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潘晓东教授的艺术履历可以看到: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油画学会副会长。然而,被认定为油画家的潘晓东教授,近年来在坚持油画创作的同时,又把目光投注于国画的技艺钻研中,在水墨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并形成中西并重的艺术格局和别开生面的水墨画样式。
潘晓东 《印象米仓山》 2020年 纸本水墨 68×68cm
他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是每个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根脉——这是每个中国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唯其如此,才可能创造开辟出中国油画独立特有的语境。他在自己《迎接色彩的挑战》一文中也提出:“中国传统画论的随类赋彩说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去学习和理解印象派光线能改变一切的观念。尽管西方绘画的光色变化和中国写意画的笔墨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印象派的光线能改变一切的观念能让研究中国画的诸位大师理解吸收和融会,并促进中国本民族的传统绘画也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看来这便是潘教授为什么坚持中西并重的缘由和目的。
潘晓东 《远望汉山》2020年 纸本设色 68×136cm
潘晓东 《阳光小院1》2018年 纸本设色 69×69cm
从世界艺术层面上去理解本民族的传统绘画,采用与天地对话与万物沟通的形式,方能在油画、国画交织的过程中,启迪对中西艺术差异与融会以及民族文化精神血脉传承的深深思考。基于这一点,潘晓东教授不仅这么想,同时也这么做,并从中获得对传统艺术以及文化更加深刻的理解:“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中国清代画家石涛有着深刻艺术思想的一句名言。对于潘晓东教授而言,他以独特的视角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解读。他认为这句话其实被不少当代画家误读了,以至于在古人延续下来的意象思维中,过度追求一种物欲横流时代迎合大众的所谓“时代品味”,从而造成了艺术上的枯竭。对于人们常说的:回归传统抑或是直面现实的问题,身在现代美术教育体制中的潘晓东教授经历了激烈的艺术反思,他深感到,要想注重作品中传统文明与当代文明的融合,研究笔墨,无疑对画家来说是根本。由此,潘教授对“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艺术发展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实践性的解读。他将心中的人文情怀,田园诗与故乡梦的浪漫带入到中国画的艺术探索与实践中,与其在油画创作中对大自然的热爱一样,开始追逐笔情墨趣间的美与真。他的《枣林坪》系列、《塞上柳》系列、《丰年》、《霜林》等作品,使原本平淡无奇的西北小景,升华为韵味幽远、朴素灿烂的画作。
潘晓东 《绥德印象1》2017年 纸本水墨 69×69cm
潘晓东 《印象郭家沟4》2017年 纸本水墨 50×50cm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意是朴素就是自然至美。追求自然、回归自然为中华民族的审美的核心,潘晓东教授深知其理,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和理解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和描绘的对象。在对山水画研究中,他尊崇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又不拘泥于传统,在笔墨方面进行了浓淡互柔、干湿混用等一系列的探索,借以空间与光影的诠释,创作出一幅幅别具特色的写意画作。他的《春到华山》系列、《米仓山》、《陕北仲夏》系列、《夕照少陵塬》等,表现西北特有的风光地貌,在看似信手挥洒的笔墨间,表现出笔锋的轻重与收放,开合取势与空间的分割等技法上的积极探索,将天地之间凛凛正气、沉雄稳健之气概尽收于胸中,跃然于纸上……尤其那太阳的金辉遍洒峰顶,苍苍茫茫的云雾缭绕山腰,还有斑驳的沟沟壑壑,尽显历史的沧桑,展现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隽永含蓄。
潘晓东 《巴山的秋天》2016年 纸本水墨 50×50cm
潘晓东 《巴山农家》2016年 纸本水墨 69×69cm
潘晓东 《巴山农家》2016年 纸本水墨 68×136cm
潘晓东教授热爱大自然,描绘大自然,更以中西融会的独特视角,在大自然景物中寄志怡情,并以自己的方式将生活中独特的发现和感受表达出来。他的笔墨奔放自由、亦中亦西。他将笔墨的意象韵致与生活的具象捕捉巧妙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境,让人无不感叹其作品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如《米仓山农家》系列、《塞上初冬》、《苗寨十月》、《秋到米仓山》系列、《清涧的土窑洞》系列等表现农家生活田园风光的作品——农家小院前泛着玫瑰色的鸡冠花,温婉柔美;米仓山下的秋意盎然中,似有朗风拂来;黄土地上的窑洞若隐若现,含蓄素朴让人们观后心灵得以慰藉、感动。
潘晓东 《五月的郭家沟》 2015年 纸本水墨 89×96cm (参加陕西省中青年国画展-省美博)
潘晓东 《晨光》 2015年 纸本水墨 89×96cm (参加陕西省中青年国画展-省美博)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自从潘晓东教授将注意力投入到中国画的研究以及大量的实践上,其艺术的思维以及观念发生了改变,他说:从以前的描绘性绘画渐变转为现在更多的写意性绘画,这种变化是不由自主的,也是由于形式表现和自我表现意识加强的结果。特别是他将人文历史的凝炼,自然景物的撷取,地域特征的挖掘,以及中西合壁的艺术表现,绘制出一幅幅写意、动人的国画作品,给人以新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潘晓东教授带来并提供了一条通向深远的艺术道路。
作为一名艺术家,作品便是精神追索过程的显存。跨越领域、超越自我非一般人敢为、能为。这一点潘教授做到了,而且产生了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正像人们评价的那样:如果说潘晓东教授的油画作品以内涵严谨、技巧纯熟、情感充沛表现出强烈的自然主义精神的话,那么他的一系列国画作品,则表现出另一番韵味——自由率真、写意传神、朴实醇厚、激情四溢,表现出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以为,其艺术的变化、拓展以及趋向于更加自由,得益于传统文化之写意精神。
潘晓东 《米仓秋山》2014年 纸本水墨 68×68cm
潘晓东 《杨家沟的小院》 2014年 纸本水墨 68×68cm
一位油画教授、专家进而对于中国画进行研究并付诸于实践,其精神不仅让人敬佩,其勇气更是让人折服。他所追求的并非是一般意义的艺术高度,而是文化意义上的艺术深度。其间,中西文化的碰撞、冲突、结合、融会,便成为他时刻面临的问题,好在他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凭借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大胆地借鉴几十年来积蓄深厚的油画艺术底蕴,发挥中国传统的笔墨特点,将油画的肌理、质感效果特色,不拘一格形成特色,寻求契合点融入到国画当中的实践与探索,将中西方艺术的张力和审美意趣的相互交织,使中国画中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以及特有的神韵和美感。这便使潘晓东的中国画——中西融合,别开生面。(文/贺荣敏,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潘晓东作品欣赏
潘晓东 《春到华山2·1》2010年 纸本设色 68×68cm
潘晓东 《丰年》2010年 纸本水墨 68×68cm
潘晓东 《陕北仲夏1》 2010年 国画 136×68cm
潘晓东 《春到华山4》2010年 纸本水墨 68×68cm
潘晓东 《陕北仲夏2》2010年 国画 136×68cm
潘晓东 《陕北仲夏3》 2010年 国画 136×68cm
潘晓东 《夕照少陵塬》 2010年 纸本设色 68×68cm
潘晓东 《霜林》2010年 纸本水墨 68×68cm
潘晓东 《枣林坪3》2010年 纸本水墨 68×68cm
潘晓东 《枣林坪8》2010年 纸本水墨 68×136cm
潘晓东 《塞上初冬》2010年 纸本水墨 68×68cm
潘晓东 《塞上柳》2010年 纸本设色 68×68cm
潘晓东 《米仓山2》2011年 纸本水墨 68×68cm
潘晓东 《旱塬 》纸本水墨 68×68cm 2012年
潘晓东 《农家》 纸本水墨 68×68cm 2012年
潘晓东 《陕北初夏》 2013年 纸本水墨 123×247cm
潘晓东 《巴山秋田》2013 纸本水墨 68×68cm
画家简介
潘晓东,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西京学院教授、硕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画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油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美协艺委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1979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西安美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至2014年任西安美院油画系主任,陕西省第十届政协委员。
作品获“西北五省美展”、“第二届全国教师优秀美术作品汇展”、文化部“中国艺术大展”优秀奖;作品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等国内外大展;数百幅作品在《人民日报》《美术》《美术研究》和各类中国大型画集中发表。有《与自然对话》等三十余篇专业学术论文发表。出版个人画册、专著十七本:《名家精品-潘晓东油画风景集》《潘晓东油画作品集》《潘晓东水墨画集》等。国画入编《中国画坛十家》《水墨经典》等画集,2013年国画《陕北初夏》获“高原-高原”第二届中国西部国画年展优秀奖,被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2015年国画《陕北中秋5》获“高原-高原”第五届中国西部国画年展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