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0-16 14:27:16
  对于当代中国画学习而言,南海岩的艺术实践就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转向,终于形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国画创作领域的难忘记忆。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甘甜在心窝

绘画作为人类精神劳动的一种,其发生基于特定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决定着艺术的创造过程以及表现样式。中国社会正在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速度快速前进。当下,我们的社会生产高度发达,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产自然地得以提升。绘画作为精神劳动的一个门类,明确地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同向发展规律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艺术创作经历前所未有的激荡。面对物质生活的空前丰富,对高品质精神产品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画家应该何种形态的作品呼应当下社会民众的审美诉求,这成为一个时代命题摆在每一位画家面前。信息技术条件下,世界文明成果成为人类的共享资源,文化交流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民族文化,因与世界的交流而变得更具活力。中国画作为传统艺术的重要门类,发生、发展、成熟都由特定社会生产条件决定。传统中国画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条件下发生的。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精神意趣都与传统农业社会生产保持了高度一致。在中国画创作领域,如何面对东、西方文化资源成为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摆在每一个有意出新的画家面前。毫无疑问,南海岩的艺术实践是当下中国画创作领域的特列。他的作品采用毛笔、宣纸、水性颜料完成,却有着古典写实油画的表现效果。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自然地引发对于“中国画教学中的基础课程”“艺术家职业履程的嬗变”“创作实践中的技法”等现实问题的思考。依此而论,画家南海岩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案例。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瑞彩祥云

一、无论是专业访谈,还是与人闲散聊天,每每谈及自己艺术面貌形成的典型瞬间,南海岩都会在爽朗的笑声中谈起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的一幕:题为《阳光璀璨》的中国画作品被展览组织者归在油画类,和聂殴、杨飞云等油画家的作品并列展出。幸运的是,南海岩这件作品还获得当年这届全国美展的铜奖。这件事情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美术界留给后人的一个经典轶闻,生动地说明了南海岩的中国画创作具有油画的全部特征。距离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时间已经证明了南海岩这种油画化的中国画的意义与价值。南海岩中国画作品中的这一独特面貌是怎样形成的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南海岩的童年谈起。

1962年出生的南海岩童年是在德州平原乡间度过的,同村住有一位名叫李俊修的画家,南海岩的美术启蒙与他有着直接关系。从李俊修处,南海岩接触到简单的画册、小人书,看到《河北画刊》《江苏画刊》《连环画报》等画册。以此发展,后来还看到了施大畏所作《登攀》等。可以说,连环画对南海岩艺术启蒙发生了重要影响。连环画中的情节性、文学性等基本特征作为艺术的种子,深深埋入他幼年的心里,并渐渐生长为作品的风格特点,一直贯穿在作为职业画家的全部历程。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惠风

之后,少年南海岩又受到美术老师刘以慰、王永康、杨能君等人的辅导。这几位老师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知名专业院校。那个时期,“苏派”教学模式与内容是主流。我们由此可以推知这几位老师的绘画风格,也可以想象他们传授给少年南海岩的专业知识构成。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推知南海岩早期所经历的专业训练内容。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奶酒醉飘香

南海岩的大学时代是在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完成的。应考该校,他连考四年,终于在1980年如愿以偿。因为是师范学校,并不以某一个专业为主,而是多画种均有涉猎,形成杂而泛的学习特点。这类师范类专科学校,入学时的专业加试,主要测试素描、色彩、速写三个科目。现在看来,这个反复应考的过程,客观上又是一个促使当年的南海岩反复锤炼素描、色彩、速写的过程。再回看南海岩当下的创作,严谨的造型、光感的色彩、生动的情节恰恰是其艺术的主要特点,这些特征又是传统中国画所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早期全因素造型训练过程,就不可能产生现在的南海岩。通过南海岩的艺术实践,我们可以知道作为艺术创作基础的“传统”本应是极为丰富的,而非僵化不变的。丰富的传统内容是艺术创作出新的必要前提。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数声樵唱出林间

传统,既可能成就一个画家,也可能吞噬一个画家。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理解艺术上进入成熟期的南海岩时常谈及齐白石的两个成功弟子,一是李苦禅,一是李可染。齐白石一生收徒无数,弟子中能自立面貌为后世所知者,仅此二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这两位李姓弟子均在齐白石成熟套路之外另辟蹊径,所以才得以自立门户。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慈爱暖人间

对于当代中国画学习而言,南海岩的艺术实践就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转向,终于形成为这个时代的中国画创作领域的难忘记忆。近些年来,南海岩时常接受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授课邀约,其艺术实践经验正日渐为主流教育系统所接纳,成为新的传统。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吉祥的光芒

二、依据发表记录,对艺术家的创作履历进行基础梳理之后,可以清晰地发现“北京画院进修”“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奖”“新千年”是南海岩的创作履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在上世纪80、90年代,乡土民俗是影视、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的流行题材。《高原牧歌》《三个彝族少女》《行进中的藏族少年》等作品产生于1994年,也就是南海岩在北京画院进修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从这些作品来看,当时的南海岩并未脱离流行文化的影响。客观而论,这种乡土民俗风的根本趣味在于猎奇,很少有艺术家能够将这一题材从人文精神层面进行发掘,更谈不上有深度的表现。这就是为什么乡土风格的流行样式风潮之后,并未有太多痕迹留存的根本原因。需要说一下,那时的美术界流行“怀斯风”。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朝阳散彩

正因如此,南海岩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尽管也是以藏族人物为表现题材,但是,这些藏族人物并不具有藏族形象的“唯一性”特征。此时南海岩所作藏族人物题材作品,只是在传统水墨人物画形象之外加了藏族的服饰,尚不能算是真实的藏族!在这一时期的画作中,传统中国画概念下的笔墨、材质、技法等因素像一个不可逾越的藩篱,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盘桓在画家的头脑深处,左右着画家的思维,影响着画家面对纸面时的吐纳呼吸。如果照着这个路子,在传统笔墨程式的范围里留恋往返,就不会有现在的南海岩!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慈晖

好在,1996、1998年间,在王明明先生的帮助下南海岩获得前往甘南体验生活的机会,回到北京后完成了《哺育的藏女》《祈祷的藏族老者》《回望的藏族妇女》《帮孩子整理衣服的藏族妇女》等一系列作品。同为藏族题材人物,但是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不同。首先,画家开始逐渐削弱笔、墨的因素,大胆提升了色彩在画面的表现作用;其二,人物的姿态不再是概念化的组合,而是追求尽可能真实的现场感,这种趋势发展到后来就是更加趋向摄影作品化、电影分镜头化;其三,人物形象的细节塑造变得具体、深刻;其四,人物形象不再平面化,而是表现出强烈的体积感,这种风格趋向的本源应该是早年应试德州师专阶段练就的“苏派”素描能力;其五,画面上开始有意识地展现一种光感,这是以往中国画讳莫如深的因素,而正是这一点,在后来真正成就了南海岩。所有这些,都为《阳光璀璨》的诞生做了必要的技术准备。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大爱无言

现在看《阳光璀璨》这件给南海岩带来巨大荣誉的作品,较之后来成熟期的作品,还是有些许不足的。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仍然与传统笔墨技法保持了意犹未尽的牵连,还没有完全脱离中国画借以续命的墨线的羁绊。从画面效果看,这些墨线在画面上显得十分突兀,很难与周围的墨色融合。因为墨线的存在,使得色彩的发挥空间就会受到挤压,无法在更广阔的空间施展画家内心本然的绘画意愿。但是,即便这样一件现在看来存有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的作品,仍然能够获得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的铜奖,这说明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创新的渴望。南海岩是幸运的!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欢乐家园

南海岩在《阳光璀璨》之后的人生际遇,已经为大家所熟知。画家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世俗的社会认可,更是艺术之路上自由奔跑的生命状态。

三、在为完成本次专题研究搜集素材的过程中,笔者看到一份南海岩围绕《吉祥颂》一画展开技术性分析的文案,题目为《我怎么创作吉祥颂》。《吉祥颂》是南海岩在创作成熟期的一件代表作,作者又对这件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析。对艺术家个案研究而言,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吉祥颂》完成效果感人之处还不单单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是服装、饰品、道具、背景、环境等因素共同构成的整体气氛。在这件作品中,人物服装分为丝绸、毛皮、丝麻、提花刺绣等质感;饰品由金属、玉石、蜜蜡等材质;环境道具包括木质的橱柜、框架,羊皮着色的经桶,还有高反光的玻璃镜面。这些内容的描绘远远超出传统中国画的经验范围。画家明确地告诉读者,他在完成这类作品的时候,参照的是米开朗基罗、伦勃朗、雷诺阿、列宾、费欣等西方美术史上的油画家。由此而言,南海岩的画仅仅是使用了软质的毛笔和宣纸,除此之外与中国画相关的方面就不多了。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淳风

传统中国画力量如此强大的当下,能够纯粹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并不是每一个画家都能做到的。南海岩的自信是有底气的。因为,他把自己心中的画面效果充分地实现了出来。比如,画面左上角那面玻璃的反光质感,有多少中国画家时常看到而又从未加以表现。就算有些画家看到了,也有表现的欲望,可是未必具备用传统工具和材料进行表现的技术能力。南海岩看到了,不仅有表现的诉求,而且还具备表现的技术能力。同样,在皮毛帽子、蜜蜡珠宝、高起织绣等服饰的表现上,南海岩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即使较之于西方传统油画大家也不为逊色。所以,笔者认为,南海岩艺术实践的意义,不是画出了与传统中国画不同的新形态,而是他在作品实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

在《我怎么创作吉祥颂》一文中,画家详细展示了这件作品从草图起步,到打格放大,再到正稿制作,反复皴染,直至作品完成的全过程。放大格、黑白推敲、色彩小稿等制作技术性,恰是传统油画的基本绘制过程。设色阶段,南海岩的作品是需要反复着色的,这与传统中国写意画讲究淡雅的设色标准相去甚远,而与中国画中的工笔重彩的制作技法类似。但是,南海岩的画面上的效果却是与传统工笔重彩不同,而与古典油画极为接近。即便是使用墨色,在南海岩的画面上也远不是传统中国画美学挂在嘴边的“墨分五色”,而是充满力量的黑色,有些需要着力刻画的位置,南海岩几乎在用黑色墨膏进行浮雕式的堆砌。这一点,在展出现场看到原作的时候令人印象深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南海岩对颜料、画笔等工具材料没有任何的画种界限,只要是效果的需要,皆可拿来所用。这就是画家所谓的“无招胜有招”。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春融只待乾坤醉

笔者以为,制作技法的独特,还不是南海岩艺术实践的根本意义。南海岩作为一个艺术现象,其对于当代中国美术的价值在于,证明了非传统形态中国画存在是完全成立的。这就是南海岩艺术实践的价值所在。

回到本文的命题,作为一份艺术家个案研究项目,通过对南海岩艺术实践多向度的梳理,一条线索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在精神表现的层面,无所谓东、西;那些以物质材料作为艺术门类划分标准的行径,在社会生产高度发达的当下无异于刻舟求剑。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爱的归宿

因此,无论技法表现还是艺术精神,南海岩的趋向都应是着意于东、西之间。画家秉持真诚、执着的初心,大胆抛弃一切教条的羁绊,勇敢地踏上自由表达的彼岸!王伯勋,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

家简介

意在东西之间——探究著名画家南海岩绘画创作实践

南海岩,1962年生于山东省平原县。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其传略及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二十一世纪中国绘画精华录》等大型画集。作品《阳光璀璨》于1999年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净土》于2003年获得第二节中国画大展铜奖,《金谷》于2004年获原文化部(现文旅部)全国画院双年展优秀作品最佳作品奖。《虔诚》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南海岩画集》、《当代美术家精品集·南海岩》、《南海岩重彩人物画集》、《名家名画·南海·岩彩墨人物》、《百年中国画展名家精品·南海岩专辑》等十余部作品专集。

[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