮落的情势下,几十年来,他心灵笃定,甚至甘于寂寞地把自己的情感志向与个人追求注入笔端,融入画中。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勤奋笔耕、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情怀,这是他的艺术十分重要的特征。
首先,陈铎以水墨艺术为主,但是他的艺术视野十分广阔。既对古往今来的国内外艺术历史多有涉猎,也对传统的文化做出了自己深入的专题研究。许多年来,一方面他驻守山里,另一方面他也怀想山外,并且时常前往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进行观访,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在他的艺术创造中发挥着非比寻常的作用。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最重要的便是讲求学养与修为,在二者融会贯通之际,便能使笔下丹青生发一种意境,这种意境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文化的气息。陈铎从事的是水墨写意,传承的是文人画的流脉,在文人画的体域中,他尤为注重自己全面的修养,以思入画,以文入画,在笔墨中着重展现自身的学养与情怀,从他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艺术在整体上的这种品质。
至于绘画的体裁,在陈铎的笔下几乎可谓是“有画无类”。他既擅长山水走兽,更长于描绘人物;既有大量的速写,更有许多直接的水墨写生与大幅经营。丰富的题材和多种的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景象:只要落入他眼中的,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无论是场景还是肖像,他都饶有兴味地捕捉下来,将它们创造为自己画面中绘声绘色的内容。因此,用“多面手”来形容他的绘画能力并不为过。
当然,中国水墨画在当代的发展是一个极为不易的课题。一方面是传统名家高峰壁立,不同学派经典丰厚,笔墨程式极为多样,另一方面是图像时代带来视觉环境的变迁和文化生态的转型,因而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出自己的笔墨语言,对每个水墨画家来说都是一种艰难的考验。在看到陈铎的作品整体之后,我认为他能够把握住传统笔墨写意中的“写”之一字,着重运用“写”的笔调笔意来塑造形象,构建画面的意境。
更重要的是,陈铎的生性单纯使他能够无碍地看待这个世界的森罗万象。在他描绘“山里”的作品中,他大量择取了自己生活周遭的景色,尤其是武夷山的自然与人文风光。这些是他所熟稔深谙的生活环境,他在描绘这些山水城郭和生活世态时,就好像熟悉的旧友一般,以笔传情,同他们深情地对话交谈。
他的小品能画得兴致盎然,大画也同样贯注连绵不断的感受,因此,无论尺幅大小,都洋溢出创造的“感兴”,一种种生动的情态和色泽跃然纸上。同时他也能够抓住富有地域传统人文的题材,例如《四平戏》系列,将如今罕为人知的乡土遗存用另一种方式记录与保存下来。
曾有画友询问过陈铎为何要如此坚持地驻守在闽北这片山水中,他却说道,“只要勤于行走,大山便不会遮挡住自己的视野。”因此,在“山外”的作品中,他则用更加宽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把自己的游历体验,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情都收入笔下。因此他的画面中既流露出一股活泼的、多样的面貌,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中国画家对于世界所秉持的宽阔胸怀。
在他许多游历中的作品,有些作品场面热烈,人物众多,在构图和造型上都呈现出“游观”的特点,特别鲜明地将“应物象形,随类敷彩”的“古法”转变为当代的表现语言,通过笔墨传达了他在游历中的一种真切感受。
值得一谈的还有陈铎的笔墨语言特征。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他的笔墨亦有鲜明的当代特点。他通过大量的速写积累起造型的能力,在笔线的组织特别是墨色的运用上表现出很高的品位。在书写与表意的体例中,可以看出他对艺术当代发展的关注,把西方现代抽象的语汇和传统水墨的写意有机融合起来,在人物造型上追求生动的意趣,在色彩和墨法的关系上把握住高雅的格调,尤其是画面中的灰色系统,把握得尤为出色。(文/范迪安,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东南网)
画家简介
陈铎,1963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福建师大艺术系,1992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研究生课程班。2013年至2014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访问学者。福建武夷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岩彩艺术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中国人物画艺委会副主任、理论艺委会副主任,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南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