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正文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09-28 11:03:03
  那么这个展览,他体现的还不是这个,体现了是他把东西方两个文明如何交融,如何融合。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 / Moxiaosong 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开幕盛况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寻迹思远画展”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

开展仪式上的发言(纪要整理)

Xv li

徐里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中国美术家协副主席

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尊敬的蔡部长,各位领导,美术界的同道好友,还有站在后头的,来了这么多的好朋友,大家上午好。没想到主持人第一个请我讲话,按理说,这第一个讲话的应该是我们王平主席。王平主席今天授权我代表他,代表书画频道和中国书画研究院来对展览表示祝贺。

今天这个日子特别好,因为是中秋节,感觉还没结束。以蔡部长为首的我们文化各方面的领导,还有我们的艺术家再次在书画频道团圆。感觉在书画频道,每个月都有一个中秋节,我们经常在这里团圆,在这里共叙过去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共叙像晓松今天这个展览来了好多原来甘肃的老领导,还有北京画院的领导和他的同仁,都来到了现场。这个展览我看了两遍,今天是第二次来,布展的时候我就来看了,实际上就是来学习。

莫晓松的长相一看就是西北汉子,他是来自甘肃陇西真正西部地区的一位画家,大家看到他的作品可能和他这个人对不上号。这个西部甘肃尤其不一样,我们画画的搞美术的都必须去甘肃去朝圣。甘肃的文化底蕴,甘肃的文化美术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的画家去朝圣去朝拜,去那里吸收营养的地方。晓松生长在非常好的环境中,从小就感受到西部的这种厚重,这种文化的久远。这种文化的气息。无论是敦煌,还是其他的这些艺术形式的呈现,应该说晓松比我们有福气得多。我是生活在海边,沿海大家都觉得不错。实际上和晓松和甘肃和西部一比较,我感觉我没文化多了。这西部地区走出一位这么有厚度,有胸襟,这么有气势,如此赞伟的一位西部画家,是非常难,非常了不起的。当然,北京很多领导有慧眼,把晓松调入北京画院,现在又是北京画院的副院长。应该说有千里马也应该会有伯乐,有伯乐也能寻找到好的千里马。

晓松呢,非常的特殊,这个展览大家可能刚才看了,我不知道大家的感觉如何。这个展览在我看来是个非同寻常,意义寻常,不一样的一个工笔画家,因为我刚才讲了,他的站位,他的视野,包括他现在这个标题“寻迹思远”,实际上,他这个展览在我们这个时代很有意义。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因为中国文化,中国画家的视野和胸襟。他实际是在询问东西,探寻东西,寻迹东西,他原本的中国画的工笔创作已经是非常好的,他的工笔画和别的工笔画家还有一些不太一样。他画的非常深入,画的层次非常的深入,画的整个画面的构图让你有点不知所措,太丰富了。但是这种丰富多的过程当中呢,你看着不累。这就非常难。

那么这个展览,他体现的还不是这个,体现了是他把东西方两个文明如何交融,如何融合。西方文明在中国的画家眼里用中国的文化来表现表达。这是一般中国画家很少做到的。所以这次的作品当中,你能感受到西方文明的代表,古希腊,古罗马,看到庞贝古城啊,巴底农神庙,古希腊陶瓷,意大利的这些古城,神庙等等,所以这个展览我觉得体现了真正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文明复建,总书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语言,用美术的形式来讲好了中国故事。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他把西方的这些文明的成果,历史的遗迹。用我们中国画这独特的文化式来表现表达,那么这些作品在欧洲在西方大家看了会很亲切,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是中国神韵 中国审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这才妙。所以我们经常讲到国外去搞展览也好,搞演出也好,推出中国的文化也好,推出什么产品很重要,要让人家熟悉,要让人家理解,让人家有情感,让人家感动,更重要的是要感受到送出去的是谁,是堂堂的中华文明,是中国的文化价值。

另外。晓松他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当中也是与时俱进。他画西方的这些东西 这些线条用的非常好,他的用笔,包括他的纸张,包括他的材料都是非常的用性,很有选择性。因为在画这些景物景观人物的过程当中,他在材料上做了很多突破。所以,看他的展览除了刚才讲的视野也好,境界也好,文化也好,底蕴也好,神韵也好,在技术上,在材料上,在艺术的语言表达上,他都有很多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突破。所以这个展览很值得我们这些搞美术的大家来看,来研究。

通过一张小画能够看出,看到晓松对绘画的理解,对绘画的思考,对绘画的贡献。尤其是对东西方文明代表中国语言语境所做出的贡献。所以在这里要祝贺晓松的展览取得圆满的成功,作为我个人,我可能还要看第三遍。再好好认真学习学习晓松的这种境界。晓松的这种追逐,情怀,包括晓松在艺术文化语言探索表达的这些形式语言包括技术技巧,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Shi qi

石齐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著名书画艺术家

北京画院艺委会委员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首先,我应该感谢书画頻道美术馆为晓松搞这个画展,让他的作品在社会上亮一亮、让我们同行看看、想想、互相提醒提醒。

晓松这个画友,当年到我们画院来的时候,由我们艺委会审查。郭怡孮三次说到晓松怎么好的,我说:“怡琮兄,怎么了?人家讲画得好,说一次就行,你三次说好?”所以,引起我注意。一看,名不虚传,他说得对,应该来画院。

这些年,北京画院有一百多个画家在一起工作,他很出色。我们北京画院有于非闇、潘絜兹,接下来,就是冒出来晓松这样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还有王冠军,这都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時間过了好多年,我退休后,突然在杂志上多次看到晓松的水墨写意,很好!一个工笔画家,画写意画依然画得很到位,很有层次,很有想法,不是简单地玩一点儿笔墨。所以,印象非常深。但是,和他沒有来往。我这个人就喜欢节约时间,画自己的画。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比较长了,他的学生送来了一本他的画集。我一看好家伙,又前进一大步。不是工笔,也不是写意,而是综合的。我尤其爱琢磨、爱表扬有成就的艺术家们,一看此人,当时就想到要写这个人 。我的论艺术书籍要写明清时期的徐渭、八大、石涛这帮顶尖的艺术大师,还有民国時期依然也出了一些不错的大师。于是,我就想到了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那么,到了我们共产党的时代,我认为出了更多的出色画家,像黄胄、刘文西等一批前辈。今天,我更加敬重当代画家,更加爱琢磨贾又福、卢禹舜、陈平、田黎明、莫晓松的绘画风格。

这么说吧,拿北京画院的画家來讲,从各个城市調进来工作,印象最深就是莫晓松。因为,人们会说齐白石有老年变法,莫晓松还不老,已经三次变法。而且,三次变得都非常地道,我很钦佩这位画家。

所以,我想念他。他平常跟我也没有太多联系,但我喜欢他。我念他,因为他成就大。他是我们党和人民培养的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长江后浪推前浪,永远如此。

我们这一代的画家很多,不仅刚刚我念的那几位,还有不少,我都会记得这些画家。

今天,我在这儿看了他的展览。他的画非常精妙、非常地道、非常有笔墨技法。一般工笔画勾勾线、填填色,容易普通化。但是他非常有想法,我是比较傲气的一个人,但我不敬他是不行的。

除了工笔还有写意。好家伙,这个人写意不是玩两笔,而是通过脑子,把水墨这东西弄得非常好。今天的展览写意、水墨部分少,因为他展出了另外很多更加精彩的作品,因为他的境界在此!

还有,画展的第三部分,他既不写意也不工笔,既不玩抽象也玩抽象,既不玩传统也玩传统,他是这么一个人。然后里头也有一点特技,也有一点随心所欲——玩!特技。

我们祖先的中国画,很多时候就是玩。但是他很会吸收我们祖先的优点。比如,偶然性,他很注意偶然性。

最后一部分很注意自我表现,而且刚才领导也说了,他是大西北人,我们去过大西北的就知道,他的心与西北文化相通。

所以,他的作品给别人一看就很博大,非常值得看。不是看一遍。转了一遍,总觉得应该再转一遍。然后没事多品品,多向他学习。我非常欣赏晓松这位画友的成就。

谢谢大家!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Wangmingm

王明明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北京画院原院长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晓松的展览,我知道已经筹备了好长时间。刚才徐里书記和石齐先生,从几个方面谈到了他。我跟晓松可以说有近20年的交往吧?有非常多的接触,因为他到画院快20年了。

今天的展览,虽然有很多作品,我看到过。可是,等到今天亮相,对我来说还是感觉到有点吃惊。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

我从晓松进画院之前,在一次郭怡孮先生的研究班汇报展上看到过他的作品,印象非常深。因为我觉得郭怡孮先生有慧眼、能发现很多画花鸟画的人才。他今天没到场,他到场以后会非常的高兴,——为能看到晓松有这样的成绩。

晓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西北的汉子,他非常实在。他是一个实在的、爱交朋友的人。

今天来了很多他的朋友、他的学生。他交友是要用心去交。比如说,他经常在他的宋庄清和书屋工作室那里,请很多的朋友去看他的作品,还要考上一只羊。这只羊是画家或学生亲自烤的。

下午谈论书画艺术,晚上大家来品尝烤羊。来工作室看晓松画的人,是他实实在在交往的朋友。他的朋友全国各地都有,而且是过命的朋友也很多。还有一些老领导,也喜欢他这种西北汉子的这种实在,喜歡这种松闲艺术氛围,去他那里聊一聊。  

另外,晓松也很聪明。聪明是什么呢?我觉得他非常用功,他善于思考问题,他在自己的创作不同阶段有他不同的追求。

他的创作既有追求,也有反思。比如说,我看到他在美院进修时期以水墨画为主,到画院以后他的重点是在创作工笔花鸟画。前几年,他突然跟我说,他到了意大利和希腊,很有感觉 想画一批这样的东西。我说好啊,很期待着。

到后来,当我看这批作品的时候,我也感到非常的惊讶,就是说,他用自己的思考去诠释了東西方的这两个文明。

对他的这种转变,我也有很多的问题:他的创作怎么能够有如此转变?我觉得这跟他在甘肃时,甘肃的文化对他的滋养有关,他自己能够体会出来。一个是敦煌艺术,一个是彩陶文化。马家窑、马厂的彩陶,他收藏的有很多。这些东西对他的艺术有无形的滋养,远古文化厚土对他的艺朮有再造之恩。当他又游观西方古老文明遺址的時候,会产生共鸣。

实际上,我觉得一个艺术家,他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他有自己的风格之后,又有感而发的发现了新的题材,不是用原先的技法来转换,而是根据这个题材来用自己的方法去表现。

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贵的。往往我们容易用自己的一个固定的计划,去表现所表现的事物。这样的话,往往会结成一个壳。

可是,我觉得晓松对早期西方文化的认识有自己的立場。用自己的眼光把握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心性把他表现出来。所以,他在这里创作西方题材的绘画的时候,我觉得他把过去的写意、重彩、包括岩彩这些所有的技法,都用进去了。

我觉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他的这种主观浪漫思考,一般我们往往画这种不太熟悉的题材,容易陷到这个具象里面去。那个时候,我也跟晓松探讨了这些问题。“古希臘瓶画中的线表現的非常精美,和中国线描到底有何不同”、“如果一定要跳出你写生的那种状态,那么,怎么样能够把自己的主观的东西表现出来”,等等。

从这次的展览里,我看到了他的那种潜力。

刚才石齐讲了,石齐对晓松创作阶段并不是都特别了解,可是,我觉得石齐把晓松创作的整体气息和过程都把握住了。

晓松是一个特别勤奋的人,我做不到。他有的时候在宋庄一画就几天,我问他怎么画,他说:“我有时自己买一堆包子,我吃五天包子。因為创作兴奋,最后吃了五天的时候还是觉得不错,很好吃。”所以,他有的时候从早晨四五点钟就起来,一直在画。

他画得是很深入。而且呢,他表现技法又非常的丰富。所以,他这样的拼命的创作才能产生了这么大的量。我觉得这次展览的量,是在他作品里面的其中一小部分。可以感觉出来他对于艺术的这种执着。这个对我来说,也很受启发。

另外一个角度呢,我觉得晓松这些年来做的公益的东西也很多,包括给一些重要的建筑场馆无偿的画一些作品,練習多了,也就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他也擅长以工写形式创作大画,能够把握住整体,其中我们一块合作,给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心画了高六米長、十二米的大画。其中还包括中央党史馆三楼,也陈列了有一张,就是巨大的花鸟作品《辉耀大地》。

当时,晓松找到我,说咱们一块儿合作吧,反正我一看他们在整体上对于这个作品的把握非常到位,也就开始了共同创作。从这点角度上讲,我觉得晓松他特别热爱公益事业,

包括他的教学,很多的学生都是师从于他。另外,他自己的宋庄工作室,也往往成了外地同学们的住所,所以这点来说,我觉得晓松为什么能够得到大家认可?他朋友那么多,他交朋友也好,教书也好,他是用心去做的。

我觉得一个有公心的艺术家的品格,他具备了。

我現在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说画家如何去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何去转变,如何去发现新的题材,如何去再去提升的问题。所以,从晓松的发展历程和他的创作历程看的话,给我们一个启示。

同时,也祝贺晓松有这样的丰硕成果展示给大家,我觉得他会有自己的今后的更多的打算,我们现在给予期待。

谢谢大家!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Wu weishan

吴为山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中国美术馆馆长

尊敬的蔡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的艺术家、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尊敬的书画頻道主席王平先生,现在我们在这里举办的沙龙,是艺术展览的场所,我觉得是没有江南风韵的流殇曲水。今天这个展览属于晓松,这杯酒喝下去,大家在欣赏他喝酒的姿态的同时,也在品尝酒的芬芳。

耳目一新,这样一个成语大家经常讲。今天我讲的这个新,首先是从绘画艺术来讲的。他(指莫晓松)是一种视觉的创新,但是这个新从根本上讲,在于他的理论的新、思想的新、观点的新。不少的艺术家把创新对焦在对于材料使用的不同。蔡部长问我他用了什么材料,我讲有各种各样的,像丙烯、中国画颜料、甚至泥土这些材料,这也是一种创新的标记。

我觉得材料当然很重要,但是得聚焦于画不同的题材。这个不同的题材选用合适的材料,它就会激发你必须要用新的眼光和新的表现的方式来对应它。但是,最根本的是观念的新、思想的新、理论的新。

这个展览的题目,点明了莫晓松先生任意创新的根本,在于寻迹、在于思远。

在这里,他有两个“迹”:在花鸟画当中寻找古人、宋人的高精。在寻找那些花鸟画家所留下来的经典当中的笔墨、线条、构图,特别是意境。第二是古希腊的这些雕塑和这个文化以及建筑。他在寻找这个技,这个技术,与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我们在追寻源头。这个古希腊雕刻影响了印度的健佗罗艺术,影响了东汉以来传过来的佛教艺术。

过去的佛教造像,基本上都是画匠画好画,有文本。在这个基础上,雕刻师拿些工匠们的绘画粉本,去雕刻这个去画。包括我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这些浮凋,也是当時雕塑家,按照画家所画的文本去进行创作的。

但古希腊不单是这样。古希腊雕刻家们,他们自己在石头上创造了立体的线条,那种线条里面可以看到体面关系,可以看到单纯,也可以感受到高贵。而这一条线随着佛教艺术,在中国传播。它与中国的线结合在一起形成东西方相连,源源不断,源远流长的一条线。这条线自古有源,系在人类与文明的源头,又連接我们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当代。

所以,莫晓松他去画雕塑,他从雕塑中感受到这条线的魅力,它的韵味。实际上我跟他讲,我说你是反过来了。过去雕刻家们是在画家的基础上来塑造线,你是在雕刻家的艺术作品当中来感受线。

但是,他这条线不是传移模写,他是意想。在遥想当中,来让这条线在中国画的创新中更好的发展。他把石雕的线变成了笔墨的线,使他具有中国审美、中国文化,特别是东方水墨的韵味。所以,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关键点。

在他的作品当中,他把中国的彩陶、马家窑文化等与希腊的瓶画融汇在一起,他把中国的敦煌彩塑和希腊的雕塑融汇在一起。所以,在他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古文明之間的相溶与气象,也可以看到,他要借古代文明表达现代情韵和生动,由一个文明,精妙的表达另外一个文明。

他的花鸟画,我觉得他在吸收宋元高精的同时,把我们20世纪以来,对西方印象主义的光色研究,以及对西方现代主义抽象表现的研究,也统一于他的画面当中。所以,他的这些绘画虽然是随类赋彩,但是,是赋的他意象之彩。在他的作品当中,与传统的绘画所不同,揉进了光、有了透明、有穿透之感。

祝贺晓松兄!谢谢!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Hejiaying

何家英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前面几位先生的发言非常精彩,几乎把对晓松的作品的感受、印象都讲透、讲到位了。我就感觉我现在说什么都是多余。晓松还是愿意让我再讲两句话,我就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晓松以他的宏大气势的花鸟画,一下子在全国成名,又调进了北京画院。他的作品在社会的影响力很大,推动整个花鸟画界中工笔画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困惑,也就是说很多人都模彷,这样就变成了八股套路。你一看,学莫晓松的样式非常非常多,那么这就给莫晓松本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你该如何去突破自己原来的定势?所以我们大家,都会对他拭目以待。拭目以待的来观看、来期待晓松能够有自己的突破。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今天进到了展厅,第一眼是看到了他的花鸟大画,那就是在原来的那个基础上,表现的非常大的一张,鸿篇巨制!那么,这张作品本身又表现出晓松一种内在的、对艺术的理解,和对传统花鸟画有表现的这种高度。

他那种宏大气象,表现出了西北汉子的一个丰富气质。同时,在艺术上,他能够把那么零碎的东西整合得非常单纯,非常的整体。

在画展中,他先给了我们一个震撼的一张大画。虽然他的画用了非常强烈的颜色,但是他仍然因为画的颜色单纯,有一种厚度,有一种力度,一种张力。

再看另外两张他的半抽象的花鸟画,我们已经看到了晓松在自身的花鸟画基础上,有了突破和新的表现。在这半抽象花鸟画中,看到了有一种新的艺术思考。所以,他不停留在具像上,而是有了抽象的思维。这使得他打开了一扇窗户。 

这扇窗户是一个非常宽阔的、无尽的思维逻辑。那么,这种思维逻辑,就会表现在他在国外游观古遗迹的时候,在写生的时候。那这种写生,他不会停留在对对象的具体的真实描绘。这种祟高的遗迹,伟大到是非常容易被陷进去的这样一个艺术中的陷阱。很容易使我们推崇它,崇拜它啊,感受它。那么,就把它的形状真实的画下来,作为写生。

而晓松不是。他的感受,是带着一种文化的感受。是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他看到西方这样的艺术造型的时候,当然深深地被它所感染,对他有很强烈的艺术激发。

同时,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东方文化的一种内在的思考,与西方文化进行的一种碰撞,一种融合——他用妙想迁得的表现手法。

所以,他在写生的时候,不是照猫画虎,而是真实地表达出了对象的本质。特别是对于光影的处理。因为,在光的照耀下,他是有明有暗。

很多的画家在表现雕塑的时候,是很难脱离开这个明暗表达。晓松不是,晓松的画当中是有一定的阴影的,也有明暗。但是,他表现得如此自由,不停留在自然的明暗表达上,而是用中国的阴阳的态度。这种观念是自由的去发挥他的作用。

甚至,有很多的东西,他打破了型与型之间的关系。也就说。我从他的画上,能感受到晓松在艺术思考上已经非常深刻了。

他完全不停留在我们所认知的一个表象的观念上,所以,在中国花鸟画怎么发展的争论上、整个中国画发展的争论上,其实,看了晓松的画以后,每个人都要自己去思考。

艺术是什么也不要限定,每个人都有一种独立的价值。那晓松的价值,我们认为,就在于他在艺术上的这一步深刻的思考,和他所有的这种认知。这种认知和他的行为,就发生了知行合一这样一个结果。

它不是说,我们往往我看到了好多东西,我们认识到了他的美感各方面的认识,甚至如何影响到我的画里。但是你没有付诸实践,你没有把他表达出来,那么你的认知最后还是个零,是个空,

而晓松恰恰用把自己的时间集中起来刻苦的表达,把他的认知充分的表达出来。而且,这种表达找到了一种途径。

我觉得,他之所以能这么刻苦,是因为他有一种快感,他一定是快乐的。在创作当中虽然他是艰难的,但是他同时也是快乐的。所以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同时他的花鸟画又有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我看到了。不光看到了晓松的未来希望,也看到了对中国画发展所给予的一种提示。

所以说,这个展览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一个展览的问题。我觉得是一个学术认知的一个深度,提出了很深刻的一种思考。

谢谢晓松!也谢谢各位朋友!展览非常成功!祝展览取得这麽完美的成功!

谢谢!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 / Moxiaosong /本次画展画家 /北京画院副院长 

尊敬的蔡武部长、王文章部长、左中一书记、王明明院长、何家英主席、吴長江主席,王平主席:

非常感动也特別激動!我这个晚辈多少年来受到诸位領导、师长和画院同仁的帮助,今天办个展,有這么多的領導老師和同行前來指导,非常感激!

二十年前我从甘肃来京,是夹着一卷子画报考北京画院,当时我们报名的有好几百人,我是有幸作为入选的三个画家里面的其中一个。第一天,我们接受评选,下午六時就得到通知,说通过了录取,可以报到了。这样,就进了北京画院。这种由艺术委員會和专家委員會把关审定评选过程的优良傳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北京画院王明明院長不问出身,不问学历,就看你画得如何。另外,还有就是人品要好,要尊敬師長、服務社会、有为国出力的情怀。

多年来,我在北京画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甘肃虽然说文化底蕴也特别深厚,但是更古远一些了,没有特别的直接联系。

在北京画院,得以能受到明明院長、郭石夫老師、石齐老师先生,还有一些去世的,如小可老師、王文芳老師、杨刚老師等等的心手相传。

当时,画院人才济济,国画、油画、人物、山水、花鳥,名家辈出。还能经常亲眼观赏到于非闇、齐白石、陈半丁、王雪涛这些老先生们的原作,感受到京华文化底藴的深厚和传承的气息,对我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滋养。

因此,在這十多年间,以传統为师,从于非闇、田世光一直学宋元工笔鳥畫,但在创作中加入了郭怡孮老师大花鸟精神的感召和的教导,想在工笔花鸟的题材上面创新,有別古人和同時代其他同行,但是特别难行。

后来,和張鑒、雪松同道去全世界的热带雨林考察采风,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我曾立志要画100张有新的图像形式的热带雨林绘画作品,但是画到第三幅,就是展览上那三幅大的水墨作品之后,就怎么再也无法突破原有的创作模式,拉不开距离,很苦闷。

这時,我就要转換思路,重新尋找自我,放下了手头的工笔花鸟创作。

这十多年间,我也曾多次去歐洲參观訪問,对古希臘雕塑和遗迹多有了解。我开始思考以超越时空的古希腊、古羅馬线描浮雕為本源,糅入敦煌壁画的文化心性与写意精神,从而呈现出多意的、形而上的视觉景象,以浪漫的绘画语境将古希腊意象作品推向当代。

要将这一设想变为现实,并不容易。出囯考察及写生是一回事,創作又是一回事。通過游觀欣赏西方古文明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通过绘画,讓充满中国哲学意味的水墨与西方艺术融合,将大学本科学习的素描、速写、色彩,以及我后来掌握的传统中国画技法融为一体,转化為灵性飞扬的的图式,却是颇费心力的探索。

我尝试凭藉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意境式的想象”,来消融异域文化的陌生面孔,从而借抽象表达手法,实现更为抒发胸臆的自由语境,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文化身份的追寻和呼唤,并企图藉此捕捉远古文明的当代脉动。

其实,这些作品,也是在为我以后的花鸟画做铺垫和准备的。如何家英老师讲的,我的目标最终还是在花鸟画。

这次展览能够得到我们甘肃老领导的关怀,非常感动。連輯院長在甘肃当宣传部长时,和我就有交往,時有指导和帮助。

和吴为山主席一直沒有机会交流。这次他们都在百忙中对我的展览这么厚爱、给与积极的评价,我特别的感动。还有国家画院的卢禹舜院長、杨晓陽院長和各位师友、以及冯远主席等多次參观指教,再次表示謝意。

谢谢大家!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作品

Xiaosong Mo 's paintings

艺术家简介

询东问西  寻迹思远——著名画家莫晓松中国画展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一)

莫晓松1964年生于甘肃陇西,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艺委会副主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画学会理事。

作品曾获全国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先后参加全国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展以及在法国、日本等个展和联展,出版个人专集及合集多部。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等多次收藏。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