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的诗词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从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想象空域的诗性风景,充满自信、阳光和坚毅的精神风景。对于我来说,毛泽东的诗词给了我一种宏大且诗情画意的美学意境,滋养着我的艺术表现——一种内视的诗性风景。
对于激荡在当下时代洪流之中的艺术家个体来说,其艺术表达来自于在当代的时空中,对大千世界的心灵感悟,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墨当随时代”。就本人来说,经历了从文革末期到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巨变。在粤、湘、京、疆的广大空域游走奔波中,感受着时代的变迁和景观的变化。动态变换且独好的“这边风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艺术刺激,促使创作灵感的产生,催生了艺术题材、表现语言和创作状态的动态转换。在这种动态的、真诚的画语中,风景的地域性,身份特征和时代气息成为一种艺术养料,润物无声地融合于具有强烈个人特征的画语之中。(张振江)
筑梦之一
布面油画
200cm×180cm
2022年
近些年,张振江进行了一系列主题性创作,包括《重器·海洋石油981》《国之器——DF-31》《国之器——DF-26》《援疆艺记·雪域天路》等作品。从抽象绘画转向主题性绘画,在旁人看来跨度极大,其实,从张振江的艺术探索来说,从抽象绘画转向主题性绘画,它们之间实则有着深刻的联系。这一探索其实是张振江对绘画语言与叙事之间关系的探索的延续。如果说叙事性在张振江的抽象化中还是以一种隐性的,沉于抽象形式之下的方式存在;那么,在主题性绘画中,叙事性则成为了画面的主要结构。张振江并没有放弃前期尝试的两种抽象叙事性的方式,他将其融入到他的主题性创作之中;与具象形象的叙事性一同,构成作品的叙事结构。所以,我们看张振江的主题性作品,总能体会到形式感带来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并非单纯来自绘画语言本身,还起到加强主题叙事的功能。
和平之盾
布面油画
200cm×180cm
2022年
无论是石油钻井平台,还是东风导弹,张振江的主题性绘画大多集中于再现静止的、宏大的器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性绘画。(主题性来自于俄文сюжетнАЯ简译即情节、题材),张振江在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作为主题性绘画的纪念碑。例如,张振江根据选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作的油画《重器·海洋石油981》,画中的宏伟的巨物就是我国最先进的石油勘探利器—“海洋石油981”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它极富机械美和力量感,犹如一座纪念碑矗立在茫茫海洋之上。张振江如何以此为主题的中心,表达主题性绘画的国家意志和时代正气。“国之重器”在古代是“鼎”等象征着国家权力的礼器。在当代中国,“国之重器”则是代表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器物”。张振江通过对这些“国之重器”的再现,表达主题。这些“重器”在张振江的画中犹如纪念碑一般,张振江在自述中写道:“在构图上将主体物‘981钻进平台’置于前景,采用仰视的视角,凸显其巨大的体量,以抽象的三角形构图表现钻井平台的稳定感和威武雄姿。”仰视视角、巨大体量让观众犹如亲临现场,为纪念碑般的“国之重器”所震撼。
重器·成器
布面油画
200cm×180cm
2021年
如果说《重器·海洋石油981》的绘画语言还稍显克制,那么,在《国之器·DF》系列中,张振江更注重通过他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主题。乍一看上去,DF系列的画作看起来好像是苍茫的抽象作品。张振江避免将东风火箭画成庸俗的、简单宣传功绩的写实作品,而是用充满力量感和激情的绘画语言再现了这一系列镇国之器。斯坦伯格曾在他的研究中强调欧洲的老大师们在他们的画作中不仅仅关注错觉主义,他们也运用了很多手段,时刻保持着使注意力不被错觉主义所吸引而是集中在艺术本身。这一观点驳斥了格林伯格通过强调媒介来区分老大师们与现代主义的作品。张振江其实也在用他的绘画语言告诉我们,他的主题性创作首先是一幅画,他并不是通过火箭来获得膜拜价值;同时,张振江也是反格林伯格的,他的作品并不是走向绘画语言的绝对自律,而是承担了主题、叙事、历史与社会价值观。张振江面对的,也是他一直努力去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使媒介象征意义。这象征意义首先是对象表象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意义。然而,很多画家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主题性创作过于依赖表象的意义。另一层面是表象之下的深层意义,这就需要艺术家调动他的理解、他的技法、他的情绪、他的绘画语言,再现深处的主题意义。张振江的尝试是成功的,当我们观看他的“DF系列”,首先受到的震撼并不是来自于东风火箭的威猛雄伟,而是他强烈的绘画语言。强烈的透视空间带来的极大的冲击,充满力度的刮擦效果让人感到速度与力量;这些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力加强了作品的主题。他甚至有意淡化东风火箭的标志,将“DF31”“DF26”的字样缩小,隐匿在画面中。另外,他还用印刷体绘有“火箭车”“遇美舰亮自信”等标语,暗示作品背后的政治语境。可以说,张振江成功地将他对抽象语言的探索运用到主题性创作之中,他的主题性创作是独特的,是反文学的,反错觉主义的;他对于主题的阐释恰恰是建立在绘画语言上。
重器·蛟龙号
布面油画
193cm×158cm
2021年
张振江经历过这一复杂艰苦的过程,他的思维方式、历史视野、问题意识、理论素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近一次交流中,张振江和笔者透露,为了专注于论文,他已经放下创作有段时间。不过,对基弗的深入研究令他豁然开朗,他对接下来的创作充满期待。我们所期盼的,正是艺术家的自我突破,张振江的艺术生涯将跨越平台,进入新的阶段,拭目以待。(丁澜翔,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重器·天问
布面油画
180cm×120cm
2021年
张振江开始涉足主题性创作,但他此时也陷入一种思考——即在诸多先辈留下艺术高地的国家主题性创作领域如何寻求突破?
器物,尤其是国之重器成为表达他作品中数字符号的有力载体。他纵情挥洒,慷慨激昂,创作出《重器·海洋石油981》和《国之器·图像志》系列油画系列,中国社会在方方面面取得的惊人成绩。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中,艺术家依旧保持对自我艺术要求的秉性,他继续通过数字符号这一概念,以抽象的笔触与错综复杂又充满新鲜感的综合材料,使得看似在写实的重器创作之中,传达出具有崇高、向上、热情洋溢而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性作品。他所描绘的每一个经典的历史时刻,都融入自我充沛的情感,同时也表现出他作为中华男子的刚强之气与不屈魂魄。巨大的绘画尺幅、挥洒自如又不失刚健的笔触、充满力量美感和厚重使命的国家重器等共同交织成他画中的精彩瞬间。这亦使得系列作品让张振江在美术界频获殊荣,得以认可。
国之器·DF26
布面油画
193cm×158cm
2016年
余外,张振江在艺术形式与创新领域的探索从未止步。除了他对现代油画艺术的坚守,同时也在水性材料绘画方面大胆尝试。相较《重器》系列主题性的创作,这一系列的作品主题则相对多元,艺术家将目光聚集在文化本体。浓郁厚重的基调、沉稳多变的色域以及呈现出装饰性一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色。
张振江既接受国内专业美院夯实的训练,同时又扎根于学院教学,在当代艺术的创作、教学与实践中开辟一番新天地。正值壮年的张振江依旧奋笔不止、大胆求索,他以充沛的热情、旺盛的精力持续投入到卓越艺术的孜孜追求之中,并逐渐找到其艺术生命所能承载之大器。(辛宇,湖北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
国之器DF-31
布面油画
193cm×158cm
2015年
广东美术馆藏
铁流
布面油画
193cm×107cm
2016年
重器·山东舰
布面油画
120cm×60cm
2020年
国之器·图像志之二十七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20年
国之器·图像志之五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18年
国之器·图像志之七
布面油画
60cm×60cm
2018年
国之器·图像志之一
综合材料
60cm×60cm
2017年
雪域天路
190cm×130cm
丙烯、色粉、油彩、干草、粘土等
2019年
古城新貌-喀什
布面油画
190cm×130cm
2019年
在那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之一
油彩、丙烯、沙子、包装纸、亚麻布
180cm×120cm
2020年
在那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之二
油彩、丙烯、沙子、包装纸、亚麻布
180cm×120cm
2020年
车轮滚滚黄河岸
布面油画
120cm×90cm
2016年
千年苗寨
布面油画
100cm×80cm
2015年
画家简介
张振江,1974年3月出生于湖南株洲。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获得当代油画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水彩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喀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70油画公社成员,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油画艺委会委员。(来源:020艺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