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再谈“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0周年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2-31 14:25:46
听新闻

2023年1月,由山东省文旅厅主办,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博物馆、潍坊市文旅局承办的“三魂共一心——于希宁诞辰110周年纪念展”将在山东博物馆、潍坊市于希宁艺术馆、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同时开展,共同拉开于希宁先生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序幕,旨在深入挖掘于希宁艺术中的思想精髓,树立闳约深美的艺术理想,弘扬国魂、人魂、画魂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人民心声,服务人民生活,以艺术赋能新时代文化建设。


再谈“三魂共一心”

——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0周年

“三魂共一心,旨在追求国之魂、画之魂、人之魂的一体化,以更好地创立、塑造、弘扬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美之载体与美之品质。我很看重艺术的精神化,尤其是大内涵的,此是我的心得。要说创作的立足点,应当做人民的画家、艺术家。”这是于希宁先生艺术思想的凝练,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艺术追求,是他一生治艺悟道的座右铭,也是其画学思想的核心。

再谈“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0周年《铁骨立风雪》 于希宁 210cm×425cm 1979年

国魂 家国情怀

于希宁先生是一位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艺术家。他是20世纪中国花鸟画复兴的重塑者和见证人,在漫长的求艺岁月里,他不断思考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他深受鲁迅先生“美术救国”思想的影响,认同艺术家要成为“引路的先觉”,要把创作的立足点扎根于民族之中,把自己的情感融于人民之中,使自己的步伐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牢记自己的社会职责,用优秀的作品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这是文艺工作者的灵魂所在”。

家国情怀的核心是什么?是爱国。“傲骨立风雪,幽香透国魂”是一棵整株入画的老梅,是一个艺术家的铮铮铁骨,是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魄。于老把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新时代的艺术家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弘扬时代精神,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于希宁先生85岁在中国美术馆办展时,曾自书前言“人渐渐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艺术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在开幕式上他动情地说道:“我今年85岁,还有一个十年工作计划要去完成。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为中国画的繁荣发展再尽绵薄,希望为众多新人的脱颖再铺几块砖石。”于老的精神和情怀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提倡和迫切需要的。他通过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2006年在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在山东博物馆、2013年在潍坊市美术馆的四次“捐赠作品展”,将一生的精品力作无偿捐献给国家、社会和人民,深切的爱国情怀为世人所钦佩。

再谈“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0周年《腾空老骥》 于希宁 136cm×68cm 2002年

画魂 铁骨铮铮

“凭恃国魂怡笔墨,画魂深处寓人魂”。将国之魂、人之魂通过画之魂表现出来,在于希宁先生的花鸟画中得以体现。他“道明而后气充,气充而后文雄”的创作观与“才德勤修养”“浑厚华滋”的笔墨技巧都付诸梅花,以梅花的“骨气”“生气”和“清气”表现国家和民族的气节和傲骨。

2002年10月,于希宁先生接到为中央组织部绘制大幅红梅《铁骨丹心》的创作任务,我陪先生住南郊宾馆1054室,房间很大,里间是卧房,外间是画室,五米多长的画案,刚好容得下画幅的尺寸。先生从创作的构思、草图的设计到正稿的落墨及完成,只用了六天的时间,梅花不畏严寒、铁骨铮铮的气节,不屈不挠的意志品格跃然纸上,其情其境,令人震撼。画作完成后,于老让我捎去一筒温州皮纸,他想画一个宋梅长卷,毕竟是90岁的人了,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我们都非常担心,劝他休息几天,恢复一下精力和体力。于老说什么也不肯,马上投入了宋梅长卷的创作。此作纯以水墨完成,高50厘米,长14米,一株老梅横空出世,其老干嶙峋如坠铁,虬枝盘驾如游龙,梅鞭抽发,花苞簇点,一片生机。先生每天画完后都会将画摆放在走廊里审视和修改,因为只有在走廊里才能看清画卷的全貌。每当我看到先生一手拄着手杖,一手握着画笔,弯曲着身子在聚精会神地修改和调整画面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画卷的题款,于老题写了《超山邓尉探梅述怀》,全诗655字,是于老题画诗当中最长的诗跋,从中可以感受到于老对生命的感动以及一个艺术家的情怀。

再谈“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0周年《黄山紫藤》 于希宁 232cm×54cm 2002年

2003年春暖花开时节,我陪先生到南郊宾馆看牡丹、藤萝。南郊宾馆是先生经常居住和创作的地方,有许多大画都是在那里完成的,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和感动,每次去都期望能唤起一些美好的回忆。我们先看了悬挂于俱乐部的藤萝巨制《春满乾坤》(247cm×861cm),这是于老在1986年创作的,当时画了两幅,一幅留在了南郊宾馆,一幅捐给了山东博物馆,这两幅画是于老一生中创作的最大的藤萝作品。看完画后又到院里看藤萝花,满架藤花簇聚,紫英点点,返回家后,于老便创作了《黄山古藤赋》。一天下午我到先生家去,进门后就见到了摆在地上的八尺条幅《黄山古藤赋》,画面上只有蔓篆枝干和单纯的色点,既无枝叶,又无花轴,完全不是先生以前画藤萝的样式。我便问画完了吗,先生说画完了,不知怎么的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我小心翼翼地擦干眼泪,若无其事地跟于老说笑。我默默地感叹,此境只应天上有,画出这么有仙气的画,一定是于老艺术上一个新的升华,一个化融物象的大化之境,它可能昭示着一个新的创作高潮的到来。

于老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画作,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坚韧与坚守、责任与使命。他在90寿辰画展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自幼习画,不善言辞,却知道笨鸟先飞,治艺之道靠的是勤奋与执着,不敢有丝毫懈怠。人渐渐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艺术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这是于老的自勉,更是于老精神的写照。他将“画魂”寓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用一种近乎痴迷的作画态度,将花鸟画的格调、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意境、意趣亦随之尽显。

再谈“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0周年《铁柯百岁壮》于希宁 68cm×68cm 1998年

人魂 情真意切

于希宁先生在艺术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了70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他常说:“人生短艺术长,想做的事情太多,而能做的事情又太少,为艺术痴迷一辈子是值得的。”他在艺术道路上受到了诸多师友们的指导,这促使他更进一步加深对于“人魂”的领悟。“应当作人民的画家”显然是在“国魂”的指导下艺术家的自我要求,正是这样,画家的人品、画品等各方面才得以不断升华,展现出真正的大胸怀、大气量。

“黄宾虹老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谨严有序的学者风范,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我,这种教育深镌五内,让我终生受用。”黄宾虹先生是于老1933年在上海新华艺专求学时的老师,于老从心底里崇敬他,七十多年来一直把他当作自己行为的楷模,于老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锲而不舍的探求精神,都是受黄宾虹先生的影响,甚至晚年作画的一些习惯都带有先生的影子。在于老病重住院的最后的日子里,病房的小桌上,摆放的是《黄宾虹全集》,某日他写了“宾虹先生画宝”,第一幅自己不满意,又写了一幅。写完后又画了一幅画,精神特别好,这是于老一生中最后的作品。他说宾虹先生的作品是国家的宝贝、人民的宝贝,并署“后学于希宁敬书”,对老师的那种虔诚与敬慕之情感人心肺。在医院这间极其普通的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单人病房里,在窗前的小桌上,每当他感觉自己身体好的时候都会有创作的欲望,都会拿出册页画一画,作为艺术家,创作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是他生命的全部支撑。

再谈“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0周年《大棚归来之一伊丽莎白甜瓜》于希宁 137cm×46cm 1998年

于老与王朝闻先生互称老友,二人意趣相投,志向相同,自然接触交往就多一些,对彼此的了解也更深一层。在于老和王朝闻先生的书信来往中,可以看出二老从书画技法到生活小事无话不谈。1994年王朝闻先生在回信中曾这样说,“你我都不是红梅,但就傲霜这一点来说,无悔于天赐之条件。祝你不断有新的发现,创造更多可能体现老练功力之新作”。二人在艺术上正是彼此的伯乐吧!2007年1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专程从北京前来看望于老。20年前梁江是王朝闻先生的博士生,于老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问王老的身体怎样,我赶紧把话接过来说,王老年龄比你还大,也在医院疗养,平时也不能出门,身体还不错。我看到于老眼睛里噙满泪花。其实王老早已在几年前仙逝,只是我们怕他心痛,没有把消息告诉他。从他们身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两位老翁之间情谊的真挚与淳朴,多么圣洁,多么高尚。

“人魂”展现了于老的画家风范,在与师友情真意切的交往中,愈加窥见其谦逊、高洁的高尚品质,人格精神成为支撑于老“国魂”、“画魂”最本质的东西。

纵观20世纪中国美术史,于希宁先生入古出新,深植传统文化探寻振兴之路,他关心的从来都不只是中国画自身的问题,其念念不忘的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中呈现出高扬民族自强精神、蕴含浓郁家国情怀的新传统,这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最独特、最憾人的精神特质。于老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他“三魂共一心”的美学观将凝聚更多的力量,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不断攀登新的艺术高峰。沈光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

画家简介

再谈“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0周年

于希宁(1913—2007)

于希宁是我国著名花鸟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是山东省高等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先生早年于上海习画,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诸大师门下,终生从事美术创作和教育事业。生前任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职,为中国文化事业鞠躬尽瘁。先生晚年痴梅,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将国魂、人魂、画魂寄情于梅花,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审美语境,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著有《论画梅》《于希宁诗草》《于希宁论艺术》等,出版画册多种,享誉中外。先生爱国爱民,德艺双馨,行为世范,多次捐款或捐赠书画作品,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100幅,向山东博物馆捐赠作品47幅,向家乡潍坊捐赠作品106幅,向山东艺术学院捐赠作品60幅,并捐款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和“优秀学生奖励基金”。

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其“山东省文化艺术终生成就奖”。201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于希宁百年艺术展。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