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青岛学者范国强所著《尊碑:康有为书法研究》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时隔八年,202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这一小众的学术专著,经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刘作胜历时逾两年,译成日文版《康有为碑学研究》,由日本美术新闻社出版。
作为中日书法交流史上的标识性成果,“出海”的《康有为碑学研究》,成为继1914年康有为的书学论著《广艺舟双楫》改译成《六朝书道论》在日本出版后,第一本在日本面世的中国学者关于碑学的研究著述,也是日本出版的首部关于康有为书法研究的专著,因而成为日本一众专业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一系列专题书法展览及学术文化交流也由此展开。
说到康有为对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变革,就必须提及他在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广艺舟双楫》,正是它的问世,使碑学成为有实践,有系统理论的一个流派,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显赫。《广艺舟双辑》的日文版再版了十九次,这一纪录至今在日本书法理论出版史上无人超越。其所表达的“气满”理念,更是开启了日本近代书法的主流思想。而中日两国现代书法界的泰斗沙孟海和青山杉雨,分别成为康氏碑学思想的承接者。康有为的书论对中日书法界的影响可窥一斑。
范国强所著《尊碑:康有为书法研究》,“以康氏人物生平、创作、理论、作品考释以及用印、斋号、论书诗、年表、家族世系谱牒等综合相关领域的全面研究,勾画出一个立体的康有为艺术世界”,一直被文博界视作鉴定康有为书法的工具书。日文版《康有为碑学研究》则在此基础上增补精选,严谨考证,“辨其源流、择其精奇”,通过大量作品解读,从理论和实践上印证“康体”碑派书学思想的转型,成就“一本体例完密、首尾粲然的系统性论著”。日本北九书之祭委员会会长、西日本书道会会长、康有为书学研究院顾问师村妙石,评价说:康有为提出的“尊碑抑帖”与青山杉雨先生晚年所主张的“金石气、强其骨”的概念相通,范国强的著作加深了这一学术思想的理解,上承下启,继往开来,为当下书法的发展溯源,因而受到日本书法界的高度评价。
《康有为碑学研究》的“出海”,也让康有为与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再度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位近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1917年首次来青岛,并于1923年在青岛购得“天游园”,也就是今天位于福山支路上的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直至1927年病逝于此。据书法理论家刘恒为《尊碑:康有为书法研究》所作的序文:范国强的老师刘诗谱的祖父,是曾与康有为一同参与“丁巳复辟”活动,并一度担任内阁大臣的前清学部侍郎刘廷琛。因而范国强在青岛进行康有为研究不仅具有历史渊源,也足见其识鉴之高。
由于当年康有为定居的青岛是晚清遗老聚居地,康有为与溥伟、刘廷琛、吴郁生等前朝旧侣在此有密切交游,因而他在青岛留有不少遗墨。正因如此,范国强把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晚清遗老书家群,视作青岛近代书法发展的源头,并结合青岛独特的山海文化背景来做研究。正是通过康有为书法作品和历代碑刻的鉴藏,身为书家的他逐渐产生了一种学术意识。康有为书学研究院由此在青岛应运而生,作为学术发展的新标志,研究院得到了康有为后人们共同的书面支持,目前国内外五十多位研究康有为书学的专家学者受聘成为研究员……
此次《康有为碑学研究》在日本出版刊行,成为康有为书学研究院的首个学术成果,在康有为寓居青岛100周年的纪年里,这本漂洋过海的书让我们重温书法史上那位不断法古开今的人,他通过对古典法则的确立、师法,来创立“新法”,而这恰恰是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在范国强看来,康有为太清楚什么是中国书法的正宗法脉了。他在书法美学的海洋中择其“大”者,即:选择雄强、苍深、茂密作为风格取向,这是典型的王者风范,是中国书法的正大气象;他以篆籀笔法作千古之想,这种精神弥漫在字里行间,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如今,青岛本土所力育的“雄强、苍深、开放、包容”的地域书风,正与这一美学准则一脉相承。
这本小众的学术专著漂洋过海,不仅助力康氏碑学理论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书法艺术的国际化传播,更另辟蹊径,开启了城市文化展示与推介的新方式。(文/李魏 来源:青岛日报)
艺术家简介
范国强,号芹人、又石斋、与天游堂、奇觚楼、伽兰陀室。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法国索邦大学远东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韩国东方文化大学客座教授、广州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青岛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青岛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青岛康有为书学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津贴、正高二级教授。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拔尖人才。
著有:
《范国强书画艺术》、《中国画院名家•范国强》、《范国强书画》《尊碑•康有为书法研究》《康有为碑学研究》(日本美术新闻社出版)《康有为室名别号印章署款考略》、《康有为青岛遗墨精品》《论史游章草〈急就章〉之真实性》《又石斋藏历代碑帖选粹》等。百余次参加全国、国际大展、书学讨论 ,多次在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举办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