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心花——2023李晓军作品展”在书画频道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作为艺术家创作生涯的阶段性总结,分为中国画、书法和华文艺饰三个系列,充分展示了其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创作风格。
艺术家李晓军成长于北京的部队大院,不同于其他孩子整日结伴玩耍,小时候的李晓军就能耐得住性子在家里画画。
李晓军尤其喜爱徐悲鸿笔下的奔马,曾用铅笔反复临摹,上学后更是在绘画上用心学习,由此与中国水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
李晓军《双艳》36cm×49cm
中学时代李晓军的美术老师是京津画派著名花鸟画家颜伯龙先生的女儿颜家荣,颜老师擅画小写意,成为了李晓军进入中国画艺术大门的领路人。
有人为李晓军引荐了康有为的学生戴晓峰先生,戴先生悉心教导,要画好中国画,务须练好书法,并推荐了魏碑体系的“造像记”,“爨宝子”、“龙门二十品”等。
年轻的李晓军虽不大理解,但仍谨记教诲研习书法,哪怕在服兵役期间也未曾间断练习。
当时在部队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晓军坚持临贴,但所写魏碑书风不太能被人接受,他还遭人打趣道:“晓军真是认认真真在练习‘丑字’。”
▲
李晓军《龙骧》138cm×69cm
总有人误以为李晓军是从书法转向国画创作,其实不然。
当时正值全国“书法热”,各类书法比赛层出不穷,李晓军屡屡获奖,作为书法新秀先声夺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从而造成了“从书法转向绘画”这样的误解。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书画双修的深入,书法的学习实践最终又助力于他的绘画,受益良多。
退伍后李晓军在高校接受了系统的艺术教育,一路从传统学习而来的他也曾有过中西合璧的想法。
在摸索过程中,他进行着自己的实验,试图以西画的色彩和构图方式,加之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运用在中国绘画里。
20世纪90年代,他对当代绘画形式的探索,使得笔下的现代题材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意识,得到了美术界的肯定。
▲
李晓军笔下城市题材作品
汽车、电线杆、红绿灯等城市元素皆能入画,点线面的构成运用巧妙,这些反映城市生活的新作大大拓展了传统花鸟画的表现内容和形式。
面对眼前的成就,视觉上求变的快感并没有让李晓军变得浮躁,他深知这些作品“画给别人看”的成分多一些,留给自己的却不多。
他放缓追新求异的节奏,“以退为进”,重新开始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感悟生命,回归写意花鸟传统之路,并为之坚守,决心深挖传统这口井。
“写意”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显著特性,承载了丰富的生命情感和独特的精神意志。
▲
李晓军《万世流芳》 283cm×146cm
从发展脉络来看,明清以来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把中国画的意象表达推到了一个高度,体现出中国艺术的独特审美。
而在历史上的这些艺术大家中,吴昌硕处在承前启后的地位,在文人写意画中引入“金石气”。齐白石则开创天真烂漫、大俗大雅一格,将大写意花鸟画推向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在当代,学习吴昌硕、齐白石一脉的画家众多,但许多人往往陷入传统形式的桎梏,在拓展精神内核上心余力绌,能画出新风貌的更是屈指可数。
▲
李晓军《红梅》138cm×69cm
李晓军对于历代前辈的学习,首先是笔墨经验。笔是中国画的筋骨,而大写意花鸟画对书写性有很高的要求,往往一笔欠佳,就要推翻重来。
得益于经年累月的书法研习,李晓军将书法的笔意用在了花鸟画里。
一招一式,皆有来路,书法用笔,贯穿始终。
在他的绘画创作中,毫无矫揉造作和甜俗之气,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金石意趣,彰显了少有的雄壮浑厚的气势。
▲
李晓军《向阳》 97cm×45cm
李晓军注重从大师们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力量中获得给养。他清醒地认识到,重形式而轻精神是不可取的,在延续前人经典的路上不能丢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仅仅掌握前人的笔墨经验不足以修成正果,更重要的是修炼和揣摩“自我”与“心画”,以期达到心迹同一,心手双畅。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即是艺术与人生能够合二为一。中国绘画亦是人格的表现,古今成功画家莫不如是。
所谓吴昌硕豪迈的面貌、齐白石精微的个性、潘天寿霸悍的气势等等,不只是绘画的一种风格,更多地是与他们的本性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
▲
李晓军《非洲芙蓉》195cm×80cm
西方的绘画侧重对外在形式的反映描绘,中国绘画则专注于内心世界的挖掘,向外与向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和路径。
李晓军认为,中国绘画是修身修性的艺术载体,中国画讲究的是“出新”,而不是“创新”。
“出”是由内而外显现出来的,建立在一种平和的自修之中。
由此,随手而作的绘画才能表露心迹,心画同一,真实而顺畅地反映出自己的生命常态,才能完成中国式的“出新”。
▲
李晓军《丝路果实》136cm×68cm
多年来,李晓军在笔墨里修炼自己,将心境、性格、精神与艺术相结合,让本真的生命状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从他的艺术中,我们看到画家身心融于自然的欣悦充盈满纸,蓬勃向上的精神打动人心。
李晓军笔下的花鸟画,既有对文化正脉的接续,又有富于时代精神的表达,呈现出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新面貌。
在传统书画艺术之外,李晓军还把对中国汉字的传承创新延伸至工艺美术领域。
▲
李晓军汉字设计·首饰系列
作品文字:马
项坠,39mm×39mm
基于对中国书法发展空间的思考,在汉字书写逐渐失去记录语言功用的今天,它的艺术性一面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古人对书法用笔方法的阐释,多用日常事物来比喻,使之生动而形象。
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成的古代女子发饰,在中国书法里,“折钗骨”是十分重要的笔法。
宋代姜夔在《续书谱·用笔》有言:“折钗股者,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
李晓军汉字设计·首饰系列
作品文字:鱼
项坠,45mm×42mm
▲
李晓军汉字设计·首饰系列
作品文字:汉字偏旁
耳坠,43mm×15mm×5
李晓军认为,线与线的组合体是中国汉字造型的本质,这与世界设计理念的先锋性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
如何使中国古老的汉字造型元素融入当代时尚设计中,这是留给艺术家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
他将书法中的“折钗骨”美学概念在饰品设计中得以还原与再现,金属与汉字碰撞而出的独特美感,使传统的书法从纸面上的线性审美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中国书法以它独具魅力的线连接世界”,李晓军秉持的创作理念始终带有未来性和世界眼光,在当代从事传统艺术的圈子里难得可贵。
正如艺术家所期盼的那样,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承载了民族文化审美,在中华民族不断强盛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
李晓军汉字设计·首饰系列
作品文字:牛
手链,185mm
(来源:书画频道)
艺术家简介
李晓军,曾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画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绘画作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199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新人新作展,1996年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获奖),中国书画艺术节全国书画家新作展(获奖),200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铜奖),2003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年展,写意中国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及传略辑入《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辞书。
书法作品曾获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北京市书法展一等奖,1993年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1997年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并获日本每日新闻社社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