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溯本求真
我近年习中楷,初从盛唐颜真卿、徐浩,后转南宋张即之,求厚重而灵逸之气,后转于小楷。从历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厘析当代小楷创作现状,自钟、卫、王至元代赵、倪,明代吴门之祝、文、王及晚明黄一线,柔美俊秀者多,浑厚雄健者少。虽小楷占楷书大半,然艺术语言单一。以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为例,“一家一帖”现象严重,即书风统一,笔法纯正之作多受青睐,而取法博杂者广受争议。此现象益于初学阶段,却极大限制书家一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况且,千篇一律之钟王风已然无法充分展现新时代气象。盛世召唤时代新风,魄力雄强,浑穆宽博之风方能彰显时代本色。
一番深思熟虑后,我选择清何子贞小楷,择其因有三:一为清代小楷尚少人问津,多探寻价值;二为子贞书风雄浑,欲扬时代之风以其为佳。傅山言:“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斤铁杖柱地。”观子贞小楷《题阳明先生遗像诗稿》点画遒健浑厚,宽绰含蓄,绝然不感字小势弱或局促之态。三为感喟子贞多元融合书学观。其曾言:“若生在老杜前,老杜还当学我。”其“以我作古”之勇气与动机,源于对自身沉淀之自信。其师小欧、颜、北海、北碑及篆隶分,故其书将鲁公之浑厚、北碑之峻利、小欧之险绝、北海之爽健、篆隶之古雅于一炉,篆意草情融于其间,活泼恣肆,变化无穷。其师古流变之书学观予我以极大启示。创作中,我试将何子贞之浑厚含蓄与褚河南之灵动俊秀糅合,并将篆意草情融于其间,展现朴厚而不失流美之境。用笔上,竖画遒劲外拓,点画、钩画饱满圆润,走之常具行意,连贯而下,至捺画横卧呈圆浑包围状。结体宽扁,略带隶意,同时增强疏密对比,笔画间时有连缀。为现灵秀流美之意,除横、竖画略有弧曲,撇画飘逸,字态或左或右欹侧,多不平直,以取动势。形式上,以三条屏白色仿绢纸在红色两公分界格内书写。虽一开始犹豫界格的约束是否会影响整篇章法连贯性,但几番尝试过后,仍感此种形式书写最为顺手,最能表达“任情恣性”的精神状态。书作内容择何子贞《东洲草堂诗集》数首,以达文质兼美,形神统一,相得益彰。作品寄出,我常怀忐忑之心,想若以前几届艺术语言纯正论评判,自是不占优势。当获知入展喜讯后,激动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之前为筹备稿件经历的挫折、焦虑、心酸、痛苦一瞬间都烟消云散了。平静之后,想到自己的创作追求与艺术旨趣得到专家的普遍认可,内心又归于释然与慰藉。
从本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的评选结果可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作导向较往届已发生悄然转变,即由崇尚“取法专一,语言纯粹”转为“鼓励创新,多样包容”。这是对书法创作者创造性能力与创新型思维的鼓励与检验,由对学者水平的普遍要求提升到艺术家创造的终极目标。由原来崇尚过度拼接、制作等装饰性,转变为回归书写,关注文字背后的内涵本身。故本届展览评选出的书作以素颜简淡为主,清新古雅、健康向上的蓬勃之气袭面而来。另外,本届展览的楷书作品呈现出较多趋于行楷化的倾向。这表明,书法传承发展不仅需要转益多师,在一种书体领域内融众家之长,还要从多种书体中寻源,“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瀚札”,楷书书写如若加入生动的草书元素与篆隶古雅之趣,将升华出另一种更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是对参赛者书写的极限考验,是对评审机制工作水平与评判标准的检验,更是对中国书法事业发展方向的引领。无疑,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以实际行动深入探索与践行了“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导向,必将对当代书法事业的繁荣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作者:高远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入展)
作者推荐的经典作品——《廿九日帖》
作者推荐的经典作品——《雁塔圣教序》(局部)
高远
中共党员,书法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兼秘书长助理,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女书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特聘讲师。幼承家学,五岁习书至今;书作多次入展国家、省级书法展赛,并发表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权威报刊。博士学位论文以新出史料为视角,探索书法风格学方法论的突破,得到业界的关注;十余篇书学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