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仔冯凤举,皮肤黝黑,穿着朴素,但衣褐怀宝,才情四溢。决定写一写凤举之时,我陡然想到“素描”一词。素描是写实绘画的重要基础,也是最节制、最需要理智来协助的艺术,以素描来形容凤举为人处事以及画画的自然、质朴、低调、踏实、努力,妥妥的恰如其分。凤举出道时间不长,他在广西艺术学院上大学,学的是装潢设计,毕业后留校,从事的是宣传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到2014年才开始拜在黄格胜先生门下学习中国山水画,短短数年便脱颖而出,多次举办大型个人画展,作品不断在各级各类展览中亮相,同时著书立说,论著层出不穷,成为广西画坛冉冉升起的新星,黄格胜先生誉之为“冯凤举现象”。
中国画综合材料
《春涧》60cm×60cm
一、教书育人是冯凤举的神圣职责
凤举首先是作为教师的角色存在的。他从小家境贫寒,六岁放牛,八岁才上小学,得益于父亲是乡村教师,家里有一些藏书,四书五经、古典名著和不少演义类章回体小说。凤举如获至宝,在小学阶段就把这些书翻了个遍,纯正的第一口奶浸开了他文学的种子。良好的文学启蒙让他的作文经常成为老师在班上朗读的范文,也为他日后成为高中校报主编、大学学生会主席、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要追溯凤举学生时代的“当年勇”。1995年,刚上高一的凤举被大家推选为校报主编,白天上课,晚上审稿,用蜡纸刻钢板,自己套色油印报纸。报纸不能出现涂改,所以“刻钢板”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力气活和技术活,既考验了凤举的细致和专注,也锻炼了凤举的毅力和特长。1997年,广西艺术学院学生会招聘新人,凤举欣然应聘,因其“刻钢板”练就的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成功加入学生会,并很快脱颖而出,在大学二年级就当选校学生会主席。1999年,凤举全程参与了广西艺术学院60周年校庆庆典的组织工作,其沉稳、质朴、低调的作风为学院师生所称道。自然而然的,2001年大学本科毕业时,凤举获得广西首届“十大优秀大学生”殊荣,广西卫视以《走进广西艺术学院的放牛娃》为题报道了这位寒门学子的励志故事。
中国画综合材料
《此心安处》60cm×60cm
大学毕业,冯凤举以优异的成绩留在学校学生工作处工作,从此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除了日常事务,凤举还兼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事政治等多门课程。为胜任这些工作,冯凤举自费在职攻读了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工作二十多年,凤举从科员到处长,从普通党员到党委书记,经历了七八个工作岗位,始终坚守三尺讲台、立德树人。他对教育事业的真情投入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1年,凤举荣获自治区及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自治区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自治区级优秀指导老师。
中国画综合材料
《等烟雨》60cm×60cm
作为行政干部,凤举爱校如家,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广西艺术学院培养了凤举,凤举也知恩图报,把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广西艺术学院,工作勤恳,任劳任怨。2012年,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启用后,远在桂林雁山镇的桂林校区完成了其在广西艺术学院发展过程中办学空间过渡的历史使命,同时仍需要一名富有开拓精神的年轻干部到桂林校区继续接任工作。正在校团委书记位子上干得风生水起的凤举接到组织上的任命,他二话不说,克服重重困难扛起桂林校区书记兼主任之重任。经过一番细致调研,他认为桂林校区校园面积小,基础设施差,规模上不去,长期亏损运行,首当其冲要解决经费问题。凤举带着领班子对桂林校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压缩全日制本科生规模,成立漓江画派研究院,筹资建设漓江画派研究院大楼,面向全国招收漓江画派研究院高研班学员,请时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的黄格胜院长担任工作室导师。高研班是非学历培训,学制短、风险小、效益好,一下子解决了经费短缺的难题。解决了资金问题,又在凤举的极力推动下,广西艺术学院在桂林校区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以画派命名的学院——漓江画派学院。2014年,漓江画派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初创时期师资紧缺,除公共课外,凤举主动承担起绘画基础和艺术理论课程。
中国画综合材料
《寒来暑往》60cm×60cm
2019年,凤举调任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带领班子和全院教职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的各项决定,致力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广、本土意识强、专业素养深且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掌握较全面的人居环境设计理论及业务技能、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东南西北中,党是管一切的。凤举首先从党建抓起,提出“党建是最大的务实”理念,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凤举敢于抓队伍、善于讲团结,建筑艺术学院领导班子连续多年在全校年度民主评议中名列前茅,成为广西艺术学院公认的二级学院党政团结典范,建筑艺术学院党委也连续多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校级优秀基层党组织。党管人才,人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石。凤举知人善用,教职工各尽其能,上下齐心,良好的事业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打造了一支老中青优化结合、学科专业强大的教职工队伍,中共党员比例超过70%,副高以上及博士占比超过50%,在广西高校二级院系是不多见的。建筑艺术学院依托西南、华南与东盟的地缘优势,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深度投入到地方政府乡村振兴大潮中去。2021年,建筑艺术学院申报的全区示范性产业学院“智慧人居环境产业学院”获批,再次成为广西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排头兵。建筑艺术学院的发展成效有目共睹,凤举也多次被评为自治区级宣传教育先进个人、优秀团干,荣获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思政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中国画综合材料
《何当共剪西窗烛》60cm×60cm
作为教师,凤举二十多年坚守三尺讲台,爱生如子,学生视他如兄如父,都尊称他为“冯爸”,这种“冯爸现象”成为广西艺术学院一道美丽的风景。作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凤举除了有教学实践和管理能力的展现,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黄格胜是全国著名画家和艺术教育家、全国高校教学名师,他提出的“格物致知”“亲爱精诚”教学理念为大家所熟悉。凤举是最早对黄格胜教育理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阐释并整理提炼的人。他认为格物致知是指研究事物,了解其内在规律,以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是治学之法,也是教学之法;亲爱精诚,亲爱以致精诚,爱人者人恒爱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官之道;为人、为学、为师、为官,格物致知和亲爱精诚恰好把黄格胜穷其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都包含了。于是便有了凤举在宣传部工作时出版的第一本研究黄格胜教育思想的著作《黄格胜——艺术与教育》,首次提出黄格胜“爱”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在全校推行。如果说黄格胜是“爱”教育理念的提出者,作为学生的凤举则是“爱”教育理念的阐释者、传播者和贯彻者,功莫大焉。
中国画综合材料
《今是何世》60cm×60cm
凤举教育理念的传导更多的是在给学生上课或各类讲话中一一体现的。他的讲话不仅有土鸡汤式的营养,有接地气的美味。在谈到大学生内卷时,他说:“孩子们,别躺平,这种短暂的舒适和宁静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趁年轻打好基础,扎好根基,风雨来时最先被冲走的一定是没有根基的物体。”谈到遵守纪律,他说:“自由的本质是自律,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学会自律,才不会过多遭到他律。”谈到为人处世,他说:“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隐忍是一条线,本事又是一条线,这两者之间就是你的生存空间,本事不大脾气大,肯定混不下。”谈到团队协作,他说:“人无完人,不求全责备,木桶原理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木桶,而是把团队里所有人的长板拼成一个木桶,才能装更多的水。”形象生动的言语处处散发着哲学的智慧光芒和文艺的美好想象,令人醍醐灌顶而心悦诚服。
二、绘画创作是冯凤举的安心之所
凤举的恩师黄格胜先生的刻苦精神誉满画坛,是业界闻名的“拼命三郎”,在这一点上他深得恩师真传。繁重的行政事务把他绘画创作的时间切得支离破碎,他就把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化零为整。早上五点多钟就起床,先到工作室摆弄两个小时再上班,中午只休息十五分钟,回到家茶余饭后也要涂上几笔,长此以往,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他创作出比职业画家更多的作品,撰写了比理论家更多的著作,同行们纷纷投来惊讶的目光。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新先生说:“鬼知道凤举拿什么时间来完成这些事!”著名画家陶义美先生说:“凤举一天有25个小时!”凤举画画是随心的,他在一篇文章中坦露了心迹:“如果说当好书记是我的职责所在,画画就是我的安心之所,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有在画桌前,才能完全敞开自己,任由笔尖肆意流淌,犹如光着脚丫奔跑在故乡的田野上。”人是社会性的,需要价值认同和情感寄托,行政工作是凤举追求社会对他个人的价值认同,绘画才是他寻找的心灵归宿。
中国画综合材料
《偶闻鸟声》60cm×60cm
凤举早年考大学时有机会选择绘画专业,但是他选择了设计,毕业后有机会选择做专业教师,但他选择了留在机关部门,在机关工作十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最终才回归了绘画。在桂林校区工作那段日子里,目睹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研班学员在黄格胜先生的带领下写生创作,看到人生的背面还有一道如此美丽的风景,凤举内心那颗艺术的种子又开始悄然发芽。他背着画夹跟在黄格胜先生后面和画家们一起外出写生,渐渐地,他的勤奋刻苦和谦虚好学打动了黄格胜,并在2014年正式收他为徒,渐渐登上漓江画派的时代舞台。成功的画家不是有家学渊源,就是少年学艺,搜尽奇峰,根基扎实。凤举则不同,年近不惑才拿起毛笔,碰上一位好老师,凭着自己的文化涵养、绘画天赋和努力勤奋,很快成为漓江画派山水画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中国画综合材料
《山高水长》60cm×60cm
凤举有很强的感悟能力,因此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登堂入室,渐入佳境,短短几年就有了神速的提高。如其“广艺故事系列”的《琴房路》《老校门》《雕塑楼》等作品,善于在普通的景物中挖掘美展现美提升美,虽是描绘校园里的平常景色,但吸收了黄格胜的技法和语言,很好地继承了漓江画派的风格和特点。近年来,其发表的作品、入展的画作、获得的奖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令人瞩目又羡慕。如其以讲好“中国故事”和“广西故事”作为己任创作百幅画作礼赞建党百年,举办了以表现红色题材为主题的系列画展,出版了《风展红旗——冯凤举画集》,鲜明的主题和内容,独特的技巧和绘画语言,新颖的风格个性和创作模式,是凤举美术技法功力、审美情趣、涵养修为的一次全面集中深入的展示,体现其对党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美丽家乡的热爱,体现其浓烈而深沉的家国情怀,体现其作为一名艺术家、一名党员干部的家国情怀,是其对中国共产党峥嵘岁月的隆重致敬和对党的百年华诞的深切祝福,对扩大广西文化繁荣进步、精神文明长足进步甚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中国画综合材料
《山深好读书》60cm×60cm
现代艺术兴起以后,绘画在观念更迭和形式翻新上层出穷。特别是当代物质生活和材料的丰富,多种媒介材质的运用使绘画语言再次走向综合。近年来国内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和教学已形成定规模并逐渐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加重视艺术家的情感和个性表达,于是综合材料由自然成为必然。为人低调朴实的凤举对具有创新意味的综合材料探索也让人刮目相看,这是他在学习继承黄格胜风格山水画基础之上创新性思维的视觉呈现。经过数年摸索,凤举将目标锁定在粗纤维手工宣纸上,在实践中慢慢熟悉材料特性,寻找各种材料和水墨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画面既要有综合材料的视觉性,又有传统文人山水画的人文意境,还要确保相对统一的艺术风格,多种材质做到自然接洽、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如《红七军爆破赣州城东门》等作品,
其尝试使用泥浆、草灰等材料凸显轰炸场景,将水墨画的抽象性、肌理的随机性、材料的自然性、山水画的人文性等统一于画面,产生了水墨所没有的特殊肌理和视觉震撼,使天空构图层次变得更加丰富神秘,石山变得更加厚重深层,墙壁变得更加斑驳沧桑,画面质感更加逼真立体,打中了观者的眼里心里,澎湃着红色的回忆与敬意。其作品有水性颜料、油性颜料、丙烯颜料、矿物质颜料、金箔、银箔、泥土、宣纸、墨汁、胶水等多种材质的综合材料多元应用;绘制方式也由原来单一的线条勾勒水墨浸染转向色彩搭配、媒介融合的多向度构建;画面造型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二维平面上,而是向三维空间延伸发展。同时,他还运用剪裁、拼贴等艺术手段,通过使用拓印、泼溅、皴擦、叠压、喷冲、滴流、晕化等“综合技法”,巧妙利用不同材料特性表现出各种变幻莫测、丰富神秘的肌理效果和逼真质感,其造型准确传神,有油画的质感,更有国画的气韵,表现能力丰富而强韧,打破传统的画种门类隔阂和审美定势,推动并建构多元开放的思维模式和艺术语言体系,有力地证明了凤举是一位有才气天赋、有学术深度的画家,而不是随便玩几笔的票友。正如著名美术家陶义美先生说:“这种探索带来的快感极大地激发了冯凤举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成为他对综合材料绘画孜孜以求的不竭动力。”
中国画综合材料
《山雨欲来》60cm×60cm
肩挑扁担两头挂。半路出家的凤举总是忙碌,但是身边的人从来没有看到他的抱怨,身上永远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他喜欢热闹,不时邀三五好友把酒言欢、畅叙幽情,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他也喜欢独处,和朋友在湖边租了一处院落,汲泉煮茶、观竹听雨,把生命活得诗意优雅。从办公桌到画桌,有案牍之苦,也有耕墨之娱,感知人世冷暖,也醉心诗酒书画,两种生命状态的自由切换让他变得更加从容。他说:“这辈子能把画画当作事业是多么幸运,画家是不用放假的,画画本身就是最好的休闲方式,累但快乐着;画家也是不能放假的,别人上班你上班,别人放假你也放假,凭什么你是画家?更何况,我年近不惑才拿起画笔,资质平庸,起步也晚,岂敢再偷懒。”
三、学术研究是冯凤举的时代担当
近年来,凤举连续出版了多本研究漓江画派和他的恩师黄格胜的著作,撰写了十多篇论文,洋洋洒洒一百多万字,这要耗费他大量的心血。是什么原因让凤举有这么持久的动力去从事这项研究?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韦俊平先生说:“凤举不是专业教师,并没有科研创作任务,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写专著、搞研究,是因为他热爱这个事业。”热爱是肯定的,但热爱的背后是凤举对这个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画综合材料
《听泉》60cm×60cm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诞生于新世纪初的漓江画派,是广西区党委、政府扶持和培育的文化品牌,是广西各族人民文化自信的直接体现,是广西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成果。凤举深知,任何事物的发展,如果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就会发展得更快更好,漓江画派的发展也不例外,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用阶段性的理论来指导下一步的发展,才能使步子迈得更稳更快。从漓江画派促进会成立的时候起,凤举就参与其中,目睹漓江画派的成长、发展、壮大,参与策划漓江画派促进会的各类重大活动,掌握漓江画派促进会的第一手材料并及时研究,把漓江画派放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中进行比较,以期找到漓江画派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他责无旁贷。于是,便有了2020年出版的著作《艺术的使命——漓江画派形成发展研究》(与韦俊平合著),再现漓江画派形成、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从漓江画派的产生背景、学术争论到品牌形成,从其审美特征、体系建构到文化担当和时代价值,高站位、全景式、系统性、多角度地描摹阐述当代中国美术界流派的重要一极,是漓江画派形成和发展的总结之作、立传之作、腾飞之作。该书集艺术性、学术性、资政性、教学性于一体,为广西文化艺术研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能量,此成果荣获广西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画综合材料
《无声》60cm×60cm
再来说说凤举研究他的恩师黄格胜先生之成绩。黄格胜不仅是漓江画派的卓越继承者,更是广西改革开放涌现出来的伟大创新者开拓者,是广西文艺界标志性人物,是壮乡文化的旗帜性代表。徒弟研究师父自古有之中外皆然,孔子的《论语》是他的学生记录的,苏格拉底的《对话集》和《言行录》也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整理提炼的。凤举作为黄格胜的贴身徒弟,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或目的而进行研究实属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但对于不是美术科班出身而政务繁忙的行政工作人员来说,积二十年之功贴身跟随、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地“利用职务之便”,沉潜十数年记录、收集、学习、钻研老师,公开出版煌煌4本著述达百万字之巨,也只有爱下“死功夫”的凤举了,成为“黄格胜研究第一人”。黄格胜在中国画坛上有极大的影响力、美誉度和权威性,记叙研究其创作成就、美学观念、教学规律甚至为人处世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凤举著作的全面性、系统性、史料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借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同行的公认,会愈发显示其长足而独特的美术价值、教学价值、科研价值和历史价值。其对本土艺术大家诸多价值和多重意义的理论加强和深度弘扬,是对广西美术事业的精心整理和郑重表彰,是新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贡献和尽职担当。著作《黄格胜艺术理论研究——黄格胜与漓江》,对黄格胜艺术人生、艺术理想、艺术实践三个大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生动的叙述,有口述历史的现场味,有传奇文学的生动性,有专业理论的厚重感,均一一体现和贯穿在艺术履历的柳暗花明、学术探索的研讨精粹、画作创作的揭秘显微、各类专家的援引佐证之中,终成格局高远、内容丰赡、细节精妙、文气流畅的可喜之作,是中国美术史上对重要画家研究的代表性之作,具有无法拒绝的可读性、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和潜移默化的现实指导功能和教化作用,其别具一格独辟蹊径地融合艺术家的人生履历、艺术履历、学术造诣、流派确立以及篇章结构布局、材料逻辑筛选、语言风格多样等诸多创新亮点,为“大美术理论模式”之路的建立拓展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尝试并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艺术评论的责任,一是给有潜力的艺术家塑形,让他们发展得更好,二是给成熟的艺术家定位,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应人民对人性良知和社会的期待。黄格胜先生闪耀的爱国、勤奋、执着、善良这些正能量,正是当下我们构建和谐广西、建设壮美广西新风上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一次研讨会的发言中,凤举说:“黄格胜就是广西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一座雄峰。自治区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把漓江画派写进文件,提出文艺精品创作登高原、攀高峰。黄格胜就是我们身边的一座高峰,研究广西美术历史,研究中国美术史绕不过黄格胜,只有翻过身边的这座大山,才能看到更远的路。”
中国画综合材料
《祥云》60cm×60cm
四、读书写作是冯凤举的心灵之需
身边的朋友们都知道凤举爱读书,读什么书?凤举有“三不读”:畅销书不读、网红书不读、成功学不读。读美学、读哲学、读史学、读文学,而且要精读。他对学生说:“书读得多了自然会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读得越多,这个构架越牢固,越精密。就像渔民网鱼,只放几个网眼下去是网不到鱼的,只有整张网下去才行,网越大、织得越结实,网到的鱼就越多。”因为爱读书,凤举写得一手好文章,尤其是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家是作家序列的一个分支,指在散文创作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和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凤举的几本学术著作,如果从“大散文”视野格局来说完全可以纳入散文集系列,这么说没有贬损其学术价值和水准的意思,而是其中大量篇章既具有学术论文的原创性、学理性和规范性,更具有散文体裁的细节性、抒情性和可读性。其他职务类或零散篇什文章,更是充分呈现其高超而质朴、浑然天成又精准细腻的文字功底。比如在他自传性的文章《画画没有那么多规矩,关键是真爱》,其整体文字水平在这篇人生履历兼具从艺经历的自传色彩散文里全面充分体现出来了。传统概括散文的文体特征为“形散而神不散”已不足以形容该文的体裁丰富或包容的宏阔内在了:孩提的记忆遥远却现场感爆棚,如时光倒流般清晰透亮,这样自然生动兴趣盎然的“回忆杀”让人无不共情同怀,具有优质散文的叙述精彩和抒情感慨。其人生经历和专业岗位转换虽未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却也曲曲折折弯弯绕绕,令人长嘘短叹之不平不坦,具有离奇情节与反转魅力之感染。其对美术创作理念与实践,则在诸多巧妙的铺垫和自然逻辑的推演后水到渠成地呈现:画画没有那么多规矩,关键是真爱,道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美术创作动因观以及“道法自然”“勇于探索创新”等美术创作实践论,体现出哲学的高度、伦理的宽度和艺术的深度,又具有论文的雄辩力量和强大气场。凤举文字的力量,是其多年的人生历练和文字磨练的深藏与释放,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中国画综合材料
《一春无事》60cm×60cm
这里要略谈一下凤举的乡愁文字。“我是从小在农村‘放养’的,没有规矩,也不需要太多规矩。兄弟姐妹六个,一天从早到晚一大锅白粥,水多米少,清澈可鉴,没有点‘竞争’意识,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哪还顾得了那么多规矩。我六岁开始放牛,还没牛屁股高,背着斗笠走起路来直敲脚后跟。老牛通人性,不会欺负小孩,任我骑在它的背上撒欢,村边有河,水牛好水,夏天看见河远远就飞奔过去玩水,我也跟着下去游泳,日复一日,竟练就了过人的水性,四五十米宽的河面我扎个猛子就能潜到对岸,不带换气的”。还有他的学画经历:“一个刚毕业工作的小伙子陆续收留了我们五个慕名上门投师学艺的学生,白天文化课心不在焉,晚上自习课就偷溜出来,聚到李老师一间约十平米的职工平房宿舍里画素描色彩。冬季寒冷,年轻人长身体饿得快,食堂的饭菜挨不到晚上十点钟肚子就抗议了,大家经常在李老师宿舍里用电饭锅胆架在火炉上打火锅,我们交给老师那点‘学费’不出十天半月被我们挥霍完了,大家就凑钱买最便宜的大白菜,二两猪肉做锅底,吃饭时大家拼命在锅里翻找,找到肥肉叫‘银奖’中,找到瘦肉就是中‘金奖’了,师兄妹拥着师父围坐在地上,暖暖的炉火映照着青涩的脸庞,热气腾腾的温馨画面,每次回忆起来都令我眼泛迷雾”。凤举的儿时经历,总让人怀念不已,其内容的真实细节,清晰可见,可听可触,可嗅可闻,可感可叹。形式的纯朴自然,可直入心底,可油然而生,可共情共鸣。远去的农耕时代,远去的物质贫瘠,远去的父老乡亲,但淳厚根深的伦理之情和乡愁记忆,永远铭记心底,时常浮现在脑海里,不曾远离,难以忘记。凤举之深情与巧笔,让浮躁的当下人心有一刻清醒之栖息,让感恩的回忆有安放的场地,让我们在纷繁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有面向未来的善良之勇气和甜蜜。特别是那些略带地域性、民族性、个人性的叙述口语充盈期间,即妥贴适当地表述范围对象内容的独特性,也凸显凤举作为散文家文字经验的成长性和成熟性。
中国画综合材料
《幽居图》60cm×60cm
一位优秀的散文家,有能力吞进庞大的信息和感受,经过消化和反刍,分泌出独属于他的认知和情绪,所包含的情感不是轻巧的而是深沉的,它会激发读者身体内部巨大的感受力。阅读凤举的作品,我们将更直接、更犀利、更有情地理解世界。比如,凤举描写韦俊平:“俊平兄是壮族人,但长得一点都不‘夹壮’,俊朗的外形,天然微卷的头发让人误以为是‘偶像派’,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他,偏偏选择了这条用实力说话的艺术求索之路”。简洁一句话,将其外貌、民族、专业和能力水平等要素一网打尽,充分凸显凤举文字的精炼朴实而内涵丰富张力满满的独特魅力。又如:“在俊平心中故乡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清晰的是养育了他的温山暖水,模糊的是童年的苦难记忆,韦俊平把这些苦乐用岁月酿成了香醇的美酒,并乐此不疲地沉醉其间,呈现在画面上的是一种强烈的虚实对比和亦真亦幻的梦幻世界,这种迷离的、虚幻的、模糊的乡村景象,正是俊平心中美轮美奂的精神家园”。又如,他对刘新的描摹:“刘老师他把西画的构图、色彩,平面的构成、分割,甚至中国民俗画的装饰、朴拙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的独特语言和面貌,画面着墨不多,寥寥数笔丹青于白宣之上,却往往能捕捉到生活中平凡而又动人的场景,尤其画面中的长衫男子,我总觉得他画的是自己,颇有民国‘新青年’文范和道骨仙风,一点点自嘲,一点点幽默,一点点洒脱,一点点深邃,没有诗意盎然,却寄托着隐逸超俗的思想,散发着天真的意趣”。只有一小段文字,既有叙述散文的细腻细节,又有学理观点的提升呈现,又如诗歌语言般的抒情精炼。
中国画综合材料
《有客到》60cm×60cm
凤举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如其国画般动静行止、浓淡深浅、昏晨昼夜而丰富多姿:“雨越下越大,淅淅沥沥变成了洋洋洒洒,一到湖边,漫天风雨,湖水拍岸哗哗作响,湖面白浪翻涌,跳珠入船,画船如叶,出没风波之中,湖上是无边无际的雨丝,躲在雨帘后的雷峰塔若隐若现,形单影只。‘山耶云耶远不知’,放眼望去,只见湖水东南北三面,群山隐隐,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混沌,湖水接天,山云融合,好一幅氤氲的江南烟雨水墨画卷!”。凤举的文字一如他的山水佳作,赏心悦目,境界全出。
大家都知道凤举能写,但很少写应酬之作,有人请他“美言几句”总是被他婉拒。朋友请教他写作的技巧,他说,写作哪有技巧?如果有,就是“不讲假话”,每一个字是真情的流露,不然再美的辞藻都是枉然。这就是凤举的智慧,没有被对象打动就没有表达的冲动,没有表达的冲动写出来的文字就会变得空洞。写作是这样,画画是这样,做人做事何尝不是这样!
《披星戴月》
60cm×40cm
中国画综合材料
凤举曾说过:如果没有农村“放养”的经历就没有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可以一身泥水玩材料,可以烈日下挥汗写生;没有大学设计思维的训练就没有我的创意精神和空间思维,不守成规大胆逾矩;没有行政工作的经历就没有我掌控画面的全局观和文以载道的使命感。不怕苦,作品就有了难度;敢创新,作品就有了高度;有担当,作品就有了深度。凤举是艺术院校多岗位锻炼的行家里手,无论是处于宣传岗位还是思政角色,无论是行政事务还是美术教师,因其钻研敬业而亮点纷呈,其专业水准和岗位精神让人叹服。凤举是教育界的跨界能手,从装潢设计到软件科技,从党政干部到三尺讲台,从山水画种到综合材料,自然转换而成效斐然。难怪恩师黄格胜对他宠爱有加,我们有理由期待“冯凤举现象”再放异彩。(刘元见,广西钟山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广西自治区检察院高级检察官助理(调研员)、担任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案件管理专委员会理事等多个法学团体职务)
画家简介
冯凤举,广西象州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山水画家,文艺理论家,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广西中国画学会理事,广西东盟艺术研究院、广西东西方美术院荣誉教授,广西艺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学士、厦门大学软件工程硕士。
现任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建筑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格胜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师从全国著名画家黄格胜先生研习中国山水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自治区级展览并被多家艺术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收藏。
出版有《黄格胜与教育》《黄格胜与漓江》《艺术的使命》《问道榕荫楼》《风展红旗》等文艺理论著作及画册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