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画笔墨在现实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和重构
从笔墨中感悟中国画精神
笔墨作为中国画艺术的一个大概念,被一代又一代的画人所演绎和驾驭。或优或劣、或强悍或柔弱,目的都是在表达创作者的个人情愫,是一种在纸面上躲不开的承载精神意向的必要方式。
《驻马太行侧》
200cmx200cm 2021年
中国人物画在完成了它独立审美品质以后,一极是“道家精神”的“出世”观,显示了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另一极是“儒家精神”的“入世”观,谓之“成教化•助人伦”,着意宣理弘道、劝诫从善。自古以来,中国人物画的这两种价值取向塑造了一个中国画艺术的独立的辩证精神和品格。
《遇见时光》
120cmx120cm 2020年
从顾恺之到吴道子成为中国画验证了线条的力量的尺度,李公麟的“始扫运粉黛,淡黑轻毫、高雅超谊”又让中国画的线条得以理性的升华,为后世表树为典范。孟子云:“以道观之、物以贵贱。”画者通过笔墨来传情,笔墨通过形色来达意。
《夜班》
180cmx90cm 2021年
从写生中感知笔墨的表现力
水墨人物画写生既然是对着模特完成,画中之形,自然要以模特的感受开始,当毛笔调墨落纸的一瞬间,自然形的模特已被笔墨分解成了干湿浓淡,长线、顿点的笔墨组合。画品的高低在这一系列的皴、擦、点、染中得以显现。
《圣途》
180cmx97cm 2013年
当面对不同质感的自然形态,让画者已经很难从传统的“十八描”和“文人画”的高士、仕女画中的小笔墨小情趣中得到直接入手的技法支持。那么这个时候笔墨的表现力已经成了画者最大的考验。
《余晖》
125cmx125cm 2021年
毛笔的全部功能能否被画者全部利用,取决于经验、灵气和素养。把质感和想象捆在一起,此前你从未碰到过的东西都可以变得随意灵动,不可能的变得可能,无序的变成有序,这一切最终都会落实于笔墨的表现力。
《雪线》
200cmx200cm 2021年
从创作中重构笔墨关系
创作作为艺术语言的重要承载形式,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是画者全部修养和积累的显现。
《草原额吉》
180cmx90cm 2021年
人物画创作在面对现实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今天,在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的服饰差异和职业差异,你将如何有深度的表达,画家常常强调的所谓“艺术感受"又将通过哪种精确的语言方式去表现?中国写意人物画中的“传神”之道,正是通过笔墨的这一载体得以高度的呈现。
《民国往事之张爱玲》
180cmx90cm 2020年
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总会在别人的不经意中创造出一种新的秩序,秩序是成就一幅画的审美先决条件,笔墨的新秩序就是我所要强调的笔墨“重构”。
《圣境》
180cmx50cm 2022年
当中国进入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中国画就肩负起一项反映现实生活中各个阶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历史使命。
《戏之媚》
180cmx50cm 2022年
在不失自家血脉的前提下,具有更加鲜活生命力的中国写实人物画正在以不同的笔墨风格传达着各自的审美情愫。(王莹,写于润瑀轩,乙丑年 暮春雨夜)
画家简介
王莹,人物画家。曾任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师大美术馆馆长,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画创研部研究员,天津画院院外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
作品和论文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等核心刊物,出版有《王莹美术作品集》、《王莹画集》、《王莹水墨人物画集》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