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舞之憩》绢本 195×115厘米 2006年
当山水画家认识到需要重新审视传统之时,却以模仿古法直接当做创作,丢掉了新中国成立后以来山水画革新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钻木取火,重新再来!这怨谁呢?一种画风的创立便会带来一大群追随者,在一知半解的模仿之下,便弄得个庸俗不堪了!所以,在我们对一些开派人物把工笔画推向新的高度而拍手叫绝的时候,总会出现铺天盖地的模仿者,一个画展就会有七八张同样风格的作品出现,甚至更多。这种模仿往往只能将其庸俗化,直至会让人对此类风格产生厌倦。
何家英《米脂的婆姨》绢本 230×80厘米 1985年
所以,模仿是工笔画发展中的第一大问题。模仿问题反映出创作者构思的简单化、概念化,八股化、庸俗化的现象,这个问题不是工笔画界独有的,而是美术界普遍存在的,但工笔画界可能表现得更加突出。在 “四化”的影响下,作品往往表现出文化内涵不足、艺术认知浮浅等问题。
何家英《秋冥》
绘画的构思立意在创作中是作品的精神支柱,自古以来讲究迁想妙得,就是在讲构思、讲立意,有了绝妙的立意,画才有看头。西方绘画创作更讲构思,特别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尤其讲构思。而一些工笔画家缺少巧妙的构思,他们往往将照片放大,以三五成群的人物组合,形成画面结构,而点题平庸。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作者自身修养所致,另一方面,评画机制也是重要原因,评画时题目都是藏在作品背面的,谁都不知道作品的题目是什么,这种导向就造成了对构思的忽略。
何家英《秋韵》
可喜的是,在年轻的一代工笔画画家中,有很多人对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们以新的观念赋予作品一种思想内涵,巧妙地将传统绘画进行解构,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再造,以表达当代人对社会、对文化的关注与忧虑;还有的画家试图以哲学的理念构成自己的世界,工笔画已经打破了中西方绘画的界限。正是新工笔画家的参与,使雍容的工笔画阵容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多元的工笔画领域更加丰富多彩!(何家英)
何家英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