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时代温度——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在广东画院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承办。
展览汇聚了包括历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在内的92位艺术家,其中既有著名的国画大家,也有活跃于当今画坛的中坚力量,展出的作品多为艺术家们近年来的新探索、新成果,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画坛的创作水平。
大展启幕前夕,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接受记者记者专访,独家解读本次大展的特色亮点与重要意义。
集结老中青三代92位最具代表性国画家
记者:本次展览《时代温度——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有怎样的亮点和特色?
林蓝:本次展览共集结了92位中国画画坛最具有艺术代表性与学术影响力的艺术家,他们年龄跨越老中青三代,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全”和“高”。
一是“全”方位,本次展览邀请包括历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在内的92位艺术家,其中既有老一辈国画大家,也有活跃于当今画坛的中坚力量。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江苏、山东、山西、四川、辽宁、甘肃、福建、广东等省美协主席,也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及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画院、江苏国画院、广东画院、天津画院等重要美术机构,近乎涵盖90岁到50岁年龄段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画画家,全面呈现了当代中国画高质创作人才矩阵。
二是“高”品质,中国画艺委会是中国美协人数最多最重要的艺委会之一,而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则是他们所在的年龄段、所在地域、所在专业专长里的佼佼者,深具艺术代表性。同时,各位大家带来的自选参展作品均为大尺幅力作,展现出各自鲜明的艺术面目与强烈的艺术特色,深具艺术感染力与学术影响力。
记者:入选作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下中国画创作的格局和水平?
林蓝:本次展览可说代表了当代中国画高质创作的整体面貌。让我们惊喜的是,这次展览展出的更是当今中国画画坛近百位代表性画家的代表作,很多作品都是尺幅巨大、少有亮相的精品力作,不少老先生的参展作品以前只在教科书、画册图录里见过,这次难得一睹原作风采。
比如八十四岁高龄的中央美院张立辰先生,他的参展作品达4米高,通幅用大笔大墨绘就,大气淋漓,可见老先生的深厚绘画功力,对展览的认真态度。还有马锋辉、徐里两任中国美协专职副主席,都不约而同地以大尺幅大写意水墨作品参展。我们知道,大写意大尺幅的创作体现的是一个艺术家瞬间爆发的状态,可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作者的经验技术、审美境界甚至体力精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杨力舟、林墉、尼玛泽仁、冯远、许钦松、何家英、李劲堃、杨晓阳、周京新等中国美协的历任主席、副主席,传承画学文脉,坚持守正创新,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意义。
在这些大尺幅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艺术家对细节局部的精致追求,比如细看艺委会中田黎明老师的作品,在单纯宁静的绘画语言展现出当代水墨的多种可能性,卢禹舜、贾广健、刘万鸣、张望、张捷、刘庆和、袁武、陈孟昕、陈钰铭等老师的大幅作品,在局部细节的处理上精彩独到,尽显他们深厚的素养功力以及不断求索的创新精神,远近可谓“致广大,尽精微”。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代代中国画家们始终坚持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发掘时代内涵、拓展画学语言的创作理念,以守正创新的艺术精神、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以及广阔的艺术视野,持续推行中国画的现代演进,不断拓展着中国画的内涵与外延,为我们认识与理解中国画的转型与发展带来多角度的参照与思考。
百年中国画一步一阶在创新
记者:本次展览是否体现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某种趋势、特点?
林蓝:我想,这批佳作中彰显的文化自信自强,以及艺术家们对笔墨精神的传承,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对时代人文精神的展现,是超越作品图像之外,更是值得当代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们需要关注与思考的话题。
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先生提出的观点,21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画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少了论争,多了实践。
伴随着学界对中国画学研究的加深,尤其是对20世纪上半叶形成的京派、海派、岭南画派等历史现象的学术深耕,使被称为传统派的画家在这20余年间获得了更多被重新认知的机遇。
在我看来,这些具有很高个人辨识度的艺术作品中,始终展现着一份文化的自信与自强。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正是他们自觉地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己任,努力从中国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探寻彰显作品意涵的路径,才能在本次展览中为我们展现出如此兼具民族性、时代性与艺术个性的优秀作品。
记者:展览涵盖老中青三代中国画家,其中可以看到怎样的传承和发展创新?
林蓝:本次参展画家年龄段虽跨越四五十年,但同样地传承着中正的中国传统精神,同时他们不断创新表现形式,笔墨鲜活,紧随时代步伐。
以本次展览年纪最长的张道兴先生和年纪最小的陈治老师为例。他们分别用写意与工笔的形式表现传统民间歌舞、当代民间群像,其中足见不同世代艺术家对待同类题材的风格变化。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都体现了中国画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变革点,就是中国人物画的写实表现。
过去千年中国画中,人物何曾有这么具象的表现,而在近代,西风东渐,如何将写实观察方法与中国传统笔墨相结合,成为中国画革新的焦点命题。今天的中国画界,更多地关注着艺术内部的学术问题与实践深度。画家们既尊重西方画学的写实素描造型,也汲取现代主义绘画的形式美学,但更感悟了中国画学之“笔墨”不可被替代的艺术独特价值,通过“笔墨”体现的东方美学精髓。正是这代代的艺术家的沉心实践,以毕生精力推动了这百年中国画一步一阶的创新发展。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有“南方美感”
记者:仅就本次展览的作品来看,如何评价广东在全国中国画坛的位置?您有怎样的期许?
林蓝:文化艺术与地域文脉、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广东美术是扎根在岭南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岭南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则是来自对多元文化——中原文化与域外文化,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织融合。
在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四大画院里,由于创始人黄新波先生的版画家身份、余本先生的油画家身份,广东画院是当时唯一一所综合性画院,这实则在脉络上内蕴着一股南方意味。
生长在岭南文化基础上,针对新时代新生活新题材,创新性地运用传统技法与现代色彩,创造性地"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岭南中国画形成了独特的重写生、重色彩的“南方美感”。
我们看到,在关山月先生的代表作《绿色长城》中,无论是对延绵不断的木麻黄防风林带的刻画,还是对海水、海鸟的刻画,都是传统山水画谱里面没有的;在《俏不争春》中,关老一反古人画梅冰清孤洁之习,画面丰满霸悍,墨干老辣,繁花艳红,层层叠叠的梅枝梅花有着强烈的实境感,表现了挺拔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品格,传达了热情与昂扬的时代精神。
岭南画学前辈们善于发掘生活中新鲜的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不断求新探索,用新的技法去展现这种美,每每画中对生活的鲜活表现,正是我们“南方美感”最重要的一部分。
记者:举办本次展览,将对引进更多国字号“大展”落户大湾区有怎样的意义?
林蓝:近年来,广东省美协、广东画院推动以“大作”“大家”“大展”三大工程建设,擘画广东省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承办本次国家级中国画邀请展,正是对三大工程建设目标的具体实践。
希望在此基础上,能为探索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广东路径,书写中国美术现代化的湾区新章,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贡献美术力量。
岭南地域是中西文化交融、交汇、交流处,今天,我们尤其重视文化的“请进来”和“走出去”——将好的大作大家,用好的大展请进来,把我们的大作大家,通过大展走出去,立足湾区,面向全国,辐射国际。艺术是不需翻译的共通而美好的世界语,我始终觉得,中国画是世界文化之林中,最好的东方文化名片之一!(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画家简介
林蓝,现任广东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其作品曾获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银奖等多个奖项,巨幅国画《诗经——长歌清唱》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及长期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