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掐指一算,我与傅中望相识不觉已有40多年了。不过在早期,我们之间的接触并不多。现在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的一次交往。
1996年春节于武汉大学,右一为傅中望
那年我在湖北美术学院读书,刚好有一天,傅中望在学院新修的教学楼平台上参加中央工艺美院在汉招生点的考试——当时他还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一名美工。我与同学是考试结束方上楼的。在我们看来,他的写生人物头像雕塑显得鹤立鸡群,所以我们都说他肯定会被录取。可就在大家夸他之机,他将我拉到一边问道:“我今年同时考了中央工艺美院和湖北美院,你看去哪边为好?”我想也没想就回答说:“肯定是去北京,那里有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有着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当年他果真如愿去了中央工艺美院,由此也为自己事业的发展做好了必要的积累。至今他经常会向我与朋友们提及此事,可见曾经的这一幕在他脑海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傅中望读中学在武汉青少年宫接受美术训练时便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气,加上下放参加“黄陂泥塑”的创作成绩显著,故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希望他报考中央美院,可惜那年该院雕塑系没有招生计划,他就改考了中央工艺美院。有趣的是,命运的这一安排,对于他接下来的创作起到了很大作用。比如,他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雕塑作品《生命使者》,不仅带有明显的唯美倾向,也与曾经流行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有异。如果结合特定情境加以分析,我们并不难发现,傅中望的追求固然与全国文艺界追求创新的大潮有关,更与吴冠中先生的创作观影响有联系。而后者也令傅中望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有选择的借鉴了阿尔普等大师的雕塑观念或艺术样式。
1983年,傅中望毕业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省博物馆,但不到一年,便调到了省美术院雕塑创作研究室。因我在湖北美协创研部工作,于是与他有了较密切的交往。在很长的时间里,除开工作原因我三不时要到他的工作室之外,还经常会与彭德老师,以及祝斌等朋友一起到他工作室去聊天。我们都注意到,从1985年起,他的工作室总是堆有形状不一的废旧钢铁材料。原来,受美国雕塑家大卫·史密斯的影响,他其时更关注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材料组合焊接起来,以创造具有抽象意味的结构主义作品。也正是受此想法驱动,他隔些日子就要到湖北美术院附近的一个废品回收站去,这也使他创作了一大批金属焊接雕塑作品。而反映他此阶段学术成果的当是《天地间》以及《金属焊接系列》等。在相关作品中,他想办法融合了一些中国传统元素——或较好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对宇宙自然的认识,或较好体现了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所以受到广泛好评。前者分别在“湖北青年美术节”与“湖北青年美术节赴京展”上大出风头;而后者则发表在了1987年第4期《美术思潮》的封底上。不难预测:只要沿着上述创作逻辑深入下去,凭着他的能力,肯定会走得更远。
可自1987年起,傅中望却终止了类似探索,转而把时间更多放在了看书、出外听学术报告会和思考上。有一次我问他为何?他回答说:尽管他的此类作品在中国雕塑界堪称新颖之作,但从更大范围看,并没有从观念和形态上超越西方,如果完全以此作为既定指标来做作品,根本无助于自己创造具有本土文化价值的当代雕塑。因此,他很想改而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出路。
弹指之间就到了1989年,秋季的某一日,我到省美术院办事,顺便去了他的工作室,意外看到一大批木制作品,他本人称其为《榫卯结构》系列。因在中外艺术史上从没见过同类作品,更超出了我的审美想像,所以不禁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告诉我,其灵感产生于一次他去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建筑文化研讨会”,当听到一位筑学者说“中国的斗拱就是最好的立体构成”时,从小做过木工的他一下子猛醒了,这既让他突然意识到了榫卯结构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也领悟到了其与西方垒砌结构在文化上的差异。于是他反问自己:作为雕塑作品,为什么不能直接表现“榫卯结构”本身呢?而传统“营造法式”中的各种榫卯形式,如“燕尾榫”、“勾头榫”等结构不都可以独立成篇吗?此后,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认真考察与对相关书籍的刻苦钻研,榫卯结构所暗含的现代因子终于被傅中望所发现,进而形成了他的创作逻辑。也正是看到了其内含的艺术史意义,我立刻为他的这批作品写了一篇评论,并连同几件作品发表在了武汉的一家文化报上;再往后,我还在由我主持的《艺术与时代》杂志美术专栏中推荐了他的这批作品。【1】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作品上乘,影响当广。资料表明,傅中望的此类作品先后参加了“’92‘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杭州/中国美术馆)“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1993年,香港艺术中心)等,此外,不仅有多位批评家为其撰写了极有分量的评论文章,还为多家刊物所推荐,如《美术文献》创刊号就以封面和多版面隆重介绍了他的作品。与此相关,他的这一探索也对后来国内的不少雕塑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
我于1993年7月借调到了深圳美术馆,继而于1994年10月正式调离湖北文联。虽然从此与傅中望没先前见面的机会多,但彼此间的交流却并不少。一方面我每年回汉总在与他聚会;另一方面,在业务上也有诸多互动,特别是在邀请他参展方面,如1997年或2001年,我与孙振华分别策划“永远的回归”雕塑展与“重新洗牌——以水墨的名义”展时就邀请了他。只因名目繁多,又受限于文字,故下面仅谈二例。
中国当代美术图鉴(鲁虹主编,雕塑分册为傅中望主编,2001年)
首先谈一下我与他合作编辑《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8-1999》雕塑分册的事。【2】
1998年,我回武汉过春节时在武昌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书,名为《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3】,看后深受启发,因为书中介绍了著名艺术史家詹森的写作方法,那就是在撰写艺术史之前,先要列出一个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目录。【4】他的工作足以证明:做好重要艺术作品的排序工作,将十分有利于艺术史家从中探寻重要的艺术问题与书写的框架,于是,我在借鉴此一方法的同时,也开始了收集1979年-1999年所出现的中国当代艺术优秀作品的工作,用以为我今后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做准备。当时主要还是用相机翻拍一些画册与杂志,或请艺术家本人要图片,然后配上简短的文字资料,继而按年代与画种分类加以排放。起初,我也没想到要去出版这些东西。1999年秋天,湖北教育出版社的编辑陈伟先生与牛红来深圳美术馆,看到我正在做的工作,提议将相关图片与文字资料分类出版,并认为在读图时代,这种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书籍很适于读者需要。他们的建议令我十分感兴趣,而且,该社领导很快同意了我的出版方案,接下来,我就开始了编辑工作。因为纯粹收集资料为已所用与出版有很大的不同,即前者可在发现错误时随时修正,但后者则要求在出版时尽量不要出错。考虑到工作量太大,加上有时间上的要求,故特约傅中望、黄专、石冲等朋友一同参与编辑工作,好在他们都爽快同意了,并很快提供了各分册入选的作品名单以及作者联系方式,而我则进行了后续编辑工作。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作为艺术家的傅中望,其实有着批评家一般的理性与眼界——既不偏颇,亦能结合不同创作阶段推出有代表性或有影响的作品,而这对我深入了解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线索极有帮助。那段时间,我们经常联系,有时一天会有好几个电话。他的敬业精神,严谨而负责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极深刻印象。后经共同努力,该丛书终于在2001年9月正式出版,实际上,我后来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都是以此套书为基础展开的。在出书那会,傅中望正好要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上课,所以他自费购买了一箱书带到北京,并且全部送给了相关朋友和学生。
“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画册(1998年举办,1999年出画册)
其次,再来谈谈邀请傅中望参加“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的事。
1998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与深圳雕塑院决定共同策办“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并由孙振华、黄专与我联合策展。因时间甚紧,我们一行人——包括时任何馆执行馆长乐正维、办公室主任栾倩——分别到了武汉、北京、杭州、重庆等地艺术家工作室,为的是现场挑选作品。虽然一路上我们都受到了各地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但要说好玩或开心,自然是武汉了。而这并不仅仅缘于我们有机会回家乡,更多是由于在看工作室之余,傅中望给我们安排了非常有趣的茶话会,在会上,朋友们讲的笑话与段子一个接一个,唱的卡拉OK一个比一个厉害,此外,会后傅中望还带我们去打保龄球直到深夜,这也令乐正维、栾倩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正如大家所知,“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力,既深为业界人士所认可,也延续了下去。这一点,人们只要查阅当年的资料以及为我所编辑的“第一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画册(1999年出版)便可鉴证。不过,出于多方面原因,深圳雕塑院后来没再参与这一展事,故后几届相关展览就皆为后者单独举办了。
三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湖北一些当代艺术家和批评家纷纷去了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这也对湖北当代艺术的整体实力有所影响。幸亏傅中望、魏光庆、袁晓舫、刘明等人一直坚守,故湖北当代艺术依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记得每当我回汉参加聚会时,朋友们都不约而同谈到了重整湖北当代艺术的想法。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2006年,即将建成的湖北艺术馆准备投入运作,【5】湖北省文化厅领导经多方考察或调研,想到了傅中望。但当省文化厅领导和他谈及这一事时,他却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之中。为此,他既征求了许多省内朋友的意见,也打电话听取了一些省外朋友的想法,而我就是他征求意见的对象之一。
那时,我是完全同意他担任这一职务的,我说对他说道:希望拥有一个美术馆,是湖北几代艺术家的夙愿。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从湖北美协的前任负责人师群到周韶华等向历届省政府打了无数个申请建立美术馆的报告,都无果而终,其理由总是待经济搞上去了再说。现在有了难得的机遇,就应抓住不放,并为湖北当代艺术的发展做贡献。此外,我还以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当年担当中国美术馆馆长的例子鼓励他。相信许多朋友都提出了类似意见,更由于希望有所担当的想法占了上风,傅中望终于接任了湖北艺术馆馆长的职务。不过,他的“疯狂”或全身心投入却是朋友们所没有想到的……
2006年年底,全国美术馆长论坛在深圳召开期间,有一天的活动是安排参观关山月美术馆。活动从早上9:30开始到11:00左右,许多来宾参观完毕都在休息室茶叙,空空的展厅里只有一个人端着相机拍个不停,我与时任《当代美术家》主编的俞可正好路过,一见是傅中望就走了过去。原来,为了做好湖北艺术馆的装修工作,以迎接来年的开馆展。他正在借机学习关馆的相关经验,拍摄的内容包括挂画线、门框与射灯等等。俞可见状感动地对我说:“傅中望是有成就的艺术家,人脉关系又好,能如此投入地做美术馆的工作,将来一定会做得很好。”无独有偶,过不久我回武汉见到魏光庆时,他亦说了内容完全相同的话。他还告诉我,傅中望的工作太到位了,现在的艺术馆就像他的家,每天是早去晚归,从来没有星期天,而且馆里的一切事务都要操心,包括亲自做设计,监督施工等等,可谓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就像做自己的作品一丝不苟。也因为全身心投入工作,竟使他连创作也顾不上了,因此在经济上损失不少。以致有职工说,傅馆长是一心为公的典范,比共产党员还像共产党员。
当然,以上介绍的仅是偶遇观感与两个朋友对傅中望的评价。应该说,真正让我从新的层面了解傅中望还是与他一起策划周韶华老师个展的全过程。
湖美馆门口的“再水墨”海报
“再水墨展”座谈会于2012年12月在湖北美术馆举行,左一为傅中望
2007年,我借参加“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之机看望周韶华老师时,接到了让我为他个展策展的邀请。此后,我就做了一个策划报告交给傅中望。但我万万没想到,他竟然让各个部门又根据我的策划报告做了十分详尽的实施方案,其细节之具体实在令人惊讶!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傅中望是有布置、有检查,临到开展前,我应邀提前回汉还与他们一起开过会,记得光是为展览的开幕式如何安排,就开了好几次。从海报到标语的布置、从合唱队的节目到钢琴演奏的曲目……全是落实了又落实,其专业程度、细致入微的考虑在国内绝对是走在前列,这也为“黄河·长江·大海——周韶华艺术三部曲展”成功举办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很明显,没有整体而合理的思路与安排,没有对每一个细节的认真考虑与实施,展览与相关活动也不可能开展得那么成功。应该说,上述相同的感受也出现在了我在该馆策划“再水墨”展、“再肖像”展与“第一届湖北美术馆论坛”的时候,限于文字,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与傅中望交往多年,先前只知道他人特聪明、艺术悟性高,创作点子多,对朋友很真诚。在他任馆长后,我又发现了他新的优点,那就是,不但具有公益心、富于牺牲精神,工作投入,还具有很强的行政能力,而细致的工作风格则是他走向成功的秘诀。还有,作为艺术家出生的他,对美术馆的多项功能亦有着非常好的理解,绝不输于任何由批评家出生的馆长。体现在业务的布局上,他一方面带领全馆工作人员,围绕工业版画、美术文献、三官殿1号等系列艺术展,很好的展开了收藏、展览、研究和公教等工作;另一方面,则围绕“湖北美术百年”大型陈列展,做好了针对多个不同年龄段,不同画种之优秀艺术家的个展与资料收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所有这些正是使湖北馆成立不久就成为九大“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的原因。
四
虽然朋友们都很支持傅中望就任湖北美术馆馆长,但对他如此投入工作,竟至放弃创作还是有些担心。有一次他到深圳,我与孙振华去机场接他,在路上,孙振华问他:“老傅,你的雕塑探索与红军长征相比,就像走到了吴起镇一样,为什么不继续走向延安,却要转向去做馆长呢?”我也接着说道:“早知你如此投入,当初真不该建议你做馆长。这等于是害了你。”他只是笑了笑,没做回答。现在看来,他其实是想,宁可自己做出一些牺牲,也要成功打造好湖北美术馆与湖北美术界的创作氛围。因出于上述心境,但凡我们策划适合他参加的展览都会邀请他,目的就是希望他在做馆长时不要荒废了创作。比如,2008年1月,我们在深圳美术馆策划“都市镜像——中国当代艺术展”时就邀请了他,此外当然还有其他展览。
2011年,有朋友介绍我去华侨城西安艺术中心策划一个小型油画展,但在与相关负责人交流之后,遂而改成了举办傅中望个展。起初他以工作很忙为由要推掉,经我极力劝说还是同意了。后经积极筹备,“轴线——傅中望艺术展”于2011年7月8日20:00在西安华侨城艺术中心隆重开幕。部展期间,我们朝夕相处,而他对展览效果追求尽善尽美的事例则让我很长见识。本展分为“轴线”、“异质同构”、“榫卯结构”、“传统反思”四个主题,首次全面而系统的展示了傅中望近30年来在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32件,进而呈现了其整体创作面貌。开幕前还推出了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同名画册,除发有傅中望从1975年至今的代表性作品,还发有艺术家年表、傅中望访谈;我与冀少峰的专论以及皮道坚、冯博一、孙振华、吕澎、杨小彦、贾方舟、高岭、殷双喜、黄专、彭德(以姓氏笔画为序)十位批评家的评论。开幕的当天下午,结合展览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国内多名美术理论家、艺术家、各大美术馆馆长,以及相关新闻媒体代表等,受邀出席了研讨会活动,大家不仅充分肯定了其艺术成就,也深入探讨了其艺术特质与创作思想。
在“构物思迹——傅中望手稿研究展”开幕式上,傅中望发言
“构物思迹——傅中望手稿研究展”现场
2015年1月我正式到武汉合馆担任执行馆长。考虑到重要艺术家的创作手稿不仅是艺术史家与批评家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艺术爱好者与收藏家了解艺术家不断生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报黄立平馆长同意后,便决定要为傅中望做一个手稿展。不过,在我对傅中望讲了这一想法后,他却因当时忙于馆内工作不愿做展。见此状况,我不由分说便赶到了他的工作室,并从他的大量手稿中挑选了100多件手绘画稿与泥稿。经他认可,接着邀请了孙振华做策展人。后经虽短暂但有效的筹备,“构物思迹——傅中望手稿研究展”终于得以在2015年2月13日下午开幕,其展品用了三个展厅,主要围绕榫卯结构系列、异质同构系列以及近些年创作的作品展开,既全面梳理了傅中望从早期到现在的艺术创作经历,也为观众提供直观了解其创作构思和创作历程的鲜活文本。当日下午2点,来自全国的著名批评家与媒体人还召开了专门的学术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合馆又接连举办了方力钧、庞茂昆、张晓刚等一系列优秀艺术家的手稿展与综合文献展,并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效果。
“楔子:傅中望”展的现场
“楔子:傅中望”展的现场
“楔子:傅中望”展研讨会现场
恰如大家所知,在十年任职湖北美术馆馆长期间,傅中望是将绝大部分精力与时间放在了为大家做贡献上,故在他退休后,为他办一个大型艺术展,就是黄立平馆长与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与此相关,近些年来,他的创作已经彻底改变了过去以做榫卯结构为主的方向,即不再考虑所谓造型与观赏的问题,而是或在不同的现场实施插入楔子的行为,或借助于科技手段在一些影像中将楔子“插入”不同的建筑与现场中。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与策展人冀少锋商定,本展要必须以呈现新作为主,即使要放少数旧作,更要强调其与新作的内在联系。比如,一号厅在三面墙壁上就展示了由三百多种榫卯构件装置的新作《大木作》,并配上了1994年创作的《地门》;在二号厅则呈现了新作《十大关系》等;进入三号厅,艺术家显然以多样形态的组合,展现了新作《庚子年》等以及从1988以来创作的与楔子密切相关的系列作品。后经多方共同努力,“楔子:傅中望”展于2020年10月16日下午在合美术馆隆重开幕。来自省外的众多批评家、艺术家、媒体代表与本地嘉宾共同出席了开幕式。与先前所有办过的展览不同,傅中望还巧妙地将多个大型红色“楔子”与合馆的白色建筑予以了完美结合,结果也形成了一道特殊的艺术景观。另外,在合馆门厅与内庭则分别展出了作品《中国帽子系列》与《楔子11号》,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日上午,多名学者、艺术家与媒体代表在紫苑酒店二楼出席了相关研讨会。三个月后,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精美画册隆重推出。多名学者都结合他的新近追求撰写了文章。本展的协办单位为湖北美术馆与正负零艺术机构,空间设计为傅中望的老友陈顺安、郭正善;平面设计则为乔杰。应该说,他们杰出的工作为本展增色不少。
……
2018年,张晓刚,冷林与湖北的朋友参观傅中望工作室。
关于傅中望,我无疑很难在一篇文章中写尽,不要说先前的很多事我不得不舍去,就连我们近年一起做的“ 武汉”、几届“东湖生态雕塑展”,还有正做的“武汉双年展”等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活动等也只好留待以后再写了。近年,常有媒体朋友问我:为何不选择深圳而在武汉生活?我的回答是,这第一是因为受黄立平先生邀请,我要在合馆任执行馆长;第二则因为在武汉有傅中望这样的一批好朋友。事实上,回汉8年,我不仅充分享受了大家的友情,还得到了各方面的帮助。也正是在与他们工作、喝茶或聊天的美好时光中,我无论于精神情操上,或是于思想境界上,都得到了有益的升华。看来古人说落叶归根还是很有道理的!想想吧,有一帮相交多年的好友与你生活在一起,并干着共同热爱的艺术事业,是多么令人惬意的事情啊!(鲁虹,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22年12月3日于武汉东湖)
注:
【1】《美术思潮》停刊后,我调到了《艺术与时代》负责美术栏目的编辑工作。另,傅中望后来告诉我,这是国内艺术类杂志首次以专栏的方式推介《榫卯结构》系列。
【2】鲁虹主编《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分六个分册,2001年8月,湖北教育出版社。
【3】【4】见《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5】湖北艺术馆后更名为湖北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傅中望(1956生)湖北黄陂人。擅长雕塑。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原为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创作室主任,湖北美术馆馆长。现为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武汉美术馆艺术总监、一级美术师、中国雕塑协会副主席、“@ 武汉”主席。作品有《少女》、《跳》、《生命使者》等。作品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榫卯结构系列》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出版有《中国当代艺术家——傅中望》《轴线——傅中望艺术》《楔子:傅中望》等。已举办多个个展,并有多件作品为国内外重要机构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