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惟有“敬畏”,方可登上“高峰”——关于阴军及其山东快书的对话

来源: 《曲艺》杂志社 2019-08-08 11:45:32

       采访人:山东电视台  记者

       被采访人: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原主席  孙立生
 
       记者 :根据您本人对山东快书的了解、认识,您觉得山东快书今天或者说将来应该如何去传承、发展?
 

       孙立生 :山东快书是山东人的一张“文化名片”。从文化的视角看山东快书,它的价值不容低估。文化最忌“大一统”,它需要彰显个性,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它追求并崇尚和而不同。具体说到曲艺,每种曲艺都需要符合艺术的共性规律,但在共性的前提下,唯有强化曲种的个性特质,曲艺才有其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联系山东快书的传承、发展,我觉得山东快书只有在尊重艺术与曲艺共性规律的条件下,努力展示它独有的艺术个性与魅力,才能确保在舞台文艺的百花园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乃至于赢得尊严。所以,认识并研究、发现山东快书艺术唯我独有、不可取代的审美价值,是包括阴军在内的所有山东快书人需要具备的“文化自觉”。

       当年的山东快书是一步一步走向全国的,今天的山东快书依然需要弘扬“走出去”的传统。当然,走出去绝非是为走而走,目的是开阔自己的视野与胸襟,从而避免坐井观天的危险,最终提升、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年,阴军与全国很多地方的山东商会有密切联系,每年都坚持到外省演出山东快书。我想,这种经历,不经意间会对他的山东快书表演有所帮助。

       曲艺艺谚里有“把点开活”之说。什么叫“把点开活”?我回答,“ 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再往直白里说,它就是强调艺术表演要因地制宜。它既然是曲艺艺术的共性规律,当然也是山东快书需要具备的美好品质—— 说山东快书的走到哪里,都要最快地和当地观众的“语境”融合一起。当年的高元钧对文化与文化人始终有敬畏感,他坚持与有文学创作能力的弟子、学生合作,创作了许许多多现实题材的优秀之作,从而使“说新唱新”成为高派山东快书的最鲜明的特色。阴军的恩师孙镇业,当年对恢复、演出传统经典山东快书《武松传》做出了极大贡献,他通过央视的曲苑杂坛,让山东快书艺术走进全国千家万户。在当时不少观众眼里,《武松传》无疑也是别开生面的“新作”。现在“火炬”传到阴军这代人手里了,你依然抱着“武老二”的故事不放,恐怕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了。没有创新与个性,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不会走远。总之,孙镇业得益于高元钧的真传,那就是通过“说新唱新”让山东快书观众耳目一新。

       孙镇业先生嫡传弟子很多,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这其中与我走得最近的当属阴军。因为走得近,他的“行踪”我便了解,他并非像一些人所传言的“活得孤单”,相反,他“市场” 很活跃 :今天到深圳,明天去内蒙古……现在哪里都有山东人,山东人思念故土,思念乡音,山东快书的“当里个当”传达的是浓浓的乡情。一定意义上说,阴军扮演了“乡亲大使” 的角色。我对阴军日常的一些言行,也有不同看法,我从来不去掩饰他的毛病与缺点 ;但在为坚守山东快书阵地、传播山东快书艺术魅力等“大节” 问题上,他的付出与努力是不容置疑的。

       艺术这个行当,容易互不服气。受众喜好不同,见仁见智,所以便有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凭个人爱好,我当初最崇拜孙镇业的表演。孙镇业故去之后,在诞生山东快书的山东这块热土上,好在还有“阴军们”顽强坚守着山东快书事业。究竟谁是我们“山东方面军”的山东快书艺术扛旗人,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沉淀之后,让历史作答。但无论何时,评价它的基本尺度都不会改变,那就是用“旗手品质”的山东快书去说话、去证明——这似乎与辈分、名分什么的关系不大。艺术需要有交流,更需要有竞争,水平的高低需要台下边下“死功夫”,舞台上见“活功夫”,即用货真价实的“玩意儿”证明自己艺术的存在价值。我觉得,对阴军弘扬山东快书而表现出的使命感、责任感,无可非议乃至值得肯定。但使命感、责任感最终都需要化作能力——创作、演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山东快书作品。
 
 
       记者 :想请您谈谈对山东快书艺术发展的忠告与期待。

       孙立生 :我认为,山东快书行界的人需要具备更加清醒的“艺术自觉”,即对山东快书本质性的特征及其规律,需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真正让山东快书健康有效地发展,要靠一批懂得山东快书艺术规律的高素质的人,惟有他们,才会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所以强调人的作用,因为“人”是作品的“根”。
我之所以呼吁、提倡山东快书人要具备“艺术自觉”,是因为发现有些爱其实只是一种“叶公好龙”—— 这非常可怕。就我本人而言,自以为几乎将曲艺艺术等同于信仰了,但不久前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意识到真相并非如此 :我一位从事山东快书表演的朋友喜得贵子,我从微信里看到他儿子的百日照后拿给我老伴儿看,老伴儿脱口言道 :“这回山东快书又有了接班人……”我听了打断她说 :“如此好的孩子,说啥山东快书呀?”

 

       这件事说明,在我灵魂深处,并不觉得山东快书神圣无比。“如此好的孩子,说啥山东快书呀?”它的潜台词是“优秀的孩子不应学习山东快书”或 者“山东快书并非是优秀人才从事的艺术。”其实呢,人生的“真实”绝非这般。从事任何事业都需要天赋,都需要具备天赋的人才去继承、发展。人的本 性“ 好高骛远”,但真正把山东快书艺术做好了,为它的生存、发展付出了,就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贡献,就可能或可以成为功大于天的“人物”。我想,在曲艺行当里,“我”也许并不孤独——这或许与“学而优则仕”的中国文化有关。

 

       说这些,无非是提醒自己、阴军及其他从事山东快书的朋友们,只有对所从事的艺术具备敬畏之心,才有可能攀登到它的高峰。

(本文摘选自《曲艺》月刊2019年第2期)

(责编:姜祎男)
[ 责任编辑:姜祎男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