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
承办单位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
《中国美术报》社
展览日期
2022年11月15日—11月25日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一层国风堂
参展艺术家
(以年龄为序)
袁学君 雷 苗 申卉芪
陶 宏 谢小铨 王 飞
黄胜贤 耿延民 黄文智
杜 浩 姚瑞江 彭 伟
赵方方 董 雷 边 凯
常 欣 李思学 杨 帆
谭 斐 周蕴智 卢 虓
汪浩然 吴宗阳
前言
在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中,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全面系统、激动人心的报告。其中专门论述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问题,将人才作为与教育和科技并列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倡导实施更加积极、开放和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专节中,更提出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主力军、中国美术的国家团队,从其创办之初,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在我国文化建设、美术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是中国画创作尤其主题性创作的重要阵地,聚集了一大批中国美术领域的优秀代表和中坚力量,创作了诸多有代表性、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并且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与输送了大量杰出的后备人才。自第一任院长李可染先生起,发现、挖掘、提携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就是中国国家画院薪火相传的一项优良传统,是实施“人才立院、作品立院、学术立院”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院更是不断创新形式,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专兼结合选聘人才,以品牌展览、学术课题、交流活动等营造学术氛围、推动人才成长,针对不同人才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加以不同的激励、引导和鼓励等。
此次“天地人和——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是我院继“大道不孤——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之后,立足我院人才建设工作、精心筹划组织的又一学术品牌活动。集中展示了23位中青年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这些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优良的艺术修养和富于天赋潜力的艺术家,以面貌各异、时代气息鲜明、创造热情与创造力充沛的作品,彰显着新征程的高度,描绘着新时代的生活,记载着新时期的辉煌。
以展览的形式,将全国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凝聚在一起,从一个侧面展现当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学术态度、创作理念、思想高度以及精神追求,呈现他们对艺术的思考、感悟和艺术语言的表达,既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了窗口和平台,同时,也为当代美术创作研究提供了一个横断面,具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曾指出,“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中国国家画院建院四十多年来,始终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始终以精品创作和聚集与培养美术精英力量为核心,在美术创作研究、教学培训、收藏展示、交流传播等多方面尤其是创作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积极的学术作为和丰厚的创研成果,发挥了国家级美术创研单位的代表性、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创作为中心工作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继续抓牢创作、研究、人才建设的工作重心不放松,努力打造人才辈出、精品迭出的新时代画院,向美术的高峰迈进。不断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美术作品,以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深入人心、社会效益突出的公共教育活动,启智润心、引领时代风尚,为建设天地人和的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卢禹舜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谢小铨作品欣赏
商卜文集联
260cm×47cm×2
2022年
四书集句联
260cm×47cm×2
2022年
节临开通褒斜道刻石
70cm×140cm
2022年
明清古典家具研究论稿
40cm×130cm
2022年
唐宗楚客诗集联
133cm×33cm×2
2022年
选临乙瑛碑
208cm×34cm×5
2022年
跋清拓汉延平元年阳三老石堂石柱题记
32cm×76cm
2022年
“三气”兼备的学者书法
——谈谢小铨书展
谢小铨毕业于中央美院史论系,是我的老学生,他的书法有传承,有探索,体用结合。
中央美院史论系的教学是包括书法史论的,因为最早的主任王逊先生的老师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他是清代大书法篆刻家邓石如的五世孙、著名的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第一个从美学角度写文章论述书法美的专家。谢小铨比较早就对书法感兴趣,这与中央美院史论系的传统和教学是有关系的。
谢小铨长期在文博单位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文物信息中心和国家博物馆做文博服务、研究和管理工作。从事各门类文物的鉴定、考证、研究,书法也成了他的日课和长时间的修养,所以他的书法是文博界学者的书法。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像古代书家一样,对美观、实用两方面都重视,不是只追求书法的美观,忽略了实用。他把书法美与他从事文博工作的实用结合起来,有的写文物研究的初稿,有的是对拓片的题跋,有的是笔记,这些是与他文博工作密不可分的,是有实际应用的。第二是他不仅把书法当做日常应用,而且也做书法艺术的探索。这就和有些个以书法为职业、以书法为专业的书法家不同。比如,我接触一些西方和日本的书法家,他们对中国书法的认识,就是认为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是可以大胆发挥的,甚至于向抽象艺术发展,他们只写一个字,像抽象画,不是实用的。谢小铨是把书法视为中国文化的表征去传承和发展的。
谢小铨的书法传承,在楷书方面,主要是颜真卿,颜真卿的书法堂堂正正、宽博大气,有正大气象。这是谢小铨筑基的因素。他那些大字是深受颜真卿影响的。
谢小铨还写隶书。他的隶书写得比篆书多,写的是汉隶不是唐隶,也不是清人的隶书。相对来说,唐隶太老实、规矩,汉隶丰富多彩,谢小铨取法汉隶,不管是张迁碑、乙瑛碑,还是史晨碑。这样的汉隶是有波磔的,有丰富变化的,而且体现了一种金石气,因为是刻出来的,我们看到的原碑或者拓片,经过风化,有历史的痕迹。学颜鲁公是有庙堂气,正大气象。学汉隶增加书法金石气。谢小铨写小字的时候,还有二王的东西。他的书法是用于日常书写的,在他正式对一件东西题跋前,先很随意地写出来作为一个初稿。这种日常书写,又和书卷气有关系,谢小铨的书法向三个结合发展,庙堂气、金石气、书卷气。小字作为稿子强调书卷气,大字重庙堂气,题跋、隶书有金石气。
中国书法发展首先是完备各种书体,书体都创造完了,那就开始形成各家不同的风格。谢小铨的书法不着急形成自己的风格,不同的书体都写,而且还比较注意书法要写出精气神来,有的字写得好,有的不完美,但是都不影响他表现自己神韵。我们最早的晋代书法理论家袁昂,他写过《古今书评》,评论当时各种书法家,说王羲之:“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意思是,长得不端正的,也有魏晋风度。评陶弘景书法:“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状虽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意思外形可能还不成熟,但精神气骨表现出来了。我觉得写书法从这方面追求,这个路子是对的。一个是广泛学习,一个是立足于内在的基础,不只注重外表。谢小铨虽然也写大字,也写小字,由于他出发点不是只为了展览,因此他的追求不仅仅是视觉的美观,而是书法书写的文化。这也是一个特点。
总起来看,谢小铨书法是从事文博工作的学者的书法,比较注意书法美观与实用天然的连接,不但视书法为艺术,更把书法看作文化。我们现在有一些书法家字写得不错,风格面貌很强,平常想的都是书法参展,没太想除了展览以外书法还有什么用,不重视书法书写的文化内容,写的不是自己学术研究的成果、读书的心得,临时查一些古诗文,由于仓促,又不熟悉,就容易出现错字。他们原来就没把书法当做一种文化,才会如此。用旅法著名雕塑家、哲学家、书法家理论家、诗人熊秉明的话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充分看到书法其中的文化内涵,就不会把它单纯当成一种造型艺术、线条艺术。拿书法去创造新的艺术也是可以的,但他却不应该叫做书法了,应该叫一种抽象艺术。
谢小铨原来在博物馆和文物单位工作,书法是他的工具,现在他到了国家画院,成了专门从事书法创作、研究的书法家了,这是一个转型。在这个转型中,他没有丢掉原来的长处,这次展览有所显现。新的探索是怎么适应展览,展览是需要创作者适应的,对此他也有初步探索。(根据2022年9月29日薛永年接受《画堂春暖——谢小铨书法艺术展》访谈的讲话整理,已经过校改)(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书法家简介
谢小铨,重庆潼南人。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长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物信息交流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从事古代文物的收藏、保管、出版、展览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馆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专职书法家、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高级职称评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