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上周我们的主题艺术摄影展刚刚结束在其中的展出,极为荣幸的这应该也是在世界会客厅中举办的第一场艺术展览。其实去年市政协调研时,我便有幸一览参访,当时就很受触动,无论其地理位置、建筑装饰还是功能定位都可谓首屈一指。作为上海最新的文化地标,这不仅是上海、也将是中国从东方面向世界的一处重要基站。
在世界会客厅一号楼的大会见厅中,有一幅超大型的油画——日出东海,事实上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幅的布面油画。它的作者,是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范迪安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商英。初次看到这幅画作时,我大为震撼,一来,其尺幅巨大,会客厅的建筑又极为雄伟气势,二者结合,视觉上颇具冲击力。二来,这件作品的色调迷人,以蓝紫、粉橙的相交辉映描画东海之上、晨光初露乍现的场景,明亮感之外,更有充满期望的美感祈愿。
当时,我把在会客厅的这一幕拍下来传给范迪安,看到这些不同角度的记录,他也有些兴奋,并发来几张创作时的照片与我分享。要创作这样一幅体量极大的作品,要花费之心血是可想而知的。画布是定制的,创作也历时4个多月。尤其这件作品属于印象写意风格,这样的作品,观者远距离的欣赏,大气磅礴。而创作者创作时却贴近画布,无论从作品通幅的结构还是色调运用都很需要功夫把控。
有关于日出题材的油画创作很多,最知名的要数莫奈的日出印象。油画自西方而来,经过历年历代,在全球文化交汇的情境中,中国的油画艺术家不断将中国文化主题与思想观念融入其中,使之也成为了中国画家表达文化情怀的语言之一。范迪安的这幅日出东海,一方面汲取了西方艺术的营养,同时更意在展现他一贯对于“写意油画”的探索。写意,是中国艺术传统的重要特征。他认为,写意油画是当代中国油画的一种新的学术现象,也体现了中国油画家新的文化选择。
我不禁想起有一次看到范迪安在采访中的一段话,他说,“我们的民族经过了站起来、富起来,现在进入强起来,下一步,要更多的体现我们美起来。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在美术上要解决好两个课题,一是怎么样用我们的美术的创造能力来助力我们美丽中国的建设。另一方面,从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关系上来看,应该一方面能够欣赏别人的创造,用宽阔的胸怀,另一方面,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拿来和借鉴,而是要用自己的创造创新,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结合这段话,来看这件作品,以及展呈在这样一个“从这里,看世界”的世界会客厅,可谓再匹配不过。
我想,范迪安对于这个空间中、这件作品创作题材的确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作为一位拥有深厚中外美术史修养、在美术评论上颇有成就、在展览策划方面颇有经验的多方位专业人士,无论他是手执研究与评论的笔杆子,还是手握泼墨调色的画笔,或是从其以往策划的许多精彩展览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他对于“作品”与“现场”间关系的重视。
上周六,人民政协报刚刊载了范迪安的一篇最新文章《丹青描绘新时代》,他从“以主题创作致敬百年党史,描绘时代史诗;以大美术服务社会发展,助力美好生活;以美术评论推进创作,以新媒体方式赋能美术传播;以守正创新为引领,培育美术新人”四个方面,阐述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磅礴的作品背后,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是历史伟业的难忘记忆,也是文艺工作者们与时代同步伐的生动成果。范迪安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从油画专业的学习、到艺术史的深入钻研,从专业授教到如今以更宏观的角度与职责来推动中国艺术的当代发展,无论是哪一个角度,他都秉持着传达中国艺术文化之美的初心。在艺术评论、理论研究方面,他硕果累累,在每次创作中,他全力以赴、酝酿精彩。他用图像与文字将“中国美术的视角宽阔地驻落在社会发展变革和进步的各个方面,为崭新的时代与火热的生活造像存形,也留下了历史与现实的印迹。”(陈海波)
(来源:瓷海新波)
艺术家简介
范迪安,1955年9月生于福建,1973年参加工作,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