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5-31 11:26:07
  谭平迄今为止的艺术之路,按照主体(创作意识)、客体(表达对象)和载体(物质材料)的关系,可以大致分为“画它”、“画我”、“我画”和“画画”四个主要阶段。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谭平,艺术家、教育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员。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八十年代末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历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路德维希博物馆、科灵现代绘画美术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

  在2020年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被封闭在坚固的方盒子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感受到隐隐的恐惧,灵魂的漂浮不定、无处着陆、居无定所。曾经麻木的神经,也因此会遇到“伤害”得以觉醒!艺术会成为“痛”的记忆。

  ——谭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生于1960年的谭平,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经历了扎实的学院写实训练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在版画系的长期学习带给他许多独到的视觉熏陶和手工经验,尤其是对各类物质媒介的直接操作更让他领悟到视觉语言本身的奇异与精妙,他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的一系列强调肌理与质感的铜版画,令他开始越来越关注材料实验所造就的基本形式带来的抽象美感。1989至1994年,他获得联邦德国文化交流奖学金赴柏林艺术大学深造五年,获得硕士学位。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西方学院体系完整的抽象艺术训练,潜藏多年的实验精神和自由意志得以逐渐释放,进而让自己的创作风格从写实和表现最终完全走向抽象。这些特殊经历,更使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出身于西方学院体系的抽象艺术家。

  谭平迄今为止的艺术之路,按照主体(创作意识)、客体(表达对象)和载体(物质材料)的关系,可以大致分为“画它”、“画我”、“我画”和“画画”四个主要阶段。

  1984—1987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布面丙烯/52x52cm/1984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黑海

布面丙烯/49x49cm/1986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长城

油画/120x150cm/1987

  1988-2008

  这个阶段是抽象创作的开端,起始于版画和素描,最终在油画布上完全发展成熟。借助一系列色块、线条、黑白关系、空间秩序的重叠组合与各种物质载体的实验,谭平在画面上开拓出纯粹而空灵的视觉世界。创作语言和手法的逐步明确,对他来说是一个基本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象征,以1990年代初期一系列纯抽象的铜版画为标志,他彻底告别了写实与表现,全部创作指向已集中到视觉探索的朴素目的上来。开始纯抽象创作后,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被取消了标题,代之以《无题》、《素描》或纯粹的作品尺寸数字等没有任何指涉意义的文字。在这一阶段,谭平的主体意识已经明确,“自我”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作品的物质载体呈现出日益强大的创新能量,所表现的客体主题也逐步走向形而上和精神性。

  这就是艺术逐渐变化的过程,开始时要把对象画得像,其实是受束缚的。当有能力可以画得像了,就开始试着强化自己的感受,开始尝试着变形。再往后就会追问,仅仅是变形够吗?开始更加关注自己感受的表达,这时对象就更弱,画面感会更强。最后创作者会自问,我为什么要画他呢?为什么作品本身不能直接对线条或者颜色有所表达吗?这个时候,画谁就变得不重要了,画面有色彩、线条就够了。当创作者达到这个境界时,创作者表达的也不再是色彩和线条,而是自我。这是一个不断自由表达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是说可以随便画,有很多人受过多年的严格训练之后,根本无法自由地表达,他只能遵循固有的创作格式。所以自由不是说给你,你就可以自由的。所有这些都需要过程,很多东西还需要时间,这并不是一个瞬间的改变。”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素描

木炭条、硫酸纸/50×80cm/1996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铜版画/79×110cm/1996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铜版画/79x110cm/1997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谎言

布面丙烯/200x300cm/2005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诞生

布面丙烯/80x100cm/2008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x300cm/2008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痉挛1号

布面丙烯/50×90cm/2008

  2011-2013

  经历了父亲的病痛与治疗,谭平第一次对癌细胞的形象有了切身体验,在此前后他的画面上开始大量出现各种圆形线条和一系列圆形变体符号的复杂组合,他开始以书写性的笔触和色彩直接画出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悟。在视觉形式上,这种感悟体现为对画面表达方式的全面调整,涂绘、叠加与覆盖行为的循环往复成为这一阶段谭平油画创作的突出特征,许多作品的最终视觉效果是被覆盖十次以上的结果。在与油画交错实施的版画创作中,谭平还开始了以单幅作品占领大型空间的尝试(《+40M》、《-40M》,2012年)和与绘画有关的观念实验(《一杯》,2011年)。在这个阶段,谭平更重视主体意识与客体内容的深层次结合,“自我”和“叙事”是高度统一的,物质载体在稳健的实验中继续发展。

  “癌细胞”在我的创作中包含三个阶段,起初是比较具象的癌细胞,在表达一个生命体不断成长的过程;父亲手术后身体逐渐康复,我心理层面的恐惧也慢慢褪去,微观物象强烈的视觉感受在画面中转而成为星空的感觉;之后在中国美术馆的一划,在别人看来是一条线,实则是一个大圆,围绕中国美术馆的圆厅划一条线围成一个大圆。这一个空间中的大圆带给我的内心一种解放的感觉,解放了圆的问题,也解放了自己。”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300cm/2011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300cm/2011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120×150cm/2012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200cm/2012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覆盖-黄色

布面丙烯/160×200cm/2013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300cm/2013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160×200cm/2013

  2014-2016

  “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更是通过层层覆盖不断聚集能量的过程。”

  从物质层面来看,图像虽被覆盖,但它曾经的样貌仍然存在于层层颜色之下,如同人类的历史,虽然经过了无数次自然破坏和人为摧毁,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和感受到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气息。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300cm/2014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120×150cm/2014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300cm/2014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100×80cm/2014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120×150cm/2014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120×100cm/2014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死亡诗社

布面丙烯/300×400cm/2015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巴赫大提琴曲

布面丙烯/100x120cm/2015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向罗斯科致敬

布面丙烯/120x120cm/2015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将浪漫进行到底

布面丙烯/300×400cm/2015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桃花源记

布面丙烯/160×200cm/2015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20×300x3cm/2016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20×300cm/2016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300cm/2016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160cm/2016

  2017-2019

  以主体、客体和载体的对应关系来看,谭平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而从进入纯抽象的形式语言算起,谭平个人风格的演进则可分为三个重要方向:从起始于以涂绘和覆盖为主的形式语言,经由对线描和书写性的充分强调与重视,最后达成了涂绘和线描同等重要的平衡。“画画”这个阶段最初始于2013年以来的一系列木炭条素描,而后成功地实现在画布上,是谭平最新的转型,这一时期的作品打破了他此前对画面每次进行全面涂绘和覆盖的习惯,笔触和色块更加随机性的、不确定的排列组合,画面在不断割裂和重组的过程中达成了面与线、形与色、空间与时间等诸种因素的全新互动与平衡。这个最新阶段的出现,象征着主体和载体的完美融合,“绘画”和“自我”已经达成物我两忘的境界,画面所试图表现的客体已不再重要,并处在渐行渐远的趋势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300cm/2017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300cm/2017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100×120cm/2017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一片蓝天

布面丙烯/200×300cm/2017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布面丙烯/200×160cm/2018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无题

纸本综合材料/76×56cm/2018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双重奏:谭平回顾展”现场,余德耀美术馆,2019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场域绘画撤展现场,余德耀美术馆,中国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40m展览现场,余德耀美术馆,中国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谭平:我的绘画不只是一个画面填满的过程,而是一个去除的行动

线上展览:《不可重启的重启》

  展览信息

  名称:2020不可重启的重启

  开幕:2020.05.03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耿雪、胡晓媛、康海涛、蒋鹏奕、谭平、徐文恺、张恩利

  学术主持:张子康

  统筹:邵译农

  执事:泓傑

  主理人:弋璇

  主办方:灵木当代艺术空间

(灵木当代艺术空间)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