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来去无迹——著名画家肖培金谈文人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中的超越意识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09 16:56:43
  雪景山水画作为境界绘画,其造境的目的是对生命真实的追求。

伴随着中唐水墨画的兴起,文人山水画在中国道禅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以博大精深的自然观与生命观,遵循技道一体的艺术观念创造了既能体现宇宙大化生机的山水精神,又能呈现生命真实的文人山水画。尤其是雪景山水画更以其荒寒的境界魅力在山水画史上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宛如一颗灿烂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王维的《雪溪图》就是文人山水画的经典之作。画面荡去世间表象的追摹而倾向于在几无色彩的水墨五色中表现世界,呈现了一个宁静、空灵的荒寒境界,一个心灵发现的世界。由此,可以让我们透视出文人山水画在肇始之时的审美定位就不是画一个让人看的世界,而是要呈现一个让人体验、感受生命、让人思考的世界,即是一个充满哲思的世界,这也正是文人山水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文人山水画对荒寒境界的追求从中唐开始兴起,至北宋达到高峰。荒寒境界,自北宋以来便成为文人山水画作为境界程式化着力追求的审美理想,并融进理学与心学的思想,使山水画呈现“得韵”的精神指向。在艺术表现上,以外在的、写实性的山水表现人活动的场景,重在表现宇宙大化之生机。而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苏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艺术理想却是在元代,元代是文人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元代文人山水画具有强烈的文人意识,在艺术上追求思想性,强调人文关怀,注重生命真实的表达,将山水画作为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得性”的精神指向,淡化写实性,所重不在外在山水,而是内在体验、生命感受及由此上升到“可思”,启发人的生命智慧。因此,荒寒境界中山水画是一个非实在性,具有超越意识的虚幻的山水世界。本文试图结合自己的山水画创作探究一下文人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中的超越意识。

来去无迹——著名画家肖培金谈文人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中的超越意识肖培金 《有人起坐鹤声中》 纸本设色 68×68厘米 2018年

一、超越表面形式,追求生命真实

雪景山水画作为境界绘画,其造境的目的是对生命真实的追求。荆浩在《笔法记》中强调:“度物象而取其真”。意思是要超越物之表象,直呈世界本来面目。物有两种真实,一是外在形象的真实,二是生命的真实。显然荆浩所指是外在形象的描摹被他排出“真”的范围。文人山水画要超越自然外在的世相,淡化眼中看到的景象,而呈现心灵发现的自然,表现妙悟中的生命境界。苏东坡强调:“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绘画不以形似论高下,山水画有自身的价值取向,要原天地之心达万物之理。因此,在雪景山水画创作中,不以形似的描摹为重点,一味地徒呈物象形似,并非真实。通过近几年的创作,我感觉在表现自然时,越是关注物象形似,努力还原眼中的真实性,既伤气又伤神,画面的气息离主观的心境越远。记得几年前曾带学生赴皖南写生,十月的皖南村落还是绿荫繁茂,与夏景并无太大区别,这给山水画写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何造境便成了问题。当我在抽取景物的主要形象组织好画面结构后,繁密的树冠已化作抽象的空白,画面大面积的空白节奏已形成整体气韵,画面气氛疏朗空灵。此时,我不忍心去破坏这难得的空白而去还原景象的真实……在对天空、水面及画面整体进行考量之后,逐凭视觉经验营造了一个带有荒寒意味雪景意象,此境在审美上胜过写实的场景表达。此次写生让我重新认识了超越形式在山水造境中的审美价值和意义。雪景山水画之境界是要为自己心灵留影,也就是要实现因心造境,追求的是超越表面形似的真实,进而追求生命的真实。常人认为眼睛看到的客观事物是真实的,但它是否真实,艺术家会对此会有疑问。我认为就艺术表现而言,如果描绘的外在色相世界再真切,也是表面的、非真实的,对于绘画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是非生命的真实。山水造境是要超越形似,把握自然的“真实性”,而获取生命的真实。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荡去了世间表象的一切,尽显天地之骨,是本真的自然。再者,自然界一切物的形态并没有一定的确定性,是在变化的。苏东坡强调:物有常理而无常形。山水造境正是要超越具体物象的形似,而表达物背后的那个“理”。黄公望也强调:“作画只是个“理”字最重要”。“理”是物存在规律和道理,山水造境要突破形似,目的是要得其理进而得其道,山水以形媚道,实现山水精神的表达。

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追求形式上的超越以其达到抽象地表现自然,使境界中的山水具有非实在性,通过山水表现抽象之道。可以说超越形式的境界山水是一个幻境,呈现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它具有艺术的虚幻特征。因此越是非具体的山水越具包容性,也就越接近道,就更接近真实。具体讲荒寒境界的山水追求的不是具体的特定时间、角度呈现的特别世界,它排除了透视、色彩、光影等形式构成因素,以笔墨形式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感觉。同时荒寒中的造境强调不在描写一个异于他人的具体山水,而是要创造一个有别于他人而体现自我生命的宇宙。近些年来,我的山水画创作着力点在雪景山水画上,并以营造荒寒境界为主。在选材上很少画名山大川,绝大部分素材都是生活中既普通又平凡的小景,淡化了名山大川给人形成的视觉审美定式及形貌束缚,更自由地实现对形式的超越,进而表达生命的真实。

来去无迹——著名画家肖培金谈文人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中的超越意识肖培金 《与谁同坐》 纸本设色 68x68厘米 2021年

二、超越外在丘壑,营造虚幻之境

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中的丘壑缘笔墨而成。山水画是以丘壑为基础的,没有了丘壑的支撑就没有了山水画。在文人山水画的造境模式中,笔墨、丘壑、气韵是相融为一体的,丘壑处于核心的位置。没有丘壑的呈现,笔墨就成了苍白的语言,缺少丘壑的基础,气韵也成空中楼阁,同时丘壑又是山水画境界营造的枢纽,因此对待丘壑的态度是山水造境中的关键。清代龚贤讲:“唯恐是画,是谓能画”。这就意味着雪景山水画造境中,对待丘壑的态度是超越外在的丘壑,而非还原自然形貌,要呈现一个具有形式意味的虚幻境界,一个心灵发现的世界,得超以象外之境。在我的雪景山水画创作中,画面追求的不是表现大丘壑的层峦叠嶂,绵延山川的千里之势,而是重在以丘壑营造气氛、气象来显示境界,因此画面不在于大景致,大山川丘壑的体量之大,乃以物显心灵之大,境界之大,尤其是荒寒的境界中须空旷的景象作依托来呈现荒意。故此,龚贤才说:“不必以丘壑显丘壑,一木一石其中自具丘壑”。所以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不仅题材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同时其还有更宽泛的题材内容。枯树、荒林、古道、寒江一片、寒舍、孤亭、小溪……均是我营造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的题材内容。

文人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的丘壑不同于两宋时期受道禅哲学及理学精神影响的山水自然观所追求的宇宙大化生机之生趣,对丘壑的逼真再现,即写实性的表现,而是淡化写实,不追求还原自然原形的山川风物。从心灵境界的呈现来说,是造一种幻境,如梦如幻、来去无迹的非现实的山水世界——虚幻世界,由对自然精神的表现转向人的生命精神的表现,即对人的生命真实的追求。清人笪重光就山水境界的生成有一精辟论述:“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山水的实景描绘在笔墨与丘壑上要既能反映自然之“真”,又能避免“僵”气与“俗”气,即从自然中抽取出具有形式意味的审美意象。我在创作中对此深有感受,就是造境中的山水形象刻画不要过于谨细、极尽逼真之能事,要造抽象的,简约的,虚朦的大象,以有限的物象描绘来促发无限境界的生成。

来去无迹——著名画家肖培金谈文人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中的超越意识肖培金 《清夜无尘》 纸本设色 97x60厘米 2021年

三、超越笔墨技巧,创造有生命的笔墨

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是以笔墨呈现丘壑,从而营造一种具有荒寒意味“气氛”的特别节奏、层次、空间和韵律,是构成境界山水的主旋律,对笔墨的要求是具有生命特征。这样一来,荒寒境界山水中的笔墨就由原来笔墨为造型服务的手段功能转变成笔墨独立的表现营造气氛的审美功能。笔墨不在依附于丘壑存在,而是要笔墨冲出丘壑的束缚,表达创作主体情感诉求,呈现强烈的主观意识,可以说是心灵的笔墨,情感的笔墨。清人查士标在评龚贤山水画时说:“丘壑求天地所有,笔墨求天地所无,丘壑、笔墨皆非人间蹊径”。其意旨在说明文人山水画是以丘壑的外在表象创造独特的笔墨气氛,形成审美意象,使笔墨、丘壑、气韵相融为一体。由此,境界中的山水由对自然客体的写实追求变为以主体思想感情为主的写意追求,倾向于对绘画本体语言的形式建构。作为造境中的笔墨,自然要超越具体的笔墨技法而实现笔墨的表意功能。我在雪景山水画创作中,常以枯树来营造荒寒境界,具体落墨时就淡化了由笔墨技法再现树的结构、空间、虚实等具象性因素,而是重在以枯树的外在表相创造笔墨语言本身的节奏、韵律,这里有对骨法用笔和书写性的强调和对笔墨渴润关系的处理。笔墨凝结着人的情感,呈现人的生命。所以荒寒境界中的笔墨消解了作为一般技法的笔墨对于自然的再现功能,追求的是有审美价值的笔墨、具有生命的笔墨。

中国哲学生命观认为,作为绘画语言的笔墨是山水画中丘壑与气韵之间内在的气。因此,我在创作中着力将笔墨融于山水之丘壑,以此沟通气韵,从而将三者融为一生命整体。以笔墨营造气韵,创造生命,具体讲是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发挥骨法用笔的主导作用。古人就丘壑、笔墨、气韵的论述有相当高的见解,北宋韩拙:“凡用笔先求气韵,次采体要,然后精思,若形势未备,使用巧密精思,必失其气韵也,大概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自得其间矣”。韩拙此语的旨意在于山水造境先求气韵即以笔墨为主角,以气韵统领画面,气韵是宏观的,要靠笔墨实现气韵,实际是以笔墨求其画,以防谨毛失貌。清代恽南田讲的更明确:“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指出笔墨与气韵的内在关系。境界山水中不仅气韵与丘壑分不开,气韵与笔墨相生相发,三者是相依为命的生命整体。故此,我在造境中始终将笔墨语言作为荒寒境界的核心,以笔墨质量呈现生命的真实。

来去无迹——著名画家肖培金谈文人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中的超越意识肖培金 《临流吟诗图》 纸本设色 68x68厘米 2018年

四、超越时空局限,呈现静穆世界

文人山水对荒寒境界的追求,所要表现的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即是说它不是一个特别的时间中具体存在的山水场景,它具有强烈的非现实感,因冬雪而有荒凉、寒冷之感,大有无人可到之处的感觉。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荒寒境界要超越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呈现一个静穆的世界。我在创作中,首先是在造境中超越空间的视觉联系性,削弱画面形象之间的客观再现关系,以画理统领物理,变视觉空间为生命空间,呈现一种孤味的气氛,孤独的意味使人对生命更加内观。其次是超越时间的流动性,营造一个似乎水不流云不动的画面气氛,画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静穆的气息,呈现静寂的状态,使画面产生寂寞之感。力求将观者从现实世界带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心灵得以慰藉。由孤独与静寂生成的审美意象呈现的静穆世界,是一个庄严而神秘的世界。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严整肃穆的气氛使人的思虑严肃而深沉,由于孤而关注内心世界;由于静而思虑,静能生慧,从而启发人的生命智慧。

来去无迹——著名画家肖培金谈文人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中的超越意识肖培金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纸本设色 69x138厘米 2020年

文人山水追求的荒寒之境:丘壑笔墨皆非人间蹊径。是一种超越时空局限性,从人间世相表象中抽出审美意象,呈现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非现实之境。造境中的审美意象似乎离人世间远了些,但人的精神、人的生命感受愈加强烈,思虑的空间就越大,创作的主旨在“思”,关注的是给观者带来思考的空间。超越时空的荒寒境界也并非是表现现代消极避世没落的情怀,把人的思绪引向荒漠的精神世界。对此,我是这样思考的,人生追求幸福、享受快乐是人之常情,而与幸福、快乐相对立的一面是寂寞,人是怕寂寞的。雪景山水画荒寒的境界呈现的却是寂寞之感,画面带有浓郁的苦味与悲情感,似悲秋的意境。它好似一杯浓浓的苦咖啡,让人回味无穷,人在苦涩中品味,它与甜俗相对应。老子讲:道者反之动。正是因为荒寒寂寞之境与人的幸福感相反,人才会思考幸福的价值与真谛。就如同哥德所言:“没有在长夜痛苦过都不足以谈人生”。一个只有经历了人生的苦辣酸甜,甚至生活的挫折、磨砺,才能品味到人生的滋味与价值。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所追求的不是描绘一个春暖花开、现实美好的世界,供人赏心悦目,而是重在呈现一个有真实生命价值的世界,让人体验、感受、思考,充满了人文的关怀。(肖培金) 

艺术家简介

来去无迹——著名画家肖培金谈文人雪景山水画荒寒境界中的超越意识

肖培金,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系硕士学位 ,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美术学院“水墨为上”山水画高研班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天津美术家协会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