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来源: 文化视界 2023-04-09 11:18:47
听新闻

日前,艺术家冯斌在福建省美术馆的“相遇——冯斌作品展览”盛大开幕,这是继2021年2月艺术家在北京798“聚离”之后的又一个展。

展览策展人高岭,艺术主持邱志军,由四川美术学院、福建省美术馆共同主办。展览汇集了冯斌从2006年开始创作跳舞系列以来的作品、手稿60余件。

展题借哲学家马丁·布伯“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之意,延展到冯斌所画的语境里,把彼此相拥起舞的相遇,演绎为亦真似幻的镜像,观照了人生的真实。一如策展人高岭撰文所示:“虚实真幻舞中来”。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相遇——冯斌作品展览”现场

国画专业出身的冯斌,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探求中国画的当下表达。

他通过藏区,以及奔跑、舞蹈等题材,采用丙烯、中国画矿物等颜料与生纸、绵绸或亚麻布结合,发展出了一套特有的意境表达。

他用中国画的艺术手法与西画结合,诗意般的表达出现代社会中的都市生活瞬间,也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当代转换样本。

在冯斌最新个展之际,请随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创作生涯。

01

他是豪放的川籍艺术家 

对中国画的创新始于90年代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艺术家冯斌

艺术家冯斌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有着四川人身上特有的豪放与洒脱。

他来自艺术之家,从小习画,70年代末考上首届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之后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国画系主任,也做过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担任过成都双年展的策展人。

若问这些头衔中,他最终的理想,那一定是艺术家。

作为国画专业出身的他,一直寻求将水墨精神通过架上绘画表达,以达到一种当代中国人的写意方式。

“1997年到2000年我曾经画过“奔跑”系列。”冯斌的奔跑系列是他用丙烯在绵绸和宣纸上的一系列关于动效的探索。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早期作品

这在当时似乎太前卫了,很多人理解不了,甚至被批评家批评“没有遵守国画的‘底线’”,直到2010他在北京798山艺术空间展览上才被策展人关注,认为他这种晃动虚幻的画面很流行时尚,“这虽然是恭维我的话,但我听得很郁闷,这些都是我十几年前画的。”

2000年前后,川美系艺术家被市场聚焦,此后也延伸出一种独特的川美风格。

冯斌虽因豪爽的性格,有众多艺术家好友,但他在创作上是独自行走的。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早期作品

他从一九八八年夏天第一次去四川的藏族地区画了《尘行》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又画了十几年的西藏题材,“开始的想法很单纯,不愿循规蹈矩地因循现实主义教义,去贩卖风土人情的‘猎奇’、去外在的惺惺相惜的‘人文关怀’。而是想通过自己内在的感受、感悟,来寻求我所依稀的彼岸。”

另一方面,题材所具有的强烈、鲜明的色彩因素,正好给他提供了在画面上施展的契机,他在布上用丙烯、矿物颜料画国画,用胶矾、立德粉做底子、肌理,贴金箔、粘宣纸,平涂、积染,使中国画作为艺术形式不再画地为牢而有更大的表现空间。

“我希望国画有新的活力,能从自己的传统资源中更新,真正以艺术的而非文物的价值和姿态在当今世界体现其意义。”冯斌希望籍由自己个性化的艺术实践,寻求中国画的更新之道和当代可能性。

他的西藏创作系列,逐渐被业内关注认可,也被大英博物馆等重要美术馆收藏,作为中国艺术的研究对象。

画了近18年的藏寺喇嘛系列后,冯斌想在风格和题材内容上有所突破,也曾做过多种尝试。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 2006年最初在四尺生宣纸上的关于舞者系列的探索

“决心让我进行改变的是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我坐飞机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张南美街头舞蹈的照片,画面上玫瑰红的调子,晃动的人影,虚幻的红色、橘色光影,令我感动莫名。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与我藏寺喇嘛系列相近的色调,还是画面中虚与实、动与静的关系,这些与我之前的创作有着许多“一以贯之”的连接点,全都包含在这个图像里了。还有画面效果上自然已有的一种水墨渲浸的特性,与我想从原来藏寺喇嘛的工笔转入写意而为也是一触即通——正是那张照片彻底触发和决绝了我即变初心。”

一张照片启发了冯斌一个新系列的创作,他试着用生宣纸画运动中的舞者,但发现生宣纸承受不了水和用笔的重量,无法表现画面需要的厚重感。他开始尝试用亚麻布画,并尝试多种方法,以获得水墨写意与形体塑造的效果。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在绵绸上用丙烯关于舞者系列的探索

“为了画画之需,2006年我包下了一个KTV邀约人们跳舞,拍摄了大量照片以作素材……都市生活中的男女在自我营造的曼妙乐声中、炫迷光彩下相拥起舞,虽然相依相偎,却又亦真亦幻···这不正好写照了现代都市中灵魂的如漂如浮如虚如幻?”

在2007年夏,冯斌画了三幅一米八的大画,参加了9月的第三届成都双年展,是他“转型”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直到2010年1月,冯斌开始画大画(四联共长 720cm,每幅 180X140 cm)。一气画了两幅,一幅是画在亚麻布上的,另一幅画在绵绸上的,即被美国收藏家收藏。

这系列一经亮相,得到多方关注,他水墨语言的当代转换,让其作品能被全球的观众读懂,产生共鸣,也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巡展,被收藏家们收藏。

肯定的声音更加坚定了冯斌的创作方向,此后他画了一批只有黑白颜色、更具舞台戏剧性冲突的作品。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黑白探戈之三,丙烯、亚麻布,140X180 cm,2012

“水性材料和粉质材料之间如何更好地相互切换成为这一时段我想要解决的一个方面。同时,一直困扰我的还有具象写实与写意的矛盾。虽然我想利用的是借题发挥的水墨概念,但又想追求不同性质颜料的表现之间可以产生互融的效果。”

黑白系列的探索使冯斌在透明的水性颜色与厚重的粉质颜料之间的相互切换变得更有心得,在这基础上,他开始把丙烯颜料的各种颜色当成墨一样的“挥舞”起来画写意。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舞影,丙烯、亚麻布,180x420 cm,2017

“这样的效果不但比黑白的更有(色彩)复杂起来的冲突性和非真实的戏剧化的荒诞感,而且形的表现可以更“写意”些,同时还可以把用笔与色彩的厚薄渗化以及对光影的适度提示等都融为一体。”冯斌说到。

02

“相遇”从知音开始   

冯斌经常会说做个展压力太大了,要张罗太多的事情,所以即便有展览机会的时候,他也尽量回避。

“展览不是简单把作品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我想每次展览都要有不一样的主题,有变化,包括展陈方式。”

在2021年在798的个展“聚离”后,冯斌一直在寻找下一个促使他想要再一次展览的灵感。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2021年冯斌个展“聚离”现场

“一个朋友,不是艺术行业的,在看过我的作品以后,回去写了一段文字,发表在网上。我读了后又惊讶又感动,他写的太好了。”

冯斌提到福建省美术馆展览的标题“相遇”的缘起,是一位艺术圈外朋友的艺评《当冯斌遇到马丁·布伯: 谈谈冯斌绘画的思想维度》。

在文章中,笔者讲述了马丁·布伯的哲学图景“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而冯斌完整地呈现了马丁·布伯所描述的 “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既有“你”的世界,也有“它”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有“它”的身影,在“它”的世界里也有“你”的存在。

人要摆脱内心和生存的困境,唯有超越自我,走出“我与它”的关系,迈向无限的“我与你的关系世界,与你”相遇……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当冯斌遇到马丁·布伯:谈谈冯斌绘画的思想维度

一对相拥而舞的裸体舞者,舞步滑动中的瞬间定格,写实与写意结合的虚幻人物,斑驳的光影流动,大幅的留白。这是冯斌在北京798“五绘展”展出的一幅作品。

裸体相拥而舞无疑是对真实场景的抽离和重构。“晃动的人影”和留白强化了画面的虚幻感,进一步消解了具体指向性,使裸体舞者的形象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形式感和象征性。无论是双人舞还是群舞,无论裸体与否,从现实到隐喻,从外在的视觉表达到内在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冯斌创造的“舞动的人影”,以独特的造型语言塑造了具有当代性和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体现出高度的思想自觉,实现了形式美感与揭示人的生存状态的统一。冯斌说:“就像萨特说的,都市化的生活让人和人成为互为他者的一种很冷漠的孤独的关系”;“男男女女相拥相依在一起、在人造的幻化光影和曼妙乐声中陶醉和迷失,表面浮华,内心孤寂”;“我试图通过这样的图像,来表述和揭示当代人的生存状况的矛盾与荒诞”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 《新寺 之二》  1993 中国画颜料、丙烯,绵绸  80x85cm  大英博物馆收藏

作为一名“从材料到观念”的中国画探索者,思想敏锐的艺术家,冯斌经过了从九十年代《西藏》系列到现在《舞》系列的长期创作实践。从追问“短暂灵魂的永恒之所”到探索“人与人的内心际遇”,用冯斌自嘲的话来说,就是“天上人间”——从形而上的天上到活色生香的人间。冯斌的绘画从材料、技法、表达方式、形式、主题、风格等多方面呈现出二元性:真实与虚幻、永恒与瞬间、静与动、轻与重、薄与厚、写实与写意、入世与出世、人性与神性、尘世与天堂、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现象与本质、自我与他者、东方与西方……在对立中寻找平衡,在确定中探索变化,在传统中融合现代,从而“创造出了一种介于绘画性和塑造感之间,水性材料和粉质材料之间,东方写意韵味和西方写实精神之间的独特造型风格”。冯斌的造型风格之所以独特,不仅源于他对视觉形象的精心提炼,以及同时呈现多种对立元素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张力,更重要的是他对对立元素之间关系的微妙把握:既写实又写意,既现象也本质,亦真亦幻,亦东方亦西方。这种对现象与本质、自我与他者、永恒与瞬间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孜孜探索,让一位东方艺术家和一位西方哲学家在精神层面相遇了,在冯斌的艺术世界里,我窥见了德国宗教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的思想火花。

马丁·布伯在其最重要的著述《我与你》中写道:“世界是两重的,因为人对世界的态度是两重的”。他把人和世界的关系分为“I-Thou”(我与你)及“I-It”(我与它)两种关系。在“我与你”的关系中,我用我的全部存在,用最本真的我来与你相遇。“我不是为了满足我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如“爱的需要”)而与你建立关系,因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你是“永恒的你”,我与你的关系是灵魂的相遇,是对“永恒的你”的寻觅和皈依。在“我与它”的关系中,我是主体,世界是为我所用、所经验的对象。我把一切都视为客体,通过对客体的经验获得知识,再假手知识使其为我所用。我与它是一种“工具性的利用关系,对象性的改造关系”。在“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中的“我”是不同的,“我与你”中的“我”,是全部的我,本真的我,而“我与它”中的“我”,是部分的我,欲望的我。“我与你”的关系是本源性的,“我与它”的关系则是从“我与你”的关系派生出来的。 

人不能不栖息于“你”之世界,又不可不时时返回“它”之世界,流连忘返于“我与你”的唯一性和“我与它”的包容性之间。这种两重性便是人的真实处境,既是人生的悲哀,也是人生的伟大。人必须脱离自我中心,向世界敞开怀抱,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世界,将世界看作“你”,与“你”相遇,彼此交融,这才是灵魂的相遇,既亲密又独立,既融合又自由。 

马丁·布伯说:“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从《西藏》系列到《舞》系列作品,冯斌完整地呈现了马丁·布伯所描述的 “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画出了马丁·布伯的哲学图景,描绘了真实的人生:既有“你”的世界,也有“它”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有“它”的身影,在“它”的世界里也有“你”的存在。人要摆脱内心和生存的困境,唯有超越自我,走出“我与它”的关系,迈向无限的“我与你”的关系世界,与“你”相遇。《西藏》系列作品中,“晃动的人影”与庄严、肃穆、崇高的庙宇建筑相遇,“这种对对象的符号性的平面处理,已经产生出浓厚的抽象意味,而画家更以朦胧的抽象人形不和谐地硬插其中,以期造成强烈的非现实感,这更使冯斌的画面增加了一层难以言说的哲理的意味,一种神秘的东方气息”。《西藏》系列作品就好像是绘画版的、无言的“与神对话”,是冯斌建构的信仰的世界、彼岸的世界,也是“你”的世界。然而,即使整日穿行在那象征彼岸的庙宇的高墙大院中,要进入“你”的世界也是困难的。因为,“若我有缘与‘你’相遇,定是出于上天的恩赐,因为它根本无从寻觅。”“我与你”的关系是本体性的,没有任何观念体系和想象横亘在我与你之间。一旦我要借助概念和想象,那么我与你的关系就变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关系,你将离我而去。老子说:“大道无形”;佛祖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旦着相,那永恒的“你”便触不可及了。“你”的世界与空间和时间无关,而“它”的世界与空间和时间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意味的形式”的庙宇和“晃动的人影”,似乎也让我们从中看出了“它”的身影。思想维度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作品解读的多重可能性,这正是冯斌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毫无疑问,《舞》系列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它”的世界。画面上描绘的是“他与她”之间的舞蹈,如果把观察角度从观众视角切换为其中一位舞者的视角,把“我”放到画面之中,其实《舞》系列作品所呈现的就是“我与她(或他)”的关系世界。马丁·布伯说,在“我与它”的关系中,无论用“他”还是“她”来替换“它”,“我与它”的关系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 《舞之二十四》  2008 丙烯、绵绸 160x130cm

冯斌通过改变绘画主题,在《舞》系列作品中,找到了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冯斌说:“一笔下去,既要有形又要有色彩关系,同时要有笔触本身的味道”。采用书写性用笔,追求笔趣、笔意和水墨渲染出来的浸润效果,使绘画方式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然而,正是这种偶然性,仿佛灵光乍现,让我们瞥见了时间长河中永恒的一瞬,窥视到永恒之“你”的衣裾。马丁·布伯认为,在“我与你”的关系中,“我”与“你”是一种仅在当下相遇的现时性关系,而不是“我与它”之间已经过去的、静止、凝固的关系。因为,本质活在现在,对象活在过去。他和她以全部的生命相遇,此刻,他和她便走进了“你”的世界。

如果说《西藏》系列作品画出了永恒的“看得见”的“你”,那么,《舞》系列作品呈现的便是刹那的“被触碰”的“你”。这是冯斌的艺术在思想境界上的又一次升华。在活色生香的尘世里,让相遇成为可能。

2022年应是“相遇”的一年,冯斌会遇到马丁·布伯,我们会遇到冯斌的舞者,“我”会遇到“你”。(文/弥亭)


“这篇文章不是一个艺术专业的评论人写的,但是对我的触动极大,文中从哲学性展开的‘相遇’讨论,也激发了我新的创作和展览的愿景。”冯斌认为圈外友人的真诚解读正是促使这次新展览的原因。

后来冯斌又在与好友的交流后,陆续创作了一系列新的作品,并取名为“相遇”。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相遇,2022,丙烯、绵绸,200X300cm,创作过程

“记得当时好友聊到莱昂纳德·科恩的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我开始在工作室反复播放这首曲子,这段时间萦绕在胸的‘相遇’终于找到了演绎之途……又画草稿又动手绷了两个一米六的画布框子……”

冯斌通过两张镜像的相拥舞者来表达相遇,他想达到一种轻松生动的书写效果,犹如国画中的意趣,在未胶过的生布上画以求有水墨渲浸的效果。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2022-6 局部,丙烯、亚麻布,85 X 70 cm,2022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2022-7,丙烯、亚麻布,85 X 70 cm,2022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2008-16 局部,丙烯、绵绸,230x146 cm,2008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2021-2 局部,丙烯,绵绸,290 x 160 cm x 3联,2021

这样的创作方式,正好给哲学诠释中的“相遇”注入了音乐般的诗意,此刻的相遇,是张爱玲笔下“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是罗兰·巴特“在相遇的每一刻,都在对方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也可能是张小娴“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冯斌用冷色调的写意方式最后呈现了“彼此如此亲密却又如此疏离”。

03

骨感的现实,

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虽然是豪放爽朗的性格,但对于工作极其细致严谨。

他不仅常年记录自己创作中的思考,对于展览,也是极其认真。

“相遇”缘起圈外友人,而到展览题目上,他与策展人高岭经过了数轮讨论,最终决定了这个题目。

此次福建省美术馆的个展,他不仅靠着自己的书画老本行将创作思路手写在展厅墙上,布展也是自己画图亲自完成。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展陈手稿

“我自己只有守着电脑‘指挥’设计的本事,只能用最传统的手绘设计,可看到场刋折页的设计与展厅的处理构思是一并推进的。”

因为对于展览的高要求,且每次都要有不同的效果,此次冯斌在展览上特意进行了现场手书"行为"。

“因海报设计上用了手写文字,干脆把手写的再多用上,正好自言自语‘解释’了一番所画所思,也贯穿了这次‘相遇’的故事线。”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布展过程

布展中,一个有趣的插曲是,冯斌关于一个社会议题的话题被告知需要进行更改,最终这个内容不得不进行全部删除,“全部涂掉,又得马上写完,所以临时创作,蹦出了这个‘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金句,我想或可作标题了。”

冯斌的乐观精神是他汇聚八方好友的魅力所在。

此次展览获得了“老朋友”保时捷携手法国比顿山酒庄倾力相助,“又高调了一把。”冯斌笑着说道,“与保时捷的合作是有渊源的。2016年我在北京恭王府的个展,保时捷中国就曾倾力相助,再次合作,为保时捷的VIP客户做现场导览,非常愉快,艺术就应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展览与保时捷品牌的互动

展览开幕至今,得到当地观众的积极反馈,小红书上很多博主选择在情人节这天前去美术馆打卡《相遇》,并表示展览的氛围“太好拍了”。

10号展览开幕上,冯斌远在北京未能莅临的朋友陈宇彤,特地发来微信祝贺:

“星夜雅成七律诗相贺:七律【燕雲曠望馮斌大兄閩中《相遇》藝展】淋漓彼此抱神寒,動靜等成迷岸觀。生就靈襟怕孤往,愛同象罔舞殘歡。回腰第一翻飛合,插眼大千顛倒看。鏡底打撈營魄濕,周旋物我每盤桓。”

冯斌对于这些反馈非常高兴,“让相遇的外延从画里伸展到了现实。”(来源:ArtAlpha艺术阿尔法)

艺术家简介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冯斌,196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8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1985年至2022年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重庆。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1995—1999年,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1999—2001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2001—2008年,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2005—2018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2006—2021年,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3—201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