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魏碑学习从笔法结构章法以及风格取法等方面的学术问题,著名书法家洪厚甜回答书友:
Q:洪老师您好,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学赵之谦,也临了很多帖,怎么来转换到创作上面,这个有没有什么捷径,请您分享一下经验。
洪厚甜:人之所学往往都有很深的印记,我们什么东西越认真,印记越深。你在研究赵之谦的时候,赵之谦已经是一个深深的烙印在你的脑海里面了,这个时候你要做的只有是忘掉。离他越远,你对篆隶书越进入,你就看得到真正的赵之谦,不是表象的赵之谦了。
我今天实际上已经给大家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捷径,就是我们学一个东西,解决两个体系的东西。赵之谦的弱是弱在哪里?就是对楷书的理解和对篆书理解的不到位,赵之谦的楷书跟他的篆书的格调都不高,但是赵之谦的行草书高。
就是说离开了他那个固有的体系之后,他获得了自由,赵之谦的篆书和楷书在清代,不管是格调还是审美都不高,但是他的小字和大字格调都有,离他那个体系越远就成就了。如果你研究赵之谦,你要去研究他的失败,而不是他的成功,搞清楚了他的不足,你才知道真正的闪光点在哪里。
Q:洪老师您好,隶书方面您谈了三个方面,八分书、《张迁碑》一路以及《石门颂》这一路,但是这些都属于石刻,我想问一下您对隶书里面的汉简这一部分的看法。
洪厚甜:这个问题很好,我们说金冬心的隶书写的有简味是他聪明,有些人推测是不是金冬心在什么地方看过汉简,那个都是推测,大量的简牍出土是清代末年以后才开始有的,就好像以前的人不知道有甲骨文。
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所有的简牍都是小的,只有一公分不到,字在上面是非常精美的,能够用它那个笔法写碑版吗?
所有我们看到现在的放大本,我们都要还原到它是小东西上面去,它能够给我们提供信息,但是绝对不能直接去把它作为解读碑版的一个唯一的东西,它只是一个参照。汉代人在书写的时候有这种状态,它提供了很多信息,这里最大的缺失是什么?隶书是篆书的另外一种存在,但是它小的东西里面没有了篆书线的元素,大家注意,简牍里面是没有篆书的线的元素,也就是说少了这个技术体系的参与。为什么写简牍的一个也没有成为高手?
就证明这个东西的局限太大,我们要做的就是跳过这个东西,我今天下午也讲了,我们不拒绝所有东西,但是,我们要有我们的技术立场跟我们选择的立场。如果你简单的用简牍来代替了汉人的书写,那肯定是一个错误,但是你如果完全不研究汉简,你可能离汉人的书写状态更远,离汉代的书写更远,就是说所有的都不拒绝,但是不要把它简单的用一个东西代替了,更不要简单的用汉简的风格作为自己的书风。
汉代的审美是雄浑博大,不是雄浑精巧,你看哪一个汉简给我们感觉是雄浑博大?没有吧?汉简的审美是跟汉代的整体文化精神没在一条线上,它只是汉代人的一种智慧结晶,但是它不是汉代人的格局气象。所以说你要知道,这个里面我们放一点味精,可能会更鲜,但是你把味精当菜就完了,不能喧宾夺主。为了加深对它的理解、推进对它的理解,但是永远不能把辅料当主料。
Q:洪老师您好,听您说我们写碑可以从唐楷入手,然后去到魏晋,但是我在想为什么不能从秦汉入手,再到北魏,为什么要从唐楷入手?
洪厚甜:我今天讲了,有几个理由,核心的理由是中国书法的二王技术体系的存在在唐楷之中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也就是说你进入唐楷的时候就进入了二王,已经在二王的体系里面再去解读北魏,那么就是站在二王的立场上,又是中国的核心技术价值体系之间去撬动它的。
如果还要展开说,还有个很深层次的理由,就是北魏是平面的,每一个碑帖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师承关系和递进关系,都是平的,而唐代不一样,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学生,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这些学术递进关系和脉络是非常清楚的,你就有充分的学术理由来判断你的技术取舍和整个框架的构架,就更加科学。有了这个训练之后,有了科学的构架之后,进入北魏,北魏之间的关系你自然一眼就出来了,你就会非常明了,不会盲目。(来源:净堂艺潭 葵园)
书法家简介
洪厚甜,1963年出生于四川什邡,号净堂。职业书法家。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文促会书法篆刻院艺委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