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齐鲁风韵生发,他用水墨气象绘人间百态;从古老黄河走来,他以如椽巨笔写大河安澜——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省美协驻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青年美协名誉主席张宜,数十年来精勤于绘事,于人物、花鸟、山水诸作,都呈现出了深厚、纯正的艺术气象;尤其是写意人物创作,为今日画坛所瞩目。
学贯中西,文明启迪(指墨 146×76cm 2013年)张宜
描画百岁老人群像,见证大河安澜
2022年初秋,山东省黄河主题美术创作大展亮相济南,一幅幅表现汹涌奔腾、气势恢宏的黄河画作呈现出万千气象,成为山东美术的年度现象级大展。而当观众走到张宜与画家何怀雨共同创作的中国画《见证安澜》前,观展情绪却会渐渐转为平静,并随着画面陷入深思:这幅《见证安澜》并没有直白地表现黄河恢宏激荡的自然物象,而是着眼于人与河的关系,以黄河岸边山东齐河境内17位百岁老人的群像,来展现新时代“黄河安则天下安”的主题。
见证安澜(水墨纸本 200x495cm 2022年)张宜 何怀雨
画面背景是奔腾向前的九曲黄河,17位神态安详的百岁老人坐在岸边,摇扇乘凉。而观众从他们身上,却仿佛能洞悉黄河百年间的巨大变化。这些听惯了黄河号子的百岁老人,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和属于历史印记的皱纹,他们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沧桑,见证了黄河的风雨变迁,更在见证着国家的日益富强,从而一叶知秋地折射出新中国新时代治理黄河、化害为利、福泽人民的历史功绩。
《见证安澜》的立意高度和选材独特,由此可见一斑。而画面构图与笔墨,也更见创作者之匠心独具:作品以象征黄河的黄颜色为主色调,前景人物黑白穿插,使得画面非常单纯;前景构图基本按照写生现场老人聚集乘凉时的位置自然排布,力求保持自然和谐的生活原初状态,使画面在单纯中又充满变化,每个人物的形象塑造都非常丰满,整体亦富有艺术个性。“这幅画作为主题性创作,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悟,表达了我们新时代黄河的面貌,表达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意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曾经立在画作前,这样饱含真情地评价《见证安澜》。可以说,张宜与何怀雨,用个人关照现实的艺术方式,对传统文化和黄河精神做了一次丰富而独特的表述。
梁楷田乐图(水墨纸本 178x96cm 2021年) 张宜
讲述黄河故事,再现新时代精神
“黄河主题是齐鲁大地艺术家们要拿出真诚和热情来创作的一个大主题。”张宜说。对他而言,黄河主题创作需要再现新黄河风貌和新时代精神,同时这也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一次重要艺术探索。
2021年,山东省文联、山东省美协号召山东画家积极参与“喜迎二十大·山东省黄河主题美术创作大展”的创作后,张宜和何怀雨便多次沿黄河采风写生,寻觅创作素材。2022年夏初,他们在德州齐河县黄河岸边采风时,看到的农村老人聚集在一起乘凉聊天的场景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十几位老人聚在黄河岸边的凉亭边,坐着马扎,摇着蒲扇,拉着家常,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此场景深深地打动了两位画家,他们仿佛看到了黄河背后的故事——人寿年丰,黄河安澜,世事变迁,沧桑百年。
巡山袪邪图(水墨纸本 120×480cm 2000年)张宜
“我们从这些老人口中听说了很多关于黄河的历史和故事,此后又专程跑到齐河县宋集社区采访了114岁的老人尹秀英。她跟我们交流起来没有障碍,虽然有点耳背,但肢体语言都很自如。老人脸上洋溢出的那种幸福康宁,感染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一路走访许多黄河沿岸的村庄,拜访当地的百岁老人们——这些老人百年来饮黄河水,受黄河文化滋养,既是百年黄河安澜的见证者,也是如今黄河岸边人们走向幸福生活的见证者。
“我觉得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中,展现波澜壮阔的黄河只是一方面,能够讲述黄河背后的故事,将会更加引人入胜。”张宜说。持续的采风写生,让他逐渐形成要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创作思路:“黄河是祖国的母亲河,数千年来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壮大、强盛,亦曾泛滥给人类带来灾难。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根治黄河、化害为利的人类史上的奇迹,使黄河未再发生灾害,给人民带来了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创作这幅画的目的便是把这一主题突显出来。”
在他们的画笔下,数千里巍巍黄河大堤、引黄干渠灌溉农田、“引黄水库”终结了盐碱地苦水区历史等诸多黄河历史的“远景”,被纳入诸多百岁老人灿烂的“近景”笑脸上,便将画作的意境升华到了一个新高度:张宜与何怀雨,不画壶口瀑布的惊天动地,不画全民修水利的战天斗地,也不画黄河工程、黄河堤坝的顶天立地——《见证安澜》将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通用”的那种宏伟、严肃、壮阔的“金戈铁马”图景,转化为娓娓道来的人与黄河的故事,化波澜壮阔、撼天动地为静水深流,令人观之,思绪万千。“有时候越是重大题材创作越要回归普通人的视野,要平和一点,回到日常、回到生活,让观者在一种轻松、温暖、安逸的画面氛围中,感受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张宜说。
真文人(指墨139×70cm 2013年)张宜
解读“阿一秘境”,抒发家国情怀
在张宜的中国画创作历程中--如《见证安澜》的探索,他不但致力于突破当代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思维模式,更在多年的绘事生涯中,上下求索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形式转换与笔墨创新。号“阿一”的张宜,出生在齐鲁腹地文脉深厚的潍坊,常年工作生活于济南,因而其艺术作品、人格气质、美学品位,若想要避开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润和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民族脊梁(纸本水墨 256×89cm 2015年)张宜
《民族脊梁》《醉钟馗》《松下弈棋图》《风尘三尺剑》《板桥诗意图》《石涛诗意图》《虎溪三笑》《今人不见古时月》《宜境》……他的大量作品,共同汇聚出他的笔墨语言所力求表现出的儒家文化的壮阔气象。自求学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后,张宜早期的绘画,就明显受到其导师张志民风格的影响,他的那些水墨山水,笔墨酣畅,情驰神纵,率意恣肆,呈现浑厚的浩然之气,带给观者不可遏制的生命跃动。后来,他专攻大写意人物画,并有意识地将北派山水的苍茫峥嵘的大势和雄浑深沉的内美纳入大写意人物画,在审美意趣上又结合了王蒙一派的细密华滋、“黑龚”的酣畅淋漓以及“米家云山”的迷蒙玄远——大笔、大墨、大线条、大块面,逐渐成为张宜的“绘画胎记”。近些年来,张宜更于写意的审美取向与变现上探索颇多,许多作品只保留人物作为画面主体,大片空白与大片笔墨形成鲜明而又浑然的“阴阳”辩证,笔墨中自有一种明灭交替的时空感、一种渺茫无极的不确定美。
虎溪三笑(纸本水墨 200×138cm 2015年)张宜
尤其是在写意人物方面,以他经典的钟馗题材为例,形貌虽近而意象不同,格调高雅而画境各异,画面的微妙之美感相近而又有不同的表现——早年间的《愿公宝剑血模糊》《听风捉鬼图》《正气图》等,着重在人物形象、笔墨技法等方面苦心钻研;《为了百姓安危,老子跪他一回》《风云三尺剑,社稷一绒衣》《天下为公》等作品,则心存济世之热忱,抒发家国情怀,实为关注现实忧患的内心体悟;《形醉神清》《真人醉身不醉心》等,是他对微醺状态下心境澄明的追求;《进士也骂人》《进士消夏》等作品,更充满调侃、诙谐、散淡的生活意趣……钟馗在山林道路间之万象,是对一个幽暗、神秘世界的揭示,既是一种文化的自觉,又是对自身艺术道路的澄清,这是蕴含了深沉文化思考的艺术建构。“我在画钟馗,还是钟馗似乎也是在从艺之路上‘渡化’我,画面所显现之意象可以不言而自明。”张宜说。
梅将雪共春(纸本 48x178cm 2022年)张宜
山东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张荣东认为,张宜的诸多作品,笔墨苍劲浑厚,不事纤巧,朴拙而富于变化的线条、皴擦与水墨之氤氲变化构成了画面的丰富效果。张宜用笔如写草书,任情恣性,纵横潇洒,其作品通过厚重朴拙的笔墨形成了既大气磅礴、朴拙苍茫,又深具清气、文韵、逸趣的绘画风格。
在艺术创作之余,张宜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韩国牧园大学、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等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任教;教学相长之余,他更勤于思考,《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从图式到精神:钟馗的文化意味与艺术特质》等学术研究成果,展现了他在研究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方面的独特创见。他认为,写意精神不是只存在于艺术之中,而是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写意精神是中国人追求真善美的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探寻生命意趣和生活情趣的思维方式,更是审美理想化的行为方式。
今人不见古时月(136×68cm 2008年)张宜
“中国画要以意为主,意到而气韵出。意或在全幅,或在毫端,或逶迤或倔强,或荒寒或恬淡,或深阔或恣肆。”张宜说,“中国画的大写意是内心真挚情感畅快淋漓的激情宣泄,是对笔墨技巧的高度熟练掌握后自我主体精神的大爆发,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得意而忘象。”
从“写意”出发,“天人合一”自然是张宜大写意国画艺术实践的核心,也是理解他复杂多义的“阿一秘境”的一把密匙。诚如石涛所言:“夫画者,从于心者也。”通过作画无限接近内心的本真,自由观照生命体验,这就是中国画的独特境界,亦是张宜心心念念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认为,中国画是中国各种门类的传统文化“堆积”起来滋养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成一张画面的生成,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感知和表达。林语堂所言的“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之花”,亦是张宜经常引用的“金句”:“作为一名画家,我把绘画当作自己修炼的‘拐杖’。绘画就是与画家形影不离的影子。对绘画的敬畏和执着,其实表现的就是画家内心的一种坚定。选择了绘画,就选择了感知这个社会的神秘渠道,她将与我相濡以沫、一起走完这一生。”
阿一心灯(纸本水墨 49.5×23.5cm 2010年)张宜
有熟悉他的评论家说,张宜身上有一种“行者”的精神气质。张宜却认为这是一种过誉:“如果非说我像‘行者’,那我愿做一个行走在天地之间、永不停步的人,在行走中感知社会、感受时代、体察人间百态。”他将这种“信念”倾注于《阿一心灯》等作品中,让观者隐约看到“行者”坚定的身影,从而感受到一种自由观照的生命体验——挑亮“心灯”,在齐鲁文化的滋养与先贤传统文人精神的泽被之中,坚定而自然地前行,最终走向了对“此在”的追寻——而这,可能就是“笼天地于形内,借万物于笔端”的“阿一秘境”。(来源:中国艺术报 秋如)
画家简介
张宜,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常务副主席、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并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研修班导师、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