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月,李晓松老师自京城到淄博,客博元堂数十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堂上将寒犹暖,每日友来朋往,欢声笑语不断。
李晓松老师与博元堂馆长路宏相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二十多年的交往,使得二人成为了志趣相投的好友。生活中,他们彼此欣赏、互相尊重;事业上,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对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
每次李晓松老师返淄,都会相聚博元堂,品茶论画、欣赏艺术、对酒当歌、畅谈人生。
每每博元相聚,总有众多“松粉、松迷”会闻讯而来,陪李老师聊天喝茶,现场观摩李老师艺术创作,一齐畅谈人生与绘画,大家其乐融融,收获多多。
李老师是位颇具传统文化素养的画家,他的山水作品是以明清人的笔墨,运宋元人丘壑的典范。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孔子向往的那种沐于沂水、歌于春风的志趣显现。
本质上,他的笔墨精神,发扬的是“依于仁”的儒者精神,通过“游于艺”的形式,展现“以文载道”的思想内涵。
——摘自《李晓松山水画述评》
博元堂收藏李晓松老师书画作品、瓷器作品颇多。此次博元之行,李老师与路宏馆长进行了深度地切磋交流,在二人大胆研发探索之下,李老师绘制了一批非常精美的釉下青花和釉下五彩作品。
绘制完成后,路馆长立即安排工人进行烧制。
开炉瞬间,一件件艺术佳品呈现在大家眼前,惊艳了在场的所有人,李老师更是连连叫好,直呼“完美”。
这次绘瓷创作,李晓松老师综合运用灌水法、照色法等传统水墨技法,采用皴、擦、点、染等方式,在青花瓷器上进行勾勒,并创新性地加入釉下五彩的元素。
在丰富画面内涵的同时,使得作品于苍茫中显现一种油润感、厚重感,提升了作品的审美层次。
构图方面,李老师多采用断云式构图法,使得整幅画面更加贴合天球瓶、将军罐等瓷器的形制,充分展现了瓷器的形制美、韵律美。
同时,更好地将传统水墨所表现的行云流水的意境,融入到青花瓷中,将作品的审美情趣往深层次推进了一大步。
此番创作内容方面,涵盖广泛:松林烟波、山高水长、湖光水色、烟云供养、松风拂月、一溪寒月、八极无尘、孤帆远影……一一展现,给人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臻美享受。
创作题材方面:三羊开泰、五松挺立、孤帆远影、暮霭烟霞、高山流水、渔歌归樵……件件主题鲜明,不拘一格,意境深远。
李晓松老师的这批作品,山石的肌理在青花瓷上得以呈现,表现出了宣纸创作的那种风化感,是传统水墨技艺与陶瓷工艺的一次融合,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在瓷器上作画与在宣纸上作画存在很大差异。
在瓷器上作画,用笔是滞怠的;而在宣纸上作画,用笔是通透的。
如何在青花瓷上呈现宣纸的墨韵效果,是评价一件绘瓷作品精美与否的关键所在。
——李晓松谈青花绘瓷创作
绘瓷之余,李老师兴致勃勃地提笔挥毫,以“福”字相赠友朋。
福满乾坤、福泰安康、洪福齐天……字里行间包含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对博元堂的深情眷恋。
一件件精美的绘瓷作品,记录了李老师与博元堂的深情厚谊。
一幅幅书就的美好祝愿,将被珍藏永远。(来源:淄博博元堂美术馆)
画家简介
李晓松,1968年生于山东淄博。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晓松山水画主题创作研修班导师。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