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著名画家杜松儒用《他山》系列作品,一点点凿刻属于他的艺术精魂。
杜松儒出身于艺术世家,天津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毕业后,赴日本京都精华大学版画大学院拜艺术大家黑崎彰为师,深研版画。版画的制作非常复杂,刻印时用刀,因而对线条、形态、结构要求极为高;印制时要经过转印的程序,因此颜色当凝练、简洁、概括、单纯,才方便取色。版画的修习让他自然而然地重视刻画对象纯粹的线条结构与颜色。于是,在他的作品里,点、线、面都不再模拟现实实景,而是被简洁地纳入个人心象体系的创造,虽抽象却很和谐。此外,又因为异域文化的熏陶,充满神秘的冥想,独成一种荒寂的意境。正如宗白华所说,“一个艺术品里形式的结构,如点、线之神秘的组织,色彩或音韵之奇妙的谐和,与生命情绪的表现交融组成一个‘境界’”。
《他山系列之三》 46x69cm 纸本水墨 2022
《他山系列之三》这幅作品,完成于西北地区。艺术家曾坦言在敦煌鸣沙山写生时,被大漠落日的景象所震撼。沙漠中,无论是沙丘,还是落日,线条和颜色都那样简洁、单纯、明净,具有庄严深沉的美。除了敦煌,杜松儒亦常去陕西榆林。西北地区的风景,总是较江南粗犷、苍凉。由于终年少雨,气候干燥,植被留存率不是很高,山体凌厉,土壤松散,树木精瘦少叶,但同时天空纯净而高远、云朵饱满而清晰,落日颜色炽烈且纯一。杜松儒被这样的景象深深吸引,在他的眼里,正是因为这样的气候环境,才使得事物本身的形体更清晰明朗,更具有图画的韵律。于是,在他笔下,平原、山丘、高山,被用简劲的线条勾勒成块状,原上立着两棵古瘦的柏树,远处的云朵以波形侧露,落日更是以圆形显现。在上色方面,杜松儒借鉴传统水墨中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之法,仅用黑白二色;在刻画肌理上,他发挥版画中刀刻的力度,用生劲的笔触表现原上土地的贫瘠荒凉,最终将西北的苍凉雄浑展现出来。这是现实实景,也是杜松儒的心象。实景和心象之间,差距的其实是艺术提纯的问题。
关于画面颜色基调的选用,杜松儒其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选择与沉淀的过程。在日本学习版画时期,他的用色鲜艳明亮。像一个叛逆的梦幻少年,无视黑白的戒律,用高超的制版技术和明亮多彩的颜色表达着对这个世界敏感的认知。
杜松儒留日时期作品
回国后,杜松儒又拿起了水墨画的毛笔,四处写生风景,并且一反从前对鲜艳色彩的迷恋,开始大面积用黑白铺绘。或许这是对黑白版画的回归,也或许是向中国传统水墨的境界靠拢。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从技术上讲,计白为黑,黑色可以是一张画中的全部颜色,只需运用好墨浓、淡、干、湿、清等不同状态,便能表现出绘画对象的明暗、宾主、虚实等关系。从观念上而言,黑色是道家哲学中万物颜色的本相,是一切颜色的尽头,是单调的丰富,是繁华落幕的沉寂,亦是新生的开始。古往今来的水墨画家,哪怕只用墨,也能留住世间万象的魂魄。如果说白是颜色的起点,那么黑便是颜色的尽头,黑白二色,表征了世界的原道。康定斯基亦在《艺术的精神要素》中这样看待黑色:“黑色的基调是毫无希望的沉寂。在音乐中,它被表现为深沉的结束性的停顿。在这以后继续的旋律,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诞生。”黑色既是终结,亦是开始,包孕无限,就像这世界,在无数的腐坏中孕育新生。回国后的杜松儒,对本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美学的体会、认同越深,对黑当主色调的运用便越执着。墨在他笔下,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精神内涵的发挥。
《他山系列之二》 137x34cm 纸本水墨 2022
在杜松儒其他画作中,墨的运用甚至还有对异空间的开发。《他山系列之二》中,屋顶上的黑墨中有许多被刻意刮出来的透明气孔似的肌理,就像一条黑色的滔天大河中涌动的鱼怪精灵,不禁使人想起宫崎骏作品中异世界精灵的场景。艺术家本人亦表示,宫崎骏的动画对他影响颇深。
笔墨当随时代。在杜松儒这批他山系列的画作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艺术家在喜好、专业、家学、体悟等等多因素影响下对当代水墨的不懈开拓。他实验的是“笔”的多种运用,挑战画种跨界、技法跨界带来的新的视觉体验,最根本的则是赋予笔墨以灵魂,跃动着个体鲜活的精神。(来源:虹雨石美术馆)
画家简介
杜松儒,1975年生于天津,2002年毕业于日本京都精华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展览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二级美术师。
主要获奖
日本2001京展金奖
日本KYOTO 2000版画展新人奖
日本第4届外国人留学生美术大展优秀作品奖
被授予“繁荣首都文化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
被授予2021年度“全国最美文艺志愿活动组织者”十佳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