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
中国画的构图形式,有一种叫做留白,留白是绘画中很有意味的处理手段。在一张画中,有大片的"空白",画面上留有空白,没有任何东西,而却让你产生一种莫名的感觉。是常常讨论的几维空间?或是有高度、深度的距离产生?是,好像又不是。它们是一种站在某一处的审视,是审美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
留白应该是视觉的空间,那种空间是一种通透,让人有空旷、释放的感觉,它们或是一种精神的憩息;留白是山高水远之体现,譬如八大山人的虚空构成;留白是众多墨块中留出的些许空白,成为墨色的透气、呼吸、调节而升华至审美,譬如黄宾虹的积墨山水之空隙;它们的空白留有无限的想象,于无声处听惊雷;它们的空白蕴含哲学的意味,是一种禅味的悟道。那些整块的留白给你提供了虚蒙、虚无、虚空、好像不着边际而又连着心胸;那种大片空白与物体有搭无搭的感受,演化成了禅意。
白色,象征着纯洁、神圣;白色,蕴含了神秘、力量;白色带着飞翔的翅膀穿越时空;白色可以创造奇迹见证梦幻;白色涂抹自然空寂的深邃。我们理解了白,才能更深切地体会"空"的意义。
古人谈绘画创作有"向纸三日"一说,意思是对着一张白纸看三天,恍惚中会有虚幻的形象隐约出现,此时灵感忽至,乃挥洒大笔,一气呵成。此所谓向纸三日而有形象隐现,只不过是对着白纸展开想象罢了。也就是说,白纸的空白处有想象,如此想象的画才有味道。
大千世界阴阳两极包罗,绘画以黑白两色,营造心灵境界。黑色无声、静谧,肃穆;白色离喧嚣尘埃远去,构筑和谐超然的灵魂。所谓禅境的表现是动中的极静,或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心灵的深处灿如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宋高僧白云演和尚偈:"白云山头月,太平松下影,良夜无狂风,都成一片境。"黑白两极虚实相生,虚白之处有哲学,禅境借诗境表达了出来。
有一年去黄山,因为夜晚下了雨,第二天便有大雾。站在排云亭前,诸峰隐于白茫间,十里风景都不见,心中却涌动无限想象。想昔日排云亭前看晚霞,条条彩云绕群山、想北海石猴崩来亭上观云海、想排云亭之深渊幽谷下,无数涧水汇成一潭绿翡翠。自然中有留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白茫茫一片乃有空寂之图形,这是留白的美妙想象。
在文章、词赋、小说中有留白,有的地方略写,或者是虚写,往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戏剧、戏曲有留白,按剧情处理,舞台上或空无一人、或有人仰天长啸,意味深远、引人深思。电影中有空镜头慢慢扫过景物、天空,暇想生起、耐人寻味,若是宣纸上的留白;篆刻所说的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方寸之间,容有天地,此亦是一种留白。建筑有留白、音乐有留白、舞蹈有留白……,生活中好像到处有"留白",去让你悟得明白天地间。
"留白",在人生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意义。凡事不能走极端,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这是人生的"留白";常说做人要厚道,这厚道也是人生处世的"留白"。留白产生空间,要为别人留有空间,也要为自己留下可以伸展的空间。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道:"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说的也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
曾经看到过一则旅游的广告语:"……一个可以让你发呆的地方…… ",或许,发呆是一种脑袋清空的方式;清空脑袋,是为了调剂节奏、调整心态。我想,人有时的发呆,是为自己腾出空间,那是一种"留白",然后用这种"留白"达到精神上的另一个高度。
用心凿开冰封的海洋
去一个国家,看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风情、风物;跑一个地方,观此处历史、人文、地貌等等景观。我们总能看到各地各处的奇花异草、奇装异服,怪石稀木和各种时代留下的的建筑;我们也总能听到世界的各种声音,比如地中海的涛音或是拉芒什海峡的风声,以及许多令人为之动容的历史故事。所有这一切都能给我感受,打动我的心,也正因为这些感受和打动,才使我写下了那样的由心而发的文字。我想,如果沒有徐霞客千险万难的旅行,没有用心的观察、考证、记录,就沒有传世的游记留下,每每看到他扫雪、凿冰、攀岩,探黄山文殊院的行为及其文字,都被那种精神、毅力,理想和用心而感动。
文章是用心写成的,这又使我想起弗兰兹·卡夫卡的一句话:书必须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没有用心筑成的书,又怎么能凿开人们心中的海洋呢?
如果没有在世界各地留下的履痕,如果沒有对各种事物的认识,那是写不出那些游记,写不出那些评论的。要补上一笔的是,若仅仅只是履迹和感受,还远远不够,你必须用心,那才能使你的文章散发出特立独行的人格,而不入他人之蹊径。
文字很简单,大小多少,米面豆子,上下来去,或人人都认识;词意也易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及大众而通俗。但是,要把那些字、词搭配组合成文章,也并不容易,这要求你有学识、修养,以及文章的道理和规则,所谓的"文以载道";若要搭配、组合后出意味,那就更不容易了。这要看你的文章记了多少"情",载了多少"心"。文以载道,这是文章担负的责任,"道",阐述了文章的理想、精神;文以载心,那可是千人千面的必须呀,"心",赋予了文章的性情、格调。
观物处事走心,心是感悟;行文叙笔用心,心是灵魂。学识和灵性成就了文字的优雅与情感,心力和修养决定了文章的精神与品格。由此看来,"心力"的培养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养心无处不在,只要你有"心",观花花不语,心有葬花之悽情,观水水更流,心随风动入大海,此时是阅心;登山云绕,心在云际山外山,屐履行远,心游五湖四海间,那则为炼心。哪怕是在家端坐闭目静思,也是在梳理心绪,让心静静的养息,凡心所向,素裹所往。
其实画画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绘画不和文章扯上关系,那倒也简单,你只要把看到的人物、景观描绘下来就可以了。当然,这是需要技术、技巧的,要掌握这门技艺也是要下功夫的。美术学院是专为传授技艺、技能而设的,从素描、色彩,速写、塑造到创作,四、五年一轮转,基本上都有了一定的技能,不管好坏,都能画出你眼前的景物。然而,美术学院的"美"字却泄漏了画画作为一种"艺术"的密码。解开这个密码,要达到画画的最高境界,就牵涉到了"文",这"文"是修养,这"文"是精神,这"文"是品格。那么,除了掌握画画的基本技能外,文化的融入就成了提升绘画艺术极为重要的元素。再转过来,文章又是文化的体现,这样,画画和文章又联系在一起了。我想起了陆放翁的一首诗:"……汝欲果学诗,功夫在诗外,"宋人的诗常带哲理,比如"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之类的诗句,可以找出很多。放翁诗亦饱含哲理,简约地阐明了诗的本身之外,还有许多修养要获取的道理。推而及之,画画的功夫也在画外,而文化、文章则是画外最为重要的功夫。
倘若画画与文化有了联系,作为文化的文章就疏通了你的脉络,给予了你的思考,做成了一种在画背后的支撑,那么这个画就有了精神的厚度。绘画是有思想的,这个思想并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主义,不是什么高高飘扬的哲学旗帜,也不是什么沉重的说教。它是一闕浅斟低唱的词曲,使之线条与色彩之间充满了忧郁的感怀;它是一群关东大汉在擂鼓,铿铿锵锵迎来的太阳,使用之墨块在构成之中点缀,唤起了你的激情。思想是一条抒发灵性的河,流向画中连绵起伏的青山,化作瀑水飞泻;思想是一道晨曦中的电闪,劈开乌云,照亮了画笔下飞扬的线条,深沉而幽远。
绘画带上思想飞翔,就会有力量,就会飞得更高、更远。我常常面对一块空白的画布思索,今天该画什么?画曾经淌过的那条充满灵性的河?画那座盘垣无数崎岖小道的山峰……?如果带着思想,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从而特立而孤寂前行;也会有许多回忆,回想各式各样的片刻激情,相信那不时的回望会带给我链接,带给我绵绵不断的思索。我想到了阿尔贝·加缪的一句话:"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我还将继续画画,画下一直在脑海里盘旋的想法;我亦会不断地写作,写下自己的感悟、感怀。写文章时载上一颗理想的心,而绘画则必须带着思想在孤独中永生。
寤廬随想
"墨"是黑、白、灰的变化,所谓的墨分五色,蕴含山川大地之旷达。墨之透显,似风起云动之开合;墨之渗化,若涓涓细流之潺动。墨分五色好像是大地万物之缤纷,故有墨彩之说;墨的枯湿浓淡可以想象成四季转换,乃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之句。墨、水相合成浓淡渗化而生韵,如若山川大地劲健、清奇、疏野、豪放之气息与格调。墨韵由气、格考量,山川天地是墨的"造化","神韵"是画家的"中得心源"。
一寸、两寸,水、色渗化而生韵,譬如一缕云开,日色浮林端;一笔、两笔,墨、线交错而留痕,好比石脉隐隐,流霞映天趣。中国画传统就是将中国的文化与笔墨贯穿起来,那么你的笔墨就有意味、趣韵、气格、精神。或许,这也是传统的精髓。
中国画是诗的另一种表达,它是形象的、抽象的、视觉的。也就是说,它是有自然景物可以看到的,但是,一旦入画,这个自然天地就应该是另一种"自然",所谓的象外之像,有意味的形式。因而,跟着自然真实的描摹,把高山峡谷、雪域草原拓印在纸上,便成了另一类图画,或许,人类社会也有它的存在的理由。东坡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与画的道理是相通的。摄影亦是如此,尽管它是自然的真实记录、写照,然"景物必景物,定知非艺术"。或许,这也是"抽象"的另一种释义。
绘画在于"变化",从而达到"化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若不"变化",便"变质"也。
一帘风絮的幽香,牵衣待话的沉寂,斜阳冉冉的灿烂,芳草连天的朦胧。
无论中、西绘画,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和手段,或许也是绘画追求的多种品格。于绘画而言,简约和繁复、写意和写真、表现与再生、自然与形式等等,它们都是画家选择追寻的理念。简约是少,做的是减法,把自然景物减少减少再减少,简到不能再减。如同辞赋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说,增之一点太长,减之一点太短。繁复是加法,不断地加,一笔一笔加,若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相对;意是表现你对万物的感受,那是一种意味、一种境地。真便是实,然却需要你的真诚、真心、真情;表现必入于造化之内,游离于自然之上,发之内心的激情,出乎重组的构架。再生源于自然,即赋于自然新的生命;自然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气象万千,而形式就是不断地调整构筑,变化自然。
西方是太阳的艺术,故崇尚鲜亮,追求热烈。然并不是全部都为铿锵,或亦灰色杂处,情调清远;东方是月亮的艺术,故风鸣幽谷,碧水晴岚。然亦有仰观宇宙游目骋懐,唱大江东去。
天下之山有疏密苍润,聚散开合;环宇之水亦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看山看水用心悟,疏密、聚散皆成气象;秋水、寒江或为幽雅。临纸悟开造化中,画山画水神飞扬。或因胸中有北苑、朱耷、清湘,如临春风思浩荡。
绘画者,修为、融会、贯通为首要。八大山人学董其昌,张爰学大滌子,陆俨少学冯超然,吾谓是,皆不是;此等从此处来,实为从造化来,从学养来,从综合化境来。
于绘画创作而言,无论中西,心胸乃为第一。心胸正,乃邪气不入;心胸宽,则广纳百川;心胸开怀,故气朗明轩;心胸开襟,为打开所有通往境界之路。
古人描写山水,或微云弄白,轻烟缭青;或水天灏溔,苍翠错互,此乃真情实感。今人继承古风,或置石于右,或安水于左,然勿忘笔情墨趣随时代。
去追寻一个好的状态。有理想之梦可遐,有喜爱之事可做,有失败后再努力的期待,有最后成功的企盼。读万卷书,心胸装满了淡定;行万里路,或格高而思逸。不要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不复记忆,成了过眼,或许它们都化作了灵魂;不要以为走过的千山万水都已远去,或许它们都是心灵与自然对话的栖息地。
风景承载着历史,她可以让我们触景生情;风景是风行时尚留存的一种装饰,她让我融入现代的生活;风景是自然与天地构成的一种精神,她让我们思索奋进;风景是一泓碧水荡漾和白鹭掠过滩涂与诗性所汇成的境界,不断撞击我们的灵魂;风景是蓝天白云与夕阳余晖同心情碰撞的一种融合,从而调节心态,漫步、悠扬;风景绮丽如画的自然,自然风物增添了生活的情趣;风景闪耀着光辉,映照过往云烟,四季不停地转动,换来盎然生机。
我想到了绘画的历史,从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到荆浩、董源、李唐、关仝,以及马远、夏圭等作品的样式、风格,它们这一连,生成了山水的源泉;从秦汉晋唐文化,五代十国气象到宋、元文人介入,宏观岁月,都由那些绘画碎片连成了历史,从而渊源流长。于历史来看,所有的画家都是一个碎片,而正是这些碎片缀成了不断传承的绘画;就个体而言,青藤那洒落的笔意,是他拾起记载着历程的碎片而组成的,八大山人清泠高远的意境,又怎么能离得开他走过的坎坷?离得开他家愁国恨的遭遇。或许,也是由于他在岁月中磨难的碎片,才造就了一代大家。
古人云:水不潺湲则谓之死水,云不自在则谓之冻云。忽而想到了"变化"两字,这世界上原本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皆有可能,有变才有化,有化才有境。
世界上的艺术也就像是"风",诸如西方的绘画,从古典到浪漫,印象到表现,写实到抽象,一个类别跟着一个类别走过岁月;像是中国的绘画,从宫庭御用到在野文人抒写,晋唐宋元到金陵派、娄东派,一种形式接着一种形式穿越时代。她们就像风一样吹过,一阵一阵往前推进,绽放国色天香一剪寒梅,又或细雨和风,催生芳草绿天涯。"风"对于艺术的发展来说,对于画家的成长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敬畏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尊重生命,摒弃无知,回归生态;把"野味"回归到自然中,平衡自然的和谐,平衡人类与动物的共同生存环境。
入夜了,满是星星的天空,预示着明天一定有灿烂的阳光;望窗外,远处的枯枝铺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粉绿,路边无名野花绽开,小草也已泛绿。我想,春天是应该到了。
古人说"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绘画艺术遵循的是到生活中去,汲取山川自然的气息,沟通天地感应的灵魂;用你对自然的感觉,生活的理解,创造属于自己的形式、风格和绘画语言。在学习中,你或写真、写意,或抽象、表现,重要的你必须找到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而这些又都蕴藏在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的艺术宝库中,取之不竭。
轻松与凝重,流畅与滞胶,笔性或许与性情有关。在作画过程中,有意而为和克意而得,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有意往往用力过猛,而导致僵、板;克意则是把心收死,故而为呆、滞。用力且让人感到轻松,虽克意而求得飘逸,这是需要修为和很高的境界。
线条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整幅作品的结构,犹如建筑中的承重框架。或行走流畅,直冲云霄;或若春蚕吐丝,虽如细丝却能负其重量。自中国画成为独幅画以来,中国画以线条为核心,以线条构筑体系,形成了势态。如果再往前看历史,远古人在岩石上记录耕作、狩猎情形的圖像,丝绸缎上描绘宫庭生活的帛画,洞穴壁画里留存的菩萨、供养人,以及佛教故事等等,都让我们看到稚拙、高古、飘逸、流畅的线条,至于发展到了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无论繁复的添加,不断提练的简约,线条终无一日被废弃,并得以历史的延续。
中华有五千年文明史,在文化、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其精髓传承,对书画艺术有独到的理解。于绘画艺术而言,注重的是品、格、调,精、气、神等;艺术作品用高逸、气韵、诗性、意境、境界等去衡量。千百年来,我国的绘画或意象抒写,或抽象表现等,形式多样,它们具有中国的审美意趣,它们也都是独立文化精神的体现。或许这些就是我们绘画、创作的一个方向, 或许,这也是我们艺术创作所要的审美追求。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笔墨是依附在物体的形上的,在疏疏朗朗写就物体时,也就有了笔墨。当然,抽象的绘画另当别论,其实从狭义说,抽象也是有形的。不过我们评判的标准不一样,一个是实在的,一个是虚空的。而笔墨所写的就是实体,然必松、虚、空。
齐白石如果没有"痴思长绳系日"、"不教一日闲过"的精神,就不会有他今天的成就;林风眠如果没有石匠的基因、没有童年的境遇、没有西方的经历,就没有中西融合新的中国画图式;潘天寿如果没有离开恩师吴昌硕,而下断腕之决心,没有通晓中国的绘画史,而另辟蹊径之行动,就没有独树一帜之高峰。
无论中、西绘画,若从艺需有三格:一曰格局,胸怀坦然而不纠结于烦琐,心悟万物而归从于性情;一曰格调,媚俗之构建不入笔端,清雅之气息满纸韵会;三曰格高,前贤之品行不择细流而容之,山川之灵气尽纳胸襟而显有趣之灵魂。
不按常理出牌,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输得一塌糊涂,不耻以世;一是忽放光彩,金灿闪亮,妙招迭出。输是心里无底气,无对文化的理解,无常规武器操作训练,心里没有自己能圆的章法;嬴是在于平时对事物的感悟,看到套路的致命命门,嬴在禅心参悟,妙解心路。
现在画界状态是甜、腻、审美趣味低下,媚俗气占上风,似乎大家都吃这一套。三闾大夫之"世人皆醉我独醒",告诉我们不能同流。文人需要读书,观悟,需要清醒的头脑;绘画可以禅定,可以激情,可以有各种情绪介入。无论动、静、酸、辣、优柔等都不能忘记"文人精神,远离媚俗。
中国画山水之传统,基因强大,根深叶茂。千百年的传承,多少朝代无法逾越,多少文人墨客赋于毕生精力,追求创造,然终逃不出如来佛祖手心。所谓的求变,无非是从小姆指跳到大姆指,最后还是在掌中。于笔墨、线条、墨点而言,中国画有其核心的审美;终有创新之举,也囿于某种改良,脱离不了大都数对中国画的认知。
所谓的中西融合,其实是另搞一套,不过借用中国画的工具,毛笔。其实不用毛笔也可以,用平刷、底纹笔。重新构图(中国画构图概念化),用笔、色,借用中国画的意境、诗性、气韵而已。
画山水有定法,然亦可不按套路出牌。石涛有"我自有我法",似打破常规,却与千百年之画法脱不了干系。
历代都有画荷之文人墨客,取其清雅、幽静、逸气;画法乃各有千秋,崔白之双钩、子昂之隽永、南田之润玉、朱耷之冷峻、清湘之洒逸、缶翁之磅礴等,乃承千古。从大局来看,画荷者似乎也陈陈相袭,基本上脱不了改良而已。介于对中国画的认知局限,要想超脱、超越,就显得非常之难;因而,吾辈对于中国画的革新、革命之责任重大也。
中国画所呈现的是诗情画意,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巧妙的空白处理,使其画外有画,画外有情,有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空灵之美。古人说"贵有画外意",也就是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余地。
山水诗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启发作用。唐王维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北宋苏东坡有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空白处理的好,画面上有了空灵之气,境界全开,令人遐想。墨色的枯、湿、浓、淡运用得当,则天地氤氲而生浑然之气,山石峻峭而成出神入化;村舍星布则为气满不散,万树积翠浮空澄润肺腑。若笔情墨趣备之,则诗性境界开也。
江山有大美而不言,然江山不是画,其大美不是表层的视觉,而是藏于景物背后的内美,非悟而不得;内美静中参,万物静观皆自得,道通天地形外之境,皆悟而所得也。心悟万物,画家要善于静观山水之奥妙,然后胸有成竹、胸有丘壑,用笔墨塑造自然山川,以达天人合一的艺术之境界。
空灵是一种境界,是山水画家追求的象外之意,用有限的艺术形象表达无限的艺术境界。欣赏黄山风景的时候,如果没有云海的出现,顿觉一览无余,毫无意趣。黄山有了云海的出没,云山雾罩,白云绕山山欲动,宛如人间仙境,妙不可言,这就是山水的空灵之美。
山水中的泼墨、泼彩是中国画山水的一种形式和视觉。它是将线、点铺成一个面,或浓、淡、绿、蓝;或长方、椭圆、扁平、高下,冲击画面,调节效果,夺人眼球。它无关笔墨,而是越千年的随类赋彩,或是西洋绘画中的色素铺设:它亦是中国画之属性,它融天地之气韵,合东方审美之精神。
写山水大笔纵横,泼洒自如,一也;画树石因势利导,墨色淋漓,流淌自然,出奇不意,一也;山中云气流动,远山似隐若现,山麓人物、村舍、渔船妙趣横生,又一也。山水乃线游墨现,直写胸中之逸气;山水乃妙造自然,突显空灵之意象。
你想过没有,为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能坚持多长时间?或者,你有没有尝试过给自己创造一些想法,去实践表现,改变而前行。
在我画画的几十年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画画不能结壳,意思是作茧,自己束缚自己,板牢自己没有创造。此话极是,画界有不少大家却也自缚,而后渐渐式微。于是我不断抽丝,而后解丝,让自己始终透气;再则四处出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横冲直撞,不断去攻破堡垒,占领高地。继而又听到一种说法:即一个画家到一定阶段要集中精力,形成一种风格,变成一个标识。此话亦是,看绘画史中之树立门派、形成标识的大家无不如此,缶翁之金石入画,线条蒼劲;宾翁之积墨,层层叠加,密中透、黑而亮;俨少师之线点推进,乘势构筑,意韵雅漾,鬼气弥散;屺老笔墨横扫,千钧力鼎,涂抹成章。盖棺论定,张三李四已入史,然似乎亦有弊端,风格已定,不断重复,是无力扩展,还是墨守自己之陈规?绘画如同烹调,有有徽菜之重、本帮之浓油赤酱、粤菜之清淡、潮州菜之汽蒸入味等。是不是也可有兼烧几种派系菜之大厨?
於画荷而言,我以为画出其诗性、意境为上。然要出诗、境必先作章法之改良,墨韵之革新、点线之重构。
画荷有诗性,出淤泥而不染,取其精神;凌风摇叶田田,取其飘逸;梦入芙蓉浦,取其意境。
画画要出"别样"之感觉,真难为也。说是轻而易举,不过是一味狂蛮、自出怪异,孤芳自恋、应入另册,胡乱编造、痴人说梦而已。
荷花自带清气。然却被世俗媚之,以青翠艳之、以粉团媚之、以摇曳谀之。如此这般画荷,清气尽也。
画面的多样容易,一古脑儿将自然不用取舍、不作选择地装入其中;其统一也不难,所有的物体都毫无主观意识,用一种方式表达。难的是既多样又统一,功夫就在能不能做到看似散乱,又有秩序;既有主观取舍,又有形式呈现。
画面的色块由于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会有不同的分量、力度。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均衡 意识,均衡指画面重心的稳定安排,左右上下平衡保持。
形式不可不断地套用,而变成套路。不要把形式弄成套路,有三条途径,一,形式是因为对像(风景、房子、山、水、花、云、雨等等)的不同对你产生的不一样的感觉,用线?用立体的面?用不同于众的点?二、心中要藏有历代前贤所创造的形式,消化、融化,三、平时读书,思考、实践、反复训练,不断提高修养、增强免疫力,逐渐形成感悟能力。
水是中国画的灵魂,善用水,而且一定要找到在一张画上的位置,安放你的灵魂。述说你对天地的敬畏,那水和墨、色交融,渗开了墨韵,一寸、二寸,打动了心性、滋润了心田。
夫山水当写心中之山水,前贤造化皆入于胸襟,融而化境也;胸中丘壑详其意趣巧涉丹青,皆化为韵也。
山水之笔墨无关传统,然心中须有古人之甲、乙、丙、丁;山水之笔墨有关传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山水之线若书法之用笔,取会佳境。执使转用之由,执谓深浅长短;使谓纵横牵掣;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
孙过庭云: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而绘画如出一辙也。
孙过庭云: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古人曰:书画同源是也。
艺术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生命的真相。
看任何一件作品,不管是国、油、版、雕,都必须让观者静下来,慢慢品味幽、境。静是作品的精神,静中包纳了力量;境是静后的创造,是诗性的体现。
如若种花,繁花盛开只能几天;如若栽树,十年树木,成才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播种思想,那么则是千秋万代的繁华。
西方绘画的品格和文人精神
一
绘画离不开生活、自然,当然也和时代、宗教、历史有密切关系,包括涉及思想、哲学、境界等等。作品提升生命的意境,必须搞清楚技与道的关系;真情、真实地反映生活,投入审美的表现,是作品人文精神张扬、品格修为蓄养的最终体现。
艺术源于自然、生活、劳动,无论国画、油画等所有的视觉艺术都不例外。远古人钻木取火,狩猎耕作、篝火舞蹈之场景、形状等刻在崖上、绘于石壁。崖上石刻图像形似射弓、犁刀,状如飞鸟、鸡犬,态若舞蹈、奔跳。但见刻凿线条之深浅,剥蚀风化留之印痕而存古朴之视觉;壁上绘画没有光影色彩之体现,而只是单纯地用朱色、或黑线挥洒,其形亦写意,其神亦表现,艺术之气质彰显无疑。远古留下的石刻、岩画、洞穴壁画、陶罐彩纹等都佐证了艺术的起源和视觉艺术的原点。
原始人在洞穴、崖壁上的艺术表达形式,是原汁原味的视觉表现,毫无造作,它们不过是场景的记录,情形的传达。除了表现的原创记录、传达的朴实性情以外,没有过多的功利附加。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真情、诗性、单纯、朴素、毫无功利或许就是绘画的品格所在。
法国、西班牙留存的洞穴壁画,其造型能力已经超过远古水平,石壁上记录了各种奇思异想,而且有超前的想象,甚至出现类似现代宇航帽之类的图形(据推测,此时的人类可能见到过外星人)。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现实生活对于绘画的影响。在以后的生产力大进、生活不断提高中,绘画的构图、技巧等等渐趋艺术化,并不断地提升了审美的档次。这种接近生活的壁画描绘,真情、真挚、真诚或许也代表了艺术的品味、品格。
品是无为、清静;格是归朴、返真。品正、格高,是绘画作品从源起必须具备的两点衡量标准。或许,我们的先人绘画时并没有在意,然我们在原始人的涂鸦中却看到了蕴藏其中的精神。
二
在波提切利、提香时代,人性反神性、人权反神权的思想觉醒。他们的作品冲破了中世纪的黑暗,走出了教会的压抑、呆滞的生活,人文、审美等理念逐渐被接受,表现了人性的本质和美的追寻。到了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三杰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代,人文精神逐渐上升。一种自然的、本能的、释放的、人性的精神,成了绘画作品的表现形态;人的本性不再受到压制,自然生长的状态逐步形成了社会的进化。崇尚人性、重视人的价值、反映现实生活、反对禁欲主义、表达人的情感、反对虚伪矫情等等,这样的品格追求自始至终贯穿在绘画之中。
翻开西方绘画的历史,在这个时期表现的自然生活、人文风尚和自我抒情的作品,都在不断地强调自己的风格、品格。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创世纪》、雕塑《大卫》,拉菲尔的《雅典学院》等,都具备了大朴不雕的正大气象和情、格、意、趣。他们画的都是主题创作、大作品,这些作品中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达芬奇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是一个宗教故事,其风格疏朗寂寥,深邃阒寂,意气横逸,综采独见;寻觅《蒙娜丽莎》的微笑从何而来,成了千年的迷。此等微笑的展现,此类画法的传承,此后引导的作用,或许也代表了一种品格。
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充满了人文精神;解索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密码,能够找到贯注作品的生命意义。无论是《创世纪》、《大卫》,都在视觉空间中发出冲击,强其张力,构成了不俗的品格。拉菲尔的《雅典学院》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大画,他画了哲学家在大厅讨论天下大事的情形,并且把自己和女友都安排在画中。将当朝人物和历史人物画在一起,可谓是开绘画表现之先河,真正接了地气。
这种绘画形式和处理,也影响了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他的作品《宫娥》反映宫廷的日常生活,构图大胆,很有趣味,他把国王画在一边,亦把自己进入画面;和委拉斯凯兹差不多时代的伦勃朗,作品属于现实主义风格。他的画光线空间处理独到,朴实而富有韵味;他为十六个保安卫队火枪手画的风俗历史画《夜巡》,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具有运动节奏感的场景,这是绘画历史上群体肖像的一个创举。然此画因为十六个火枪手出镜问题而告停,但却为画史留下了不朽的力作,体现了别具一格的品格。
三
二十世纪以来,在绘画史上不管是現实主义、批判現实主义,还是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等,其作品都是现实的、生活的、历史的。无论大卫、安格尔、伦勃朗、委拉斯凯兹、列宾、苏里柯夫等,都应该属于此类;他们作品的样式、表現、抒发、审美、技巧、塑造、情感、精神等等处理和表达,都具有高层次的品格。
绘画作品的品格,或许从一开始就是画家必须把握,而不能忽视并坚守的。比如伦勃朗,宁愿失去《夜巡》最后的所属权,也不願将此画成一幅平庸的群体肖像。这里所例举的那个年代具有高品格的优秀作品,一般来说是订单作品。而有些表现生活情趣的小幅油画,其品格亦相当之高,比如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等。这种表现生活情趣的画作,虽然很小,却也打动人。维米尔还有许多表现生活场面的画,构图简洁,人物也不多,但是总让你有所触动,有所感受。或许,这种深情和真诚,简约而庄重,正是我想要说的绘画品格。又比如米勒,他画的或许就是自己的生活,他的作品《祈祷》、《晚钟》等表现的是农民生活,无论人物塑造、构图安排,还是作品的气息,都具有极高的品格。还有出生于法国的维亚尔,他是法国纳比派代表画家。他的绘画特点是借助纳比派描绘现实的方法,不依中心透视法,而是依纳纯粹主观与装饰性的观念所带出的形式作画。这点在绘画史上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引领了后来的很多著名画家的创作。作为纳比派、室内画派的领军人物,他创作了许多室内人物活动的油画,漂亮的颜色,高雅的色调,展示的则是另一种品格。
人生的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许也正是品格所在。品格是风行、精神的意味体量;品格是技能、技巧的表达定位;品格是趣味、形式的视觉传达;品格是线条、色块的个性情感;品格是图式、构成的特立独行。
换一种说法,品格也可叫做"格调"。格调是一种修行,修养,学识;格调是高雅的色彩搭配、色调;格调是具体的线条、色块组成的形式。
四
二十世纪的绘画,其主观的精神表现,渐渐放弃了形,或者改变了形,形式表达逐渐改变了视觉。从自然的表现、形式的追求,到造型的构建把空间打破;从具象、意象、抽象,或者是相互交集,到打碎构成,互望顾盼不断拓展。都蕴含了绘画语言的独创和品格、格调的追寻。这一切都需要艺术家有修养、修为、观念、思想、技能和精神境界,这是品格,格调;而样式、表现、文学、历史、技与道、个性宏扬和有趣的灵魂,则又体现了画家的文人精神。
印象派画家大量的室外写生,颠覆了画家作画场所的选择。从画室走向野外,所谓寻找阳光下的色彩,主观的选择、处理、由心入画;印象派画家描绘的对象随处可得,山野、河畔、港口、森林、街道等等都作为题材,任其真实、真诚、真情的挥写。五彩入画而不艳,直接地气而不俗,此乃品也,或亦格也。印象派画家的画作像是诗,达观雅致而有韵味;他们的写生挥洒脱俗、自然清新、朴素无华、宁静和谐,亦可谓文人的精神写照。
在评论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时通常会说到"文人画",这里不去界定文人画从什么时候开始,而是探究诗、书、画、印综合在一幅画中产生的意境,和"文人画"体现的"文人精神"。中国画的"文人精神"毋用多说,单举明代的徐渭、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还有高喊"笔墨当随时代"的石涛,他们把情感赋于笔墨之间;他们对于绘画强烈的独到的理解,其中的"文人精神"不言而喻。世界上的艺术是相通的,当西方的绘画开始强调精神,文人精神便逐渐在画中彰显。比如俄罗斯风景画家列维坦,他的画充满诗性,以及他对俄罗斯的天空、森林、河流、土地的深情表达,并将心灵与自然生命联系起来。这一点和东方的文人精神极为相似。比如法国画家马蒂斯,他的油画《舞蹈》和地中海给他的感觉连在一起。画中的舞者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产生粗犷而原始的节奏;蔚蓝的天空、青翠的绿地、橙赭的人体,表现了喜悦、热烈。这些不是再现自然的线条,他赋予梦一般的色彩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那是用一种精神慰藉人们的心灵。马蒂斯的线描、剪纸、雕塑等等也极有个性,那些随性的写意,高度的概括,和东方的文人精神亦一脉相承。
最具有文人精神的欧洲画家,要数意大利画家莫兰迪,他笔下的那些反复排列、形状单纯的坛坛罐罐,表现了纯化的精神世界;那简单的器皿、简约的写意和随意摆置的各种笔触,在画面中达到了视觉的完美平衡,释放着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达内心的快乐与优雅。
莫兰迪这种力求探寻最平凡状态中深层意识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在有意无意间也和中国的"文人精神"达成了一致。莫兰迪的瓶瓶罐罐和中国画家八大山人笔下的山水花鸟异曲同工,可见东、西方艺术家追求的艺术境界都为相同。二十世纪的画家巴尔蒂斯曾这样评价:"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莫兰迪一生孤寂、平凡,厮守着生活中的坛坛罐罐,用静物演绎艺术的真谛;清静、清净,高雅、超脱,使之作品有品味、有格调;纵观他的整个人生,始终贯穿了文人精神。
西方绘画在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阶段和发展。我们看到了品格的贯穿,文人精神的表现。历史是一个建构的对象,我们要把"品格"和"文人精神"放在今天的框架中,赋予其新的意义。如何转化历史上已有的油画语言,其中包含了"品格",也包括"文人精神",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在西方绘画历史上,莫兰迪相对是"文人精神"的实践者。解读西方绘画的积累和发展过程,莫兰迪融入了我们的理解,其中有"文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文/黄阿忠)
(来源:文心墨韵艺术空间)
画家简介
黄阿忠,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原主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长宁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崇明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