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两江钵袋—范扬刘佳水墨作品展
(山塘雕花楼美术馆开馆首展)
主办单位
苏州市易盛合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山塘雕花楼美术馆
开幕时间
2023年4月15日上午10:00
展览时间
2023年4月15日—2023年6月15日
关于展览
两江,这里指的是曾经的两江师范学堂、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及后来衍生出的南京师范大学。
钵袋,这里指的是佛家由师授徒的引申意,即传授下来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传道技能等。
“师徒传授”是学习中国画的传统。这种传统既指师生之间艺术理念的相传,也指古今之间文化精神、人文指归的承继,正是这种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织构成了中国画的历史。本次展览主题“两江钵袋”的含义也因此而来。
范扬,他的专业实力奠定了其在美术界的学术地位。他悉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自然风情,体悟绘画精神,体察造化之妙。他的山水画,畅达自然,有烟云流布的潇散;作品气息清幽,不拘地域之限,逸兴盎然,显现出当代视野的山水观。范扬的人物画既有饱蘸浓墨的乡土风情,也有墨彩并茂的高士与罗汉,其画风雅涵深美,清穆大气,洞达豁爽,质朴活脱,且不断地解构常规人物表现图式,延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维度。等等这些已显现出范扬先生文化认知的高度与艺术创作的优秀品质。
刘佳,早年求学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范扬先生是他的授业老师。他展现给观者的人物画是二十位民国的教书先生,画面中的人物仿佛穿越历史与今人构成对视,其绘画表现直击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试图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通过历史形象感知人类文明繁衍的重要性。同时,他针对图像进行了极致化视觉张力的处理,呈现出一种从时空结构到人物命运的生存背景,使清晰形态变的似梦如幻。这也是刘佳针对当下水墨走出传统困境的个体实验。
范扬和刘佳是师生,范扬南通人,刘佳苏州人,江北江南,隔江相望。两人之间即承载了师生之间对技艺的锤炼与探索,又包含了各自对生活的洞见,更蕴涵了师生之间对志趣的诠释与寄托,而内在艺术气质中却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悟。其中,他们的作品反映出传统与当下的对话,从多种视角展现了国画语言的精神意旨,从多元的笔致与题材间找到了内在潜藏的文化理想。师徒钵袋,举烛传灯,师徒亦师友,彼此如是哉。可以说,刘佳展出的作品题材中必然暗含着尊师重教的意味以及对范扬先生的致敬。而今师徒携手,登堂入室,赏心乐事也。
诚挚希望本次山塘雕花楼美术馆开馆首展能够带给观者更多的文化认知与艺术体验。(文/杨大伟,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2023年3月27日于杭州)
范扬题字
悟道与机缘
———记画家范扬
艺术批评中常有一种奇怪现象,面对一件艺术作品,往往难以在同一领域中找到恰当的评语,然而隔山却有知音,在相邻的领域中可能掂出更能说明问题的参照对象。
唐张怀瓘在《书议》中评“小王”王献之书法时曰:“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于其中间,无籍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弛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这一段文字说的是王献之的行草,但将此移评范扬的画,颇有几分恰当。范扬在两个世纪之交的这几年里似乎有若神助,其所爆发出来的强劲之力,竟将自己的画境大大地作了提升。在他的作品面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作画之际“情弛神纵,超逸优游”的状态。就笔墨的意境而言,他浓笔酣墨,落在幅上皆成“文章”,呈示出解衣般盘礴的畅快,达到了通权达变的火候。就描绘的内容而言,他打通了山水、人物、花鸟原有的门类界限,只要面对自然,便能“临事制宜,从意适便”,信手拈来皆得理法,在散乱的节脉中荡起形象的生机。
秋山论道 40cmx104cm
范扬人到中年即达此大手笔意境,堪称在画坛上占了一席“风流”。
范扬的画看上去满幅轻松,但却埋伏了雄强之骨和深厚学植。他对传统里雄浑一体的画风显然是体悟颇深的,从宋元绘画到黄宾虹,都是他直接吸收的对象。他胸臆开敞,喜读群书,研读画史、画论及文化论著,养成腹中经纶和思中识度。他也注重生活蒙养,投身于自然怀抱,采集养分,荡涤心灵。这些学养、才情、能力都是构成范扬绘画风格的基础,使他落笔便生墨韵,笔笔相连,连成景致不绝的大千世界。
唐僧取经图 50cmx65cm
但是,范扬的智慧系统似乎还有一个玄机未得披露。他何以能将极平凡的自然景致画得生机顿出,如同天造而成,“自然”得完全没有法度的痕迹,这大概只能归结于他将禅宗的“顿悟”化解于心,将禅机渗透在笔墨形象之中。
禅宗的理论认为,“顿悟”是包含有感知又超越感知的认识瞬间。悟道之际,个体生命与外部世界形成了如火光闪耀般的感性直接联系,倏忽之间触及自然世界神秘的精神本体,体悟到用逻辑思维百思不得其解的生命之谜。可以揣想,范扬在作画之际的状态就是一种“顿悟”状态,而且是持续地保持了这种“悟”的状态。他画中那些流畅的线条就是“悟”的附体,不受理性支配,一任感觉流发,在画面上成为欢悦的精灵。因此,他每一幅画的感觉完全不可复得。禅宗悟道离不开“机”的触动或引发,常常是受到某一机缘的启发而“顿然晓悟”,“悟”到刹那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其解脱在于一瞬”。在范扬那里,机缘的“机”就是他面对的自然与视线中的事物。
牵驼胡人 51cmx50cm
他的山水画中的丘壑形象不是凭理性选择来的,他甚至摒弃传统中那些经典格式,也放弃自己经验中的“先验图式”,谋求一种“即兴”状态下与物相接的因缘,只要能触及到眼前的自然生命,他的笔下就生发出自然的意态。所以,他的画看上去在景物选择上极随意,作品却拥有极高的境界。他的“悟”与自然的“机”相碰撞的瞬间,便如同一股清风拂去眼前尘埃,使画面顿时清澈透亮起来。
唐马胡人 52cmx50cm
“悟”与“机”的关系就是创造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中国的哲智中,这二者既二分又合一,二分是现象,合一是本质,是可能达到的境界。这是中国特有的心与物、自我与世界、创造论与本体论智慧图式。这与西方传统很不一样,以至于西方现代哲学家如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大哲都借“东风”以明拭“西洋镜”。在绘画上,他们也曾想达到一种令人惊讶的生动性,但往往不能奏效。八十年代出现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为了打破绘画的静止状态,就用一种外部力量“介入”的手法造成画面的戏剧性效果。而在中国画家这里,只要学养和性情达到一定高度,就会有一双扰动世界的慧眼。(文/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观瀑听泉 70cmx30cm
江天一览 66cmx34cm
画家简介
范扬,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3年被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4年在法国圣爱美隆市接受鲁德拉骑士授勋册封。2019年在北京获得由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亲自颁发的顾拜旦奖章。
“具象”里的“精神场”
——刘佳
我们,倒退九十四年。
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二日刚写完《纪念刘和珍君》站在窗前,神情凝聚着:“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刘佳,2020年4月2日抓住了鲁迅眼睛里“浓黑悲凉”的那一刻,为鲁迅先生造像,力透纸背。
他一发不可收,为百年先贤造像,为时代先锋立传。
在当今多元杂陈的图像时代,我们期望通过画家的作品,去感受他的创作心态和精神的意绪,并进而复原出画家的理想追求,观念与价值。对刘佳亦然。
鲁迅 45cmX30cm 水墨纸本 2022
面对刘佳作品,直觉是他那深厚扎实的写实功底,驾驭自如的造型能力和敏锐入微的笔墨感。但是,单从“写实主义”的意义上对他加以评判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是一种误读。他的作品并不同于学院派的写实传统,而是他通过对象的心理变异达到的内心真实体验下存在的另一种“写实”。以生动简练的线条对形象作出准确精到的勾勒,但他并不过多的拘泥于细节和局部的刻画,更多的是着意于对画面整体印象的把握。注重于主体的表现性,更强调在表现基础上的内心体验中的真实性追求。正是这种内心体验,他捕捉到了存在于心中的真实。
李公朴 45cmX30cm 水墨纸本 2022
这是刘佳的创作“视角”。
应该去解读他的“视角”,从而认识他创作的中国画人物系列作品,或许可以加深对他的理解。所谓的“视角”,其实就是以他的视觉主观意象对象,其“视角”的焦点始终指向真实性和超然于写实的本质,并且摈弃了除对象本体之外的所有先验的既定观念。画面中看似恬淡冷漠、莫可名状的人物,他们似乎试图在表达什么,却并没有情节上的任何暗示。如作品“鲁迅、蔡元培、黄宾虹、齐白石”等,这是一种“存在方式”的确定性摹写,这种“存在方式”,既有时间的接续,又有精神的蕴藉,是他内心的过滤和提炼。如果用中国画审美观念来表述,刘佳的创作,就是他长期积淀后的一种“澄怀味象”的营构之象。
陈独秀 45cmX30cm 水墨纸本 2022
也就是“人心意象”。
中国绘画的“人心意象”是绘画语言过程和审美观念过程的同质过程。图式只是形式,而形式只是载体,重要的是由图式所营造的意象和形式背后包涵的审美意蕴。所谓绘画语言的独特性,关键也在于此。正如苏珊·朗格说的:“艺术创作中的一切技术,都是在对原型进行‘处理’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处理’本身实际上就是模仿的一种特殊方式,任何‘处理’目的就是要创造出一种自身具有某种意义的形式”。这是用笔触的游动传递出心理活动的独特轨迹,也是他的心灵律动,弥散着精神张力的迹象。在他的画面上,笔触和迹象的作用已不再是帮助形的释读,而是淡化形的具体性,不拘泥于对象的“真实性”,针对性地对物象作审美判断,多层次的观照和剖析,近于偏执地相信自己的感觉,由此去追求他的一种“神似”的“精神化”真实,这也是一种“具象主义”的真实。
“具象”,1930年由荷兰凡.杜斯堡首先提出了“具象艺术”这一界定术语,在中国,“具象艺术”是从写实主义衍生发展而来。中国画的写实主义真正开始发展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基于当时的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写实手法作为艺术形式去表达社会的形态,最终确立了写实主义“定于一尊”的主流地位。“具象艺术”是写实绘画以外的“意象”表现形式,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多次提炼、多次感受、多次为之激动又高度凝缩了的形象。刘佳在为全国新冠病毒战役冲锋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创作的《墙、我累了》等作品中,他不再将写实的三度空间的真实视觉作为绘画根本,而把自我选择的变量因素加以生发,非常主观的表达了具象表现主义的语言特质。英国尼吉尔.温特沃斯说:“绘画的具象元素的表现再现,它先于作品而存在,并被用作某种预先构想的现实手段。”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和主体能动作用,重视审美情感的自我抒发,对人物的形态及色彩进行“心象”提升,强化了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走向。
梁思成 45cmX30cm 水墨纸本 2022
“绘画能否承受精神之重”,如果这是对图式表象的指称,那么“精神能否忍受绘画之轻”?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是不能仅仅依赖图式的直接呈现,而只能从画面体现出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品格,引导人们去领悟和认识图式背后所蕴藉的精神价值。画家只有把自己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品格有机地渗透到形式语言中去,在构图、色彩、造型、笔触、肌理等方面,更多地融入主观精神因素,突出审美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才能真正体现出作品的精神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佳体现了作为艺术家的文化责任,并通过他的艺术作品将人在世俗社会中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彰显出来。
一个成熟的画家需要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个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和绘画风格;另一个是创作出体现这种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和绘画风格的代表作品,二者不可缺一。这又可以引申出另个观点,即一个成熟的画家应建立起良好的“作品意识”,所谓的“作品意识”并非一定是大作品、重大题材作品,而是能小中见大,充分意识到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充分发挥和整体呈现个人绘画技巧和风格语言的代表作品。刘佳很早就既定于这个标志,非常自觉的审视自己的绘画语言走向,成功的摆脱了中国学院派写实主义的窠臼。
艺术贵在创新。我们追踪刘佳近几年的创作形态,端倪出他整体艺术创作的风貌,值得细细咀嚼品味。从他的创作题材中更蕴涵着他的精神寄托和审美情致。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如果要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她认为这是“生命的逻辑形式。”刘佳家学渊源,父亲刘国辉先生是当今名冠“南北”的中国画巨擘。刘国辉是一座高峰,刘佳在下面不管是站立还是匍匐,是攀登还是仰望,他已经至尊在上。他要么在这座高峰的“庇佑”下“坐享其成”,要么另辟蹊径,披荆斩棘,择荒而上,岭上相望。刘佳取之于后者。他在努力建构自己符合时代精神的当代绘画语境,这的确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但却因此造就了他独特的“精神气象”来。我们有理由说这是刘佳营建的“精神场”。
冯友兰 45cmX30cm 水墨纸本 2022
“精神场”是刘佳作品的“精神属性”。
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它所应有的精神价值。艺术作品精神价值的生成,是一个由内在而外的动态过程。它不是在一个完全预设的框架内的形象填充,而是形形相应的情感视觉的发展过程,在于追求视觉图像与自我精神指向的内在统一。画家在作品精神价值上的独立探索,丰富了人们对“具象写实”绘画内涵的认识。作品中的图式与精神的统一,客观与主观、存在与自我、原型与主体、逻辑与激情的融为一体,发自内心的对作品精神价值的表达述求,是作品创作的真正源泉。
我们期待着刘佳为我们营建一个又一个风格独具、风骚独领的“具象”里的“精神场”。(文/陈强 著名评论家)
画家简介
刘佳,1965年出生,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泰国经贸大学访问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