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人物画不仅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画种,也在整个中国绘画体系中倍受重视。从中国绘画的发展演变历史来看,工笔人物画能够持续地居于首屈一指的位置,与它承载的功能意义是分不开的。
王骁勇《时代楷模 八步沙六老汉》中国画 纸本彩墨180cmX60cmX6 2020 年作
工笔人物画不仅能反映不同人物的个体面貌,也深刻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精神特征和社会整体风貌,它不仅是一种艺术造型表现形式,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担负着记载、表达历史背景的功能。在最早的人物绘画表现——汉代帛画《人物夔凤图》《人物双龙图》中就已经显示出以人为主体的造型表现中所能包含的各种复杂的观念意义。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也对人物画创作和评价标准多有论述,逐步建立起人物画的核心美学理念,即提出了画家要与客观对象进行互动与沟通,要以表现对象的精神特征为主。中国画论重要的美学观念——“传神”观就是对人物画而提出的造型标准,这一主张也从汉高帝时刘安的《淮南子》中对画者提示出不可“谨毛而失貌”开始,到东晋顾恺之倡导“以形写神”的明确认识而逐步完善。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对人物画设置的目标就是全力表达人物的神情和气度,表达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化特点,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外在的形象与内心的品格两者合而为一,通过对人的造型形象来体现时代与社会的状态以及画家的审美理想。
但是,在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记述历史的功能被更为便捷的器具所替代,人物画的美学品性也因此能更多地回归本位、更加明确地去彰显创作主体的目标、更为纯粹地去追寻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意义。
画家王骁勇的重彩人物画恰恰再一次印证了工笔人物画在当代历史中这一本质性的表现:在他近年创作的一系列以藏族人物为主的重彩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传统美学理念踏实而有力的实践和对现实生活真实而深入的体味。王骁勇的重彩人物画发挥了线的概括表现力,同时也突出了色彩的视觉感染效应,线与色完美结合,使人物形象概括、沉厚,整体造型突出鲜明,给人扑面而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和情绪感染。对于当今工笔人物画的表现趋向来说,王骁勇成功地回避了流行的矫饰主义所带来的装饰性、表面化和大众化的风尚。通过对传统、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悟,他把西部地域民族淳朴的生活情景和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真切地表达了出来,从他的画中,我们能感觉到那股浓浓的酥油味,能够感受到现实中普通人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超越。
王骁勇的重彩人物画并没有以突变的形式去寻找语言表象的更新,他把大量的功夫用于对每个人物形象造型细节的揣摸和变化中,挖掘人物不同形象的个性特质和形式结构。这是他从传统精神中寻找与现实、与当代联结的一个途径,即他自己所说的要“呈现”而不是“再现”,他在现实感受的基础上对形象的重新设定与创造是带有“写意”性的,这种写意,指的是画家的自由表现意志、形象的组织结构、媒介的表现能量与客观现实之间构成的一种丰富的艺术联袂。在这个过程中,王骁勇是极为认真的,为了强调和充分展示人物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的一致,他借助于材料的性能尽可能地赋予每个人物以鲜明的个性和气质,让我们感受出原始生命的精神品格。
可以看出,王骁勇是站在民族文化资源和真实生活基础上进行着坚实的艺术探索,他对绘画创作的思考是建立在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有效把握上,但他并不是拘泥于传统的章法程式,而是从传统工笔人物画最本质的品格中探求当代人物精神内涵的表现。他认识到传统积淀中恒定性的因素,也从恒定性间寻找到富有当代性的变化。在一次次深入感受现实、体味生活的艰苦旅程中,从运用新媒介技巧展示现代意味形式的反复实验中,他力图创造出饱满、充实和个性的人物,构建起他与传统、现实的双重对话。王骁勇的重彩人物画作品真诚而详实、雄深而生动,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匮乏的生命原色,他以对原始生命活力的艺术追索提示出当代应有的精神气度。(卫戈)
画家简介
王骁勇,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一、二届理事,甘肃省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2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胡勃工作室研究生主要课程班。甘肃省“555创新人才”,甘肃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第五届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