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0-26 10:40:13
  单应桂告诉记者,诗里提到的“门前古老石板路,水车轧过漉漉湿”,是济南当年真实的生活情景。

  前几天,90岁的老画家单应桂做了个梦,梦中她又回到了济南老城中的独门巷,她的童年在此度过。独门巷里,一位老者正挎着篮子吆喝:“脆萝卜儿……卖脆萝卜儿……”悠长的叫卖声里,插在篮子把儿上的嘎斯灯正在滋滋冒气。忽然,一群穿蓝大褂的女同学蹦蹦跳跳着从门前经过,朝她挥挥手:“应桂,再见……”梦醒了,单应桂环顾四周,怅然若失。唯一不是梦的,就是她还身在济南。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单应桂对济南充满感情。她认为,“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的济南,在城市软实力方面,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

  独门巷里的老城时光

  1933年农历八月,单应桂出生在济南。她儿时生活在宽厚所街中间的一条小巷,这条小巷叫神道,也叫独门巷,当时这儿只住着单应桂一户人家。单应桂至今还隐约记得独门巷的布局,“背着城墙的地方是个关帝庙,巷子另一头还有一座城隍庙,都不大。”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济南老城风景(图片由济南影像馆提供)

  在单应桂的记忆里,这条小巷有很多独属于那个年代的风景,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卖水的”。“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家都没通自来水,都得买水喝,所以‘卖水的’就成了一景儿。”单应桂说,那时每天都有到独门巷送水的木车。“我父母提前从‘卖水的’那里买了一把子竹签放家里,我从里面抽出一根给‘送水的’,一根竹签换一担水。我站在水车旁,静静地看着水桶接满水。”这些水都是清清的泉水,甘冽爽口。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一名市民正在济南武库泉打水(张刚摄影)

  除了“卖水的”,在当年济南的老街巷里,“卖脆萝卜儿的”和“卖酱油螺丝的”也是一景儿。“那脆萝卜儿都切开了,露着红心儿,让人看了就想咬一口;那‘卖螺丝的’吆喝起来很好听。”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铺着青石板的济南老街巷(张刚摄影)

  最让单应桂怀念的,是少时与小伙伴儿一起上学、放学的情景。“那时我们女生都穿着蓝大褂、白色长筒袜、黑布鞋,留着齐耳短发。所谓‘大褂’其实就是旗袍,只不过大人穿上叫旗袍,我们穿着就叫‘小大褂’。”每天放学后,在铺着石板路的小巷里,单应桂与这群穿着蓝大褂、斜背着书包的同学蹦蹦跳跳结伴而行。中途路过单应桂家,同学们目送单应桂走进院门后,都要招手跟她说再见。“你知道那时候我们都怎么道别吗?得先唱一首歌。”说着单应桂就哼起了记忆中的那首歌:“我们明天见,终宵睡安然……再见!再见!再见!”伴随着单应桂的歌声,时光好似回溯到了七八十年前……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济南老城风貌(图片由济南影像馆提供)

  二十多年前,单应桂重回独门巷,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她不由得生出一股“悲情的乡愁”,写下一首《寂寞独门巷》,缅怀过往岁月。“常忆十三少年时,独门巷里岁月寂。门前古老石板路,水车轧过漉漉湿。老翁挎篮沿巷卖,蹒跚移步声声嘶。苍声渐远悠悠去,唯留空巷无人迹……”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芙蓉街上的一处老宅门(张刚摄影)

  单应桂告诉记者,诗里提到的“门前古老石板路,水车轧过漉漉湿”,是济南当年真实的生活情景。“我印象最深的是剪子巷,巷子里有卖剪子的、卖刀的和卖炊具的。巷子里有个大泉池,很多人去挑水喝或者去卖。这条巷子也是石板路,石板已经磨得很光滑了。每次路过那里,一踩到石板上,泉水就从石板缝儿里冒出来,把鞋子浸湿。所以一到夏天,我干脆把鞋袜脱下来,光着脚踩在石板上浸着泉水走过。”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取饮泉水已成为济南市民的生活习惯(张刚摄影)

  一生最爱是易安

  在单应桂看来,这种“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的风土人情,全国没有一个城市能跟济南比。“当你乘船游览在大明湖上,无论是怀古,还是看今,都是一种极致的享受。”在《容园吟——单应桂诗集》中,单应桂这样描写济南的湖光山色:“画舟轻划水上行,黑虎、趵突、九女泉……五龙潭水衔钓竿,渔翁疑在图画间……问寻秦琼故里处,瞬间画舟过龙潭。”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大明湖雪景(图片由济南影像馆提供)

  除了自然风光,济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让单应桂感到骄傲和自豪。在一首《闻韶饮酒》中,她写道:“重阳畅游明湖上,怀古易安辛稼轩。”在历下亭,有一幅用阴刻、线刻之法创作的辛弃疾画像,画稿即出自单应桂之手。至于李清照,单应桂已记不清这一生为她画过多少个版本了。在济南众多的名士中,单应桂最崇拜的就是李清照。同为女性,与李清照一样,单应桂也经历过一段流亡逃难的岁月。那是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年幼的单应桂跟随父母先后去往济宁、菏泽、安徽逃难,饱尝悲欢离合,历尽人间坎坷。不同的是,李清照的颠沛流离是在晚年,单应桂的逃难生涯是在童年;李清照最终没能回到济南,而单应桂得以在济南颐养天年。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作品丨《李清照小像》

  对这种比较,单应桂并不太敢接受,她认为自己无法跟李清照对比。但她希望济南能多出几个李清照、辛弃疾等这样的人物,“哪怕是接近于他们的也好,今后济南要是有这么一批有大成就的名人,那提升城市软实力就不在话下了。”单应桂认为,软实力是文化的上层建筑。“‘软实力’比‘硬实力’还厉害,这好比建一个博物馆,把‘馆’外面建好固然很重要,但把‘馆’里面的艺术品呈现好、保护好更重要。”单应桂建议,提升城市软实力,首先要提高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育好软实力的“因子”。

  “最放心不下的画种是年画”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在创作年画

  进入暮年,单应桂下力气最大的就是提高年画从业者的综合素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单应桂发现影响年画往高层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画、刻、印分家。“会画的不会刻,会刻的不会画,艺术最怕的就是断气儿,艺术不可以‘接力’。自己构思的画稿,再换另一个人来刻出来,他的刻刀底下出不来那种冲动,注入不了那种情感。要想使年画往高精尖发展,画家必须同时是个版画家,这样才能把画的韵味和刻刀的‘刀味’融合起来。”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1982年单应桂(第一排中间)带领学生去杨家埠考察年画

  为此,在单应桂的建议和推动下,2019年,山东艺术学院年画艺术研究中心成立,现在已成为全国年画培养基地。为了改善画、刻、印分家的状况,单应桂从潍坊请专门从事单刀刻版的工人技师为学生上课。为突出民间年画教学特点,单应桂又对与此相关的民间剪纸、汉画像砖画像石进行研究并融入教学中。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年画作品丨《老鼠娶亲》

  年画,几乎牵绊了单应桂的一生。她与年画结缘,要追溯到单应桂的幼年时期。她本是在济南城中长大的孩子,却因为战争而逃难到农村。八年的逃亡经历,她苦中觅乐,从年画这种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我对年画的喜爱是情不自禁的,小的时候看《老鼠娶亲》,在幼小的心灵上是永远忘不了的东西。”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年画作品丨《春牛图》

  而国画大师李可染的鼓励,更让单应桂坚定了把年画艺术传承发展下去的信心。1956年,单应桂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等先生。大学二年级时,单应桂创作了一幅年画《和平幸福》,童年对于年画的情愫流淌到了笔尖,跃然纸上。可她的内心却十分忐忑,“在高等学府里,画的都是阳春白雪的东西,我突然间换了个下里巴人,能不能被接受?”不料,这张年画得到了她的老师李可染的肯定:“这张年画很有味。”单应桂回忆:“他说这个是中国的,很好,你就画下去。”在那个时代,李可染的这种认可不仅是肯定了单应桂的个人作品,更明确了一种艺术理念。“现在我们都知道年画和民族文化传承联系在一起,但那个时候在单应桂心中尚不十分明确。对于民间艺术,是褒还是贬?是瞧得起还是瞧不起?李可染先生说明了这个东西不是下里巴人,它代表了中华民族。”老师的首肯,让单应桂确定了一生国画、年画并行的创作方向。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年画作品丨《和平幸福》

  果不其然,这幅《和平幸福》的年画获得了艺术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产生了世界影响。这幅年画被中国美协送到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被称为优美的社会主义造型艺术,在莫斯科展出。1958年3月号《美术》杂志在刊载此画的同时,发表了单应桂的创作体会。此画被收入薄松年先生编著的《中国年画史》。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年画作品丨《母子情》

  单应桂告诉记者,她晚年最放心不下的画种就是年画。“倒不是我多么拿自己当回事,而是跟我同龄的年画艺术家都一个个故去了,我晚年的时间就这么多了,如果我再不为年画的传承发展鼓与呼,就会给人生留下遗憾。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积淀,如果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毁掉就太可惜了。”

  淡妆浓抹总相宜

  单应桂说,年画就是自己的乡愁。“一个如此接地气、扎根于民间沃土的画种,无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难以使人忘怀,对每个人来说,它就是故乡的味道。”她认为,民间艺术是很多艺术家的“母亲”。“一些画家从年画这类民间画种里吸收了养分,成名后却自恃高雅,嫌弃这种民间艺术太土。”这让单应桂为民间艺术感到不平。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年画作品丨《湖上婚礼》

  实际上,民间艺术并非不能登大雅之堂,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师的画中,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滋养和韵味。单应桂非常喜欢年画中的那种大红大紫大绿,认为这种强烈明快的颜色光彩夺目。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作品丨《李清照画像》

  但单应桂一画中国画,就又进入到另一种境界,完全丢掉了对色彩的追求,她现在画画已经不怎么用颜色了。晚年的单应桂在国画创作中有一种很奇怪的变化,她感觉颜色总是破坏墨的美,颜色多了反而是一种累赘。80多岁时,单应桂又创作了系列水墨写意作品《太白诗意图》《易安秋吟图》《羲之爱鹅图》等,回望中国古典精神,借古开今,表达了其恬淡旷达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北京大学教授王曙光对单应桂的画作评价为:大巧若拙,大朴不雕,敦诚厚重,庄严沉穆,质实无华,大器豪放。“单应桂先生的画作,洋溢着一种朴拙守正的齐鲁气派,一种充实厚重的美学精神,一种大气磅礴的人格气象。先生从来不炫技,不浮躁,而是摒弃浮华,返璞归真,敦厚内敛,光而不耀。她笔下的人物,就像齐鲁大地一样庄严、质朴、厚重、敞亮。”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作品丨《易安秋吟图》

  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周伯通创造出了金庸武学体系中的绝顶功夫“左右互搏术”,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打架”。如今,单应桂也在不知不觉中练成了这种“左右互搏术”,一边是黑白用墨的国画,一边是“大红大紫大绿”的年画。只不过与周伯通的“左手与右手打架”不同,在单应桂这里,两种色彩风格迥异的画种,却“一点儿也不打架”。阳春白雪的国画与下里巴人的年画,在单应桂的创作体系中实现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和谐统一。

  “小火柴头上的那点微光”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晚年仍在坚持写生

  虽然已是90岁高龄,但单应桂说自己现在“干活不比上班的少”“没有白吃小米”。平常日子里,这位老人坐在摇椅上,摇到什么时代就去那个时代转悠一圈,摇到什么人就与那人交谈一番。单应桂创作的《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叶浅予》四位老师的肖像画,就是在这种情境下萌生创作冲动的。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创作的恩师叶浅予画像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在为恩师蒋兆和创作画像

  2017年,单应桂创作了十二生肖的木版年画。从2019年到现在,单应桂写了十几万字的国画、年画研究手稿。一直到去年,单应桂还在家中给学生上课,后来因为疫情的原因,这种教学才暂停。“我现在对自己就两个要求,一个是别‘傻’,脑子不能糊涂;再一个就是不要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不能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平常,单应桂还帮家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擦桌子、扫地、择菜……“炒菜我是炒不了了,因为那个炒锅的重量我胳膊已经端不住了。”

  单应桂为人处世也和她的画风一样淳朴、温厚,一向为老师所器重、朋辈所爱重、学生所敬重。她永远追求艺术的进步,又始终对生活保有极大的热情。她给家附近的几棵松树都起了名字。身居山水之间,画中皆是目之所及:一松、一石、一花、一草,都能勾起她想表达的欲望、想绘画的冲动。她画了几幅曼陀沙华、荷花的小品写意,还画了几幅人物画。“现在喜欢画小幅画,不画大幅画了,边画边咂摸笔墨里边的滋味。”这些小品寄托了她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感,从笔墨上来讲:比之以前更为放松、随意了,尤其是《晚景》五幅,更是做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89岁写生自画像

  单应桂一直坚持不卖画。前些年,单应桂向一家艺术馆捐赠了自己创作的几十幅作品,艺术馆给她200万元奖金。单应桂与子女商量后,2016年用这笔奖金注册成立了单应桂艺术基金会,用于奖励学习优秀的青年学子,开展中小学艺术推广普及的公益活动等。“钱不多,只能算是火柴头上的那点微光,但希望能给孩子们带去一点温暖。”单应桂说。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艺术基金会成立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单应桂的家中墙上没有一张她画的画。“不敢往墙上挂,挂上去就不断找毛病,就忍不住拿下来再修改,而且永远也改不到自己满意。”单应桂解释道。单应桂说,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很多大师矗立在前面,所以自己永远也不敢志得意满,即使是现在,自己也一直在坚持看书学习。“我虽然不强求衰年变法,但还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水平,这是我永远的追求。”(来源:爱济南 汤启卫 视频 王常胜)

画家简介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跟著名画家单应桂“重游”济南老城

单应桂,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祖籍山东高密。1949年参加工作,任新华书店编辑部(后为山东人民出版社)助理编辑。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诸先生。从事美术工作60多年,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现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省美协顾问、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山东女书画家协会顾问、山东女书画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年画艺委会委员等职。1988年和1995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三八”红旗手,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津贴。

[ 责任编辑:周龙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