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山》|纸本水墨
55cm×83cm|2022年
《以水为山·大好河山》|纸本水墨
180cm×192cm|2021年
众所周知,水墨具有一种独特的品性:借助宣纸对水的反应,笔痕周边会显现特殊的“边缘线”——墨色与空白之间的隔离与过渡。
《以水为山·拟早春图》|纸本水墨
240cm×195cm|2021年
这种因材料而产生的“特殊反应”在中国画中很常见。但它却难于控制,通常是以随机的状态出现在画面中。
《江·山》|纸本水墨
180cm×97cm|2017年
王牧羽的工作难度正在此,他试图控制这种不可控的视觉要素。从某种角度看,这是在完成一种不太可能的“可能”。确实,画面中随机留下“边缘线”是一件简单且自由的事。但将自由的“晕化”变成一种可控的造型语言,极具挑战。
《江山无限图》|纸本设色
496cm×238cm|2017年
从“画—物”到“物—物”,王牧羽巧妙利用水与宣纸的特性重构了马远的“水”,并因此反思绘画的传统观察方式。
《竹》二联组画|纸本水墨
97cm×246cm|2019年
《竹》二联组画|局部
对王牧羽而言,马远的“线条”是“人的语言”对“自然之物”的翻译,而他的“水痕”却是将“人的语言”译回为“自然之物”,将绘画的“生产权力”最大可能地交还给物本身。
《竹》二联组画|局部
这是一次有趣的“翻译”,绘画被置于“物对人的表达权力的反抗”中。虽然水痕的“被显现”仍然存在人的介入,但相对主观线条的肆意塑造,王牧羽极大释放了自然之水的话语权。
《竹》二联组画|局部
整个创作过程,画家必须面对水在宣纸上的“自我”,绘画不再是人的完全表达,而成为人与物达成“妥协”的博弈过程。
《竹》二联组画|局部
这是一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绘画方式”:被描绘的对象以自身物理属性参与到画面的生产中。画家,不再是控制画面的“全能上帝”,而成为与描绘对象不断“协商”的参与者。(杭春晓)
《竹》二联组画|局部
《水岸图》五联组画|纸本水墨
180cm×97cm×5|2019年
《观沧海》|纸本水墨
180cm×194cm|2018年
我的方法是在生宣纸上,以马远画水纹的笔法,变墨笔勾线为阔笔水墨叠压。利用生宣纸的特性,墨色笔触留住,而水会洇出去。再紧接着覆盖下一笔的时候,这个洇出去的水会排斥颜色的覆盖,而呈现线的形状。也就是说,水纹线不是画上去的,而是水洇出去的,但其基础还是一样的笔法结构。
《龙安寺石庭》|纸本水墨
69cm×110cm|2018年
我最早是在画云的时候,处理一个平面化的云背后的色块,或者是天空或者是海面,我为了能让那个色块既单纯而又充满丰富的质感,就已经开始注意用笔触之间的水痕来制造更复杂的层次,也开始发现了这种语言独立表现水纹的可能。
《牧羽水纹之网巾》二联组画| 纸本水墨
180cm×194cm|2019年
这个洇出去的水痕,画水墨的画家大都熟悉,而用这方法画水的难度,就在于控制速度,方向,粗细,浓淡,通篇布局,以及墨色由浓而淡,水纹由显而无。
《十二水》|纸本水墨
180cm×97cm|2017年
这种和古人完全不同的画水的方法,被杭春晓先生表述为“以水为水”,即所表达之图像与表达方法之间存在紧密的物质转换关系。
《溪岸图》|水墨影像合成
179cm×90cm|2016年
古画水纹都是在用线条勾勒出来的,而我作品中的水纹,是完全靠水的物质属性,在生宣纸上扩散出来的。我希望这里面能隐含一种对绘画的看法以及对这种看法的重新检讨。(王牧羽)
《溪岸图》|精彩局部|(影像未合成时,宣纸水墨)
《洞庭风》|纸本水墨
60cm×97cm|2018年
《宋人赤壁图》|纸本水墨
100cm×97cm|2016年
《宋人赤壁图》|局部
《宋人赤壁图》|局部
《宋人赤壁图》|局部
《宋人赤壁图》|局部
《层波叠浪》|纸本水墨
124cm×175cm|2017年
《潮水》|纸本设色
97cm×97cm|2021年
《水生万物》|纸本设色
220cm×179cm|2021年
《水图·拍岸》|纸本水墨
97cm×97cm|2021年
《水图·桥》|纸本水墨
180cm×97cm|2018年
《水图·桥》精彩局部
《倪瓒的安处斋图》|纸本水墨
49cm×180cm|2017年
《倪瓒的安处斋图》精彩局部
《一指海面之一》|纸本水墨
97cm×145cm|2018年
“牧羽水法”创作过程
动笔|水的生长
局部|虽工亦写
墨未干|生宣纸上的水痕与水纹| 2022
构思草图
《以水为山·龙宿郊民图》构思草图
此图后稍作转换创作为《以水为山·大好河山》
《以水为山·拟早春图》构思草图
《水图·竹》构思草图
《水图·霓石》构思草图
五联手卷《潇湘图卷》构思草图
《马远的十二水》构思草图
(来源:造境)
画家简介
王牧羽
2020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
曾在关山月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美博艺术空间、三恒美术馆等多地举办个展,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松美术馆、崔振宽美术馆、宝龙艺术中心等美术馆展出。
现任中国工笔画学会秘书长,工作、生活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