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日,壬寅十月初九,“美美与共——江溶、安华平、刘刚、杨钢中国画小品展”在成都画院琴台艺术馆开幕。展览呈现的六十余件作品,既有清灵婉转的文人诗情,亦有山川气势浑厚的雅美胸怀。各美其美,天下大同。四位画家既是师生,又师出同门,他们“求同存异”,“共性”与“个性”并存,每个人的艺术风格既不离本,又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现代艺术》本期“百家”栏目特别刊登国家一级美术师、成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德扬先生对四位画家的精彩评析,以及展览的部分作品,虽只是四人艺术山脉的一隅,却也能从中感受深厚的人文情怀与艺术道法,领略绵延千年的中国画之美,品味中国画独有的人文意趣。
江溶《空山不见人》中国画 50cm×50cm 2022年
江溶的山水画很静。
有趣的是,江溶的“溶”字,其本义是形容水波流动、月色荡漾。而在他的画里,的确就弥漫着那令人遐想的溶溶诗意。联想到他平时的接人待物,再观其画,如其名、如其人。
江溶的山水画作品,笔墨轻灵,清简中见沉厚。入眼而来,灰调、细腻迷朦、云蒸霞蔚,如置于荒天迥地,万籁俱寂。其间,一种不争不夺、淡泊平和的气度跃然纸上,显然有别于当下时风普遍性的浮躁、夸张、炫目和造作。我以为,作品里的这种阒寂,不是外在环境和尘世的安静,而是他内心平和的物象转换。对此,江溶并没有刻意为之,而是在整个画面上由衷地、自然而然地反映出他那“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的自为。
江溶《林梢一抹青如画》中国画 50cm×50cm 2022年
中国哲学强调极静中求极动,至柔至弱、至刚至强。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江溶的画作,灵气飞动,色彩幽冷而明澈,风度雅静而渊深,其意趣与这些哲理、天道相契合。“断浦沉云,空山挂雨”,可谓观画的感受之语。所谓宁静致远,宁静者,空明也。灵台空明,虚怀若谷,空且明则无欲,明且空则有容。如此以致意志精纯,用心专一,于是可以图远矣。因是之故,诸葛孔明有语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江溶的这些画作,其山与水、与云、与树,迷迷蒙蒙,真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让观赏者直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意化境。考其缘由,就是他在创作时秉持空明无欲、明空有容的精神境界,以致能够意志精纯,用心专一而图远。
江溶《夜发清溪向山峡》中国画 50cm×50cm 2022年
江溶《移舟泊烟渚》中国画 50cm×50cm 2022年
同时,江溶过去主要是画工笔花鸟,在其领域卓有成绩,大有建树,桃李满天下。现在转而兼画山水并能有空灵含蓄的诗意之美,飘渺迷离的氛围之美,实在得力于他在“意境”上的证悟之功和有所作为。关于意境,傅抱石先生曾经有一句名言:“缺乏隽永的意境、缺乏感人的艺术魅力,只能是风景说明图。”反观中国山水画历史,无论是盛唐青绿山水的典雅辉煌,还是宋代山水的细腻精致;无论是元代山水的萧疏朗润,还是明清山水的严谨慎密,都是围绕“意境”二字做足文章。所以,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情、理、形、神的最佳组合和架构,生成隽永意境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窃以为,江溶注意和讲究了这些因素,并在作品里一以贯之,形成气象。所以,他的画作会使人走进那或亦真亦幻,或气势磅礴,或蜿蜒逶丽,或曲径通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刘德扬)(来源:百家文艺网)
画家简介
江溶,成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花鸟画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省民盟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客座教授、成都市第六届美协副主席、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会长、四川省统一战线同行心书画院研究员、成都民盟书画院副院长、蜀都书画院副院长、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