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Duration
2022/11/12-2023/02/05
地点|Location
长沙美术馆(3~5楼)
CHANGSHA ART MUSEUM
“诚者灵”是2011年彭先诚先生在北京画院举办展览时的题目。十多年后再次为先生策划展览,希望延伸这个题目,更强调了一个“变”字。如果说“诚”是品格,“灵”是天性,那么“变”则意味着勇气。本次展览在梳理彭先生艺术的发展逻辑与多种面向的同时,更为凸现“变”的意义。
“变”自有规律,“易者,易也,不易也”。在绘画一途,彭先诚先生以“诚”起步,是典型的自学成才。与不少专业画家在十年动荡时期少有作画机会相比,青年彭先诚的绘画基本功恰恰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打下的。利用当时画宣传画的机会,他进行了大量的水彩、水粉画和油画练习,还有机会临摹苏联印刷品,画模特儿写生。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与创作让他熟练掌握了造型与色彩技巧,也为以后的中国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彭先诚先生的中国画创作因人物而成名,但山水画仿佛是他的心之所倚,其中既有传统的文人坚守,亦有个人的精神理想。如其所言:“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载体。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无不充分地体现在中国山水画中。历代山水画大师林立,如一座座高山耸立在你的面前,做山水画家实在是最具挑战性的选择。”
彭先诚在这条“最具挑战性的选择”的道路上一直探索至今。他早期的山水作品与人物画密切相关,多是作为人物的背景或画面氛围渲染的需要而出现。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独立的山水画作品在彭先诚的创作中逐渐普遍。2011年,北京画院举办展览时,他的山水画创作已历经多年,呈现出多样的面貌,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
长征 纸本水墨 137×44.5cm 1995年
第一类注重画面的氛围营造。水墨氤氲,颇多渲染,富于诗意,山林间多穿插人物马匹,犹有脱胎于人物画的痕迹,从中能够看到傅抱石等前辈大师的影响。如早年的《饮马图》、《林中双骏图》以及本次展出的《长征》等均属此类作品的代表。
第二类是较为单纯的墨笔山水。造型以线为主,兼用皴擦点染之法,显示出作者用笔的功力。展览中的《古道秋晴图》、《天堑飞渡图》等都显示出这样的风格特点。
天堑飞渡图 纸本水墨 233.5x106cm 2018年
第三类在技法上不拘一格,但浑然的没骨和丰富的色彩尤为引人注目。艺术家早些年的《欧洲写生》全以没骨法为之,在水墨基础上以绿、黄为主色调,清新雅致,是此类作品的代表。本次展览中的《万里共青晖》和两幅《桃花源图》也显示出作者在没骨、用色方面的深厚修养。应该说,不同的山水风格既显示了彭先诚先生中国画技法的综合造诣,也反映出他建立自家山水面貌的探索过程。
万里共清晖 纸本水墨 228X52.5CM 2021年
桃花源图之一 纸本水墨 182×46cm 2020年
在上述成熟的山水风格外,本次展览开篇以星空为背景,拉开了彭先诚先生山水新变的序幕。近年来,彭先生常居海南,每日悠然于沙滩、草野之上,以大海、天空为伴,与飞鸟、牛羊为邻。耳目所见,心之所感,“南风”系列应运而生。
“三相”之“诚者亦灵变”:彭先诚“南风”系列展览现场
在题材上,这批作品以海景为对象,在传统中国画中十分少见,可谓一大突破。当然,作品的成功远非主题选择这么简单。概而言之,我们可以将“南风”系列视为艺术家一生的笔墨功力、色彩感觉、文化修养、心性视野等多方面因素积累和融会的结果。
彭先诚先生所在的单位叫四川诗书画院。书画前加上“诗”字,在全国画院中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艺术生涯更是与“诗”有着不解的缘分。彭先诚的中国画创作始于唐人诗意图的描绘,在后来的花鸟画和山水画创作中诗意更是贯穿始终。在“南风”系列中,这种诗意依然无处不在。
“这里的黄牛估计是中国最悠闲自在的牲口,吃完湖边的草,又成群结队慢悠悠地晃到山丘上。白鹭很爱与它们为伴,若看到翩翩起舞的白鹭,必有牛群的身影。老牛与小牛犊的叫声,牛铃叮咚,白鹭齐飞,颇有诗情画意。”这是彭先诚每天散步都会看到的景物,他用画笔记录下这份平淡与宁静。于是乎,诗意无需营造,而变成了作者所见与所感的自然流露。
南风篇之二 纸本水墨 18.8×10.5cm 2021年
具体到技法层面,“南风”系列将作者最擅使用的没骨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形象的塑造到画面的渲染,可谓笔笔随心,自由松弛。直面作品,几乎每个人都会被画中鲜活灵动的色彩所吸引。在中国画传统中,文人画以水墨为尚,虽亦有设色之作,但并非该群体的关注重点。工笔重彩作品,无论是卷轴绘画还是寺观壁画,多以典雅厚重为艺术追求,因而欠缺了几分灵动之气。
上文有述,彭先诚先生早年积累了丰富的水彩、水粉画创作经验,加之天性中对于色彩的敏锐感知,使其山水画中的颜色一直引人注目。这种色彩造诣在“南风”系列里更加出神入化。艺术家以丰富准确而又鲜活灵动的颜色将不同天气状态下的海、天、云、山、林木、动物等引入画中,在一件件尺幅不大的画面上呈现出了辽远壮阔而又富于诗意的画境。
载月归 纸本水墨 180×97cm 2022年
静夜思 纸本水墨 181.5×96.5cm 2022年
山月歌 纸本水墨 180x97.5cm 2022年
像《载月归》、《夜静思》、《山月歌》几件作品均以夜月下的海景为描绘对象,作者一改传统中国画夜景的黑白色调,代之以蓝色为主调,在恰切表现大海上月夜感觉的同时,也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优雅的格调。
《南风篇之一-1》以灰、白为主色调,一派云厚草高的苍茫;《南风篇之一-3》中淡蓝的天空、舒卷的白云、近景深色的树林既形成对比,又和谐统一,隐隐有几分枫丹白露风景的感觉;《南风篇之一-4》在典型的两段式构图中间加入一片深色的远山,灰色的天空与深蓝的海水界限分明而又和谐统一,如版画一般的灰调画面朴素又高级,内敛而不失感染力。
南风篇之一 纸本水墨 35×35cm 2019-2022年
此外,在“南风”系列中,我们还能发现一种不加修饰的“逸笔草草”,让作者熟练的画法呈现出更多的新鲜气息。还记得登门拜访彭先生时,摞在几案上的数百个速写本给了我极大震撼。这种日日不歇的日课不是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是量变向质变的积累。艺术家作品里那种熟练而鲜活的气息正是得益于这种点滴之功。
“三相”之“诚者亦灵变”展览现场彭先诚速写本
在彭先诚先生身上,我们切实体会到了白石老人所说的“不教一日闲过”的艺术理想和人生态度。故而,在展览中,我们将那一摞摞速写本至于“南风”系列作品展墙的背后,是对此“变”最有力的支撑。简而言之,彭先诚的“南风”系列以海景为母题,将浑然的没骨、灵动的色彩、速写的及时性与诗意的表达融为一体,建立了独树一帜的自家山水面貌。
南风篇之三 纸本水墨 20.8×13.4cm 2022年
读彭先诚先生的“南风”,会不自觉地产生超出中国画以外的观感。这些作品整体接近一种印象式的风格。面对画作,我们时常会产生错觉:这是水彩还是国画?是油画的笔触还是中国画的笔法?艺术家在画面上横图直抹,似若随意,表现出一种极为自由的状态。我想这就是作者的自我解放。
在《南风篇绪语》中,彭先诚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这里真是充满神奇色彩的‘牧歌’画卷。每次散步归来,唯恐这种感觉消失,我抓起案头的颓笔,用宿墨、矿物颜料,疾速地在小幅纸片上纵笔涂抹。这也许才算写生吧。不直面景物,而是将所看之景、所想之情一起抒发出来。‘景’或‘境’通过笔墨、色彩直抒胸臆。我没有想过要画成国画或西洋画、工笔或写意。我只想在纸上留下看景时的心情,图个痛快。这样作画的过程中往往有意外之笔的惊喜,让我乐此不疲。”
阅读上述文字,我们很难不被作者的兴奋所感染——忘却画种、画法,以留住美好的状态全情投入到创作本身,享受这一过程的“痛快”。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这种所有艺术家都极为熟悉而又无限向往的状态,在彭先诚身上得到了实现。
昭君出塞之一纸本水墨22X137.5CM2018年
彭先诚先生是典型的多面手。在山水新变之外,他的人物与花鸟作品早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70年代末,彭先诚开始转向中国画创作,很快就在人物画方面显现出非凡的能力。
丽人行纸本水墨23X145CM2019年
人物画风格的快速建立,一方面得益于彭先诚早年在西画创作中打下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对古今中国画遗产的研究与领悟。其中既包括对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等前辈大师风格的兼收并蓄,也包括他对西北地区石窟壁画、唐人绘画、陶器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研究,以及不断的写生积累。
游春图 纸本水墨 26×163cm 2016年
浴马图之一 纸本水墨 22×181.5cm 2018年
在题材上,彭先诚先生从唐人诗意入手,将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列女、先贤故事等纳入画中,并巧妙化用古人名作之母题,融入自己的笔墨特征和意趣格调进行再创造。本次展出的作品,无论是《昭君出塞之一》、《丽人行》,还是《游春图》、《浴马图》系列都是彭先诚以古代母题为对象的人物画佳作。
水墨组画 纸本水墨 48×18.5cm 2018年
除了这些主题鲜明、构图完整的创作外,本次展览还特别呈现了彭先诚先生的多件水墨人物和速写小品。这些作品尺幅不大,纯以墨笔勾勒,虽算不得了不起的巨制,但贵在鲜活生动,妙趣横生。以其水墨人物组画为例,无论是白石老人、高僧罗汉,还是外国人物,作者均能于寥寥数笔间表现各自特点,逸笔草草,传神写照,足见腕下功力。
“三相”之“诚者亦灵变”:彭先诚展览现场中的借景
本次展览单辟出一空间,以园林中的借景与复廊概念,展现彭先诚花鸟画中“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追求。从风格来看,他的花鸟作品借鉴齐白石等名家之长而自成面貌,构图尚简,造型概括,笔墨凝练。作者尤擅以没骨法融色墨于一体,水头十足,轻盈透亮,使物的灵性跃然纸上。展览中的“十二生肖系列”、“蔬果”系列及《芙蓉花下》、《水仙》、《瓶花》等作品都呈现出这样的风格。
瓶花 纸本水墨 34×35cm 2012-2016年
以《瓶花》一画为例,一枝牡丹插入净瓶,花朵压弯瘦枝轻轻向右低垂,构图简洁而平稳。全画以没骨法为之,瓶身主要通过浓淡相宜的墨色变化来塑造体量感和光感,浑然一体而又不失层次。从瓶口伸出的枝叶细瘦却不羸弱,让人感受到植物生长的张力。牡丹花瓣以暗红为主,混入淡淡墨色,从中间向两边由深至浅逐渐过渡,动人却不妖艳。
品味画中笔墨,能够发现色墨环绕物象轮廓向外扩散的痕迹,自然天成而又不失控制,可见作者对于色墨的运用和效果的掌控都具有相当水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以水墨描绘瓶身时在局部混入了些许绿色和红色,这在传统中国画中并不多见,或是将西画中环境色的原理挪用至此的结果。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十二生肖纸本水墨45.5×17.2cm×122010-2017年
如果借用传统画品中的词汇来形容彭先诚先生的艺术,“能”和“逸”或许是两个不错的字眼。这里的借用无涉等级,只关风格。
“能”是指艺术家的能力全面、技艺纯熟。题材方面,他山水、人物、花鸟皆能;技术层面,造型准确生动,色彩丰富充盈,没骨运用得心应手。
而“逸”是指彭先诚先生的绘画格调与处事。山水清灵,人物飘逸,花鸟简妙,是他的画;万事淡然,待人热忱,是他的人。
“三相”之“诚者亦灵变”展览现场彭先诚速写与图稿
回忆青年时期的自己,彭先诚先生曾写道:“35岁以前,我的绘画历程总的说来本是一种自发的力量,一种单纯而强烈的绘画欲望。然而这种‘力量’和‘欲望’正是一个艺术家成长的源动力。”
如今年逾八十,作为三位参展艺术家中最年长者,他仍然笔耕砚田“长绳系日”,展览以他的速写与图稿收官,即是首尾呼应,也是对彭先诚先生虽过耄耋之年,能变、敢变的隐喻。诚者亦灵变,此之谓也。(吴洪亮 2022年11月26日于北京望京)
(来源:长沙美术馆)
画家简介
彭先诚,1941年生于四川成都。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诗书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