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随记
无论理论多么深刻与复杂,无论困境多么艰辛与多变,但是当我们进行艺术实践的那一刻,仿佛一切都渐渐明朗:每当拿起毛笔作画的时候,画家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完善笔墨技法系统,可是作为今天画家的“我们”不可能拿着现代的毛笔,坐在宽敞明亮的现代化的画室里来重复着数百年前画家的“皴擦点染”。如果这样仿佛对不起呼吸着的新鲜空气,失去了当今我们作为画家的意义。即使画出来作品也不像是当代“我”的作品而犹如一个印刷的机器。另一方面,生活中受过传统熏陶的我们又不会抛弃传统山水画中的核心内涵——笔墨精神,否则当代水墨山水画又会成了“断线的风筝”。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表达出当今真实“我”的状态,用当代的山水画笔墨语言来表达当下真实的社会状态。
在进行一些尤其是尺幅比较大的作品之前,我会进行认真的思考:创作的思想表达、笔墨的处理、具体景物的安排等等。有时创作是一个时期思想的总结,想要表达一个什么精神。作品的构图不是固定的,我会用草稿不断思考、改变,或者变换画面的结构,或者内容,或者形式。但是到真正画的过程当中,这个稿子也不一定能用到。草稿是创作前的备战,这个过程会促使我的创作感悟凝聚在一起,使得创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明朗。在创作过程当中出现很多偶然性的时候,我会联想到这些草稿中有用的内容。
创作开始前,我不打炭笔稿,起稿会对我的用笔用线产生束缚。而是从画面的一个点上起笔,就好像故事的开端一样。这个点就是我进入整个绘画意境的一个门户,开始把其他景物慢慢而推理出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很大程度上和开始设计的构图是不一样的。因为创作有时候会持续一个两个周,甚至是一个月。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思绪会有一些变化,会有一些新的思考,或者融入了新的想法,这就是绘画中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是十分关键的,它使我的作品保持一种灵性和纯真。
创作的过程中,有时我感觉压力特别大,或者特别的累。我庆幸自己有这么一种压力,因为我每一张创作都想和以前的作品拉开距离,要表达出不同意境和思想。也就是说,从整体来看,每几年作品会产生一个大的变化,今年和明年的作品也会产生些小的变化,这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轨迹。具体到每幅画当中,我不愿意重复以前的作品。这种创作习惯防止我在绘画过程中产生一种套路,套路对艺术创作是有害的。艺术家风格的形成不应有固定的路线,应该像滚雪球一样,雪球的内核就是艺术家要表达的核心思想,随着你的阅历和经验的不断增加和变化,雪球的外延是不断扩大的。因此,艺术创作应该是开放性的,积极吸收其他的一些艺术或者事物的优秀因素,使创作不断的向前走。(刘明)
刘明作品欣赏
▲《千岩竞秀图》139.0cmx69.0cm
▲《万山春色》39.0cmx28.0cm
▲《春色浓浓》39.0cmx28.0cm
▲《野岸溪曲》39.0cmx28.0cm
▲《千岩积翠图》17.0cmx140.0cm
▲《桃源仙境图》34.5cmx139.0cm
▲《湖光春色》34.5cmx139.0cm
▲《雨过山色晴》70.0cm*34.5cm
▲《江波蘸岸绿堪染》70.0cm*34.5cm
▲《春到江南》137.0cmx34.5cm(来源:荣宝斋在线)
画家简介
刘明,1978 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助导、山东美协写生创作班导师,济南市槐荫区美协副主席。2006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师从张志民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201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山水画专业获博士学位,师从卢禹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