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相拥而舞的裸体舞者,舞步滑动中的瞬间定格,写实与写意结合的虚幻人物,斑驳的光影流动,大幅的留白。这是冯斌在北京798“五绘展”展出的一幅作品。
冯斌,《2017-10》布面丙烯,100cm×136cm,2017
裸体相拥而舞无疑是对真实场景的抽离和重构。“晃动的人影”和留白强化了画面的虚幻感,进一步消解了具体指向性,使裸体舞者的形象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形式感和象征性。无论是双人舞还是群舞,无论裸体与否,从现实到隐喻,从外在的视觉表达到内在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冯斌创造的“舞动的人影”,以独特的造型语言塑造了具有当代性和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体现出高度的思想自觉,实现了形式美感与揭示人的生存状态的统一。冯斌说:“就像萨特说的,都市化的生活让人和人成为互为他者的一种很冷漠的孤独的关系”;“男男女女相拥相依在一起、在人造的幻化光影和曼妙乐声中陶醉和迷失,表面浮华,内心孤寂”;“我试图通过这样的图像,来表述和揭示当代人的生存状况的矛盾与荒诞”。
冯斌, 《新寺》(之一)中国画颜料、丙烯,绵绸83cm×85 cm,1993(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
作为一名“从材料到观念”的中国画探索者,思想敏锐的艺术家,冯斌经过了从九十年代《西藏》系列到现在《舞》系列的长期创作实践。从追问“短暂灵魂的永恒之所”到探索“人与人的内心际遇”,用冯斌自嘲的话来说,就是“天上人间”——从形而上的天上到活色生香的人间。冯斌的绘画从材料、技法、表达方式、形式、主题、风格等多方面呈现出二元性:真实与虚幻、永恒与瞬间、静与动、轻与重、薄与厚、写实与写意、入世与出世、人性与神性、尘世与天堂、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现象与本质、自我与他者、东方与西方……在对立中寻找平衡,在确定中探索变化,在传统中融合现代,从而“创造出了一种介于绘画性和塑造感之间,水性材料和粉质材料之间,东方写意韵味和西方写实精神之间的独特造型风格”。冯斌的造型风格之所以独特,不仅源于他对视觉形象的精心提炼,以及同时呈现多种对立元素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张力,更重要的是他对对立元素之间关系的微妙把握:既写实又写意,既现象也本质,亦真亦幻,亦东方亦西方。这种对现象与本质、自我与他者、永恒与瞬间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孜孜探索,让一位东方艺术家和一位西方哲学家在精神层面相遇了,在冯斌的艺术世界里,我窥见了德国宗教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的思想火花。
冯斌,《2020-19》布面丙烯,48cm×60cm,2020
马丁·布伯在其最重要的著述《我与你》中写道:“世界是两重的,因为人对世界的态度是两重的”。他把人和世界的关系分为“I-Thou”(我与你)及“I-It”(我与它)两种关系。在“我与你”的关系中,我用我的全部存在,用最本真的我来与你相遇。“我不是为了满足我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如“爱的需要”)而与你建立关系,因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你是“永恒的你”,我与你的关系是灵魂的相遇,是对“永恒的你”的寻觅和皈依。在“我与它”的关系中,我是主体,世界是为我所用、所经验的对象。我把一切都视为客体,通过对客体的经验获得知识,再假手知识使其为我所用。我与它是一种“工具性的利用关系,对象性的改造关系”。在“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中的“我”是不同的,“我与你”中的“我”,是全部的我,本真的我,而“我与它”中的“我”,是部分的我,欲望的我。“我与你”的关系是本源性的,“我与它”的关系则是从“我与你”的关系派生出来的。
冯斌最新个展“相遇”展览现场福建省美术馆,2023
人不能不栖息于“你”之世界,又不可不时时返回“它”之世界,流连忘返于“我与你”的唯一性和“我与它”的包容性之间。这种两重性便是人的真实处境,既是人生的悲哀,也是人生的伟大。人必须脱离自我中心,向世界敞开怀抱,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世界,将世界看作“你”,与“你”相遇,彼此交融,这才是灵魂的相遇,既亲密又独立,既融合又自由。
马丁·布伯说:“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冯斌,《黑白探戈》布面丙烯,136cm×100cm,2016
从《西藏》系列到《舞》系列作品,冯斌完整地呈现了马丁·布伯所描述的 “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画出了马丁·布伯的哲学图景,描绘了真实的人生:既有“你”的世界,也有“它”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有“它”的身影,在“它”的世界里也有“你”的存在。人要摆脱内心和生存的困境,唯有超越自我,走出“我与它”的关系,迈向无限的“我与你”的关系世界,与“你”相遇。
《西藏》系列作品中,“晃动的人影”与庄严、肃穆、崇高的庙宇建筑相遇,“这种对对象的符号性的平面处理,已经产生出浓厚的抽象意味,而画家更以朦胧的抽象人形不和谐地硬插其中,以期造成强烈的非现实感,这更使冯斌的画面增加了一层难以言说的哲理的意味,一种神秘的东方气息”。《西藏》系列作品就好像是绘画版的、无言的“与神对话”,是冯斌建构的信仰的世界、彼岸的世界,也是“你”的世界。
然而,即使整日穿行在那象征彼岸的庙宇的高墙大院中,要进入“你”的世界也是困难的。因为,“若我有缘与‘你’相遇,定是出于上天的恩赐,因为它根本无从寻觅。”“我与你”的关系是本体性的,没有任何观念体系和想象横亘在我与你之间。一旦我要借助概念和想象,那么我与你的关系就变成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关系,你将离我而去。老子说:“大道无形”;佛祖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旦着相,那永恒的“你”便触不可及了。“你”的世界与空间和时间无关,而“它”的世界与空间和时间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意味的形式”的庙宇和“晃动的人影”,似乎也让我们从中看出了“它”的身影。思想维度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作品解读的多重可能性,这正是冯斌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
冯斌,《2018-26》布面丙烯,70cm×85cm,2018
毫无疑问,《舞》系列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它”的世界。画面上描绘的是“他与她”之间的舞蹈,如果把观察角度从观众视角切换为其中一位舞者的视角,把“我”放到画面之中,其实《舞》系列作品所呈现的就是“我与她(或他)”的关系世界。马丁·布伯说,在“我与它”的关系中,无论用“他”还是“她”来替换“它”,“我与它”的关系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冯斌通过改变绘画主题,在《舞》系列作品中,找到了更加自由的表达方式。冯斌说:“一笔下去,既要有形又要有色彩关系,同时要有笔触本身的味道”。采用书写性用笔,追求笔趣、笔意和水墨渲染出来的浸润效果,使绘画方式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然而,正是这种偶然性,仿佛灵光乍现,让我们瞥见了时间长河中永恒的一瞬,窥视到永恒之“你”的衣裾。马丁·布伯认为,在“我与你”的关系中,“我”与“你”是一种仅在当下相遇的现时性关系,而不是“我与它”之间已经过去的、静止、凝固的关系。因为,本质活在现在,对象活在过去。他和她以全部的生命相遇,此刻,他和她便走进了“你”的世界。
冯斌,《2016-6》丙烯、亚麻布,136cm×100cm,2016
如果说《西藏》系列作品画出了永恒的“看得见”的“你”,那么,《舞》系列作品呈现的便是刹那的“被触碰”的“你”。这是冯斌的艺术在思想境界上的又一次升华。在活色生香的尘世里,让相遇成为可能。
冯斌会遇到马丁·布伯,我们会遇到冯斌的舞者,“我”会遇到“你”。(文/弥亭)
冯斌,《相遇》丙烯、绵绸,200 cm× 150 cm x 2,2022
创作中的作品《相遇》冯斌工作室,2022(来源:优壹艺术之旅)
艺术家简介
冯斌,196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8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1985年至2022年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重庆。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1995—1999年,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1999—2001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2001—2008年,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2005—2018年,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2006—2021年,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3—201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