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堂旧事
——陈师曾家属、弟子访谈录(下)
三、张悟真谈《北京风俗》流传经过(关于《北京风俗》册的收藏)
地点:北京
时间:1983年3月19日
张悟真:(按:1953—1973年在文化部艺术局工作)“反右”前(1955—1956)去过陈师曾家。陈在西单有个家,那时陈师曾的爱人还在,给了一张照片(他家里照片很多,家里还有几方印),半身单人穿西装的照片,惜照片已丢。还有一本印谱,不知哪里去了,可能在美研所。有两箱玻璃版放在章士钊家,从章家取来,此事龚产兴知道(龚言,这些玻璃版在美研所)。还有十几件作品,其中一幅花卉,送给了朝鲜,朝鲜点名要一张陈师曾的画。我打的报告,夏衍批的,有陈师曾、陈树人、黄宾虹、齐白石的一批画,分头保管了。
方秀桐原说家属提供的,后来我提到龚产兴,言以800元收购事,方说有个800元的事,是家属提供的线索。家属说《北京风俗图》任公梁启超买过,后来不知道哪里去了。是姓杨的送上来的,我建议买的。可查文化部1956年左右的账,大约在1963年拨给了美术馆,由郑野夫、方秀桐经手的,有档案。
他的得意作品是留在家里的。
他的两个学生,一个是王友石,在《美术》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另一个是俞剑华。
陈人品也好。
我在1955—1956年的中苏友好报上(俄文版)写过一篇纪念陈师曾的文章,俄文报纸还保留着,现在想起来,我对不起陈师曾。那时,关惠山送了一百八十多幅白石的画,只给了一千元,办了个展览会,写了封感谢信,关的工作也未给解决。我和中国画研究院的王伟到他家里去过。
采访手记:陈师曾册页上的标签,可能是文物店的。标签写有“收购废品”“中国美术藏品”字样,是中国美术馆藏品标签。因册页顺序散乱,其目次只能参考民国十七年(1928)出版的《陈师曾先生遗墨》第十二集末图为“收破烂”,又误将此图作第一图,故最早登记之册页名称为“收购废品”,非文物店之来源也。
陈师曾 荣贵图 94.5cm×42cm 纸本设色 荣宝斋藏
四、陈师曾致江南蘋的七张明信片
采访手记:1986年11月间,予与李含中、水天中先生赴沪访画,计划中是要访江南蘋女士的。数十年过去了,笔记本也不全了,留有上海访谈一本,只有江家地址,却无一字记事,大概是不遇。1990年7月,其女江琦寄来一函,告知:“我母亲于1986年12月15日晨6:30去世。”此际,我们离开上海不到一个月,未能得见老人,甚悲。江家人办事周到,随信寄来了茅子良文《槐堂女弟子江南蘋》及马家陆《彩色的晚年》两文。茅子良任职于上海书画出版社,文章、篆刻均好,拙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是他到北京来约的稿。据茅文知江南蘋老人名江采,号南蘋,杭州人,1902年1月生,善书画,1918年拜陈半丁为师,次年经半丁老师介绍拜师曾为师,嫁吴静庵。据陈师曾之子陈封雄讲,“槐堂女弟子”计有三位,江采蘋最出名,也最孝。师曾逝后受叶恭绰托,手录《陈师曾先生遗诗》三卷付梓。因师莳月季花写生,江采阳台月季花一直盛开。师曾言:“做人也要像月季花那样,四时不改,长留清香在人间。”“长留清香在人间”一语余味可思也。据《民国三十六年美术年鉴》记载,“别署藻韵轩主”“片纸尺素,人争宝之,近年居沪,专攻山水,鬻画自怡。”
江琦也是有心人,告知其母逝世消息之余,又复印了陈师曾的明信片寄给我,信中言:“七张明信片是陈师曾写给我父母的,你可能对此有兴趣。”我确实有兴趣,故此择要转发给读者。
这几张明信片,邮戳清晰,皆民国十一年(1922)4至7月间收发,当是赴东京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前后,寄给吴静庵、江采夫妇的。
陈师曾寄江南蘋夫妇的明信片,江南蘋女江琦提供。
其一,寄自北京。毛笔书写,小笔已秃。函曰:
“前门外延寿寺街三眼井路南吴静庵先生,‘署’朽。”(图21)
图21 陈师曾寄江南蘋夫妇明信片之一正面
“小印已成,得意之至。册页不能急,必有好新片子,赛过开明电影,并有详细说明画法,重阳后始能落笔。特此奉复。”(图22)
图22 陈师曾寄江南蘋夫妇明信片之一背面
末钤白文印“江采”,即文中所言“小印”也。
其二,发自“苏州娄门北街”(图23)。
图23 陈师曾寄江南蘋夫妇明信片之二正面
此函文简,而书法颇畅。函曰:
“无妄之灾,近复如何,甚念。语尽还成开口笑,齿落未是无心人。此联可为君赠也。朽。”(图24)
图24 陈师曾寄江南蘋夫妇明信片之二背面
其三,毛笔书,发自“北京九月二十五日库资胡同,陈。”(图25)函曰:
图25 陈师曾寄江南蘋夫妇明信片之三正面
“昨日雨中奉访,并送对联六双,书法实莫名其妙,可笑,可笑。小纨扇请尊夫人书一半。静广 。朽。”(图26)
图26 陈师曾寄江南蘋夫妇明信片之三背面
此函之趣是函末师生合作小扇的设计。静广即静庵。
其四,自来水笔书,4月22日发自下关,言朝鲜所见之景。寄:“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三眼井吴静庵兄。”函曰:
“弟昨晚出朝鲜之釜山时八时三十分,颇有风,乘船稍摇簸。今晨风平浪静,红日初升,遥见岛屿苍翠,精神为之一爽。九点钟可抵下关,朝鲜街市颇改日风,不似此片所景,乡村野老椎髻白衣,如画中人也。草此聊当面谈,衡恪东海船上。四月二十二日六时四十三分。”(图27)
图27 陈师曾寄江南蘋夫妇明信片之四
其五,邮戳5月19日,寄:“中华民国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三眼井吴静庵先生。”署“日本日光金谷楼陈衡恪”。函长,曰:
“拜启。近来所寄各片,想皆陆续入览,昨日监督处有人持尊函来,始知所寄汇之款早已到东,而监督以学费窘迫无以应付,遂飘然返国。来函久置高阁,无人理会,但路君临行时嘱咐尊款到时即时送交,适有五百之数汇到,而当事者两不接头,遂由使馆保证领取,不知如何分用。昨日徐君来谈,始悉原委,现以托其查究,当不致误。现在监督处冷寂如古寺,人如饿鬼矣,可笑。弟在此,幸无不敷用之处。拱北(按:指金拱北,即金城。)亦可通融,画之销场虽不能如在京所计,料总算下得去。南蘋画已卖出两幅,其价格《老少年》得三十元,《红梅》得十六元,不过会中尚需八折。我等之作赞赏者多而重价者终不敢问津耳。
“昨日游日光途中过方等瀑,即此片中景也。入山以来天气骤寒,云雾四翳。晚抵旅馆,楼窗轩敞,开门见山,设备皆西式,其值亦不廉也。今日拟出山,归国期当在月梢,此游颇乐亦颇忙,所得亦差可偿劳,惟莲花庵龙樵两公未免向隅耳。甚为□然,匆匆不尽。”(图28)
图28 陈师曾寄江南蘋夫妇明信片之五
其六,(邮戳7月31日)寄:北京延寿寺街三眼井吴宅吴四太太。函曰:
“此片系初建设大和旅馆所照,现在树木较此更茂密,临海面山在公园之中,甚可赏玩。我即住此8号房,不久留,速即便回京,凌小姐已见面谈及一切否?七月二十八夜,衡。”(图29)
图29 陈师曾寄江南蘋夫妇明信片之六
其七,明信片为日本风景照片,无有价值文字内容,故未录。
以上短札可见陈师曾为人为艺,也补充了他赴日办展售画之细节。那文笔、书法也是可读可赏,且时有妙言。欲知江采从师曾学画详情可参看《朵云》第2集江南蘋口述、钟凤笔录《缅怀吾师陈师曾——六十年前从师学艺追忆》一文。(文/刘曦林 文图整理安慧 《中国书画》)
作者简介
刘曦林,1942年生,山东临邑人。197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起,于中国美术馆从事美术史论研究、书画创作,为研究馆员,历任研究部副主任、主任。为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美术》编委,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仁美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出版专著:《蒋兆和论》《中国画与现代中国》《20世纪中国画史》等。其中《20世纪中国画史》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金奖。
兼事书画创作,出版有画册《水墨清韵——刘曦林书画小品集》《刘曦林艺术印记》(四卷)、《披图展卷》《故乡月明——刘曦林艺术馆作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