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本次展览
本次展览不是传统意义上马路从艺45年(1978-2023)的回顾展,而是梳理、追溯、论证马路“炁象艺术”这一与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意象艺术”区分开来的新的艺术观念及作品面貌形成的必然发展之路的研究展。展览展出各时期重要作品300余幅,包括油画、水墨、丙烯、水彩、素描、综合材料绘画等,按照时间顺序和马路艺术创作实践的变化分为:
一 从何而来(1978-1984):国内求学与国外留学探索期
二 具象还是心象(1985-2004):表现主义探索期
三 超越心象还是超越现实(2005-2009):超现实主义探索期
四 从抽象到炁象(2010-2022):抽象艺术与炁象艺术探索期
通过以上四个部分,期望全面展现马路在近半个世纪里的创作思想和作品面貌如何走出了一条从表象到炁象的艺术发现之路。
展览的四个学术板块各摘取一段马路艺术沉思录来揭示该阶段马路艺术思考的核心问题。
一 从何而来(1978-1984):国内求学与国外留学探索期
1、再现还是表现(1978-1981):央美本科期间的艺术探索
“直觉也需要研究,需要深入其中,赋予意义。这是用了几十年的绘画实践和思考才想明白的道理。在意,总结的是人,但人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没有结束的一天。”——《马路年月忆》1978年9月
《令箭荷花可以做汤》纸本油彩 1981年 53cm×38cm 私人藏
《甪直农村竹林》纸本油彩 1980年 39.5cm×22.5cm 私人藏
2、从异乡寻归路(1982-1984):留学德国的艺术探索期
“无论在我的作品中有多少新表现主义的成分,新表现主义使我取得的最大效益是:一、风格的变化有助于个性和人的发展;二、后现代主义时期是一个无禁区的时期。新表现主义是历史与知识在个人身上积累的效果,而不是按照某一理论生产绘画,它是当代的视觉文化,是把人类共有的财富作为基础的文化。”——马路《文化战争中的艺术和大小自我》
《穿军装的朋克们》60cmX80cm 三合板油画 1983年
二 具象还是心象(1985-2004):表现主义探索期
1、表现·赤子之心(1985-1995)
“人类的创造物作为第二种自然,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也日益成为我们绘画中的重要题材,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极为复杂的感情和精神上的变化。与大自然:第一自然相比,第二自然的形象所具有的表现力对我更加重要。对于在城市生活的人来说,第二自然的形象应该更为熟悉、更为丰富、其含义更为清晰。出于对第二自然的关切,我试图努力地反映第二自然环境中物与物、物与人及人与人之间美妙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的。”——马路《文化战争中的艺术和大小自我》
《大蝈》布面油彩 1993年 80cm×100cm 私人藏
《何烈山》布面油彩 1993年 73cmX53cm 私人藏
2、超越表现·过程之美(1995-2005)
“我是留学德国的,所学自然是西方的,特别是对德国新表现主义,不但努力实践也作了不少介绍性的工作。学会西方的东西,是证明我们有能力,是好事,但不是目的。我们想要的是创作出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但又不同与古人的新绘画。形成新绘画的因素很多,大体可分为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其最可观的因素就是对绘画材料的研究。所以,近五年来思考、教学和创作的重点在于绘画在材料方面的发展,并力图通过在材料方面的拓展,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绘画。”——马路《近五年主要创新成果、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气球》布面油彩 1998年4月 100cm×80cm
《喧》布面油彩 1999年 100cm×38cm 私人藏
三 超越心象还是超越现实(2005-2009):超现实主义探索期
1、超越心象·以小成大(2005-2006)
“用意象的先决条件是要事先观察,并且是有所体会的事先观察,并以其体会来检验他的作品。其实,即使是以知觉(写生)来绘画的人,也不是简单的视觉反映,不是把看到的对象一切如实地用画笔再现到画面上。作者是有所选择的,对所画对象事先得到的概念、过去的经验,对其所感知的一切和对其所抱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观察方式。东西方绘画的不同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所以,真实的绘画表达,一定是包含历史的,起码是个人历史的,是深厚。否则,它只是截取了人的认识的片断,是肤浅。肤浅,也是人类认识的一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马路《创造的秘密》
《纷至沓来》布面丙烯 2005年6月 170cmx110cm
《满天飞绪》布面丙烯 综合材料 2006年210cm×510cm 私人藏
2、超越现实·似是而非(2007-2009)
“绘画的目的是表现真实。这个真实,不仅是现实,还要包括历史,包括知识,包括认识,包括情感。绘画是用绘画这种有限的形式,来表现包容的无限。绘画虽然有时会具有幻觉的形式,却不以幻觉为目的。绘画是平面的,是最简单的形式。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表现最复杂的无限,需要的是智慧。理解绘画,同样也需要智慧。”——马路《绘画是表现真实》
《龙飞机》布面丙烯 综合材料 210cm×170cm 2007年
《箱式海蜇》布面丙烯 综合材料 2009年 210cmx170cm
四 从抽象到炁象(2010-2022):抽象艺术与炁象艺术探索期
1、那边的显现(2010-2013):是背景还是抽象?
“我在德国就有画抽象画,在没出国之前也画过一些。抽象画很有意思,它有一种神秘感、包容性,因它没有具体形象。现在看了那么多的政治波普,这些都是形象的,想说的都非常清楚,你会觉得很无聊、没意思。其实说得没那么清楚,反而内涵更多。逐渐把形象抛弃掉,其实是把画面里的主体抛弃掉,变成一个背景。所以我说,我的画不是抽象,是我以前画画的那个背景。背景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它是最基本的情绪和态度。把主体的文学叙述性、可以说得很清楚的成分去掉以后,只留下态度和情感,放在那儿,它就变成了抽象。”——马路《马路访谈》
《白日》布面丙烯 综合材料 2011年 210cm×180cm 私人藏
《云一之二》综合技法 2010年-2021年5月 180cmX210cm
2、倾听的视觉(2014-2016):抽象的理由
“舍弃表象的繁杂和混乱,抽取一种本质的,和谐与平静,以尽可能单纯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充满活力的世界,一种纯粹创造的、内心的但又是尊重自然的。抽象艺术有自己独立的目的和标准,有自己的程式和规律,遵循于绘画自身的因素所提供的可能性。它越独立就越单纯,越单纯就越鲜明,越鲜明就越有力度,因而具有了超越具体形体的力量,这是一种抽象的力,在一切知觉中都存在,都可以被感到,都可以用作表达的方式。——马路《无心抽象》
《何曾红花化春雨》布面丙烯 综合技法 2014年 110cmX210cm 方向可变 私人藏
《默与天言之二》布面丙烯 综合技法 2015年 180cm×210cm 方向可变
3、重叠的视界(2017-2019):抽象还是意象?
“内心要听,还要听众生,听万物。听、看、触、嗅等,各有所长,都是人本该有的能力。想听,就能听到。听(聽)是耳德,重要性不下于看。这些感知能力,既是向内又是向外,不只是自己,只是自己在万物中,所以庞然、廖阔,丰富而多样。如果聚集在一起,只好重叠起来,貌似抽象,实则融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更大时空中,个体的形象都很相近,收敛了彼此的特点,矛盾的地方也显得统一和必然。时空也都是可重叠和相互交换的,十年也只是一瞬间。一个那世界,一个听世界,汇成一个重叠世界,实在不能用抽象、具象和意象来表示。”——《马路自述:我的炁象艺术》
《那个罗布泊》布面丙烯 综合技法 2017年 100cmx140cm 方向可变
《自发光》综合技法 2017年-2021年5月 180cmX210cm
4、炁象之路(2019-2023):宇宙图景?
“无”,是没有。没有了,就不用画了。还是有“象”的,有许多,只是没看到,无法说。其实,没有“无”,只有“有”。无,是大有。“无”字下面加四个点,如火焰在加热,是能量。“无”的意思还原为“舞”——舞动,能量造成形态的不固定,所以也是“无”。“无”字下面加四个点,是炁,读“气”声,“炁象”,有“气象”的意思,但不是天气预报。无固定形象,也包括不固定的空间和时间,这些都是由动能造成的,都在运动中。能量,是绘画过程的手段,不只是手的运动,还有颜料的聚合分离,有时树叶、尘土的飘落,昆虫的涉足,天气的影响,都在画面中留下痕迹,造出超乎自身的象。这些象,是无固定和极精微,共同成就了廖廓。极廖廓,是极大;极精微,是极小,竟然暗合了中央美院的校训,独缺人的视觉能看到的中间形态。所以,看起来抽象。宏观与微观,一个望远可看,一个显微可看。而现在可看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造型,要造象,造出一个个大“象”,让人能够“进入”,让人“活”在其中。说是“造”,其实是“发现”,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
不但发现绘画的可能,又由绘画的可能进而发现内心真正向往的境界。这个境界是由极精微的各种能量的运动,共同形成的象,是自成的空间,是自为的光,自在的色彩。它又是物,是颜料。这些象,有用吗?没用。但它是艺术。艺术不真,只供心游,带你去看,看不到的“那里”。心可游的地方,自有其真。所以,既不抽象,也不具象,是“炁象”。——马路《炁象由来》
“炁象:是生命之象。多变、无固定形态。是形象之所以形成的过程。能量是其前因,是活的,形象则是形成之后的象,是死的。形象若要活,必有能量参与其中。能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形象,是大千世界最本质的象。探索的前题是“未知”,无论是科学还是社会,而艺术更是如此。对未知的探索是人类求知、求真的本能,也是人类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由此,艺术也是求真的。”——《马路自述:我的炁象艺术》
《层叠而入》2022年5月-2022年7月11日 110cmX300cm 方向可变,亦可与其他画面组合,丙烯综合技法,亚麻布刷底料
《心流》2022年1月5日 210cmX110cm 方向可变,亚麻布,丙烯综合技法,未刷底料
二、马路其人
马路原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院理事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理事,历任北京市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1958年,马路生于北京的一个艺术之家,父母均为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53届毕业生,父亲马常利是中国著名油画家、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创始人之一,并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之职。而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美工科工作的母亲李静深先生写得一手好书法。尽管一开始父母并不希望他学艺术,然而浓郁的家庭艺术氛围,依然为其日后的从艺之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随父亲马常利圆明园写生》纸本油彩 1978年秋 27cmx39cm
1978年,马路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成为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本科生之一。正是1978年及之后几年全国各地艺术院校入学的这批年轻人,成为中国1980年代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不可忽视的核心力量。1982年,马路取得全国留学考试第一名成绩,成为改革开放后,美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公派出国的第一人,紧接着又获得德国DAAD奖学金,又成为改革开放后公派留学西德习艺的第一人,于1982-1984年在德国汉堡造型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学习。因两个国家双公费的支持,使得马路留学期间心无旁骛,专注于艺术研究和欧洲各国艺术之旅,全方位汲取西方文明滋养。
马路留学期间,正值标志着绘画在欧洲“复兴”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上升期,马路身处其中亦深受影响。1985年,马路回到北京,最先带回了关于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信息,并先后在《世界美术》和《美术》杂志发表了《回到绘画的怀抱——联邦德国新表现主义述评》和《文化战争中的艺术和大小自我》两篇有关德国表现主义的文章。在这两篇文章里,马路梳理了德国新表现主义产生的前在艺术史脉络和当时具体的艺术、社会环境,深入分析了德国新表现主义产生的内在逻辑以及关注点的变化,包括对艺术本体、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与社会等因素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现在看来,这两篇文章不仅仅是时年27岁的马路对当时自身的艺术观念和实践的阐述,尤其是他后来长达半世纪之久的艺术思考和实践,始终紧紧围绕上述核心问题群而深入展开。这两篇文章一经发表,即在当时中国艺术界产生空前反响。因为此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艺术家的关注点也从国家、民族、集体这些宏观的宏大叙事转向了独立的个体在当代社会中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这种转向实际上是一种向艺术家主体的回归,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德国新表现主义在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中迅速引起强烈反响,中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创作群体在85美术新潮中异常活跃。然而,马路的艺术虽从德国新表现主义起步,但却从由他本人参与掀起的中国表现主义热潮中迅速抽身离去且渐行渐远,而一路经由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绘画而最终走上了与西方诸绘画流派大相径庭的“炁象艺术”之路。
三、马路的炁象艺术
无论是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绘画,还是新表现主义和意象绘画,这些概念和流派风格特点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炁象”却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马路发明了这个术语来指称自己最近十余年以来的艺术,从而与抽象艺术和意象绘画等艺术形式区分开来。
炁象这个术语的界定来源于马路的世界观,他将整个世界视为是各种不同的能量形式彼此作用的结果。在他看来,自己的作品描绘的是由时刻变动的能量所形成的各种不固定形态,因此并不抽象也不是意象,而是一种一直客观存在却未被注意的形象领域,从一定程度来看,这种不固定的形态又是自然、人生恒定变化的某种视觉显现。例如在作品《炁象》背后的题记中,马路这样记录下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这是一幅画了十年的作品,今天方能告一段落。因为人总是在生活中认识,自在变化中。各种力的作用,使作品也在发展,只是容下的更多。人生无常,正是其诗意之所在。学会欣赏无常,才是正常。所谓审美,自是认识之根本。多方交错,故更名为炁象。放下具象之得失,来到更高处,看宏观、微观于一体,方得自由自在。远离于深入中,静观及细查。放下自己,才活出自我。二零二零年七月三十一日。”
《任心为修》布面丙烯 综合技法 2017年 100cmX140cm 方向可变
炁象这个概念表明了马路在最近十余年艺术的核心特征:用明暗、空间、色彩、质感、光、肌理等这些西方古典艺术的再现技法,加上颜料本身在自然物理化学作用下的流淌、聚合、分裂,凝结,堆叠以及画作所处自然环境的变化,再现了一种自然和人工共同创作出来的奇观。
马路在创造炁象作品的过程中,主动利用了重力的因素。水携带着不同性质的颜料在画布上流动,或迅疾或迟滞,在或短或长的分离、叠加、漂移、堆积、消散、静止、沉淀以及水分蒸发的过程中彼此融合、甚至是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一个个奇诡壮丽的图景。艺术家一路追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是控制着这些奇迹的显现与变化、诞生和消逝,并因势利导将一个个局部的图景有机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画面宇宙”。因此,如果不将时间本身计算在内的话,这些作品的创作主体就包括了艺术家本人的主体意识和作为纯粹自然力起作用的重力本身,这种创作主体的双重化在绘画史上应该说是一个突破性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将艺术家主体的主观情绪纳入到永恒的自然规律中去,而不是将艺术作为艺术家主观情感、情绪或者是审美趣味表现抒发的工具和载体,正是在这一点上,马路的炁象艺术与新表现主义、抽象派以及意象绘画等艺术形式有了本质性的区别,由此,马路的炁象艺术直接用艺术的方式回应了现代社会以来对主体性和总体性的反思。从艺术史的演进脉络上看,这是一种新的绘画价值观,紧随其后的必然是创作过程、绘制技术以及观看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不可替换》2021年5月-2021年8月1日 180cmX210cm 丙烯综合技法,方向可变
由于创作主体的双重性,马路的炁象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空结构。因为重力的作用是在时间的推移中展开的,因此,连续不间断的、流动无形的时间在获得自身视觉形象的同时固定于画布上的空间结构中。这种保有时间质的连续性和流动性的时空结构与中国古典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一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必然导向一种总体性的时空结构,然而反之却未必成立。所以,马路的炁象作品本质上是在西方绘画的逻辑上演进,在后现代艺术的尽头,奋力一跃,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宇宙天地。他的这一跃,在延伸了西方绘画逻辑的同时,也扩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表达的边界。从而,马路的这些炁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为产生真正具备国际性的中国本土艺术奠定了基础,在我个人看来,这是炁象作品历史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举办本次展览
正如开篇所言,本次展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回顾展,而是追溯、梳理、论证马路炁象艺术观念及作品面貌的形成所经历的必然发展之路的大型研究展,尤其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重要的学术品牌展“中国现代艺术大家”展的“一个人的艺术史”系列(“一个人的艺术史”系列包括“先生们的历史研究”展以及“新青年的发展之路”展)中的“先生们的历史研究”展的启动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自2007年成立至今的15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油画;推进中国油画艺术研究、创作和教育在当代中国以全新的姿态和方式全面展开,并逐渐引领中国油画艺术升华到一个更高更新的精神层面”为学术建构的核心,而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艺术史进程正是铺设在一个个艺术大家及青年才俊的开创性艺术实践之上,因此,追踪、梳理、研究并呈现艺术大家及青年才俊的艺术思想和实践的发生、发展之路及其各个阶段的典型面貌,并考察其与当时社会情境、文化思潮、艺术运动等历史因素具体而微的关系,也就同时为观者和学者呈现出一幅鲜活的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切片。于此同时,在反思历史的同时,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探寻现代艺术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可以用中国本土的叙事框架和逻辑来对其进行观照和描述。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希望能够为真正的基于中国本土的艺术走向国际、国际目光转向中国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文/红梅,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
艺术家简介
马路,1958年生,北京人。1984年毕业于德国汉堡造型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油画系主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表象到炁象
——马路四十五年艺术发现之路展
学术主持
范迪安
策划
杨飞云
展览统筹
朱春林、王鹤
策展人
红梅
展览时间
2023年3月1日—4月15日
展览地点
云上美术馆油画博物馆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文化大街1704号)
开幕时间
2023年3月1日(周三)下午14:00—14:40
开幕地点
云上美术馆2层大厅
开幕主持
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研讨会时间
2023年3月1日(周三)下午16:00—17:30
研讨会地点
云上美术馆油画博物馆2层⼤厅
研讨会主持
李军(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院长)
媒体支持
雅昌艺术网
北京在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华网·山东
文化视界网
中国企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