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言
“写生”一词,对于艺术创作者并不会陌生。在不同的艺术践行过程中都不会缺少这一环节。古往今来中国画历史上,大成就者都是“写生”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早在五代时期便出现了黄荃的《写生珍禽图》,真实的体现了以中国工笔画的手法来塑造对象的写生能力与高超的艺术水准。宋代荆浩在其《笔法记》中提到自己在太行山中画松树,先是“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论述花鸟写生的规律,“万物生于天,天有四时。”“至禽鸟蜂蝶,各按四时。梅时无燕,菊候少蜂。冬花不宜绿地,春景勿缀秋虫。随时体察,按节求称,各当其可,则造物在我。”石涛是“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则将师古人和师造化结合起来。综上所述,前人绘画鲜少面对景物写生完成,多半是通过目视、心记、神会完成其创作,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西方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西方的艺术贵在写实,而中国的艺术重在写意,其“写实”与“写意”背后都有深邃的历史文化蕴藉,各呈异彩。古今中外,艺术殊途同归,写生遂成为近代中国艺术创作与传承中,被广泛接纳的一种方式。写生在当下中国画系统中不单纯是物象的表现,就艺术创作的结果而言,写生同时完成创作;借助写生收集素材,重新结构画面,最后完成的作品也是创作。如何理解和表达“写生”,是中国画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私享艺术」推出线上系列云展:“写生·创作——中国画写生系列云展”。展览遴选不同题材的写生作品,有体现北国风光、江南水乡、西部风情等,旨在集中展示当代画家在中国画写生方面的创作能力与审美趣味,进一步探讨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召唤我们对自然、人文及一切濒临衰落的历史遗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怀。
画里看棋
那一年初夏,狼山脚下,聂松和我相约得暇时下围棋。后他又跑到舟山来,送我一本他的画册。第二天,聂松去普陀山拜佛,我回长峙岛看海。
观聂松之画,让我迷惘。于是,我翻出他送给我的画册,找到开头的几篇文字来读,不甚了了,依然没有找到进入这些画作的门径。仿佛我是个门外汉,来到一个大宅院,四处逡巡,东张西望,不得其门而入。
困顿之余,翻到聂松的“齐物”系列,似有所悟。齐物的境界,岂可以分别心来加以认知呢?聂松之画是不能当个对象来欣赏的。这画本不在我心外,奈何又于心外寻之呢?
聂松之画不是有门的宅院,而是无门之塔。之前,绞尽脑汁妄图在无门中寻出一个门来,真是画蛇添足、头上安头了。七窍出而混沌死,门既成而塔已倒。如果把聂松之画对象化为一个外在的实体,则无疑于戕害了画的真趣。
聂松的山水画中,没有高山流水,没有闲云野鹤,没有山林高士……只见点点墨迹胀满画面,散乱中潜藏着秩序,重复中孕育着不同。这些画所描摹的似乎处于某种边缘,让人难以把捉。然在某个不经意的“蓦然回首”间,又敏锐地显现。
观聂松之画,让我回想起在一个初冬的夜晚,我住在一个乡村的房子里,窗外月光如水,忽然传来一个老妇人诉说的声音,在寂然的夜色中缓缓流淌。这是当地的方言,我听不懂,然那种饱蘸的人类情感,让我动容。哀怨的,苍凉的,然而又是明净的,纯粹的。我感到聂松之画也在使用着某种我听不懂的方言,这种语言的魅力不在于让人听懂,而在于你可以意会。正如那位老妇人在空旷寒夜中的独白,不在于争辩什么是非,而在于呈现一种心境。
说似一物即不中。聂松之画所表现的事物尚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居有一种依他性的构成域。因未完成,所以不可对象化,不可指向既定的某物。因依他性,所以不可概念化,不可执为僵化的死句。
点点的墨迹里,让人感到一种意义的涌流。万籁的波涛,参差回旋。大化的周流,进而复退。心物一体,万化归一,这是一种深切的原初体验。在这场笔墨风云中,际会着存在的意义。
至今,我和聂松都还没有对弈的机缘,然他的画似乎早已为我布下了一个难解的珍珑棋局。黑白未明,画里看棋,手谈之乐,莫过于此。(黄明庐,安徽寿县人,哲学博士,著有《诗性与觉性——唯识美学研究》一书)
聂松作品赏析
写生·雄
15x24cm 纸本墨笔 2022年
写生·新安江畔
15x24cm 纸本墨笔 2022年
写生·千年香樟
15x24cm 纸本墨笔 2022年
写生·玉山下
15x24cm 纸本墨笔 2022年
写生·九沙渡口
15x24cm 纸本墨笔 2022年
写生·眠
15x24cm 纸本墨笔 2022年
写生·日上
15x24cm 纸本墨笔 2022年
齐物·绢素之功
62.5x38cm 纸本墨笔 2020年
齐物·与古为新
68x69.5cm 纸本墨笔 2020年
写生·莒县风景
34x34cm 纸本墨笔 2020年
写生·浮来山口
34x22cm 纸本墨笔 2020年
(此作品请横直手机欣赏)
齐物·風日半西曛
30x180cm 纸本墨笔 2021年
画家简介
聂松,山东济南人,艺术学博士、副教授。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并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艺委会委员,李可染画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南开大学艺术校友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客座教授,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新水墨工作室主任。2018年博士毕业创作《齐物•化》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永久收藏。2020年12月于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灰色的温度:聂松艺术展”,并举行“聂松艺术的汲取与转换”专题学术研讨会,国内部分专家学者与会并发言,同时出版《当代中国画笔墨研究·聂松卷》(河北教育出版社)。曾多次于《美术观察》《美术》发表学术论文数篇、作品数幅,出版专著《中国历代经典绘画粹编·清代·龚贤》(中国书店),《品物浅深:山水画笔墨与画者心性浅探》(河北教育出版社)。作品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山东省美术馆、济南市博物馆、南通市博物馆等展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