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艺术作为数字绘画观念中的一次革新,从“纸面”到“虚拟空间”是其重要特点,但到了“虚拟空间”后艺术主体是否存在成了一个问题。所以,我们想通过展览的方式进行探讨。
2019年,浙江美术馆开始筹备以平板电脑艺术为主题展览。该展览最早受到的启发源于2015年艺术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北京举办的艺术展览。我们知道,霍克尼使用平板电脑创作的背景是因为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请他来给自己画肖像,时间持续了好几个月,在这段时间里霍克尼正好拿到一个平板电脑,所以画了第一批平板作品。当时我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脑海中就闪过这样一个想法:以平板电脑为媒介的绘画方式与现代科技之间是怎样一种链接关系?这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应金飞馆长在“平板向度”展览开幕对谈现场
该展览主题中有“虚拟”这样一个词,我个人认为,是基于我这一代人(60后、70后)的视角来考虑的。这几年,我看到大量的青少年与年轻人,他们出生于“大数据时代”,其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我们有很大不同。我们称之为“虚拟”的空间,在他们看来本是真实世界的其中一部分。所以,他们平时的绘画方式并不一定是纸上的,可能就是在虚拟的屏幕空间中直接创作的。因而,我觉得这个展览从年龄迭代和观念更新上面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外,从艺术形态方面来说,我们今天非常多的艺术形态跟版画特别相似,甚至是借用版画的概念建立完成的。比如,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可以重复印很多次;一些多媒体艺术也是采用“版数”的方式,即标注作品分为多少个版进行传播;甚至还有3D雕塑等。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面对的新的艺术形态。其实我在想,包括电影、音乐等等,其实也有类似的形态。比如,我们在网上付费下载一首正版音乐或一部正版电影,我们就是这首音乐或电影的几万分之一的拥有者,其实也是承担了这件艺术作品共享的一个分割层。其概念与我之前提到的艺术形态非常相似,因此这种讨论的时效性就显得格外明显。
另一方面,许多观念在今天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摄影术发明之后,绘画的形态出现了变化;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我们在纸面阅读的习惯也发生相应变化。事实上,新的艺术形态出现之后,总体来说与之前的形态是一种并存关系,至少目前这个新的艺术形态并非取代原有的艺术形态,只是作为一种多元形态慢慢增加,这是我个人的感受。
在今天的数字时代,关于艺术与科技的话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历史上看,科技与艺术有时似乎是一种矛盾关系。因为科技是一种认知世界或者改造世界的方式,是非常理性的,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是可证伪的方式。而艺术完全相反,它以感性为主,并在情感、精神等领域展开。在这一层面上,两个概念完全就是一种对立的态度。但是,从历史发展中我们同样看到,科技的进步一定会推动艺术的发展,催生艺术的变革。正如文艺复兴的出现离不开考古学、解剖性、透视学的发展;物理光学、管状颜料是推动印象派艺术的重要因素等等。所以,无论你承认或不承认,科技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并行关系。
当然,我们今天的话题更多是讲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融合首先是观念上的问题,比如说平板绘画与传统媒介的关系,包括我刚才讲的3D雕塑,我们之前做泥塑要先做一个大概的形,现在只需做一个小稿,直接放大即可。这些新艺术的产生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如何把科技与艺术并存在一起,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个人的想法是,现行的教育逻辑下,理科、文科与艺术等学科关系是有一点点脱节的。比如我今天的讲话,其实就是以艺术思维为支撑的。所以,当我们把各学科背景的不同思维集中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就特别有意思。(文/应金飞)
“图像的转译”展厅现场
“构念的剧场”展厅现场
“平板梦想家”展厅现场
(来源:浙江美术馆)
画家简介
应金飞,汉族,1967年11月生于浙江仙居,现任浙江美术馆馆长。二级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理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