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正月访泰山。一日于朝阳洞写生,手僵不能握笔。遂有登十八盘、攀泰山之巅,以拂寒意。
及寒意消去,汗浸甲裳,于石阶上休整。见崖壁上悬“问心朝山”四字。落款已是风雨漫漶不可识,亦不知谁人所写……然壁间四字,却生出许多意来。
闻说荆山37×51cm
卧看牵牛织女星 36×51cm
白马崖写生之二 40×51cm
有朝山者:或著屐登山,旨在忘机心、涤荡尘心而感知山水自然之美;又或有饱学之士卧游山间,澄怀观道,物我两忘,与天地和合。执相非相,山河大地皆已化去,幻象人间;又或有道之不行,乘桴浮于海者,抑或阅天下名山,寻幽揽胜,择可居之处,可以游、可以观,“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又或有山海众相,光怪陆离,烟云变灭,巫山云雨,神游无垠;或有觅得山间清静地,问道济世、欲以化蝶飞去;或清净之地,以心传心,教化普渡众生,放下我执。
问心。大凡中国有识之士,以上朝山之心皆而有之。或彼或此,或此非彼。天下之山莫不有名,有人径往,有人拂去。有人去而忘返,有人却以为徒有虚名。学问一道,涵养吾一,内省不疚,博学而笃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亦所谓:“致知则有知,有知则有择。”有择方知我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既知我心,则知无我。“问心朝山”当以物待物,不以己待物。山中莫不有我在!
我辈岌岌于尘世间,问心朝山,弄笔自适,更需涵养吾己、不欲不惑。“治道在于立志,用一心而处之,必得其要。”(郭文杰)
泉溪松柏夏亦秋36×51cm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郭文杰是一位尊重传统、热爱传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学习和把握的画家。除了深研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以外,郭文杰还就最具中华民族文化形象性标志的中国画的形式语言技能、技巧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这使得他的作品有思想内涵、有精神高度,所以看他的作品能够深入进去、能够让我们停顿下来,能够耐心地细致地认真地去品味、去品读,这是文杰作品很具有个性特征的一面。同时文杰还是一位热爱生活、拥抱自然的画家,他始终跟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所以他的作品不空洞、有内容、有生活现实、有具体的鲜活的生命感,能感染人和打动人。
张伟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十余年前,在西方绘画的视觉理念日益扰乱中国画发展方向的节点上,郭文杰来到了我的研究生班,浸泡在研习传统绘画技法的环境当中。如今,当中国画坛的风气又渐渐地回转时,他对传统经典法式的掌握在同代人当中已属佼佼者。观郭文杰近期之作,画面意境优雅,既有森严法式,又融入了依靠内养笔墨丘壑取到的自然灵气——显示出作者长期学习、尊重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围绕中国山水画的核心价值观来治学的态度正是当代画家应该具备的。我相信郭文杰这一借传统之力、显时代精神的画风将大有可为。
荆山寺银杏树银杏树40×51cm
栖真观印象44×51cm
栖真观28×51cm
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文杰的山水,总是洋溢着淡淡的诗意,面对他的作品,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谢灵运的诗句“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在潺潺的流水中,石块若隐若现,山体上映着落日的余晖。荒山野林中,草木的色彩鲜明润泽……绘画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的问题,它是和内心世界的感受能力联系在一起。对丰富的自然细节的描绘,把山水视为安顿人的性情、灵魂和生命的所在,这正是文杰的山水画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鲁山紫竹园36×51cm
唐山寺41×51cm
唐山寺银杏树40×51cm
李庚(李可染画院院长):郭文杰的展览让我看了以后非常的吃惊,文杰的画非常精致,让我一方面看到了他对古代绘画的解读能力,同时也看到了他对写生的观照。文杰的写生是从心出发,而不是仅停留在眼的阶段,都是内心的流露,所以文杰的作品画中有景、山水有情,这也正贴合了此次展览的主题。
桃花岛写生41×51cm
寻源何事问牵牛41×51cm
织女洞大贤山36×51cm
王平(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秘书长。):文杰是一位年轻人,初看文杰的作品倒是一副旧模样,但是真正仔细来看,这些看似传统的作品其实大多都是文杰对于生活的一些感受和思考。作为当代的传统主义者,文杰以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精华来表达现代人的感受,这也是传统中国画当代性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我们大谈创新的时候,像文杰这样重视和深入传统的年轻人,更值得我们关注。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虽然文杰很年轻,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他在宋元绘画上下过很深功夫,他取法宋元、兼收明法,同明代沈周、文徵明的路子类似。所以文杰的写生作品不同于当下的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很完整!尤其他的小幅作品,静雅、轻松,可以让人慢慢看、慢慢品。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郭文杰的文化修养,包括古典画论、技法等都比较全面。我更喜欢他的一批纯水墨的小品,尤其是蒙山写生系列,应该说他的笔墨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境地,虚实关系处理得非常微妙,我相信这是他长期积累修养的结果。郭文杰路子是正的,从传统出新,是中国画现代转化的一个重要的路径。期待他未来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雏凤清于老凤声!
尚辉(《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中国画不是完全视觉观看的艺术,而是内观的一种艺术。但20世纪以来的中西融合,就是想将中国画的内观变成一个观看,所以大多变革着重在笔墨之外的边缘地带。今天中国画也有很多人是笔墨式的风景,失掉了中国画的内在审美内核。看到郭文杰的作品还是非常高兴,郭文杰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墨气,像中国画,有静雅之气。希望文杰在此后的创作学习过程中不要把它丢掉。
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文杰的作品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取法高,从他的这个作品之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有很正宗的宋元传承,而且他现在对于宋元的理解已经成为他自己的一种语言方式了。其次,文杰作品主要是重墨法,重墨法的优点在于韵味和意境。第三个突出印象是文杰的作品是“中得心源”后的自然流淌,不论他强调传统的气息,还是强调写生,他的作品都浑然一体。
华天雪(中国艺术家研究院研究员):第一次看到文杰的画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传统的格调和气息。文杰虽然是北方人,但是他的山水画的脉络显然是受江浙山水画传统比较深的影响,能看得出来文杰在临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对宋代绘画的笔法、墨法、皴法乃至章法都有相当的领会。
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文杰的山水从宋人中取法、在写生中取法,他在山川景致之中以平和之心运笔,找寻自己的艺术趣味,作品尺幅不大,不追求大山大水大气魄,也不求一角半边的固有形态,却以入山寻心的气韵令作品弥漫出了广阔的情愫和趣味。文杰作品用墨不重,却在小心地把握和收敛拿捏下,显示出独特意趣,使我们在他的作品前不得不驻足慢观、细读。在互联网的时代画还能如何画?当代山水画家内心桃花源到底要如何画出来?我想文杰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郭文杰的作品总体而言格调高,笔墨语言扎实、技巧全面,从他使用的材料来看,他对水墨的控制力强。文杰写生作品尤其精彩,语言气息非常雅致细微,很生动,体现出了他多年的积累。毋庸置疑,文杰的创作道路是正统的、纯正的,我想这也是他可以走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看到文杰的作品,清秀之气扑面而来,这种清气实际上也是挺难得的,因为真正要把清气透射出来是要见性情的。看了他的画,我就不自主想到龚贤。龚贤的《柴丈画说》提到“笔法要古,墨气要厚,邱壑要稳,气韵要浑”,文杰的作品便有这样的追求。文杰在同代艺术家里面是相对出色的,希望文杰能早日把自己的风格更加地巩固,形成自己的面貌。
金心(《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我想用三个字来表达我的感受:“诚”“清”“明”。首先,文杰对传统、自然和艺术发自肺腑的赤诚、敬畏和热爱,是他创作最有力的内驱,也是他艺术的底色;其次,他对儒释道包括新儒学、王阳明心学的研习和吸收,使他在以艺“修心”“格物致知”“破除我执”的道路上,比同龄艺术家走得更通透、澄明,也将更有后劲儿;第三,由于有“诚”和“明”,他的作品清气怡人,传统意味浓但与当代人“不隔”,可以直通性灵。另外,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来源:象之)
画家简介
郭文杰,1983年生于山东淄博。美术学博士在读。师从张伟平、孔令伟、卢禹舜等诸先生。为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