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至10月7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大道不孤——2022年度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明德楼三楼颂厅开展。本次展览作为中国国家画院“大道不孤”系列展2022年的收官展,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近年来创作的168件作品,包括了“天地人和”“覆天载地 四方八极 六合九州 大道不孤 天下大同”“观山海”“永远的敦煌”系列和抗疫、黄河文化等主题性创作以及部分国内外写生作品。此次展览也是卢禹舜以近十年的创作成果向党的二十大的一次献礼。
展览期间,众多理论家、画家来到现场观展、交流,再次感受了卢禹舜作品带给他们的“新”鲜感。
展览众家谈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卢禹舜是一位艺术修养和艺术功力很全面的艺术家,作为一位资深艺术家,卢禹舜在调入中国国家画院之前就有很多艺术创作,为全国所熟知。到中国国家画院之后,他又吸收了北京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优长,创作上有了更大的进展,这次展览反映了他近十年艺术创作的成果,可以说是非常辉煌的。此外,卢禹舜多年来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领导,为促进画院建设以及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组织策划了多项重大活动,做了很多贡献。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崛起的、有代表性的画家,以及后来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卢禹舜的艺术面貌早已给我们留下强烈印象。他最早有两种画:一种是“神游八荒”,非常静穆、神秘,具有精神性的也有现代感的大山大水;再一种就是“唐人诗意”,有树、有人,充满诗情画意。
这次展览反映了卢禹舜进入新时代之后创作上的飞跃。卢禹舜一贯是继承发扬中国山水画已经失传的传统,即讲精神性,他不是画某山某水,是画整个宇宙的生成。从此次作品内容看,他的作品不仅是山水画,里面还有人物、花鸟,还有宇宙、世界、自然,还有神话、历史,所以他的心中是非常开阔的。他将天、地、人完美融合在一个画面之内,推动着百花齐放,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作品形式看,卢禹舜是把水墨的因素跟众多色的因素做了比以前更多的融合,他将中国水墨的含蓄、丰富、氤氲感,跟众多的灿烂、辉煌融合在一起,既有历史的、又有当代的,既是民间的、又是文人的,这反映了他的用功、用心,以及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建造个人艺术风格的能力。
卢禹舜 天地人和 百家和鸣 219cm×145cm 2022年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卢禹舜作品早在1987年亮相中国美术馆就引起了社会关注。引起人们注意的是什么呢?是他对于艺术形式的探索以及艺术观念的转变。卢禹舜的青绿山水从原始的洪蒙太荒、静观八荒、阴阳大化等人类的起源探讨与山水之间的关系,如今已经演化到和儒家思想、政治体系的结合,以及和时代的结合。从他的作品演变可以看到山水画发展的几大阶段。
中国古代山水画属于什么观念?仙山楼阁观念,因此有了理想化的山水画。到后来山水又和文学诗词、文人发生了联系,成为文人的精神家园。新中国成立以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发生了演化,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这时山水画是直接表达时代的最强音,表现的是生产建设性的山水、革命胜利性的山水、毛泽东诗词的山水。到了新时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影响下,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关系的现代演化、现代标志,大家都有共同的世界观,需要找到一个谐和的生存环境,需要与自然和谐。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写生山水仍然存在,社会的变革仍然可以通过山水画表现出来。但是写生和浪漫之间的联系已经发生了演化,当我看到卢禹舜的写生,我以为他的写生不仅是写生,是写生兼写意,是笔墨和色彩发生的演化,也是意象符号的演化。
卢禹舜的山水符号从洪蒙太荒开始向人的符号演化,正如此次他的主题作品《天地人和》。让我想起辛弃疾的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看青山是美的,青山看我也是美的。卢禹舜把现实和浪漫结合起来,走一条道路,产生新的艺术语言是可行的,是值得鼓励的、值得研究的。
姜宝林(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卢禹舜是我的老朋友,我们非常了解、非常熟悉,彼此的艺术理念也相同,都是追求既要有笔墨、又要有个性,都是要把中国画从古老推向现代的人,所以我们是携手共行的画友。
卢禹舜作品分两个部分:巨幅创作和小幅写生。我们看他的写生就能看出他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规律的把控,他在处理每一幅写生画时所采取的是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色调。虽然是对景写生,但是他已经飞跃到创作,画面都饱含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及其对景的体悟,所以他的每一幅写生都非常精彩。我觉得他是在继李可染先生后,在中国山水画写生上开辟崭新道路的人。他画的不是素描关系,也不是山水空间,他在平面里将笔墨运用得非常成熟、细致、精到,所以他的写生画是山水写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新样式。我非常喜欢,因为他既有观察生活又有敏锐思考的能力,他的艺术样式既是平面的,又是装饰的,他以饱满的构图给我们焕然一新的感觉。在当代大家都在探索中国画如何走向现代、如何走向世界的大潮流中,卢禹舜无疑是很出色的、有成就的。
卢禹舜 覆天载地 四方八极 六合九州 大道不孤 天下大同系列之七 136cm×69cm 2021年
王仲(《美术》杂志原主编):我的脑子里一想起卢禹舜就想到“禹舜山水”,一想到“禹舜山水”就想到“八荒系列”,我想这个印象应该还是很准确的,因为卢禹舜的基本特征就在这儿。卢禹舜的美学理想、卢禹舜的艺术追求、卢禹舜的三观全在“八荒”里集中体现了。当然后来有多方面的创作,但我认为还是“八荒”的一种延伸、一种拓展。25岁成名,卢禹舜山水基本面貌很早就形成了。我也在想一个问题,画家如果形成自己的面貌,多变好还是不变好,我还是倾向于一个画家的特征,一辈子基本特征还是要保留。
卢禹舜这次展览几个系列,我觉得还是“八荒”的延伸,而且更加丰富了。从他的山水内容来看跨度很大,一方面是超凡入圣的崇高感、神秘感,再到另一边更加地生活化、更加有亲切感,这两边跨度比较大。他将哲思的东西、抒情的东西和生活化的东西穿插在一起,所以卢禹舜是一个跨度很大的山水画家。我注意到这次展览打头的作品《天地人和》,更显出卢禹舜是一个有社会担当、有历史担当的山水画家,这在画家中是少见的。禹舜是很自觉地从他的三观出发,要求自己的山水有更多人文的、社会的内容。他还提到如何进一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山水画里,这是完全主动的一种内心对自身的要求。山水所体现的这个大道里本身就包含有人,这个道并不是空的道。自然、社会、人,都在“道”里面,所以卢禹舜强调的道,自然就包括了个体的人和集体的人民。过去文人画家更多谈自己,而卢禹舜讲中国画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并不是因为卢禹舜作为院长要讲,而他是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所要思考的问题,是很可贵的。总而言之,卢禹舜这次展览是非常丰富的,给中国画笔墨开拓了一个广泛发展的空间。
郑百重(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卢禹舜作品带给我的整体感受就是气势连贯,确实叫“八荒通神”。具体来说我的感受有两点:一是作品整体的装饰性、设计性,所有的作品都有设计,而且设计特别整体、很有气概。二是画面传达了浪漫主义的情怀,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画出这类作品的人应该是这种具有梦幻气派的,是留着辫子、胡子的样子,但卢禹舜为人非常的谦逊、敦厚,他是一个很沉静的、具有文人的气质的人,他让人从心里佩服。
吴悦石(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卢禹舜的画展我看过多次了,此次展览同样震撼。他将天、地、人,把人和自然,把自身和传统,结合把握得非常好,而且他的功底非常深厚。多年来,他无论在工作当中,还是创作的过程中都把握着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如何把传统文化放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这一点在卢禹舜的创作中反映得非常深刻。
卢禹舜 覆天载地 四方八极 六合九州 大道不孤 天下大同系列 270cm×136cm 2022年
龙瑞(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看了卢禹舜这批作品很受感动,作为画院院长,有繁忙的行政工作,卢禹舜能够拿出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品,令人吃惊。卢禹舜特别有才气,他的画最主要的特点是有自身的艺术语言,这在中国山水画界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不多见的。无论大画还是小画,他都能把其自身语言架构得非常丰满,表现出的作品既有中国画独特的气息和味道,又富有境界和神秘感,我想这和他的先天气质以及后天的努力都有很大的关系,真正做到了“致广大 尽精微”。卢禹舜的画值得好好来看,好好来总结,将他的艺术语言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卢禹舜的作品我很多年以前就比较熟悉,给我最深的一点体会,就是当代中国画创作应该向哲学的深度与世界的广度拓展。我认为这也是当代中国画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当代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影响比较微弱,可能和我们的创作理念相对保守有关。而卢禹舜的作品在创作理念的哲学深度与世界广度方面提供了一个示范。
以前我给卢禹舜写过一篇评论,题目是《老庄哲学与禹舜山水》,我觉得这个题目跟他的作品比较贴切。卢禹舜的作品,尤其是“静观八荒”系列,包括他这次展览的大部分作品也属于这一系列,可以说是对老庄哲学的现代阐释,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图式。卢禹舜创造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图式,并不是对抽象的哲学观念的简单图解,而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艺术表现。在构图上,他主要采用超时空、超现实的构图,追求画面整体结构大面积的对称、均衡,营造广大、精微、幽深、虚静、浑穆、平和的境界。在造型上,他不是简单地因袭程式化的阴阳符号,而是把抽象的哲学观念加以具象化、自然化、人性化的艺术表现,运用山水、花鸟,包括人体意象来组成象征性的图像。他的巨幅山水作品在山水之间隐隐约约显现出人体的轮廓,小品山水在花树丛中也往往穿插着横陈的人体,隐喻着人与自然和谐的哲理。在笔墨上,他主要采用兼工带写的笔墨,大量是工笔线描,又有水墨晕染。在色彩上,他重视以墨为主的象征性色彩。“道”是“大象无形”,但无形却有色,“道”的本色是“玄”(深黑色)。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能出自古人对宇宙太空万古长夜的想象。卢禹舜在《八荒通神——山水精神研究》中说:“黑白、水墨成为了自然物象最朴素的色彩语言”,“以黑白、水墨为主导的笔墨语言,是一种象征性强、意象程度高、含蓄、微妙的表现方法”。卢禹舜的宇宙生命图式一直以墨色为主,水墨氤氲的黑色基调突出了画面深邃玄奥的象征意味。他早期和今天的很多作品兼有黑红两色,有些作品是水墨加青绿,水墨占了很大比重,不是纯粹的青绿山水。还有些作品突破了老庄哲学“五色令人目盲”的禁忌,大胆采用了五光十色来表现宇宙生命的繁盛绚烂。对老庄哲学深度的追求,是卢禹舜一系列作品的特色。那些兼工带写的笔墨细节,构成了非常宏大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尽精微,致广大”。这一点我觉得特别难能可贵。
所以,我希望当代中国画创作向哲学的深度与世界的广度拓展,创造更多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中国画新作。
汤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研究员):卢禹舜是当代中国画的学术带头人,他的艺术我一贯非常关注。笔墨当随时代,卢禹舜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突出,他的作品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都有发展。传统绘画在现在面临一个命题,要么复古,要么向西方看齐,卢禹舜恰恰兼顾了这两点。他吸收中国传统,将中国传统气韵与西方的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具有现代感,十分难能可贵。此外,他所描述的山河对其他艺术家具有一定的的借鉴意义。我们当代中国山水画沿着黄宾虹、李可染这一路走来,到卢禹舜这又为之一变,呈现出了新面貌,具有时代意义,是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新的突破,值得肯定和赞扬。
卢禹舜 覆天载地 四方八极 六合九州 大道不孤 天下大同系列 273cm×136cm 2022年
赵建成(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卢禹舜的作品文化含量是极高的,他侧重于在自然里面寄托一种情感、一种境界。禹舜创作时在自然的层面里注入了人文价值,具有比一般作品更为深邃的人文的思想。他的笔墨、色彩、造型、空间结构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袭了我们的传统,又呈现了时代之光,这很不容易的。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卢禹舜的山水画应该是一个时代的了不起的创造。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第一次全面地看卢禹舜的画,总的印象是真的很好。他风格独异。什么叫画家?我给画家的定义是个人风格成熟,没有风格或风格不成熟都不叫画家。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个人特色是好的绘画作品必须具有的三个特色,卢禹舜这三条基本上都具备了,他的特色正如他自己讲的“ ”,他做到了。
第一,他总是奇思妙想。奇思妙想是所有成功人士的一个基本条件,没有奇思妙想,老是和常人想象的一样肯定不行,尤其是文学艺术创作。但卢禹舜的作品总是让我们好奇他怎么想起这样画的呢?他画出来的东西,现实当中没有,写生也没有这样的景象,是遵循美的原则的。六朝时期的理论家、画家王微曾经讲过“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这个理论过了1500多年了,如今我们在卢禹舜的画当中又见到了,非常不容易。第二,卢禹舜使用的色彩亮艳而不俗,这也不容易。画黑乎乎一片,或者画得五颜六色都不行,但他的色彩非常亮,也很鲜,但是不俗气。第三,卢禹舜用笔踏实而不空疏。大片的笔墨一扫而过,往往就是空疏,元代的文人画家,不论是倪云林也好、王蒙也好、黄公望也好,都是用细细的线条、淡淡的水墨,一笔一笔画出来的,没有大片的水墨,也没有粗壮的笔。正如龚贤讲的“宋人画繁,无一笔不简。元人画简,无一笔不繁”。中国画好学,开始画很容易,到了高处更难理解。有一个国际上非常有名的美术史家、鉴定家,他给我讲林散之的字写得太差了,远远不如陆俨少。我听了暗暗发笑,陆俨少的字当然不错,但是陆俨少的字比林散之的字差得太多了。陆俨少字的外形像,学六朝钟繇的,但内在的变化一点都没有。所以说陆俨少的用笔你看上去比较好,但是不耐看,用笔没有变化。林散之的字有线条而无结构,他的结构很简单,而不是绝对没有结构,内在的变化很丰富,他练了70年就练内在的变化,这一点很不容易。卢禹舜的线条都很细,精力集中,有力量,可以看出卢禹舜对传统有一定的理解。
李庚(李可染画院院长):卢禹舜这次作品以大作为主,又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小幅写生作品,他的写生功力及那种把控水墨的能力,使我们看到新水墨画的清新。特别是他的色彩和水墨的融合,给我们一种震撼的感觉。多次观看了他的展览,我认为他所创作的语境在每次展览中都有提高,值得我们研究。
卢禹舜 桃源行诗意图 370cm×124cm 2021年
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卢禹舜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学术领头人,近些年来在围绕国家重大事件组织了一系列主题性的创作和展览,也培养了很多新人。而且多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创作,此次展出的作品是他近十年来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很有意思。无论从画面的气息、格局和画面的直观效果来说,比他早年绘画风格又更多了一层丰富的内涵。卢禹舜的作品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首先,他有个人鲜明的绘画图式,他的作品都有一个“T”字形的,说山泉也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一种感应也可以,或者说是人与天地互相之间的一种关系的连接等等。这形成了他个人的绘画风格和图式,而且是一以贯之的。这么多年来,卢禹舜的作品在绘画风格图示统一的前提下,力求丰富画面内在的表现。作为一个小写意画家,我们看不到他画面中浮躁的炫技式的表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稳、内敛,甚至是精雕细琢的表达。这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个人风貌,也使其作品具有了很高的学术价值。如何表达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的作品中,似抽象非抽象,既写实又不完全写实,传达出的这种时代精神力量值得我们书画界乃至整个文化界去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认识。
苗再新(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卢禹舜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代表性人物。本次展览推出的一批新作,不仅集中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追求,而且在精神内涵上更加深䆳,在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他的作品不是对山川物象的一般再现,而是对大千世界的畅想与神游,并以独有的视角加以思考与解读,在神秘、奇幻而宏大的图象中蕴含着对浩瀚时空的敬畏与哲思。他代表性的图式与色彩,完全打破了传统山水画程式化的束缚,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时代气息。他的写生作品,在中国水墨中巧妙地融合了水彩画的技法,景物表现精准,线条、色彩丰富而和谐,艺术感觉绝佳。卢禹舜多年来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由些结出的创作硕实,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也是对同道们守正创新、开拓前行的有益启迪,更是对中国画在新时代发展的卓越贡献。
卢禹舜 观山海经系列 355cm×96cm 2020年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时值金秋丰收季节,卢禹舜以大型的个展让我们看到他勤耕不辍、精业笃行的丰厚成果,展览中的大批新作尤其让我们看到他在早已创立的视觉图式上又朝向深化的探索,看到他在“天地人和”这个主题上升华的意境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卢禹舜早年在画坛崭露头角的作品就体现了他继承传统中国画精神要义而致力于创新当代中国画视觉图式的理想,他的创作动机来自对东北地区大自然广袤景观的感受,但重在表达自己对于天地宇宙和万物生命源起的精神求索,作品总是既有理性的结构秩序,又有感性的写意笔墨,表现出恢宏的气象与格局,也建构成他独特的视觉图式。长期以来,他始终保持精神意念的高度集中,在开垦出的艺术家园里不断精进,语言抒发之情更加抱元守一、凝养聚气,心灵神思之翼更加上下纵横、跨越时空,达到了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新高度。可以说,他的艺术从表达“洪荒八极”的景象进一步上升为彰显“天地人和”的意境,是他从艺术高原向艺术高峰迈进的体现。
具体来说,卢禹舜新作中的结构更加丰富了,在早期形成的中心式构图上发展为多层次、多维度的构成,将直观的自然景象转化为叠印的心灵图像,高山流水与宇宙星辰相接,氤氲气息与万物生机并茂,构成了天、地、人无碍交融、浑然共生的情境。在笔墨语言上,他的新作也显示出在“广大”与“精微”两方面的拓展,既在巨大尺幅的空间中运用单纯的墨与色,又通过细腻书写的笔线描绘出天地宇宙的肌理脉络,使作品具有远观其势、近察其质的精湛水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度。卢禹舜始终怀抱坚定的文化理想,将这种理想落实在中国国家画院事业发展上,特别是创作科研的管理组织上,也体现在他锲而不舍的艺术创造上。感怀新时代的历史巨变和社会蓬勃发展,他笔下的艺术气象与新时代的时代气象同频共振,是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蓬勃生机相契合、相匹配的艺术表达。他所持守的艺术主题,联系着中华文明天地人和的传统生态智慧,也是诗意栖居的理想追求与当代绿色发展实践的视觉表达。庄子曾云:“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卢禹舜先生的艺术正是传达出时代精神气象、彰显出中国审美旨趣的崭新成果。
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卢禹舜展览的气势非常宏大、内容非常丰富、艺术信息量很大,看了以后很受启发,值得我们学习地方很多。首先,他有对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传承,功底深厚。其次,他在继承传统基础之上着力体现着中国绘画的时代精神。再次,他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面貌,他的画以传统的青绿山水为基础,形成浓墨重彩的表达。同时他深入细致地多层次刻画,让我们在他的作品里可以长时间驻足。此外,他的书法水平很高,每一幅作品都有大量的小楷,不厌其烦地做着各种注释,让文字和绘画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他的绘画尺幅能大能小,其中巨大的尺幅给我们很强的震撼力,在构图上采用相对对称的几何结构来构图,打破了过去我们传统国画大量留白的传统格局,非常值得肯定。
(横屏欣赏)
卢禹舜 乾坤朗朗 宇宙无疆 178cm×32cm 2021年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参观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大道不孤”山水画展览,我有三点体会。第一,卢禹舜对山水画的哲学溯源,用山水画来探索一种道家的哲学思想。纵观卢禹舜近年展览的主题,“八荒通神”“大道不孤”“天地人和”等,这些词都是非常哲学化的,是老庄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从卢禹舜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他是用现代眼光观看自然、观看世界,把一个当代人、当代艺术家对道的理解,一种当代的世界观和宇宙感表达出来了,创造出一种表现道的新的视觉图式,他的作品的根本意义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山水画想要创新还是要回到我们的哲学根源上来,表达我们今天对自然的感觉、对道的体悟。这方面卢禹舜作出新的贡献,他表达出了一种新的对道的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现实中卢禹舜要处理画院管理等行政事务和培养博士生等工作,他是一个现实的人,创作山水画的时候又进入另外的一种境界,就像庄子说的虚静、心斋的一种道家境界,这样他才能画出出色的画来。一个现实世界,一个艺术世界,两者自如转换,卢禹舜做到了,这很了不得。第二,卢禹舜创造出了山水画的新气象,让山水画回归正轨。他的作品是宁静的,是混沌的,又是神秘的,表达出了天地之象、宇宙之美。他创作的山水画意象,我觉得有很大的匡正时弊作用。卢禹舜的创作没有搞狂怪粗野、蓬头垢面的东西,他是认真地进行绘画创作的,并且以一个北方人的身份把南方的灵气也画出来。他的作品既有挥洒自如的特点,又有灵动文雅的品质,充满现代诗意和学者文气。第三,卢禹舜创造了山水画新的图式,现在画山水画的画家很多,你要画出你的面貌,让别人一看是你的作品。卢禹舜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风格、属于自己的形式语言。他的作品有笔有墨、有色有景,而且也特别重视色彩,他把色和墨结合起来,营造出了一种神秘的氛围,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洪荒的、混沌的宇宙观里面去,荒荒油云,寥寥长空,海山苍苍,天风浪浪。他在空间表现方面做了新的探索。他在立轴形制中,一般将天地自然景物从下至上分成四段,既有分割又有联系,根据自然景物生长方式和存在方式,下面三段物象总体各向上伸展,但在各段上部有的则突然转向平远,呈现平地上的草木河流等,产生纵深视觉效果。这样使画面空间组成丰富的视觉形式。这种构图和空间表现方法,是卢禹舜山水画的一大创造!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中心主任):卢禹舜在画展有一自序,说2006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未入国家画院,之后进了国家画院;之前表现“小我”,之后将“小我”融入“大我”。而我关注的是卢禹舜在这前后两个阶段,如何“一以贯之”。卢禹舜的作品大家都很熟悉,他成名很早,特别是“静观八荒”那批画。之后,又有了“逍遥游”“山海经”“永远的敦煌”及“天地人和·百家和鸣”。这前后之变,我以为是从“冥想之境”到“太和之境”或“仁和之境”。他落地了,入世了,或者说“儒化了”,即由“庄禅之道”转到“儒家之思”。比如“天地人和”,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怎么呈现?就是在天地之间呈现生命图像。生命的跃动在他的画里无处不在。
我最初看卢禹舜的画,就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气息,负阴抱阳。当时我没有去过东北,不知东北何以如此滋润。我是南方人,对东北的概念就是“冷”,冰雪之地。后来去了北方,发现那里与西北不一样,不干燥,土地广袤,天空的云彩很灿烂,万物生长,那是一片肥沃的黑土地。这时,我才真正理解卢禹舜的画,为什么那么“静谧博大、神秘幽远”。“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就这么讲。阳主生,阴成形;阴主静,阳主动。卢禹舜的画偏向阴,倾向大地,因为阴是“孕育”,大地孕育万物。为什么他的画,“天地人”三者合一?为什么有人物、动物、植物,那都是大地孕育出来的。他的画展就是一个主题:孕育。这也是卢禹舜绘画一贯的主题。
在这一主题之下,还有一层关系,就是“三”与“一”。我们可以细看卢禹舜的大幅山水画,不论横幅还是竖幅,如做画面的形式分析,均可切分三段,可见其时空切换,不妨称之为“三段式”。在道家文化中,“三”是阳数之始。老子的《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恰恰就是这么一个数的形式,或者在这种语式当中,将阴阳问题提出来了。所以我觉得卢禹舜的绘画的意念或者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圆满,而是追求一种生成,不断生成,由阳至阴再复阳,如此反复。就“孕育”这一主题,我们还可见卢禹舜后期的大山水画,出现了女人体、出现了路,而且,“水”的形式意象始终没有离开。大地靠什么滋养?大地所有的生命靠什么滋养?就是水。卢禹舜画中“水”的元素始终存在,而且是从天上来。
(横屏欣赏)
卢禹舜 观山海系列 95cm×530cm 2020年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我一直认为禹舜是一个觉悟者,什么是觉悟者?就是面对不同时代、不同的问题,他都会有思考,而且能够通过他的视觉方式很成系统地表达出来。他那个图式为什么震撼我们?因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基本上还是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个角度中摇摆,突然出现了“八荒通神”“静观八荒”的图式,让我们回到了超越人类之前的洪荒世界,即“道”存在的世界。禹舜一出道就开始探讨“道”是什么的问题,他的作品一出来让我们感觉到这个绘画是有思想的绘画。最开始禹舜的画经历了从关注天、地到关注人的历程。近十几年来,他的创作紧扣着“一带一路”及当代的、近现代的一些名人和山水之间的关系,把这些名人不断植入到山水的图式里面,又形成一个高峰。这个路线图总体而言是宇宙观的一种变化,也体现着禹舜在不同时期对不同问题的价值指向。另一方面,禹舜是一个维新者。中国画到了当代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和维新,离开创新,中国画一定死掉。但是一个人如何从传统中建构出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何其之难。禹舜从年轻到现在,打造了完全属于他个人的这一套话语体系,这在中国画界是很罕见的。所以这一套话语体系也是卢禹舜能站在当代中国艺术前列的根本理由,也是他以后能够进入艺术史的通行证,没有这个是不行的。
从禹舜的这个现象我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不要觉得今不如昔,这是我们做艺术史的人通常犯的一个毛病。其实完全不是。卢禹舜这一批人,他们以自己的创造力,生成的这一套话语体系,我觉得古人是绝对画不出来的。如果把卢禹舜的创作放在中国艺术史上,毫不逊色于艺术史上任何一位大家。第二,不要觉得土不如洋。我去了西方很多趟,我总觉得中国艺术家的质量不比西方的差。这并不是我一家之言,我们在疫情前请了很多的法国、意大利以及美国的评论家、艺术家来中国,让他们了解了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状况,同时也把中国的水墨带到了纽约、佛罗伦萨等西方文化非常发达的地区。他们的批评家、理论家都来看过展览,看完以后他们觉得很服气,中国人的水墨所达到的高度是他们无法想象的。我想借禹舜这个研讨会,可以把禹舜作为一个案例来探讨一下,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我最后想讲的两句话:不要觉得今不如古,也不要觉得土不如洋。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作为一个世界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有责任把中国最好的水墨艺术推向世界,卢禹舜在其中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马书林(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我一直很关注卢禹舜的“八荒通神”“精神家园”“天地大美”等系列作品,在我们的绘画界影响很大。此次展览,我们看到了他京郊、澳门、敦煌等地的写生,很有特色,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卢禹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卢禹舜观察当下世界的独特视角,给人感觉都非常鲜活,这批作品值得我们山水画家和花鸟画家好好借鉴。卢禹舜将山水画和花鸟画综合的表达方式,使他进入了一种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他对中国文化传统深刻理解后的一种自然天成、自然而然的语言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面貌。
(横屏欣赏)
卢禹舜 天地大美不言 心驰神往 笔遂墨顺系列之一 69cm×273cm 2019年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的山水画之所以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因为中国山水画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非纯粹的自然景观。所以中国山水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系统就决定了其绘画的基本样式。到了近现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美术教育,重视写生、重视自然景观,因此山水画发自内心的那种情感就退隐了。卢禹舜的画跟其他的当代山水画家有所不同,他的画比较注重内心的情感。在超越现实自然的表现中,他精心构造了独特的山水格局。
卢禹舜建构的山水基本上是一种对称的结构,在这种均衡对称的结构中,他用内部的方式方法、用各种符号来消解不对称,显现出的严整规矩和装饰性。在这样一种具有装饰性的语言符号中,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很多具体的内容,呈现出他自身的特色。并且在青绿色彩的整体渲染之下,他的画呈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并非是一眼所能洞察的,也不是人们所解读的那种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和趣味。因此我们看卢禹舜的山水画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上的,通过他的画了解到当代山水画发展中的一个特别个案。因为在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多数画家都是在学院派教育的影响下,从自然中获取一些素材,或者获得一些笔墨表现的方法,从而来树立自己的个人风格。卢禹舜的方法完全不同于普通人,他是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建构属于他的山水的格局、山水画的卢禹舜样板、山水画的卢禹舜现象,也是告诉我们中国山水画在传统山水画发展的过程中,可能有这种多样性的发展方式,而非一种从写生出来的单一传统。因此作为个案,我们来看卢禹舜的山水文化,可以了解到中国山水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山水画发展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陈孟昕(中国工笔画协会会长):非常高兴看到卢禹舜这批新作,他与其他画家不同,总是走在探索的前面。其实他自年轻时期起就具有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总是昭示着中国画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所以看见这批新画非常激动。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首先是创新性,其次他在没有影响笔墨表达的情况下,在色彩语言的运用上融入了西方现代色彩的理论和实践,体现出了他的艺术主见和文化自信,非常棒!我们常说画颜色就是画色调,禹舜的画都是有色调的,有冷暖关系的,在高级的层级中有微差的变化,微差是很高级的象征。希望他能画出更多的作品,继续做引领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画家。
(横屏欣赏)
卢禹舜 观山海系列 95cm×533cm 2020年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这次展览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可以全面观察卢禹舜作品的面貌。20世纪80年代以来,卢禹舜的作品一直处于现代性文化命题中,探索、奋斗、破题、创造,再寻找到新的空间等。卢禹舜比较早地成熟起来,很早就明确自己的目标,个性特点鲜明,风格突出。他的特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卢禹舜的“大道不孤”,与西方的象征主义和心理学,以及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具有有机联系,体现出超验的和神秘主义的心理体验。虽说东北山水的庄严宏大和沉静的性质,给他视觉和情感的体悟,但对宇宙和世界的冥想及认识,充满着现代理性精神和知识。但是画面最终还是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品格。他的山水天宇宁静而绝不孤僻奇兀,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挣扎、愤怒和抗争。其中包含万象有情,虽然看上去有些层面没有生命,但是却孕育着生命的可能。他的大道不孤是有情意的,是一种有距离的审美,有人的理想世界,还有人的温度和质感。所以总体体现出既有形而上的追求,同样也深含现实情怀。第二,他的画讲求秩序。画面结构似乎完全平衡,上下呼应,左右对称,但与体现中国儒家伦理在山水画中表现的人文秩序有别,那是等级的,卢禹舜的追求却是平衡和平等,这种平衡既合乎规矩,又要合乎情义,既要有严谨的规范和尺寸,又要放在有情有义的人文想象中。而平等就是对万物的态度,一种有机的悲悯情怀充溢于天地之间。他的山水画的结构中对平衡的追求似乎到了极点,没有什么冲突和纠结充塞其间,所以他表现的“大道”,既是一种传统的儒家的人文理想和秩序,尽管这种秩序和传统山水表达得不一样,又注入了现代理想的心灵光亮。第三,他画的天地层次间,时时出现人间的场景描写。仔细看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很有韵味。那是一种对生命的体会,一种审美。这种审美带有生命的情绪,所以也是一种生命实在性的表达。有来自生命最原始的本能,但是经过自觉的升华以后,都是在方寸之间起舞,其间表达的鸟、兽、花卉、植物、房屋和人等,能够在一个心平气和、温和宁静的环境中相处,也有各自自在的生命表达。既融洽,又保持各自特性,并自由而自在地生活。这也是和他的大道不孤的情怀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的作品从整体看,完整、严谨而缜密,但又不乏灵动,并充满生机。
杨晓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本次展览概括一下,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古今结合,卢禹舜在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生活,通过写生的方式走入生活,从而产生新的变化。他的画作是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既有传统中国画技法和材料的特点,同时有很具新意,充满了当代生活气息。第二个特点是中西结合,也就是中国传统绘画和西画相结合,他画面中丰富的色彩以及对明暗关系的适当运用使得他对生活的描绘更加贴切。第三个特点是,卢禹舜的创作很有规律性,卢禹舜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这使得他的创作是以一种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方式在进行,整体的创作思路有严谨的内在联系性。这三个特点使得卢禹舜具有宽阔的创作思路和广阔的创作视野,这是很值得我们艺术创作者去学习和研究的。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第一次饱览卢禹舜近作的全貌,非常兴奋。我的体会是,卢禹舜画笔所涉的山水之景与观众通常相遇的山水画拉开了显著的距离。他心仪大山水,而且是灵性的大山水。灵性当属精神之域,是一种巨大而又难于把控的意义空间,进入其中,恋而忘返,在兹念兹,何其有幸!
卢禹舜的作品首先就是具有哲理性。哲学家常常津津乐道的譬如“林中路”,其实,并不只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享受,而是指向灵感与神思发生的氛围。卢禹舜的画作既然独辟蹊径,那么是否在跳脱了某某笔法、某某用墨、某某用水之类的具体羁绊之后,有了一种凸显当代性的底色。不难注意到,艺术家在敷彩方面极为自主,尤其是宛如滤色镜般的整体色彩,非常独特和耐看。这种现代感十足的用色效果既为画面提供了情感的引导调子,也给观者一种“间离感”或“陌生感”。如此而为,就与传统青绿山水的着色思路大相径庭了。无疑,这是卢禹舜非常特别的一个创造。
其次,是在地性的特点。画家对儒道释都有涉猎甚至有偏爱,这就给作品奠定了中国性的基调。更由于艺术家生于和长于东北,那儿黑土地的独特滋养渗入到了艺术家的灵魂之中。这也就是他的作品不管是多么嘎嘎独造和幽深莫测,依然是雅俗共赏的对象的缘由所在。不过,卢禹舜的画中没有明显的特征可以让人判断出是北方的昆仑抑或南方的黄山,其中的山水都是中国山水的符号化或象征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它们有浓浓的中国味道。在大幅山水作品中,卢禹舜却是天马行空地组合山与水,无论是细笔描摹抑或大笔渲染,都在营造心中的中国山水——一种“元图像”。这种更中国的在地性是如此强烈,令人油然想起刘勰的名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再次,是卢禹舜执着追求的抒情性。他画中的每条线都会有情感,每一块颜色都会是一种心情,而且,是对着山水的大格局来抒情。那些构图相似、尺幅相似的作品由于整体色调上的差异,仿佛就像是音乐中的变奏曲,别有情致。
所谓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画外之旨等,常常就是说不尽道不明的。显然,卢禹舜有此觉悟,并正为之而穷追不舍。
卢禹舜 江山永铸 370cm×124cm 2021年
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看了卢禹舜“天地人和”个展,作为同乡、同道、同事,感到非常高兴。展览中呈现了很多他新作品,尤其是近两年来的作品。如果按时间演进来看,这是一个比较性质的展览,基本把卢禹舜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性作品,比如“八荒通神”系列、“唐人诗意”系列、“精神家园”系列、“域外写生”系列等等都有呈现。卢禹舜的作品伴随着改革开放,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在画坛亮相就引起了高度关注。他是中国山水画界一个与时俱进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一直体现了中国画近几十年来发展路程中的学术内涵与学术面貌。应该说他既有对传统的深刻领悟,又有不断与时俱进的融合创造,其在学术上每一个阶段的递进都是成功的。所以卢禹舜应该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特殊现象!卢禹舜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通过自我对艺术的反思,通过对中国哲学与艺术精神的不断理解和消化,体现出了一种时代风貌、一种“大美”的大境界,涵盖的文化信息浓厚。他通过作品的不断创新、创造,对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卢禹舜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的画给大家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特别新。除此之外,他的作品有非常大的信息含量,看他的画你可以想到和艺术相关的所有的问题。而且他的画中有非常鲜活的生活气息,又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气质,个性鲜明。所以,这个“新”应该说是所有人面对他的绘画的共同感受。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也形成了相对完备的语言体系。卢禹舜的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呈现出了强烈的当代气质。其中有几点令我印象深刻:一、作品呈现了一种境界上的新,有很多传统文人画中没有的审美境界,气质幽深。二、构图方式突出,以对称式的构图方式,加上反复的形式语言的铺排,给人带来一种神圣和崇高的精神体验。三、在颜色运用上超出了对自然的再现,卢禹舜在大量混沌、幽深的语境中,辅以一缕非常漂亮的颜色,或是一缕黄,或是一缕绿或者一缕红,让我们完全进入了一种精神体验的状态。他的画使我想起中国古人的一句话,“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认为这三座“山”是对艺术的一个不同阶段的一种表达。卢禹舜的画已经完全进入了“看山还是山”的境界。我们说“看山是山”是对自然的描摹,是面对自然的记录;“看山不是山”是艺术家面对自然进入一种心灵体验的过程;“看山还是山”状态下的艺术家已经实现了人与山水的一种精神合抱,不是对自然的忠实、简单描摹,而是通过对自然的表现传达自己内心的感悟,这种感悟应该和时代特质有关,和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和他面对社会、面对人的精神体验有关,我认为卢禹舜的画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拓宽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范式,同时也发展了传统山水画的语言范式。可以说,卢禹舜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学术贡献的艺术家。
卢禹舜 域外写生 39cm×39cm 2017-2022年
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看了这个展览,我第一印象就是展览非常震撼,绝大多数都是巨幅的作品,我们知道卢禹舜平时工作特别忙,居然还能去挤时间画这么多的大作品,而且呈现的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如此丰富,让我非常的佩服。
第二个印象我觉得卢禹舜的山水样貌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卢禹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名了,经过这几十年卢禹舜对艺术不断地探索,有他自己许多对自然、对生命、对宇宙的理解。他常以“八荒通神”来表达他内心的一种胸怀。作为一位艺术家,除了要有思想、有个性追求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自身的笔墨语言,卢禹舜的强项就在于他的笔墨语言很早就确立了,而且还不断地往前推延。
此外,卢禹舜特别热衷于写生、热衷于生活,在这些小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他对生活中的一些微妙的、一些比较丰富多姿的山川变化把握的非常巧妙。而且从这些作品也让我们看到卢禹舜对色彩的敏锐运用,已经突破了传统设色的方法,他将西方的色彩和中国的笔墨进行了完美地结合融入。可以说,卢禹舜的作品达到这么高的高度,与他的用功和用心,以及他自身情绪注入分不开,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他对天地人的完整认知,非常了不起。
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卢禹舜独具个人风格,此次展览是一个气象、格局非凡的重要展览,应该说卢禹舜从业几十年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在黑龙江担任哈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哈师大副校长,是当年中国美术界、文艺界最年轻的、专业的领导干部。一路走来,从东北到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一直担任着行政领导职务,率领着中国国家画院、全国美术界对中国画的研究、传承、创新。
卢禹舜成名很早,在全国中国画的语言创新方面一直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他的作品为什么得到了美术界、社会各界的大家的赞赏与欣赏,因为他的作品里面充满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了时代精神,以及个人对绘画语言追求所形成的新风貌。作为一名北方人,卢禹舜的作品画面上充满了雄浑、博大与厚重,但是他又把南派细腻、精微艺术风格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他的画面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气象、格局,还让我们看到了细腻、精致、优雅的表现技巧和手法。而且在色彩运用上,卢禹舜打破了古人单一的水墨、青绿、浅绛的格式,将非常现代的黄色、红色、绿色融入到画面当中,使得他的画面非常现代、洋气和干净,展现了我们时代的新气象、新格局、新面貌和新发展。
这个展览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画家,要有胸襟、有格调、有追求,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历代大师留下的经典,更重要的是创新,要融入时代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比较独立的、完整的、厚重的、精致的、可观的、可赏的、源于生活的优秀作品。
卢禹舜 域外写生 28cm×42cm 2017-2022年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禹舜很早即出道,出道即探道。他探的这个道起点和方式很原初,因为它的出发点是回归到了山水画起源时期,进入到魏晋时期宗炳《画山水序》所说的“澄怀观道”状态。他首先将个人的心胸、怀抱、思维、意识还原到一个了无杂质的清澄质地,再反观内心,把自然的万物收纳到自己纯净的内心世界当中,从而明见一个纯粹而本质的山水世界及其生长演绎。同时,他明见的这个道又和中国人的宇宙观内在一体。中国的宇宙观是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往古来今的时间是无限的,它存在于一个洪荒浩渺的无边状态;而四方上下的空间犹如一个有着房檐与四梁八柱的房屋,是有边际范围的。无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交融起来的宇宙,视觉上可感、可察、可悟的蕴育着无尽的创生与演进。这也是山水画家在宇宙间存在的局限及他创造力的无限。禹舜的山水图式无疑由山石云水等基本元素组成,而这些元素在禹舜的笔下萌生、成长就形成一个广袤无垠的思维想象世界。
卢禹舜以澄怀而观看自然,看到了对象本质、内在的形质和结构特征。所以,我们看到他的“静观八荒”系列等等,是把对象的一些具体的、物理的特征和自然地理的特征几乎都被看淡了、看虚了,甚至看无了。他用高度概括的近似于几何的形来表述他看到的那个山水,这个形把丰富多样的自然万物囊括进来,它并不是与某时、某地的自然地理、地貌一一对应,它是超越于具体形貌的,或者也可以说它是超视觉的。同时,它还渗透着庄子的万物齐一的自然观念,自然的一切对象都是平等的存在,都是山水画家观照的对象,同时它们被均等布置在他所营构的山水世界之中。这里既有山、水、云、树,也有飞鸟走兽,当然也有高士、仕女等等,它们在他编织的世界里和谐共存,仿佛五音交汇在浩茫天地间和鸣。
数字化时代,我们现在观看作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靠手机来看,卢禹舜的作品就特别适合用手机看,从上往下这么看,真的就像看一个长卷。长卷是横着,用手机就不是很方便,手机老是提示调过来。卢禹舜的山水像是把横的长卷弄成竖的,使我们的目光就可以一段一段来品味,进入到他构造的空间当中。这也是对于传统与长卷相伴随的“游观”的重新解释。
其实,卢禹舜这样一个独特的山水图式,并不是简单的技法呈现,而是靠着一个人澄怀的“怀”,是他的思维力、他的想象力、他的思想性、他的智慧性的综合体现。由此而言,卢禹舜是一位具有哲人、思想家品质的智者艺术家,他创造的山水图式深邃、广博而雄大,令人叹而赏之!
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卢禹舜是一位有观念、有思想的艺术家。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卢禹舜的艺术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观念时期。即大概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这样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从他上大学学艺术开始,接受的就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观,这对他的艺术产生了直接的作用,所以反映在他的艺术上就是对这种艺术观的全面践行。这个阶段我觉得应该以1987年那次在原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四人联展作为标志,做了一个小结。这是他早期的一个阶段,是一个面对现实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的观念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中到2012年。在这个阶段,一种理想主义推动着他对艺术的探索。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创造了一种典型的图示,即“禹舜图式”或者叫“八荒图式”。卢禹舜可以说在当时是一个逆行者——不仅突破了受西方观念所左右的否定中国画的状况,而且在中国画方面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这给所有的人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的独特性,或者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哲学化倾向,他将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融入其作品之中,进行一个山水的转化,并找到了一种自己的方式。
第三个阶段,就是2012年到今天,可以称之为“和”的观念阶段,这个阶段卢禹舜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纳入到自己的艺术之中,以“和”的概念看待现实,这也就有了他对今天整个国家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了一个艺术家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脉搏一起跳动的时候,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担当的艺术家。在我看来这就是对时代精神的把握。
最后,我想说的是,卢禹舜这三个阶段是经历了“入世”—“出世”—“入世”的一个过程,但是第三个“入世”又回过头来关注现实,是对第一阶段“入世”的升华。未来我觉得禹舜应该再进入“出世”的阶段,这个“出世”即进入无我之境——从“小我”到“大我”再到“无我”之境。
卢禹舜 敦煌写生 28cm×42cm 2018年
李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卢禹舜的这批作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艺术风格在其原来的基础上一直发展,他不断从生活中吸取营养,融进画面,始终在变化,值得赞赏;二是作为山水画的领军人物,卢禹舜创作的山水画有时代感,记录了时代发展与变化,特别珍贵;第三,他善于在传统文化里吸收养分,呈现的作品做到了诗、书、画、印、画面色彩等各种要素融合统一,不断进步,值得学习。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卢禹舜的山水画和所有人的山水画不一样的最鲜明之处,就是他强调超现实时空的表达。超现实时空的表达实际上是心理山水的呈现,这是在中国山水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表现形态。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卢禹舜,卢禹舜无疑是从改革开放的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唯一一个坚守山水画现代性、现代主义探索的画家,这点特别可贵。他的这种超现实山水表达的境界,当然有西方的,比如说荒漠,传统山水画没有“荒漠”这样一个概念。
我们不妨设想卢禹舜的山水画是把人们习以为常的画日光、平光的山水转移到夜场,而且是带有X光扫描的影像学性的图像。他的这些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特别幽深的感受,或者说他的画面里面如果从境界和主题来表达是呈现的“深远”“幽静”,还有“孤独”“荒凉”“洪荒”,等等,这些都是他山水画表达的主题。这些主题和境界都是传统山水画中从来没有表现过的,或者说他画了一个现代城市人生活经验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感受,他不是画的一般意义上的山水画,这是他创造的或者是他画的传统山水和现代主义艺术相结合的一个地方。
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院长,如果要想服人可能还得看看他传统的东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期待从卢禹舜的艺术语言里面读到变化,这考量的是他对中国历史、对中国绘画的一种认识问题。比如说他的画面有很漂亮的一种大的色调的统控,早期就是靠晕染形成的,勾和皴是他基本笔墨语汇,用大面积色彩的渲染构成整体的调性,也就构成整体影像学的表达。但是如果是从那个时候一直到今天,他一直这么画的话,可能就站不住脚。所以今天他的画面增加了很多细微的来自传统笔墨的一种认识,他的细线的挺拔、刚劲,从春蚕游丝描,像元代王蒙的牛毛皴一样的小细笔,丰富了他画面的细节。这都可以看到他对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丰富与完善。他的一些传统花卉元素的使用,都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山水、花鸟的致敬。
卢禹舜是东北人,但让我们惊奇的是,他的画面往往流露出那种来自南方,尤其是来自明清文人画传统的细巧、静雅和温润,这是特别让我们敬畏的地方。因为他并不“躺平”在自己业已形成的超现实主义山水的图式里,也并不停留在大家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种隐喻性的现代山水画境界中,而是让你能够伫立画前仔细地去品味他的用线、用笔、用墨,以及丰富而隐晦的色彩变化。今天有很多画青绿山水的画家,但在山水的青绿处理上也未必像他处理得那么好,而且他还有极丰富的暖色调样式。卢禹舜能取得这样骄人的艺术成就,的确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特别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代中国画大家,在拓展中如何回归,在回归之中如何攀登艺术高峰,都是值得学界深度探讨的一个当代中国画的优秀案例。
卢禹舜 敦煌写生 28cm×42cm 2018年
于文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这次展览是卢禹舜近年来百忙之中创作的一批作品,他是非常勤奋的人,笔耕不辍,不论在哪里只要有时间,他就完全地投入创作中,走到哪画到哪。卢禹舜以“八荒”系列,通过大开大合、打破时空的方式,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美术界大家都对卢禹舜的山水画有深刻印象,也影响了一代人。中国国家画院提倡以学术立院,坚持“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发展理念,卢禹舜作为院长以身作则,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非常生动,每一张作品都非常耐看,都是其用心、用情地讲好中国山山水水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在继承传统、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非常有时代感、现代感。
唐辉(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作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中青年代表,卢禹舜一直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他的创新是结合时代的、结合他自己的个性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在中国画与当今时代接轨过程中,卢禹舜一直坚持不懈的尝试,这种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艺术厚度,这是值得我们当代画家学习的。因为卢禹舜在艺术上的坚持,对审美状态的专注,始终不懈地深挖绘画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创造了他自己的艺术景观和艺术天地,这个天地我觉得不仅属于他个人,也是这个时代的、这个社会的。所以卢禹舜的这个展览一定会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卢禹舜的画展,对当下的山水画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山水画的当代性,二是山水画创作中主题性与学术性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
卢禹舜一直是践行学术理想的典范,山水画创作很自然讲到“澄怀观道”,这个“道”是每个艺术家的心象,是艺术家的宇宙观与生命观的一个结合体。卢禹舜的创作在追求审美理想的同时又不断融进他各阶段想表达的时代主题。他的审美理想有其精神原乡的因素,有过北国生活的这种生命体验,所以他的画面始终保持着一种浩瀚、悠远、静穆、神秘、洁净的境界。比如画面中对水的处理,体现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感知,犹如时间隧道的感觉,表现一种永恒的历史感,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水的表现,而是把人带入一种无垠的宇宙,呼之欲出的情感体验。在冰雪中慢慢渗透,沁入心田的一种状态,他的画面有一种迷离感、神秘感、悠远感、永恒感,在无声无息中让你感受到他所追求的审美意象。
整个画展我们可以看到卢禹舜对天地和谐的追求,这种天地和谐也是指人与自然无分别的状态、人与自然相融的状态,这种状态特别强调画面平衡感,这种平衡感是对宇宙规律的理解。我们在作品里边看到了把这种山水画精神如何切入当下的成功转型,他在传统山水画境界里边结合了当下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以及新的视觉图像,作品里边有花鸟的图式、人物的图式,把它糅进山水画里边,把传统的山水画引向了当代的文化语境,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空间,这点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有启示作用的。另外他的作品是心象和外象的圆融,是传统精神和当代精神的圆融。他的画面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超越了现实空间,这种超越给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开启了新的空间,提出了多样的可能性。同时他的山水画作品趋向于意象的表达,但是这种意象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说对画面的物象处理、造型体会,在笔墨语言的应用、在视觉图式的表现上都是非常精到的,通过他的独特感知把各种形象融合到一起进行重组,表现了天地间的大和谐、大圆融,是山水画的新格局。
卢禹舜 黄河写生 28cm×42cm 2021年
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展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巨大的画幅、绚丽的色彩、博大苍远的气质,仿佛宇宙洪荒,神秘而悠远。为什么卢禹舜作品会呈现这样的审美意象? 在我看来,这既得益于黑土地的滋养,也得益于他的才情悟性;有他自己一路走来的努力探索,也有大时代赋予他的历史机遇。
卢禹舜传统功底扎实,早年便与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结下不解之缘,在老一辈艺术家的熏陶和培养下,一直坚守传统。在他的作品中,你能看到李可染先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直接拿来就用的图式,而是学习李可染先生对色彩、笔墨的理解,学习的是创新的精神,即使是拿来一些元素也是转化而为自己的个人面貌。“培根铸魂,守正创新”是他的艺术理念,也是中国国家画院的办院方针,近年来,他的作品中体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性、人民性,是他力求紧随时代、扎根人民的身体力行。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卢禹舜还能创作出这些宁静、深沉、博大、悠远的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个人气质、修为与定力。他的作品就像中国版的“盗梦空间”,是一个没有时空概念的宇宙。他不是将眼前之景直白地写下来,而是经过意识的重新熔铸,将自然山川、人文景观,转化为意识之中的幻境与现实交织的完整画面,看似熟悉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却又经过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转化,最终呈现出化外之境、天外奇观,所以这些场景是一个心灵的风景、是心灵的视觉外化,这也是中国画最了不起的地方——写心写意写情。图像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拍照记录看见的一切,但是卢禹舜可以把所见之物变成他心灵的外化,用色彩、笔墨、线条把所有的主观感受呈现为一个和谐的画面、一个视觉的形象,这也是中国艺术所以有价值、了不起的地方。他的作品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地解读。
李虹霖(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所长):卢禹舜形成今天这个风格和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绩,我认为很重要的是他善于思考,除了有匠人精神以外,还是画家当中的哲学家。我认为在这几十年当中,他在苦苦思索。这正契合了“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他追求的是一种神、一种画的精神,恰恰契合我们古人对大家“畅神”精神的评价。他的这些理念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他的思考、感悟,是源于自然、拥抱自然、审视自然、体验自然,是一种心境。
所以在看他画的时候,有几种感觉,第一种是禅静,第二是深邃。而且我觉得卢禹舜的画在看的时候,看不见具体的山,画了很多树见不到树,这是古代画之大者,似有似无。从我个人的感受,他这种风格,在以前古人历代书画展览上没有见过,他的风格是创造性的、开创性的。所以,从我个人不成熟的经验看,卢禹舜一定会在美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我觉得他已经叩开了中国书画界的大匠之门。
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专业委员会研究员):20世纪山水画的体格转型是从文人画向画人文转型,时代审美、中国视觉赋予卢禹舜山水画鲜明的个人风格——文化山水。卢禹舜很早便形成了卓然自立的绘画风格,不仅多次斩获全国性美术展览的重要奖项,而且让当代美术界的专家学者眼前一亮,交口称誉。无论是何种题材,卢禹舜绘画的语言一直以来都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一、卢禹舜的山水画有鲜明的现代艺术面貌。从造型与图式上看,卢禹舜的山水画远观有势、近观有质。他的山水画以装饰、对称等具有现代视觉效果的形式语言融通自然,画面中的树木、房屋、人物都介于抽象和写意之间,这其中,他将传统程式化语言解构重组后结合进画面中来,形成古今审美同构的融抽象与意象造型于一体的具有高度识别性的造型。同时,他继承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游观思想,散点透视法使得他在图式构成上十分自由开放,形成了既有“以大观小”的鸟瞰式布局方式,又有焦点透视的写实塑造,并通过重复性的装饰性元素来增加画面的气势。从用笔与色彩上看,卢禹舜多用细笔书写,骨力劲挺,细笔写大境。细观卢禹舜如“春蚕吐丝”般富有弹性和力度的线条,正如王蒙笔下的牛毛皴一样力能扛鼎。他的用色不仅源于他对传统施色法的研究与借鉴,而且融合了西方水彩画的用色技法,画面上常用绿、青、黄、绿等主色调,色彩用得纯、厚,艳,但都呈现出清透冷谧的调子,有着北方的静谧博大、神秘幽远的阔大。从皴擦与渲染上看,他注重画面的皴擦,以皴擦分阴阳,且苍茫深厚。渲染时,他着眼于宏观的开合虚实,常以渲染来增添画面的诗意和神采,且注意水墨与色彩的交相渲染。
二、他借山水传达了中国审美精神,表达了他对中国哲学、时代生活的思考。苍茫、神秘,是卢禹舜山水画整体意象上的美学特征。他的山水作品一直以来都具有一种苍茫之美和神秘之美,其中苍茫代表着雄强与博大,而神秘则寓意着诗情与仙境,既让人心驰神往却又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可即,恰恰构建了卢禹舜作品中多元而复杂的山水气象。
在卢禹舜此次展览丰富而整体的艺术背后,是他在不断调整、丰富和超越自己,也就是说,他的艺术风格是一直发展的,也因此,他未来的艺术道路可以说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此次展览从创作的时间看主要是近两三年为主,都是新作,看过展览之后,还是挺佩服的,因为我知道一位院长有多少行政工作、多少管理工作要做,还有这么大的数量,而且这么好的质量的展览,令人钦佩。
我很小的时候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她的写作方式完全超越我对一个时代或者一个艺术家写小说的认知。叙事方式仿佛是平行的,又有东北的宏阔,又有一大堆的细节。描述的细节特别撩拨你,又让你没有觉得他放弃整体的把控。这个是卢禹舜作品给我的同样的视觉性感受,就是他的作品中的所谓八荒整体性逻辑,可以竖向观看的纵观的宏阔的能量,但是你细看,你可以走得很近,他有一大堆东西告诉你。这样的作品,其实在今天网络时代,可以非常仔细地观看,也可以打开放很大看。还不止如此,大家说过卢禹舜的色彩有光的刻画。因为我曾经在苹果公司教过PS,屏幕上的色彩和我们画画的色彩和印刷色彩是不一样的。屏幕上的色彩是RGB,越叠加越亮,印刷色彩越叠加越黑,屏幕上的色彩亮,适用于网络传播,卢禹舜的作品也适合网络传播,适合今天的屏幕或者LED或投影传播,可以适度思考是不是有机会做一些沉浸式或者跟演艺逻辑进一步深层勾兑的事情。毕加索等艺术家都和舞台发生过关系,视觉艺术和更广泛的艺术逻辑结合或许有新的可能性。这一点,卢禹舜的作品让我很兴奋。
曾经做齐白石和黄宾虹花鸟画展的时候的题目,叫“隔花人远天涯近”。你和我隔着花,离很远,好像现在的不少艺术家看起来关系都不大,但是在终极的追求上是一致的。看卢禹舜的作品,我是觉得确实有这种“隔花人远天涯近”的意味。
卢禹舜 黄河写生 28cm×42cm 2021年
金新(《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卢禹舜2012年以来的创作的话,我想是:从天地大美到天地人和。同样是表现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前者的核心是天地,后者的核心是人;前者表现的是人向天地去求索,或者说向外的一种求助,后者表现的是人向自身去追问,或者说向内的一种自觉。
“八荒”系列里,几乎没有与人有关的具体图式,人是作为宇宙天地的一个观照对象,以一种仰视的视角、敬畏的心态,呈现一种问道的过程;到“唐人诗意”“德为良田”系列时,开始有抽象的女人体以及类似禅修观道或士人畅游的点景人物符号出现,等到国内外写生作品中时,人和人的具体生活开始有意味地植入山水中,这时的人是以一种平视的视角、亲近的态度,在享受着体道的快乐;而“天地人和”却不同,我认为“天地人和”是“乾坤大义·道输八荒”系列的延伸和发展,同样有革命领袖和历史人物融入山水,在“乾坤大义·道输八荒”中,人物仍然是作为符号元素,以带有形式组合意味的点景人物的方式呈现的,无论是位置、还是大小都不能代表画面的主体,而且传达的仍主要是仁智之乐,带有在天地中寻找解忧的诗意栖居之所的心理诉求。但在“天地人和”中,人物不再是点景人物,或象征与表意符号,而是成为了画面最核心的元素,尤其是特指的那几个人,就像是给他们做了一个特写,将他们从远方的天地中拉到近前,这些政治或艺术领域的优秀代表人物成了天地人关系中的核心要素,凸显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性自觉与历史性担当,在这里人是以一种合一的视角、融入的心态,到达一种明道的阶段。
我在十年前写的作品里,提到过卢禹舜作品的两种视角,一种是人间视角,一种是超越人间视角,当时借用了一位作家评价鲁迅、张爱玲等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准。因为仅有一个维度、一个视角对于优秀的作品来说是不够的,当多种视角都存在的时候,才代表了这个作品的丰满性和独特性。卢禹舜的作品蕴含着儒释道思想,如果说此前在同一部作品中入世和出世的心态或者心理是并存的,可能有一种冲突或者矛盾,或者体现艺术家的某种心理诉求的话,那么到“天地人和”的时候,我觉得画家在入世和出世间似乎豁然开朗了,或者说找到了答案。就是当人在天地人关系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自觉地担当起责任并消弭自我向内的冲突的时候,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和的理想状态,而天地人和就是一种大道,在这大道之同行者就是那样一些志同道合的杰出人物,即所谓大道不孤、百家和鸣。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卢禹舜的作品在艺术形态上,可以说他的中国画创作是从传统出发进行现代性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对传统山水图式进行了突破与重构。他的山水画打破了传统的“三远法”程式,将高远法、平远法与现代绘画的透视方式和构成方式,打破后再进行组合,形成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幻象空间。第二,在表现形式或表现形态上把山水、花鸟和人物融为一体,这是最为独特的地方。前面的专家已经谈得很多了,我就不再赘述了。第三,在色和墨的运用上也十分独特。他在积墨和积色的过程中引入了光和色的元素,积墨层层渲染,极其深厚;积色反复堆积,色彩艳而不俗。而其用笔精微谨严,线条质量极高,体现出非常深厚的传统功底。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在细节和局部上极其传统,但远观大势又极其现代。这是我对他创作的一个基本认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卢禹舜创作的图式是如何形成的?仔细揣摩他的作品即可发现,在他的画中,道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正如他自己说的,2006年以后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也说明,卢禹舜是一位富有哲思精神的艺术家。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以技近道”的方式,或者说是“以形媚道”,即通过艺术去回应和表现对“道”的追求。这种对于“道”的追求如他自己说的,有一个从追求“小道”走向“大道”的过程。正是因为追求“大道”,所以他在创作图式中追求“大象”。因为追求“大象”,才在画中会有“天、地、人”三才的结合,才会有气势雄浑、苍茫深远的意境。所以,我们看他的“天地人和”系列、“静观八荒”系列、“精神家园”系列等作品,都具有超越绘画的“象外之意”。这种“象外之意”超越了物质性而产生出巨大的精神空间,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沉雄博大、厚重蕴藉,充满中国式的想象力和哲思性,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上接传统,下开当代新风。我觉得,这是当代中国山水画风格发展的一个主脉,也是未来中国山水画得以突破和走向国际的一条必由之路。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在我的个人经验中,卢禹舜山水的意象和色彩给我最深刻印象和近距离认知,是今年年初录制央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中的作品《黄河安澜 天下大穰》,我也想从这个体验说起。当时我与主持人王筱磊在巨屏上把这个画面放得很大来看一些细节,就更加还原了某种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感,这种神秘的、玄奥的氛围恰恰也是卢禹舜作品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我想这种跨界的思考,不只是展现的手段,它已经影响到我们接受和评判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三个不成熟的概念,借此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第一个概念,是“沉浸式的青绿意象山水”的发展演进。在卢禹舜的作品里边恰恰显现了这样一种沉浸性,尤其它的色彩,往往是整个的纯色浸染画面,产生一种浸泡的色彩感觉。这与我们今天数字化的演绎表达、影像的铺衬、满幅色彩的意象是异曲同工的。而这种沉浸式的表达既是一种创作主体的表达,此外也是一种沉浸体验。卢禹舜有一组系列作品题为“覆天载地,唯象无形,四方八极”,这种沉浸性的特点在卢禹舜的山水画创作从很早的时候就已存在。
第二个概念,是“玄黄洪荒风格山水”的哲学表达。从这个角度来体验和概括,他的作品图式和画中路向使我想到战国时期帛画里边的一些内容与图式,很早期的绘画中的风格、题材、图式,具有寓言性和宗教性的特质,天人相通的意识,在卢禹舜的画作里有这样的气质在里边。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画中字母“T”字形神秘的符号,我没听过他的解释,这个图式常出现在画心中央的显赫位置,我想是不是和大鹏展翅的“逍遥游”的形态相关。
第三个概念,是“游观写生转化式山水”的图像创作。卢禹舜近些年来的写生,欧洲的、敦煌的、澳门的一系列写生,与重色彩的那些创作相比,更凸显了一种轻松感和田园的诗意,但是刚才讲的沉浸感,或沉浸意识依然存在。新时代以来总结中国画的发展,题材内容的拓新是浅表的,更重要的是风格的演进。而笔墨和风格不断演进是困难的,是有难度的,是能够见出本事和能力的。从这点来说,无论从新时期40年的视角还是从新时代十年视角来看,卢禹舜的山水画风格演进历程,都给我带来其创作的系统性、深入性的感受。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言,“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尤其这个“媚”字很有意思。“媚”是契合,卢禹舜正是用他笔下白山黑水、五彩万象的山水意象,实现了对于宇宙天道的探寻,也最终找到了他个性化的图式和语言。(嘉宾按年龄排序,周松竹、刘扬、李正乔参与整理)
画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