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博文的画展上,我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我遇见了“梵高”!
孙博文的绘画让我想到梵高,是因为他的画面上有着气势撼人的视觉冲击力,画幅巨大,饱含激情。孙博文绘画的气吞山河之势,以及其中蕴含的那份强烈而炙热的感情,无不显示着他的胸襟开阔,涵养宇宙的修为,这也是很多人观赏他的作品之后的一种共同感觉。
▲《春和景明》 361 cm X144cm 2001年
孙博文绘画给大家印象至深,除了画面的震撼人心,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当代的美术教育。今天,美术学院专业越分越细,培养出的画家,越来越重视技巧,当画家们都在以玩弄绘画技巧,倡导主题先行,观念至上,表面上一派“风雅”之风盛行之时,乡野出来了一个孙博文,他的作品既给当代中国画坛一个震惊,也为大家带来一系列反思:当代中国画坛为何“死气沉沉”?为何中国水墨进入“穷途末路”?为何中国绘画越来越精致细腻,呈现萎靡之风?当这些问题围绕着我们之时,让我们思考中国画未来将走向何方的时候,不得不说,孙博文的绘画让我们眼睛一亮,并为之振奋!
▲《大千世界》 243.5cm X123 cm 2001年作
一
我们虽然在孙博文的作品面前看到了他强烈的现代画面构成,以及明确的探索创作意识,但是,并不代表孙博文的绘画与传统无关,否则他的绘画从早期到后期的发展过程,岂不是无本之木!早期毕业于山东艺专的孙博文,收到过当时诸位名师的指导,可谓科班出身,“文武兼修”,他不仅仅像今天的美院学生一样,对传统绘画有着较为系统与深入的学习,同时还对古典文学与诗词有着长期深入地浸染,这些都在他后期的绘画中得以体现。
观赏孙博文在山东美术馆的画展,我们从他众多的作品中,尤其是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绘画元素,比如题材:山川、河流、村居,乃至于那些家禽、炊烟、放牧小景等等,在他的画面上都得以充分表现。他在学院的学习所得,比如技法:构图、勾线、设色,乃至于皴擦点染等细节的处理,都可以看出他曾经对中国传统绘画有过非常深入地学习。他的绘画中又有着同时对很多元素的综合运用。
他1998年创作于青岛的作品《渔村唱晚》,可以以具象的描绘手法,使得山居人家,渔舟独钓之境跃然纸上。作品出了右下部分小面积的村景之外,整个上面使用泼彩手法将青山绘出,给人一种迎面而来的气势,山外有青山,绿有万千重。在作品的左上方,画家题诗:“野云如墨石径斜,勾勒皴擦点几下。青红不分倾于纸,正是黄昏待月华。”寥寥几笔一首小诗,写出了画境,也呈现了心境,可谓诗画合一。
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孙博文对传统山水画的技法与图式掌握的非常娴熟,作品的笔墨构成,以及意境的烘托,都是非常高级的。从他一系列此类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与传统绘画的认识与把握,是有高度的技巧,并能够“成竹在胸”,做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将个人风格凸显出来。
▲《渔村唱晚》 97cm X180cm 1998年作
通过对传统深入的学习以及对自然的观察,孙博文早期的这种作品,对传统绘画元素的表现都非常充分,包括一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一些自然小景的作品。比如他的《秋色胜春》,画面里边的中心位置有两只黑色的鸭子,画家用比较飘逸的线条,画出芦苇荡休憩的画面,如此的安静,犹如画家平静的心境,让我们看到之后,感觉特别亲切,特别温暖,特别和谐。他的笔墨造型又是如此的熟练,我们可以看到他熟练地描绘了树木丛林河道小船这些山村小景,这些画家熟悉的题材,在他的画笔下非常有情趣,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这是中国画家们经常关注的景物,是一种有意味的文化元素,这种文化元素,在孙博文早期作品中较为常见。他后期那些成熟风格的作品,一定是早期的这些作品的转化。
▲《秋色胜春》 138cm X70cm 2001年作
孙博文的这一类作品描绘了山居人家,让人从画面中感受到宁静与安详,这当然也是他心境的外化呈现,所以,当我们看到他后期的作品时,很难想象,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复归平静”之后,为何反而更为热烈、内心更加充满纠结与冲突呢!我们今天虽然已经不能靠近画家去了解他的心境,但是“画如其人”,我们依然能从画面上判断出来,孙博文后期的心境一定有如梵高的生命后期一样,在爆发他胸中的“小宇宙”,他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与渴望突破的勇气,让身为一个画家的他,只能用画笔记录自己的内心,才更为直接而有效。所以,前后对比,孙博文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之路清晰可见。
▲《春烟含翠生春水》 96cm X180cm 1996年作
二
孙博文绘画作品的色彩与传统绘画既有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山水画他在继承传统绘画之外,又有着不同的个人心得。孙博文生活在胶东半岛一个较为偏辟的县城,他不但没有出国游学的经历,也没有在北京、上海这些都市生活的体验。所以,他没有机会去经常观赏西方绘画原作,他不像那些生活在一线城市的画家,作品可以直接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在他的经历中,应该是不可能受到来自于西方与本土的前卫艺术的影响。他日常所交往的这些人,相对于都市艺术圈的人来说,是相对保守与封闭的。
但是,非常奇特的现象,为什么在孙博文的绘画中却呈现了很多画家难以达到的一种开放程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疑问,所以很多人看到孙博文绘画作品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让他的内心充满如此热烈的感情,又是什么方式可以让他内心的这份炙热之情得以在画纸上喷涌而出,呈现一泻千里之势!这种情形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梵高。梵高的艺术经历,我们都比较熟悉。梵高就是因为对绘画的这种炙热的感情,让他的作品无拘无束地呈现了他内心的那份狂热,而这份狂热之情是他对宇宙自然与生命终极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孙博文绘画作品上那火焰一般的色彩以及所蕴含的情感,所表达的方式,与梵高非常一样,热烈奔放,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狂热与宣泄。
▲《野村无处不春风》 136cmX68.5cm 2000年作
他作品的色彩不仅仅是丰富,即便是用同一个色系,在画面上大面积的使用,也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壁画。我在甘肃和山西考察壁画时,常常看到一些气势撼人,气势磅礴的作品,那辉煌的颜色所带给我们的冲击,今天,我们在孙博文的绘画上也看到了,孙博文的作品中那种大山大河大场面大气魄的描绘,让我们想到了很多的伟大画家和他们的作品。
所以,孙博文早期在学院所受到的教育,直到后来他画面上呈现出的构成,除了具象的写实的创作手法之外,还有抽象的写意的画面。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其画面热烈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程度,都让我们为之惊叹。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还是家禽,都是孙博文先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题材,但是他真正成熟时期能够代表的他的风格的作品,一定是后期那些大幅的对自然山川的描绘的作品,是能够代表他本人的一种符号,是能够吸引老百姓在美术馆中流连忘还,并让专家学者有兴趣进行分析研究的作品。
▲《江光山色相辉映》 179cm X96cm 2002年作
孙博文后期的一些作品,如对层林尽染的描绘。与李可染先生绘制的层林尽染不同,孙博文的画面上让我们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五颜六色的秋天,他用暖色系多层次地塑造出了美妙绝伦的秋天风景。孙博文绘画中的层林尽染,那种厚重的山色之美,那种丰富热烈的色彩,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和作者内心的热情,这是对自然抽象的描绘,就像我们看到的很多西方的抽象画家一样,而这种抽象的描绘是孙博文对绘画创作的一种变革,一种具象手法无法达到,只能用抽象手法去表现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远烧入穹》 441cm X143.5cm 2002年作
从孙博文作品的画面上看,无论是具象的大山大河的气魄,还是抽象的色彩的运用,让我们都为之动心、为之震惊,为今天在中国的土地上还有这样的一个画家,以及他所呈现给大家的这种给气势庞大的作品而震撼。他的这些作品在展厅呈现的时候,让我们流连忘返在他的作品面前,画面中人物的造型,山川的描绘,家园的休憩,山村的宁静,还有那些抽象画面的意味深长,无不引人入胜。这些作品不仅仅让我们关注其中的线条的张力,笔墨的丰富,同时,中国传统绘画所丢失的那种丰富的色彩,气势撼人,也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在当代的画家里边,我们找不出来第二个像他这样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如此胆气的画家,一个能够收放自如,从点景到山川,都是能够自如地呈现在绘画之中的艺术家。
▲《长空万里自在天》 212cm X96cm 2002年作
三
孙博文先生生前比较喜欢徐渭的作品,徐渭是明代大写意画家的代表人物,不平凡的人生,张扬的个性,放纵的草书,独领风骚的大写意作品,都让他成为后人学习的经典。但是,艺术风格虽然可以让大多数人喜好,心性的相通,才是真正能够做到领悟其艺术内涵与真谛的门路。孙博文对徐渭作品的痴迷,正在于此。所以,我们可以从孙博文的作品中,同样看到,他作品中很多的线条,有着徐渭式的飞扬洒脱,不拘成法。这其实即是一种对传统经典的敬仰膜拜,也是内心深处的个性张扬所引发的外在表现。
孙博文的一些作品与其说是对家乡景色的描绘,不如说是他对梦中之境的记录。《万象生辉》是孙博文2001年创作的一幅巨幅横幅,高145cm,宽 716cm,在这幅作品中,孙博文描绘的依然是他熟悉的山乡景色,但是与早期作品不同的是,在这幅作品中,孙博文用的色彩极为绚烂而意象,可以用色彩斑斓一词来形容。原本是青山绿水的山乡,已经不是年少时的家园,不是放牧归来,炊烟袅袅,母亲呼儿晚归的温柔之乡。数十年的历经劫难,沧海桑田,家园早已今非昔比。而这一切都是常常出现在孙博文梦中,梦中的家园,是在他面对生活中的困苦、焦虑、渴望、纠结等,所有的一切都让他往事不堪回首,而只有在梦中,才能够让他回到温情梦乡的怀抱,才能够得到内心的宁静与温暖。
▲《万象生辉》 145cm X716cm 2001年作
孙博文一生历经磨难,命运坎坷,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当然不完全是坏事。有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正是一生坎坷的经历,磨砺了他的胸怀,成就了他的诗词文学成就。第一次被贬黄州,心境突变,苏东坡就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蓑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样的千古名句。从苏东坡的经历可以看出,正如他自己评价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三次人生的波折,却成就了他一生传奇而伟大的功名。或许,孙博文一生的坎坷与磨难也一样造就了他对生命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也感悟,而画家恰恰可以将这种体会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孙博文除了用墨与色渲染情绪,他对诗词书法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的作品中,有些看似不成熟的却是他最鲜明独特的风格,就像我们看梵高的作品一样,梵高的作品相比起古典时期的绘画技法,其写实技法就显得很不成熟,但是为了画面的色彩与造型,为了对所描绘对象的特征传达,让梵高不得不把技法放在次要位置,把对主体的表现放在第一位,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内容与主题,实际上这恰恰才是最高级的技巧。那看似无意却表现深刻的画面,正是画家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一种让人感受至深的意象,通过画家对色彩的渲染,描绘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对生命与自然力的热爱。他在画面上表现并宣扬了生命的伟大,宇宙的浩渺,而这一切都是画家内心深处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也说明了画家的内心是博大而有着浓烈感情的状态。
▲《天净水明霞》 453.5cm X144cm 2002年作
孙博文的内心有一种狂热的情感,这不仅是他对绘画的热爱。同时,还是他个性的张扬,而他的个性恰恰是他面对这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形成的一种态度,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作为一个艺术家,这一切给他内心的触动所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孙博文的内心呈现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今天已经不能去面对面的进行了解,但是从他的画面上,我们能够看出来他的内心一定有几种情感在相互碰撞,是纠结?是悲壮?是狂热?还是兼而有之?是对生命的渴望?挣扎?还是让他对生命和宇宙洞彻地感悟?到底是什么才能让他在这个新旧交替,瞬息万变的时代,特立独行,成为风格如此独立的画家!
▲《心中的太阳》 237cm X96 cm 2002年作
在孙博文的一系列以抽象手法创作的作品中,都表现了孙博文对大自然的理解,对人生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不能够靠具象的方式去表达,只能通过抽象的形式把他内心丰富的情感,以及内心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进行诠释与呈现。
四
孙博文不仅作品画幅很大,画面上的气象更是撼人心魄。他的作品最可贵之处在于是传统精神与现代元素交织在一起。所以,面对这样的画家,有时候我们会反省,当今天我们的时间走到2021年之时,当我们的美术学院与画院拥有很多的画家,但他们却远远比几十年前的孙博文更保守,似乎更闭塞,更追求精致细腻,这是为什么?是我们的大学教学需要更新,我们的绘画创作需要反省?亦或是科技信息时代导致形成的绘画产物!
▲《万里长空彩云舞》143cm X360cm 2001年作
今天是一个玩弄所谓观念与技巧的时代,所以,面对孙博文这种充满感情,包含创新精神的的绘画,今天的很多画家都是无法做到这样创作!这也可以让很多画家的为之惭愧!
孙博文的横空出世,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思考当代绘画创作的意义与未来走向问题。因为自从上个世纪有人提出架上绘画死亡,也有人提出中国画的穷途陌路之说。但是,当我们今天再面对孙博文的作品时,不仅要反问一下,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当我们还在美术学院沉迷于学院派教学体系带来的成果之时,有没有人发现在远离学院的地方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孙博文在默默耕耘,在用巨大的画纸宣泄着孤独与狂热。就像梵高那样,一个不被人知的伟大的画家,在我们异常自信其实非常无知的当代画坛,悄悄地来,又悄悄地离去!
▲《夕阳回照彩霞飞》 96 cm X213cm 2000年作
孙博文先生是中国当代画坛的一个现象,一个奇特的现象。他不仅仅是一个有着鲜明艺术风格的画家,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让我们重新开始关注我们的文化在今天传承的方式问题,思考真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问题,而无论在当代画坛的哪个问题点上,孙博文先生都是一个重要的代表,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与答案。
尤其是关于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多为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执行,而书写的对象,也就是说能进入当代艺术史的艺术家,基本上也是身居于那些影响力较大的美术院校与机构的一批艺术家。很少有人能够重视一个来自于三线城市以外的艺术家,但是,在这个以身名世的时代,孙博文先生却以他的优秀作品改变了我们书写艺术史的观念与方式,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益于当代艺术的发现。在众多国内学者齐聚研究孙博文作品的现象时,当大家拨开云雾,让他的作品在这个时代闪亮登场时,不得不说,孙博文是应该被写进当代中国艺术史的一位风格鲜明且卓有成就的画家。(苏金成,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登高看云低》 358cm X144cm 2001年作
《凤舞九天》 310 厘米 X123 厘米 1998年作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