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油画作品《为什么》、《赶火车》充满着对现实与历史的反思。
他的艺术成就获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20世纪末,油画《暖冬》斩获美国CAC第89届艺术大奖赛金牌奖;《赶火车》荣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2003年《赶火车》由中国嘉德拍卖,以363万元成交,创21世纪初当代中国油画最高价。
他就是——四川省油画学会会长高小华。
高小华,生于南京。中国“伤痕美术”与“四川画派”的重要创始人,“超级油画”的践行者。
代表作油画《为什么》首开后“文革”时代“伤痕美术”先河与《我爱油田》双获第五届全国美展银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巨幅油画《赶火车》,以全景式的构图和宏阔的场面再现国情民生,开创后文革时代艺术直面现实与人生的理念;被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荣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21世纪伊始,海归回国从事艺术教育与实践,不断挑战绘画极限;主持多项国家重大公共艺术,先后完成《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和《淮海战》全景画等数幅震撼心魄的“超级绘画”;近年参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完成魔幻创世巨作《周易·占筮》,以视觉艺术诠释千年中华哲学思想;获得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特殊荣誉奖,作品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改革开放 40年来,高小华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脉搏,他的个人经历亦是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的缩影。
《为什么》揭露历史的伤痕
这是“伤痕美术”时期最早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以写实主义的手法、以思考提问的方式,向人们展现了一场“文革”的悲剧及残酷血腥且不堪回首的历史画面。作品以反映“文革”武斗中陷入迷茫、伤痕累累和心灵创伤的青年一代而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与反思,被中国当代美术史称其为“伤痕美术”的“开山之作”。
《我爱油田》再现悲情人生
1979年,油画《我爱油田》与《为什么》同时入选全国美展、双获银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当时就轰动了美术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学生,一举拿下全国美展两项大奖,史无前例!颇感惊喜的高小华说,油画《我爱油田》最初只是一件“课堂作业”——1978年冬,川美77级油画班去到川西南矿区体验生活。在那里,有不少的退伍老兵,当见到城里女大学生来油气井队时,都色迷迷的坐立不安。高小华当过兵,能理解那种心态,男人嘛!确实,伙子们体魄健壮精力旺盛,朴实憨厚且略带压抑性的羞色,令人同情。我们聊天:“为啥不找一个?”,“这里苦,哪个愿往这里嫁?”伙子们不好意思地回答,语气中含着自卑感。“前段时间我们队长的媳妇就跑了”,“为啥不追去?”,“追有啥用?还有舍不得离开,大家相处久了,有十多年,当兵那儿就在一起……”我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我明白,在这轻描淡写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难以名状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在那个全然不可宣泄自我意识的“集体主义”年代,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会出现“保尔柯察金式”的悲壮英雄(保氏是苏联“十月革命”时代中自我牺牲的典范);高小华说他本意并非要去歌功颂德,“然而,面对象那样愚朴憨实的人,以及在那个共处患难中的同命相连,所产生的关爱与友情,是难以无动于衷的”。于是高小华出自本能的同情与人道意义的感怀,再加上不可推卸的“课堂作业”,开始很努力认真地构思、创作这幅为人性礼赞的悲情油画。
《赶火车》浓缩社会民情
这幅长4.5米、高1.5米的油画,以全景式的构图和宏阔的场面真实地描绘80年代中国芸芸众生赶火车的情景,再现国情民生,开创了后“文革”时代艺术直面现实与人生的理念,被誉为中国油画的“清明上河图”。
高会长曾在自述文章《回忆、自省与批评》中反思说:“没有比赶火车的时刻更能了解中国人、中国社会了。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人们来自各民族、各阶层,南迁北返,送故迎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几乎融于此一刻,那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缩影”。
创造看得见的中华“图像历史”
进入新世纪,留美生活十几年的高小华,作出了回归的选择。他幸运地搭上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列车,成为国内少有的“全景画制作人”。2000 年至今,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国民生产总值从 2000 年的 10 万亿飙升到今天的 80 多万亿,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迅速增长的物质财富催生了强大的精神需求,尤其是艺术表达的欲望。全景画、半景画等超级绘画因此应运而生。全景画起源于欧洲,距今有 200 多年历史。它通常有数层楼高、百米长,前景有地面塑型和360 度环绕的巨大画作,配以声、光、电等特效的同步演示,达到令观者身临其境的震撼效果。由于体量巨大、气势恢宏、制作工艺复杂,全景画也被视为绘画金字塔尖的“终极绘画”。全景画制作不单考验艺术家的绘画技巧,更需要一整套严密的“系统工程”,以及超乎个人能力的社会力量作为支撑。
《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
高小华认为,挑战超级绘画,需要具备 5 个要素:一是艺术家要有作大画的情怀与梦想,二是要围绕这些理想与愿望作好准备,三是要有强壮的身体,四是国富民强 的客观条件,五是要有奉献社会的精神。大画创作,关键在构思立意。在创作半景画《重庆大轰炸》时,高小华与合作者雷著华前后创作了30 多稿,几乎把渝中半岛 360 度视角画了个遍。高小华认为,《重庆大轰炸》不仅要再现历史场景,更重要的是表现中华民族在抵御外辱的过程中团结一致、威武不屈的抗战精神。他以稳定的金字塔造型构图,以艺术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为了公共艺术的创作,高小华舍去了很多商业机会,但他没有遗憾,反倒庆幸自己“生逢其时”。他说:“中华文明自古文字胜于图像,缺少一部能看见的中华图像历史。中国近代长期贫穷 战乱、国破家亡,对于创作大型绘画,前辈画家们连想都不敢想;今天赶上好时代,是实现大画之梦的良机,何乐而不为?”
《徐志摩和他同时代的人》
《后街》(来源: 四川油画)
画家简介
高小华,生于南京,自幼习画,16岁步入画坛,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军美展并获奖;17岁担任军区报社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著名大学;特邀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伤痕美术”与“四川画派”的重要创始人,“超级大型油画”的践行者;四川省油画学会会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