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路斐斐:记者
卢禹舜
作为中国“60后”艺术家代表,2020年就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的卢禹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因其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激情、诗意与理性精神而在中国画坛声名鹊起,引起强烈关注。新世纪以来,从就任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前身)副院长、常务副院长一路走来,一方面他在美术创作上继续以“大格局、大风景、大境界、大气象、大心情、大自然”的创作追求,将其对中国画艺术的创新探索推至新境;一方面,在国家美术创作研究机构的领导岗位,他也成为新时期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日前中国国家画院的多个主题性展览相继推出,卢禹舜亦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今年,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中国国家画院筹备组织了一系列重要展览与创作活动,如“走向复兴——中国国家画院喜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美术作品展”。展览筹备近一年时间,集中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精心创作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各门类新作300余幅,充分表达了艺术家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美术界在创作上取得的成果。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作为当代知名美术家、中国国家画院的院长您有哪些体会?
卢禹舜:“走向复兴——中国国家画院喜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美术作品展”是我院精心准备的二十大献礼之作,除了展览之外,我们还组织了相应的理论研讨活动。另外,除了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并通过多种途径及时跟进大会进程,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之外,我院还成立了喜迎二十大宣传领导小组和宣传工作小组,在我院官网、官微以及主办的媒体《中国美术报》上开设多个专题专栏,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即时报道,跟进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并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包含文旅部相关直属事业单位,画院、美协和美院系统在内的美术各界学习热议二十大报告等内容。
北平解放(纸本设色)叶浅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关键节点上及时推出的纲领性文件。报告既充分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变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对成就成因的分析和梳理,也有对新机遇新挑战清晰的方向指导和对新征程新实践的宏伟展望与明确部署,全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和中国的、时代性的光芒,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要做到“三个务必”“六个坚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一条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的极大丰富,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精神产品极大丰富,才能满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求,才能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艺创研单位和文化工作者是精神产品的主要创造者、精神文明的主要建设者。党的二十大报告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以高质量的精神艺术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国家画院作为美术创研单位,有责任以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发挥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神圣职责与使命;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美术工作者,更有责任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奉献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性创作渐成新时代美术创作的焦点与特点。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领军人物之一,您如何看待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成果与当下面临的挑战?如何看待新时代中国画的创新发展?
载歌行(纸本设色)黄胄作
卢禹舜: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方面,时代影响着文艺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文艺也是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最能引时代潮流,最能领风气之先。进入新时代,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整个国际局势的变化,我们面对的时代主题、社会语境和文化氛围都发生着巨大变化,面对新时代人们对文艺产品需求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元多变与个性化新特征,面对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传播方式的新变化和国际传播的新需求,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中国国家画院等美术创研单位,均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如何依托自身优势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提升美术创作研究的质量和社会效益,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持续思考和实践的时代课题。
万山红遍(纸本设色)李可染作
以中国画为例,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国画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古与今、中与西、传承与创新关系的考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年画运动、国画改造运动到上世纪80年代关于中国画的多元实践探索和讨论,包括我们的老院长李可染、叶浅予、蔡若虹,张仃、黄胄等在内的一代代国画艺术家,以热情、努力、智慧和才情,奋力书写了中国画当代发展的华丽篇章,也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画发展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活空间在扩展,表现领域也在拓宽,如何以更具创造性的笔墨语言传递创作者的所思所感所想?就我个人的经历感受来说,我生活的那样一个特殊的地理、地域、环境,基于对东北大地自然物象的观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传统山水画的深入研究,我开始尝试超越对具体自然景象的描摹,以线的勾勒和大面积的皴擦、渲染,构成新的语言符号和图式,创作出“静观作八荒”系列山水画。这些作品旨在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宏观景象,彰显崇高、神圣、宁静的东方意境。此后,我也不断从传统与自然之中汲取创作养分,也在这本大书中去寻找灵感,陆续创作了“唐人诗意”“山海经”等系列作品,借助古代诗文当中的浪漫想象,营造理想山水家园,诠释对于宇宙天地的宏观思考和对于诗意栖居的微观洞察。
白鹰(纸本设色)李苦禅作
新时代以来,我在努力探索中国画技法表现空间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拓展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在创作中,我将传统山水画形式同时代生活、社会发展相结合,力图以画笔讲好中国故事。比如,为创作“乾坤大义”系列作品,我深入韶山、井冈山、延安等地采风写生,重温红色历史,感悟奋斗精神。在实践中,我尝试用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将革命人物融入自然的大美山水当中,力图展现厚重的家国情怀与恢弘的时代气象。
我认为,作为美术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拥抱自然、深入生活、赞美天地、歌颂苍生;要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对于山水画创作者来说,首先要对自我内心世界进行观照和净化,提升个人修养。在此基础之上,以明净、宽阔之心去亲近自然万象,才能达到胸中有丘壑、笔下生山河的艺术境界。
记者:今年,以“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为主旨,“大道不孤——2022年度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以系列个展的形式,展出了院内中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创作成果。其中您的个展“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作为该系列展2022年的收官展,亦展出了您近年来创作的168件作品,深刻体现了美术创作与时代,美术家与时代、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总结这一系列展览与您个人的艺术创作之路,在用艺术反映时代精神等方面您有哪些思考体会?
卢禹舜:“大道不孤”系列展是我院着力打造的一个学术品牌展览,旨在以展览促学术,推进“人才立院、精品立院、学术立院”建设。这个主旨的来源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他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语汇,高度概括地表达了全世界人民在经历疫情之后的共同心声——“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作为中国儒道文化中的核心概念,“道”的理念和对它的追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基因,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道,代表着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大同。“不孤”则出自《论语·里仁》,所谓“德不孤,必有邻”。以“大道不孤”为主题,一方面表达我们始终遵循与坚守“大道”的初心和决心,传递我们始终与全世界人民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信念与信心;另一方面也意在传达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之间以艺传道、以艺接力、志同道合、薪火相传的精神,鼓励艺术家们在弘扬艺术大道的同时,不断探索、追寻、交流、互鉴,携伴攀登、弘扬正气,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创作要求,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当代文艺事业的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浮云飞动马蹄疾(纸本设色)刘勃舒作
文艺是时代的先声与号角,艺术家是“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以明德引领时代风尚的主力。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美术创作研究机构,作为中国美术的“国家队”,建院40多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繁荣中国美术、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注重艺术本体创作,关注现实和时代、紧跟国家各项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节点,以及常态化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三方面开展学术活动,逐渐强化“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坚守精品意识,坚持立德树人,推动艺术创作高质量发展。努力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歌颂伟大新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以真正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记者:您曾说,2006年进入画院是您艺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后从创作理念到题材的拓展和形式语言的创新方面等都有了快速的提升。特别是近10年以来,您的山水画创作转向了主题性创作,与国家的重大历史节点、重要部署紧密结合,在您看来这样的创作转向是如何发生的?
覆天载地天地人和(纸本设色)
卢禹舜作
卢禹舜:在我的艺术人生里,一个比较大的分水岭是2006年,它区分的是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原中国画研究院)之前的我和进入中国国家画院之后的我。之前的我更多是作为“小我”,在山水中寻求和传达仁智之乐,而之后的我则更多有意识地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山水中注重表达现实关注和家国情怀。在后一阶段,也是我在眼界格局、政治理论以及综合修养方面快速提升的一个阶段,在创作题材拓展和形式语言创新方面也有了更多新的探索。
前一阶段的我,对道的认识主要来自老庄哲学的影响。“八荒通神”以及后来的“静观八荒”系列,实际上是我用探索性的抽象语言符号和图式,尝试表达我对神秘的宇宙洪荒,对那恍兮惚兮、寂兮寥兮的天道的哲学探究和追问;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的齐物论、逍遥游、庄周梦蝶,是我“唐人诗意”“德为良田”及后来的“精神家园”系列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为忙碌喧嚣的现实人生创造的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中国文人式的诗性审美人生态度。
后一阶段的我,对道的认识更多受到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与老子不同,孔子所论的道,重在人道,更多在政治伦理层面。儒家思想的教化说、比德说、中和说、立身说等,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的“天地大美”系列就是旨在表达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观念和理想;“河山锦绣”和“域外写生”包括后来的“彼岸理想”系列是由“深、扎”实践中积累的国内外写生素材和草稿的整理、丰富而成的,更多展现的是活生生的当代生活,体现鲜活的时代气息。
青山绿水河曲黄河(纸本设色)龙瑞作
2012年以后,我创作的重心越来越倾向于主题性创作,主要是围绕国家重大的决策部署、重要的时间节点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展开。2013—2015年,我第一次尝试将历史人物植入山水中,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历史和现实。通过把天地大美、万物和谐的意境与革命领袖的忧患意识,把家国之思同山水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合,试图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来表现宇宙天地间毛泽东等历史人物的亲切、平凡、仁爱与诗性,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洽,进而表达一种对天、地、人关系的新的理解和思考,这就是“乾坤大义·道输八荒”系列。2014—2018年,受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发和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推动,我的近200幅“一带一路·人类文明”系列域外写生作品整理完成。在这一系列中,我用中国水墨语言,以打破时空界限、甚至以超现实的心理时空的意象叠加组合同写实技巧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一带一路”沿线文明的人情风貌,力图凸显“一带一路”所内含的人文精神,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旨归。近五年,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践行与探究过程中,我再次重新深入到传统经典的文化典籍中,寻找创新创造的灵感,由此创作了一系列以其为母题的作品,比如,“逍遥游”“山海经”“永远的敦煌”系列以及《黄河安澜天下大穰》等作品;近两年,我还重点创作了庆祝建党百年、抗疫题材、冬奥题材、喜迎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性作品。
尽管有上述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创作倾向与重点的区别,我的艺术创作始终还是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那就是对天地人和的理想追求与阐释表达。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要求。您是怎样理解关于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和实现方式的?
卢禹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论述,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作为专业创作研究单位,中国国家画院是中国美术创作的主力军,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此论述,我们要在具体举措和具体实践过程中有更加深入的思考、理解和认识。中国国家画院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阵地,我们的实践和创作承载着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我觉得中国画的自强、自信,源于我们一脉相承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对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入研究、深入挖掘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我以为艺术创作最根本的一点还在于创新和创造。落实到我们具体的绘画本体上,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责任就更大一些,我们就是要用专业优长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去实现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由此,我们对艺术本体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挖掘传统文化,我们将和国家文物局合作策划推出“中国画画文物”系列主题性创作项目,以中国画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精粹,深挖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展现文物的多彩魅力。
当然,在实现对艺术本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积极提倡和要求艺术家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自然当中去、到生活当中去,艺术家要满怀“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的心情,真正跟人民打成一片,真正做到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我们建设新时代的火热现实生活表现得更加充分、充实。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也只到生活当中去,才能够使得我们对艺术本体的研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才能使得我们对艺术本体研究跟上时代的要求,才能够实现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的要求。
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画家,我们把“国家”二字融入到我们整个创作和研究工作的方方面面,国家始终在我们心中、民族始终在我们心中、人民始终在我们心中。我们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和认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应该进入到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把握、对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弘扬上,也应该进入到对中国力量的凝聚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去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相信中国国家画院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动中国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中国国家画院立足青年人才建设工作,于日前举办了“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作为中国美术创作的“国家队”、主力军,在发现、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方面,您认为国家画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还应发挥哪些作用?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主力军、中国美术的国家团队,从其创办之初,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在我国文化建设、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是中国画创作尤其主题性创作的重要阵地,聚集了一大批中国美术领域的优秀代表和中坚力量,创作了诸多有代表性、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并且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与输送了大量杰出的后备人才。自第一任院长李可染先生起,发现、挖掘、提携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就是中国国家画院薪火相传的一项优良传统,是实施“人才立院、作品立院、学术立院”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院更是不断创新形式,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专兼结合选聘人才,以品牌展览、学术课题、交流活动等营造学术氛围、推动人才成长,针对不同人才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加以不同的激励、引导和鼓励等。此次“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是继“大道不孤——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之后,我院立足人才建设工作、精心筹划组织的又一学术品牌活动。集中展示了23位中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这些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优良的艺术修养和富于天赋潜力的艺术家,以面貌各异、时代气息鲜明、创造热情与创造力充沛的作品,彰显着新征程的高度,描绘着新时代的生活,记载着新时期的辉煌。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创作为中心工作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继续抓牢创作、研究、人才建设的工作重心不放松,努力打造人才辈出、精品迭出的新时代画院,向美术的高峰迈进。不断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美术作品,以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深入人心、社会效益突出的公共教育活动,启智润心、引领时代风尚,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来源:《文艺报》)
画家简介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人民教师”,为“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