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2-14 14:59:27
听新闻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展览名称:李庚——大地上的魔笛

主办单位:北京锦都艺术中心

策展人:荣剑

学术主持:王鲁湘

艺术家:李庚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10日——2023年1月9日(周二~周日,10:00—17:00)

开幕活动:2022年12月10日下午15:00~17:00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9号楼蓝色光标公司北门锦都艺术中心展厅

联系电话:010-56479060

邮箱:jinduart@163.com

微信订阅号:锦都艺术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开幕活动现场嘉宾和艺术家合影

2022年12月10日下午三点,《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展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正式拉开了帷幕。此次展览由北京锦都艺术中心主办,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荣剑博士策展,著名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先生担纲学术主持。策展人荣剑将此展览定位为一个学术性个展,作为这个学术性个展的重要活动,锦都艺术中心在展览开幕现场为李庚先生举办了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

李庚先生1950年2月17日出生于北京,父亲李可染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巨擘,出生后即由齐白石老先生赋名“庚”。他自幼随父亲李可染大师习画,后拜黄胄、黄苗子、黄永玉等艺术大家为师学习,五岁时绘画即获国际奖项,八岁时又获国际金奖,后留学日本,大学本科未毕业即被聘为日本京都艺术大学终身教授并执教至今。八十年代中叶,李庚先生主持德国明斯克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东方艺术讲座,并长时间游学于欧洲等世界各个艺术胜地,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使李庚先生具有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阔的艺术视野。李庚先生现任李可染画院院长、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日本京都艺术大学教授。

李庚的绘画呈现出极高明的艺术境界,就在于他不墨守成规,不沿袭传统,包括不限于“李家山水”之家法;同时,也不盲从西方艺术新潮,不迷信“当代艺术”的各种话语,更不迷失艺术探索的方向。不为传统所困和不为极端所惑的思想定力,既是来自于深厚的家学传承,也是来自于长期与域外艺术交流所形成的文化自信。李庚对所有的艺术形式均持开放态度,其绘画语言跨越中西,涵盖传统、现代和当代,博采众长,守正创新,勇于实验,三千弱水我只取其一瓢,在风起云涌的当代艺术潮流中始终保持着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此次研讨会北京锦都艺术中心邀请了11位中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和有关专家学者与会,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按姓氏笔画排序)

1、王鲁湘先生,著名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2、王平先生,央视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

3、祁斌先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4、杨卫先生,著名艺术批评家;

5、林宏先生,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6、郝建先生,著名电影评论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7、荣剑先生,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8、张国龙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当代艺术家;

9、高岭先生,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10、唐承华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当代艺术家;

11、唐鹏先生,天封艺术空间总经理。

研讨会由本展览的学术主持人王鲁湘先生主持,与会嘉宾们围绕着李庚先生创作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各叙己见,发表了专业、中肯、客观的批评意见,并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对李庚先生的绘画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以下是此次研讨会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摘要: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本次主持人著名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先生发言

王鲁湘:

今天李庚老师的展览,确实非比寻常。中国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国门打开,我们重新认识20世纪整个世界的艺术运动,发现抽象绘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20世纪的美术运动潮流,而很多欧美学者、艺术家谈到他们抽象绘画的时候,不约而同都会将源头指向东方,认为抽象意识是一种东方意识,谈抽象艺术如果抛开东方谈,在逻辑上是不能自洽的。所以我们80年代国门打开以后,抽象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取得非常大的推进。

中国美术界从80年代成长的一批美术中坚人物中很多人都在从事抽象艺术创作,并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其中非常可喜的一点就是向水墨的抽象内涵的回溯,因为水墨,特别是大写意水墨的抽象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书法、中国汉字的构造本身是抽象的,因此,回到这个中国文化的血脉上来,很多艺术家就找到了自己的根。从这点上我们可以回溯李庚先生的创作,李庚先生画这些黑白抽象水墨绘画,是他早在80年代在德国进行艺术交流和访学的时候受到了德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契机就是马勒出现在李庚的艺术生命之中。李庚从80年代到现在,花了三四十年时间,把马勒的十一部交响曲全部画成了抽象水墨作品,由此可见,马勒对李庚的影响之巨,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李庚对马勒的音乐研究之深入。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马勒-大地之歌系列-DSC_6880》70x7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在此期间,李庚还创作了莫扎特的魔笛系列。马勒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个伟大音乐家,在某种意义上他结束了19世纪,开启了20世纪。莫扎特是古典音乐特别是歌剧经典性的代表,两个人在气质上有很大不同,马勒的气质更接近于哲学,但是有一点,马勒身上有很强的东方性,就像康定斯基身上有很强的东方性一样,西方现代艺术的几个大师身上都有很深的东方性的东西。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 《莫扎特魔笛系列-DSC_5166》90x90cm 宣纸设色 2022年

李庚的作品,不管有多少国际化的影响,他的根是中国的。李可染先生在他晚年开始创作偏抽象的水墨,并在去世前提出要大变自已的画风。李庚先生作为可染先生的幼子,80年代到国外去的时候就开始画抽象水墨,我不知道是不是父亲对他有什么影响或交代,因为父子两人同时开始玩这抽象,所以我觉得父子二人同根同心,两个人同时在朝着这个方向推进。

抽象绘画比具象难多了。抽象需要是理性和激情,且都要达到一个非常饱和的极致,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感染你。今天看到李庚先生的这些作品,我确实感到非常欣慰。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荣剑先生发言

荣剑:

李庚老师的展览其重要性在于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原来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大学•中庸》里有三句话,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亦是艺术家应该致力达到的境界。我从这三个角度来理解李庚老师的绘画,这三句话体现了一个君子自我实现的三个层次:道德、视野、方法,体现了对社会、对艺术的一个完整系统,我认为李庚老师长达七十年时间的绘画身体力行的在这三个层次中实践,在我们目前的艺术评价系统里已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和成就。

李庚的绘画呈现出极高明的艺术境界,就在于他不墨守成规,不沿袭传统,包括不限于“李家山水”之家法;同时,也不盲从西方艺术新潮,不迷信“当代艺术”的各种话语,更不迷失艺术探索的方向。不为传统所困和不为极端所惑的思想定力,既是来自于深厚的家学传承,也是来自于长期与域外艺术交流所形成的文化自信。李庚对所有的艺术形式均持开放态度,其绘画语言跨越中西,涵盖传统、现代和当代,博采众长,守正创新,勇于实验,三千弱水我只取其一瓢,在风起云涌的当代艺术潮流中始终保持着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今天展览的李庚老师绘画作品,一个是莫扎特的魔笛系列,一个是马勒的大地之歌系列,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为交响乐主题。这次展览把他的彩色绘画和黑色绘画交替出现,就是体现出这种视觉上的音乐性美感和特殊魅力。李庚从莫扎特的魔笛声中倾听到艺术的召唤,他用比音乐语言更为绚烂的绘画语言呈现出世界多彩多姿的本色,宣告个体的生命不会沉沦于命运的压力,摄人心魄的色彩给观者以光明的前景。宏大的视觉形象,来源于精微的语言表达,黑白交错,色彩构成,肌理运行,走笔挥毫,方寸之间微妙无穷,大方布局气象万千。犹如宗炳所论:竖划三寸,当千韧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廻。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马勒-大地之歌系列-DSC_7729》70x70cm 纸本水墨 2018年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 《莫扎特魔笛系列-DSC02348》68×68cm 宣纸设色 2022年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著名艺术批评家杨卫先生发言

杨卫:

我先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感受。

第一,李可染先生晚年要变画风,但是很遗憾,我们没有看到他的结果,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李庚老师的作品完成了李可染先生晚年要变法的那部分,是在那个节点上往前推进的。这是非常清晰的一个文脉,20世纪中国水墨画在现代语境里如何蜕变,最后走上当代的意识,从他们两代艺术家身上能够看到清晰的文脉。

第二,对像他们父子俩这样的艺术家,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作品里的气息,宋庄艺术家的气息是野路子,用音乐形容的话,更像摇滚乐。在李庚老师的作品里,我第一感觉就是有教养,是有教养的艺术,且和古典音乐非常契合。尽管他的作品尺寸不大,但是气象非常大,而且非常有教养,在抽象画里这么有教养的艺术,这是我很多年都很少看见的,非常难得。

第三,要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这不是口号,而是一个实践。李庚老师作品里的细节非常耐看,隐藏在墨的背后是有结构的,不是东方式像留白那样的结构,而是很西方化的结构隐藏在这个作品内部,包括他的线条运用也不是东方式的,而是非常严谨、很有结构性的线条。他作品里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东西就是东西方融合,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从语言上进行实践,这也是李庚老师作品的一个特点。

还有一点跟我说到的“有教养的艺术”是对等的,就是他对墨和色的把握,他很讲究墨的质感和色的质感,一看都是好东西,非常讲究,这个讲究也跟他的教养是有关系的。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穿了一件非常高级的丝绸衣服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马勒-大地之歌系列-DSC_6884》70x70cm 纸本水墨 2021年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莫扎特魔笛系列-DSC02344》90×90cm 宣纸设色 2022年

总体感觉,我觉得李庚老师首先是一个有教养的艺术家,然后,他在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中,通过自己的笔墨实践做到了非常清晰的融合。

20世纪中国美术的大背景是启蒙与救亡,因此使得写实主义成为我们的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把形式探索或者抽象艺术的文脉在这样的语境下推进,我觉得本身就具有革命性,是和西方语境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的语境里,画抽象艺术本身就是革命。80、90年代以来这种革命已构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文脉。所以我觉得李庚老师这样一个艺术创作脉络是非常清晰的,早在80年代就已经走上了抽象艺术之路,一直到今天。李庚老师这样一个探索轨迹,特别值得我们抽象艺术领域去参照,第一,他是抽象领域的先行者,走得比较早,又看到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推进自己,把东西方文化融合、同音乐融合,扩大抽象的内在张力。抽象创作已经走过了形式美的意义,整个绘画艺术来说,已经不是形式美的问题了,现在的新问题是抽象艺术如何融合它背后更为深邃的文化问题,这实际是要解决一个中国现代文化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李庚老师的作品里非常清晰。我不能说他已完全解决了,但他已是把解决之道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里,是非常有教养,也很理性的植入,尽管作品呈现出了一种很感性的特色,但是我能够感受到他背后有理性的把控。因此,我觉得李庚老师的作品对于我们今天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抽象绘画领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高岭先生发言

高岭:

这次在现在展厅里看到李庚老师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干净、很单纯。

李庚老师的黑白作品对我的触动很大,尤其对面远处的三张,从我现在的距离看和我近距离看是完全不一样,现在看特别像亚当斯的黑白摄影,其中白色有肌理的部分特别像亚当斯的大美无言的山的意向。可是我近距离看的时候,特别是墨和局部的中间白色肌理部分,让我看到的是和最近二三十年实验水墨艺术,尤其80年代后期、90年代时候的实验水墨的相似处。这种观看体验跟当年实验水墨的感觉特别像,特别接近,而且时代也是一样的。李老师从80年代后期开始在日本学习水墨的变革和宣讲中国传统艺术,也研究日本的岩彩,在那个时期,我估计他跟国内的同行是同步的。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马勒-大地之歌系列-DSC_6883》70x7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马勒-大地之歌系列-DSC_6878》 70x7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水墨的实验从理论上来讲,至少是要着眼于黑和白、虚和实、有和无的关系。我们所谓的白的部分,一般是指虚的部分或者无的部分,黑的部分是实的部分或有的部分。但是远看,我感觉他白的部分反而是实或者有,黑的部分反而是虚或者无,也就是说从远处看,白的部分更凸显,近看的时候,则是墨的部分更令人陶醉。当近观时我们遵从的是传统的二维的正向透视关系,在这里画面营造出一种空间。拉远以后,又变成了反向的透视关系,所有景物、墨色,都反过来了,有点黑白底片负像的效果。比如这边这张特别典型,在我的远距离和近距离看是不一样的,白色部分制作的肌理特别像拼贴上去的一张纸,墨是黑色的,四边是黑底子,上面贴上去白色的做了肌理的一张纸。但是近看的时候又不是这样的,它又回到了传统二维空间里。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 《马勒-大地之歌系列-DSC_6913》94×178cm 纸本水墨 2021年

所以我在想,我们传统讲的远观取其势,近观取其质,这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固定、固有的观照方式。现在一拉开距离以后,又变成了反向的关系,变出了一种新的观照方式。所以我觉得李庚老师的这批绘画,近和远两种观照体验都有了。观赏李庚老师的绘画非常有趣,尤其黑白的绘画,我们看他的一张画等于看到了两张画,看到了两层意境。看他的画至少是两种距离可以获得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而且都特别美妙。尤其那张,从我的距离看像梅里雪山的主峰,感觉变成了一张有点像是写实性的再现绘画,这对广大艺术爱好者来说很重要,因为他们普遍喜欢具像绘画。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马勒-大地之歌系列-DSC_7731》70x70cm 纸本水墨 2018年

有的时候人们觉得抽象绘画,包括水墨,很难解读,原因在于人们实际上可能要具有两种观赏方式或者多种观赏方式来解读,这样才能理解抽象性绘画的深义。郭熙提出“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移一步、两步,山形怎么变、墨色怎么变,所谓“近看取其质,远观取其势”。但现代社会比传统中国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审美意象和审美愉悦,这就要具有当代的国际的兼容并蓄的能力。李庚旅德和旅日的经验、当代人的体验,以及对西方古典音乐、马勒音乐的痴迷,决定了他在心理空间和画面空间上的表现和体验,不同于古人。他的作品传达出来多重化的审美意象。这是二三十年来我们很多从事抽象艺术、实验水墨的艺术家所缺乏的。很多水墨艺术家,可能过于单向度的张力很大,比如追求巨量水墨,感觉气势很浓,排山倒海,但是只是一种单向度的审美意象。李老师的画面里面的丰富性却很多,这方面给我感觉特别强烈,这是我今天想讲的主要方面。

我再谈谈他的设色水墨。我觉得修养很高,我看他的矿物质颜料都上去了,但是竟然能够做得那么通透,在一个类似于三维空间中,把光、色的渐变过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觉得确实非常干净、单纯、高雅。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莫扎特魔笛系列-DSC02347》95×95cm 宣纸设色 2022年

总体来讲,今天我看到李老师的画,给我印象最突出的就是他的这批水墨,可以很好地挖掘,他让我们对于有和无、实和幻这些中国传统画论虚玄、飘渺的认知,有了更加丰富的体验。今天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更高维度的空间、物理感受,所以我们能够从今天角度阅读和阐释李老师的作品。我认为李老师的作品恰恰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虚玄甚至于可意会不可言说的、缺乏西方方法论严谨表述的传统绘画概念和范畴的拓展。我们可以就此今后很好地挖掘,这很有意思。

这次展出的作品画面并不大,但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收获,可以阐述和研究的地方非常多。这三十年实验水墨和抽象水墨,包括丙烯和油画的抽象艺术里,值得玩味的东西并不多,而李老师的画作却能给我们启发很多。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当代艺术家唐承华先生发言

唐承华:

李庚先生和我是忘年交,我觉得艺术创作本身和命运是有密切关系的,李先生从小受到家父李可染先生的“苦学派”精神和艺术创作的熏陶,年轻时又在日本、德国受到了海外艺术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积淀和沉淀。我觉得艺术创作需要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日常的熏陶和积累,特别是水墨画,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有一种非常代表东方文化的魂气在里面。

李庚的作品里还有线的印痕,我觉得印痕在他的画面里产生了一种力量,通过压力、通过偶然性所形成的画面效果,这种张力用笔是画不出来的。所以我觉得他的创作吸收了版画的力量和审美趣味,这是在传统水墨绘画里很少见的,这个也应该是李庚先生早期在日本和德国留学的时候受到的影响。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李庚先生的绘画作品里能够折射出他长期以来置身于海外的艺术的渲染和表达的情感,并用这种形态呈现出来的。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马勒-大地之歌系列-DSC_6879》 70x7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还有色彩,除了交替重叠的色彩关系,还有一些色彩是张贴上去的,这些都是他将日常情感交织在他的绘画中呈现出来,和音乐形成了交替的渲染,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神韵,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能看到、感触到的非常好的作品。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莫扎特魔笛系列-DSC02346》95×95cm 宣纸设色 2022年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当代艺术家张国龙先生发言

张国龙:

当一个艺术家以抽象为主进行创作,往往是灵魂升华到一定程度不能用简单的写实来创作的时候,绘画里面真正的内涵变成一种抽象的甚至是更加神秘的。我觉得李庚老师用视觉性的抽象绘画来表现听觉性的音乐难度很大,但他做得非常好,他吸收了德国抽象表现主义精华,用东方性的抽象和旋律,把音乐的旋律感、空灵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庚先生创作的有一个特点就是黑白的运用,他将视觉上的黑白贯穿到听觉上的音乐,让作品极具旋律性,这是一个艺术的灵魂。

李庚老师的作品也有一种元素和符号的力量,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旋律之美,这是东方艺术未来发展的一个走向。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央视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先生发言

王平:

李庚先生是李家山水的继承人,有家教、家养和家学,同时他游走了德国、日本,有长期国外当代艺术的熏染,让他能把中西文化有机结合。我特别喜欢这幅作品,真的好!大块墨色透出一点光亮,那就是交响乐,把无声的绘画变有声了,把音乐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马勒-大地之歌系列-DSC_6882》 70x70cm 纸本水墨 2022年

今天这个展览是个小展览,但是体现的是一个大文章。抽象艺术让我刮目相看,我看了这些作品之后,觉得他把中西文化结合的太完美了,而且他的抽象艺术具有厚重感、文化的深邃感,并把对交响乐的钟爱有机结合,这是现代艺术家不具备的,特别祝愿李庚先生能够把这样一个前沿的、带有中西文化特色结合的抽象艺术做得更加精彩。

李庚先生扎扎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谦虚当中有庞大的胸怀,是个游走于世界前沿、在大文化尤其是音乐、雕塑、版画和现当代艺术中有深刻浸润的艺术家。在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兴盛的时候,特别希望挖掘像李庚先生这样能贯穿中西文化的艺术家!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著名电影评论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先生发言

郝建:

李庚的抽象水墨作品非常耐看,非常难以读解。当代艺术有的是想出来的,有的是画出来的,李庚的作品同时具有观念创造和形式趣味的美,我们被吸引,却很难参透。

他作品中至少有两个对话,对话之间以及其内在声部构成了丰富而复杂的美学关系和观念的张力。

一、与西方艺术史、与欧洲音乐的对话。

这不是伯牙、钟子期相遇,读出高山流水音乐形象的佳话,也绝不仅是如同德彪西创作《牧神午后》那样用标题引起通感的表层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是李庚作品带来的难点,也是他艺术世界中的最大亮点。他的标题和实体的绘画呈现出艺术哲学的思考,他把视觉与听觉,美术与音乐联系起来,他与马勒和莫扎特不是一种应和、阐释的关系,而是一种上升到艺术哲学的思考,把读者的思绪引导到世界的存在状态,艺术中那些不可见的、形而上的层面。

李庚找到了一种类似禅宗公案式的表达,他以水墨之有形来与音乐之无形对话,这里的玄机需要读者很高的感悟能力和艺术史修养来破解。

二、作品之间的自我对话

李庚作品具有强烈的形式魅力,在黑白与彩色作品之间、各种作品内部,我们发现复杂对话关系。彩色的作品是对形与色的直觉把握,那些彩色既是鸿蒙,又是清朗;既是混沌,又有指向。黑白作品,大胆、豪放,通过破格来显示自己对规矩、形式趣味的把握,通过随心所欲,显示出了作者的“不逾矩”,这些形成了他作品之间复杂、多向的对话关系。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祁斌先生发言

祁斌:

最早我看李老师的作品,“大地之歌”也好,墨相也好,不太能够深刻领会到作品里蕴含到的音乐的力量或者音乐跟艺术的对话,但是当我把这些作品放在徐州音乐厅的剧场画廊里的时候,作品里那种深邃的力量跟音乐厅的交响乐相呼应的时候,我瞬间感受到了艺术相通的力量,一种真正通过绘画语言传达出来这种深邃的,包括人的意象和意念在其中的艺术的力量。

我读李庚老师作品的时候,和画家交流的时候,体会到了画家的某些思考和困惑。这种困惑在建筑学里同样也有,建筑也是介于技术和艺术、当代和传统之间,是需要平衡很多思考的基础上做创作的门类。建筑有传统性的一面,也有当代性的一面,我自己也经常用李可染先生的那句话:你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还得能打出来。传统艺术,打进去可能就沉浸到它的内容里去,但是真正要呈现出你当代性的价值,必须要走出你当代性的一种意识来。

看李庚老师的这件DSC_6913-《马勒-大地之歌系列》作品,瞬间感觉像看毕加索晚期作品《格尔尼卡》,画面里的图像、图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出人的精神状态和意识状态,这可能是艺术家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具有相通性的地方。像可染先生那样一些一直以传统艺术为主线来做创作的艺术家,到了他晚年的时候,变法的时候,往往会走到抽象或者是更大同的境界,我觉得可能也是一种追求艺术更本质、更原本甚至包括透过作品更表达人的思想,就是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和他的艺术作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马勒-大地之歌系列-DSC_6913》94×178cm 纸本水墨 2021年

希望李老师的艺术生命随着自我的不断提升和对于世界的理解不断加深,不断走向更高的高峰。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林宏先生发言

林宏:

李庚老师在巴黎展览的时候,他的观众群体的围观现象,远比传统意义上中国画家的中国画要更甚,我和观众交流的时候,他们谈到里老师作品普遍用的评价就是“作品高级”,这个高级是他们能够读懂的高级。作为艺术家,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思维和跨越语境表达一种美的形式是很不容易、很光荣的一件事。用哲学和抽象这些西方舶来的词汇来定义李庚的作品,并不能完全概括李庚作品的艺术特点。他的水墨作品里,点线面构成很中国,而且把很多中国的东西运用到里面,这是艺术家本身艺术思考的结晶,这些作品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但是它们确实用中国画的材料所完成,呈现出了缤纷的艺术世界。在李庚老师的作品中,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寻找、不断调整艺术结构上的平衡与矛盾,试图以当代艺术视角构建出二维世界里用音符组成的空间,这需要艺术家的思考,需要艺术积淀,需要有宇宙观,需要明白道的法则。实际上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讲,抽象、哲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远古文化中的道,这个道也是一切艺术的起源,由道发现美,发现色彩。

李庚老师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水墨交融、色彩呈现,所折射出来的黑白面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比对的意识,是对物象、形式、精神性的重新定义,也是对当代艺术的思考。李庚老师以往明清山水的表现,大写意花鸟情趣的表现,人物情节的表现,这三种东西还是停留在传统中国绘画层面,但是今天所展览的这些作品,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去思考的。一个艺术家表达的精神思想可以放飞自我,每个理论家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视角上阐述艺术家的作品,因为艺术评论是滞后于艺术创作的,正是因为有艺术家不断创作,有艺术评论家不断磨合,而且相当于磨刀石和刀的关系,这样慢慢能够磨炼出经典,这些经典的图式流传下来就是日后的传统。

独具匠心的创作视角,看似在讲述音乐构成的故事,实则是李庚先生艺术思考后的自我总结,是对笔墨语言、色彩关系在当代艺术表现图式上的思考,是他自己的一种自我尝试。李庚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神秘的世界、和谐的色彩、宇宙的视角,俨然成为了这些艺术作品的个性化风格,这些个性化风格也是李庚抽象作品的个人风格,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于单纯,这是李庚老师这个展览给我的感悟。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天封艺术空间总经理唐鹏先生发言

唐鹏:

我讲一下我对李庚老师作品的看法。我觉得一幅好的作品,无论西方的还是东方的,看的第一眼就要被感染,看到的时候,你会受到一个视觉刺激,感觉又是新鲜的,是在我们的日常认知里不常见到的,会对自己内心有一个触动,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应该让观赏者有很明确的感知。李庚老师的作品,特别是黑白的,我觉得有很强的触动,我非常非常喜欢。(来源:锦都学术)

画家简介

“李庚——大地上的魔笛”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成功举行

李庚,1950年生于北京,现任李可染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教授、研究员,中国美协会员。日本总理大臣宫泽授予“绀绶章”特殊文化贡献褒章。

[ 责任编辑:马蓉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