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山水画创作似乎已经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作繁荣时期,人数之多,数量之大,涉及到的创作领域和创作题材之广泛,确实令人震惊。从写生山水到文人山水,从实验水墨到水墨实验,从综合材料到材料综合,应有尽有不胜枚举。这种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十分类似于每年春晚的情景,从一种喜悦到另一种喜悦,从一种丰收到另一种丰收,其间目不暇接,幸福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笔者对这种表面繁荣始终有一种全身心不适应的感觉,始终认为这是一种故作的惊人之举,一种本质上的抽空、虚弱与荒凉。于树斌先生的《江山》水墨系列回避了这种表面繁荣的创作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山水画艺术的本源状态,一种富有希望的转型与超越。通过这种转型与超越,于树斌的山水画创作在当代语境下实现了本源性回归。这主要体现在三个超越性向度上:一是通过对写生模式的超越直达山水画的自然之道;二是通过笔墨程式的超越直达山水画的笔墨精神;三是通过对创作题材的超越直达山水画的宇宙精神。
《溪山叠翠》
纸本水墨
138cmx69cm
2016
《夜雨连明春水生 近树远山皆有情》
纸本水墨
138cmx69cm
2014
《苍山雄千古 万壑有泉声》
纸本水墨
138cmx69cm
2014
首先是通过对写生模式的超越直达山水画的自然之道。今天的绘画界,不论油画的风景画创作还是国画的山水画创作,大都离不开写生。要从事艺术创作,写生当然无法回避,事实上写生永远都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但问题是写生是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是否可以用写生代替山水画创作,于树斌对这其中的问题有着十分鲜明的立场。在于树斌看来,户外写生与山水画创作之间毕竟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石涛当年说过“收尽奇峰打草稿”,已经将户外写生同山水画创作划清了界限。今天太多的山水画家直接以户外写生代替山水画创作,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山水画速写本,或者说仅仅是以毛笔当镜头拍摄的风景照片。于树斌要做的努力就是彻底打破和超越对景写生的复制性模式,他笔下的山水画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旅游线路的照相写生模式,将对景写生仅仅作为山水画创作的准备阶段,向大自然收集第一手资料。
《苍山入梦里》
纸本水墨
138cmx69cm
2014
按照画家自己的说法:“对景写生仅仅是寻找山水画创作的现实依据,从对景写生中凝聚起对自然山水的综合记忆和创作中的第一印象,并从中提取、熔铸自然山川的精神品格”,将自然山水转化为画家“心中的山水”,做到“胸中有丘壑”。必须说明,于树斌山水画创作的这种方式绝不是仅仅超越旅游线路式的、对景写生式的和描绘再现式的创作手法,也不是简单意义上对自然山川做笔墨程序意义上的筛选与加工,而是从根本上摆脱对景写生的创作模式。于树斌认为,对景写生式的山水画创作方式从最为根源的角度阻断了自然山川的宇宙信息,山川河流原本是整个自然之道的生命投射,诗人也罢、画家也罢,就是通过对大千世界、自然山水的精神体验,将“造化”与“心源”熔铸在诗书画印之中,而不是简单对自然山水、花草树木的旅游式摄取。
《神游太古》
纸本水墨
195cmx175cm
2014
基于此,于树斌站在现代艺术的制高点通过自己山水画创作的方法论变革来重新阐释张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宇宙精神唐奥。创作中,于树斌以卧游的方式破译自然的密码,想象、回味自然的奥秘,唤醒、激活沉淀在记忆中的自然——胸中丘壑,将笔墨的艺术之道与自然之道对应衔接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现自然中的阴阳互补、有无相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奥妙无限,表现自然变化的节律、韵律、节奏、风骨和气势,将无形的、奥妙的自然造化之“道”转换、翻译成有形的、视觉的笔墨语言形式,借以表达画家心目中的山水意象,捕捉、追寻大自然中生动的气韵。在于树斌山水画创作中,“造化”与“心源”重新获得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当代性表达,从最为本源的角度回归山水画的自然之道,回归山水画的宇宙精神。
《江山神韵》
纸本水墨
195cmx175cm
2014
《银河落九天》
纸本水墨
195cmx175cm
2014
《山高雄万年 水长流千古》
纸本水墨
195cmx175cm
2014
《云水往来成古今》
纸本水墨
195cmx175cm
2014
《乾坤养太和 江山呈瑞气NO2》
纸本水墨
195cmx175cm
2014
其次是通过对笔墨程式的超越直达山水画的笔墨精神。在面对中国画的笔墨传统问题上,于树斌回避了当今山水画界流行的做法,即那种非此即彼的创作追求:一讲到笔墨传统,要么快速地退回到古人一招一式的笔墨技法程式之中,并以此作为创作中的护身符,要么直接以写生代替创作。对此,于树斌有着自己更为深刻更为独特的艺术思考。首先,于树斌不仅不排斥笔墨语言,而且尊崇李可染先生的说法:“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笔墨技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并且根据自己的山水画创作实践和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研究,总结和提出了一系列的笔墨语言主张。于树斌坚持认为要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必须全面系统深入地向传统笔墨学习,必须继承优秀的笔墨传统,但这种继承只能取其精华而不能照抄照搬,而且要从传统笔墨中锤炼出能够表达中国审美理想的高质量的山水画创作语言要素,必须从中探寻到传统笔墨语言的文化本源和精神矿脉。
《云霞流丽 天地神髓》
纸本水墨
138cmx69cm
2014
当不少山水画家动不动向传统文人画家套笔墨近乎时,于树斌有意识绕过这种模式,有意识摆脱传统文人山水的笔墨套路,直接从中国山水画深厚传统的艺术精神出发,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出发,以精神矿工的方式到大自然的深处去开采冶炼,去提取山水的宇宙自然之魂。有意识回避传统文人画过于安静、淡泊、超脱的笔墨雅趣,通过“泼”与“写”构成的笔墨张力释放画家澎湃、浪漫的内心激情,讴歌如此多娇的江山神韵。经过一系列的创作锻造过程,其《江山》水墨系列摆脱了文房四宝、诗书画印程式传承的文人画羁绊,画面上出现了云蒸霞蔚、烟雾缭绕、绚丽多彩的美妙世界。
《江山雄韵NO14》
纸本水墨
68cmx68cm
2012
于树斌对传统文人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继承与超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努力与古人拉大距离,与现代艺术形式、现代审美观念接轨,强调传统笔墨与现代构成的结合。于树斌将自己这一阶段的山水画创作归结为“现代山水”;二是重新认识笔墨传统,重新回归中国山水画艺术传统的精神家园,尽可能化解因一味强调现代构成、强化硬边切割而造成对山水画意境的伤害,主张山水画创作返回到中国道家哲学的宇宙观,返回到东方美学主客合一的内在意蕴中。三是进入到于树斌自己主张的“水墨泼写”阶段。在这一阶段,于树斌深刻洞悉了山水画艺术与自然宇宙的内在奥秘,将自己的山水画创作置于当代艺术语境,再次对作品的构成元素进行了优化重组,采取“泼”与“写”相结合的新方式创作。通过泼墨获得作品的水墨底蕴和意想不到的“天然”墨象、墨韵、肌理、气势、气象;通过写意的笔意造就骨力、精神、意象、形象,根据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期待顺势而为,在泼墨取得的“天然”底蕴上加以完善,将“泼”与“写”巧妙结合,使“有笔”墨与“无笔”墨、“人造”与“天然”达到默契并融为一体,突现了笔墨语言与画面境界上的双重“天人合一”,从而达到“以山水媚道”的天地大美境界。
《雨歇翠微深 山烟含树色》
纸本水墨
138cmx69cm
2016
第三是通过对创作题材的超越直达山水画的宇宙精神。实际上,中国山水画在开始经历了短暂的形态描绘,便迅速地回到了具有东方时空观念的精神场域,回到了天人合一、天人同位的生命存在状态。不管是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还是道家“上善若水”所阐释的时空维度,都从最为本源的角度体现出山水画艺术的宇宙精神本相,这就从山水画起源上拉开了与西方风景画的审美距离。风景画创作主“形”,山水画创作主“象”,前者的创作原则是事物的再现与模仿,后者的创作原则是画家的表现与写意。于树斌深谙风景画与山水画的审美差异。风景画创作是通过画家的形态描绘表达客观事物的时空形态,山水画是借助水墨的特殊材质来实现“山水媚道”、“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境界,表达人生与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存在状态。
《江山雄韵NO1》
纸本水墨
91cmx78cm
2011
作为东北汉子,于树斌的创作无意识中似乎存在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雄浑、宏阔、豪迈的精神品格。当这种来自于北方雄浑、宏阔、豪迈的精神品格一旦同中国南方水墨因素相遇时,源于老庄道家哲学蕴藏的山水画艺术精神就会爆发出一种巨大的宇宙能量,于树斌的山水画艺术历程从一个富有启示性的角度诠释了这一点。从此前那种生活速写式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整理加工式的和乡情与田园牧歌式的山水画创作模式转向以《江山》为主题的水墨系列大山大水题材创作,告别“小桥流水人家”、“杏花三月春雨”的小情、小趣、小景的创作风格。于树斌坚持认为,现代山水画创作在题材上不能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小景,即便是名山大川也不应该停留在具体的写生描绘状态,而应该将写生聚集起来的山水素材进行重构,以此形成画家心目中的山水意象、山水观念、山水哲学。或许正是基于此,于树斌放弃了小情小趣的山水创作方式,大胆地采取以泼带写、先泼后写、亦泼亦写、泼写结合的“水墨泼写”山水画创作方式。通过泼墨、泼彩获得云烟浩渺、气象氤氲、神秘无限的江山水墨气象、气势、墨象,然后以“写”的方式获得高质量的笔墨语言,同时通过“写”的笔意与“泼”的墨象的衔接配合建立起以“山水媚道”、“笔墨媚道”的视觉通道,以此呈现出“有无相生”、“天人合一”、“浩渺神秘”的空明景象,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心目中的宇宙精神和无限之境。
《江山雄韵NO2》
纸本水墨
91cmx78cm
2011
总体来说,于树斌在山水画创作上所进行的转型与超越,更多地体现出老庄哲学的精神指向。不管是对写生模式的超越,还是对笔墨语言和山水画题材的超越,都凸显出画家不拘一格、潇洒自由的浪漫主义艺术情怀。不管是巨幅的山水画创作,还是尺幅较小的山水作品,于树斌都有意识地回避那种以笔墨雅趣为旨归的创作情态,力主将江南的秀美同北方的雄浑相融合,达成一种具有雄秀气象的审美超越,不断地通过新的笔墨语言去表现具有神秘主义的东方美学精神,抵达玄虚浩渺的宇宙自然境界。(文/邱正伦,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肖素红艺术空间)
《江山雄韵NO8》
纸本水墨
68cmx68cm
2012
《绝壁云天外孤亭落照间》
纸本水墨
138cmx69cm
2014
艺术家简介
于树斌,1957年12月生于佳木斯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
个展
1995年“于树斌现代山水画展”由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
2005年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于树斌中国画展”;
2018年10月,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共同主办,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江山神韵•于树斌山水艺术展”,展出作品八十幅。
主要参展与获奖
1984年作品入选“黑龙江省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
1986年作品入选“湖北青年美术节优秀作品展”并获十堰展区一等奖
1989年作品入选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在前苏联莫斯科举办的“中国中青年国画展”
1993年三幅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九次新人新作展”
1993年作品入选深圳“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作品被长江艺术家美术馆收藏
1994年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并获“黑龙江省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1994年作品获“黑龙江省教师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1995年作品获“黑龙江省第四届青年美术作品展”银奖
1998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的“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
2001年作品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青岛举办的“200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优秀奖
2002年两幅作品(国画、水彩画)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4年作品获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2005年作品入选“2005上海美术大展”
2009年二幅作品入选“第五届上海美术大展”
2010年九幅作品入选上海“光华百年——世界华人庆世博美术作品大展”
2010年三幅作品入选“庆世博——中意当代著名艺术家绘画精品大展”
2011年作品参加厦门“江山雄韵——2011全国百名最具影响力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全国巡展”
2011年策划组织并参加由西安美术学院主办的第一回“问道水墨·当代中国画十家作品展”
2012年至2018年参加在安徽合肥(第二回)、四川成都(第三回)、广西桂林(第四回)、重庆(第五回)、江苏无锡(第六回)、上海(第七回)、山东济南(第八回)“问道水墨·当代中国画十家作品展”
2017年作品参加“山水清音·皖南印象书画邀请展”
2018年作品四幅参加“燃点·上海美术学院老教授作品展”
2019年作品参加“第二届上海书画篆刻名家作品展”
2016-2019年作品参加2016、2018、2019年上海中国画小品展
2020年作品参加“第三届上海书画篆刻名家作品展”
出版
1998年由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教学素描范例》
2006年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从照片到素描头像——全国美术院校联考指南》
2012年由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专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于树斌》
2015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八开本《于树斌山水画集》
2005年上海教育电视台《诗情画意》节目专题制作播出《与天地共舞——观于树斌国画作品有感》
2009年上海教育电视台《诗情画意》节目专题制作《卧游云山自逍遥——于树斌山水扇面画欣赏》
2010年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收藏》节目专题制作播出《与山水共舞——于树斌》
论文发表
多篇论文发表于《国画家》、《艺术研究》等专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