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画家的奋斗史
1933年9月,单应桂出生在山东的一个教育世家。她的外祖父张步月曾任山东师范讲习所所长,于1913年创办济南竞进女子学校,是当时教育界的名人。单应桂的母亲、舅母也都在该校教书。世代教书又创办了名震一方的女子学校,张家的声誉在当地有口皆碑。单家同样也是书香门第,单应桂的祖父是个清末解元,一生从事教育。单应桂的父亲半工半读获得了高等文官的资格。
民主而开明的家庭环境,培育了单应桂善良而博爱的胸怀,也初步养成了她追求光明奋进的意志。
单应桂与父母合影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济南城失守,4岁的单应桂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活。她先是跟随父母到了济宁,在那上了学前班,又在5岁时随父母逃亡到鲁西菏泽,在那里生活了近8年。农村的生活、农民的审美情趣、民间艺术的熏陶,为她今后的绘画生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1949年5月,当时还是山东女子师范学校一年级学生的单应桂拿着她画的两张画去报考山东新华书店,被录取当了见习美术编辑,那年她还不满16周岁。在美术科长王文彬的指导下,她学会了设计书籍封面、写美术字、画插图、创作独幅画,不久就转为了助理编辑。1951年,她画的招贴画《努力学习建设祖国》获得山东省美展乙等奖,全科的同志都为她高兴,一起陪着她上街用得来的奖金买了一条漂亮的红围巾。
1949年冬,单应桂于新华书店编辑部
可过早的婚姻,使她还没有享受到妇女解放的快乐,就背上了沉重的家庭包袱。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她从此踏上了一条坎坷的人生之途,以她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与多舛多难的重重压力抗争,更时时与自己灵魂深处的软弱、卑躬屈膝、妥协、忍气吞声、依赖、依附等封建传统的女性观念抗争。一个经历了苦难的童年生活,经历了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生活磨练的女人,如何在人生航道上握住命运的舵才能不随波逐流,不被险滩恶浪葬送?
1956年,已是两个孩子妈妈的单应桂,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刘凌沧等先生。在这座实施徐悲鸿教育体系的高等学府,她得到了扎实的造型基础训练,学到了厚重的写实笔墨的造型手段,获得了充满生命力的线条用笔。
1956年,单应桂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时的照片
那时她已有7年工龄,出版过年画、连环画,且不止一次获奖。由于有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她大学二年级创作的一幅母子题材的年画《和平幸福》,于1958年入选“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又被选入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单应桂由此在画坛崭露头角。
接着,她又创作了一幅颂扬山区“铁姑娘”挥舞大锤开山修水渠的水墨画《当代英雄》,依旧是好评如潮。这幅歌颂革命英雄主义,又充满着当时女性精神的作品,似一声呐喊,向世人宣告:“女人不是弱者!”
单应桂/《和平幸福》/57cm×48cm×2
1961年,以优异成绩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单应桂,被分配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在祖国首都当大学老师本应是人人羡慕与渴求的,但单应桂不喜欢大都市里的生活。于是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了一年课的她,几经辗转又回到了山东。至此单应桂走上了一条“向民间、向田间”探索艺术真谛的道路。1962年,单应桂任教于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1979年,她又被调到山东艺术学院,一直工作至今。
在此期间,单应桂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1964年为庆祝建国15周年所创作的人物画《育苗》《红色车站》同时入选全国美展。1971年调到山东省艺术馆后,她先后创作的《铁索桥畔》(合作)、《如果敌人从那边来》,均在美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单应桂/《当代英雄》/170cm×115cm
2
作品中的女性精神
单应桂的重要作品,几乎全是山东农村题材,以及一色的女性主题。
1986年完成的《山村妇女》组画中,她把胶东老少三代女性的形象都囊括在笔下,镌刻得形神兼备:一幅是骑着自行车着急去约会的女青年,她那饱胀的头巾有着强烈的动感,而回眸一瞥中却又含有迷茫和期待;一幅是在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妈妈,她的手里拿着信纸,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远方,是思念还是担心?一幅是抱着宝贝孙儿的老奶奶,一双笑眼和上翘的唇角,无不透露着幸福;还有一幅是拉着小女孩蹲坐在墙根卖苹果的老大娘,小女孩一脸不情愿,老大娘一身风尘、一脸艰辛,她的劳碌辛苦有谁知?
单应桂/《山村妇女组画之一》/70cm×48cm
单应桂/《山村妇女组画之二》/70cm×48cm
站在她的这几幅作品前,你就好像置身在沂蒙山区,和画中操着山东腔的大婶、大妈、大姐们聊天说笑,似乎还能闻到她们身上的奶香味、菜香味或是柴草味。单应桂用她的画笔,为山东妇女姐妹树起了一座生动的群雕。
单应桂/《山村妇女组画之三》/70cm×48cm
单应桂/《山村妇女组画之四》/70cm×48cm
如果说《山村妇女》有粗放朴拙之美,那么《沂水欢歌》则给人一种清丽、灵秀之美。这幅画,单应桂早在1977年创作《做军鞋》时就孕育于胸了,直到1996年才完成。一样是支前的题材,一样是五位山东妇女,只是前一幅是用年画的形式,有鲜丽的装饰色彩,而后者则是中国水墨,严谨而刚韧。工笔铁线描的勾画,写意式的花青淡墨渲染,稍有烟红点缀。这幅近于白描的作品,把五位洗军衣的村姑、村妇那健美的身姿和泼水嬉闹的欢快情绪描摹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活泼的生命质感。
“我很想把20世纪40年代沂蒙山区妇女支前的情景画好,所以我前后去了沂蒙山好几次,《沂水欢歌》中撩水嬉闹的情节是农村女人们一起洗衣服时常有的景象,我画这个情节其实是设计了潜台词的,泼水的姑娘给扎麻花辫的姑娘开玩笑:‘你洗的那件军衣说不定是你心上人的呢!’”单应桂说。
单应桂/《乡情》/77cm×68cm
“逃亡”曾像恶魔似的伴随着单应桂的童年生活,任时间的漂洗也没法褪去,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曾给她极大的震撼,引发她定要用自己的画笔记录这不堪回首的往事,让后代牢记这段惨烈的历史。《逃亡——童年的回忆》(1995年)中刻画了20多个人物形象,画面的中间位置,突出表现了一个背着幼儿、领着小女的母亲形象,似乎更能阐发在逃生途中,生命是如此之重的意义。“作为一个母亲、一个画家,我有责任把历史画出来告诫后代永不能忘。”单应桂说
1988年创作的《乡情》中,单应桂的艺术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画中硕大的树下,伫立着一位弱小的农家女子,她凝视着远方,那望眼欲穿的期盼,都包含在“于无声处”的浓荫下,使画面中溢满惆怅之情。
单应桂在画年画
近些年,单应桂的创作状态越发自由自在,她画李清照,也画张爱玲。“我很喜欢她们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味道,她们那时候的生活是我非常向往的,‘伴我书声琴韵,同度好时光,绿荫之下,鸣蝉声中,读书微倦,闭目遐想,吾之向往也’。”
单应桂为人处世也和她的画风一样淳朴、温厚,一向为老师所器重、朋辈所爱重、学生所敬重。她永远追求艺术的进步,又始终对生活保有极大的热情,她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新一代画家,更是与时代共命运的画家,没有这个时代就没有她,没有她这一代画家也便没有这个时代的美术史。(鲵)
(来源:《人民艺术家》)
画家简介
单应桂,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祖籍山东高密。1949年参加工作,任新华书店编辑部(后为山东人民出版社)助理编辑。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诸先生。从事美术工作60多年,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现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省美协顾问、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山东女书画家协会顾问、山东女书画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年画艺委会委员等职。1988年和1995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三八”红旗手,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