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诗炼文,坚信一幅好画是一个人的境界、志趣修养使然,这是文人张风塘;寄情江河,用83天重走长征路感悟山川气象、体会自然百态,这是行者张风塘;书境入画,探寻中国书画的血脉关联,以书法用笔勾勒山水气韵,这是墨客张风塘。日前记者专访了著名山水画家张风塘,带大家走进这位书画家的笔墨世界。
《陶岔渠首》
文人张风塘
笔墨相伴 心慕手追
观张风塘的山水画,多被其磅礴的气势、深阔的意境所打动,氤氲着自然呼吸的画面所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辗转灵动、变化丰富的笔锋,干湿交错、枯润相融的水墨,这些都让人信服。宣纸上看似从容潇洒的行笔,却是张风塘十年一剑、万水千山的坚持与努力所构筑的。看上去像传统文人般儒雅内敛的张风塘,十年如一日心慕手追,从最初为了追求笔墨理想,舍弃稳定的仕途,到后来为了更高的艺术修养,披星戴月不辞辛苦,踏万水千山。
张风塘从外到内的文人气质透露着他的艺术追求,他一直坚信自身修养决定艺术品位,一个有追求的书画家首先是一位底蕴丰厚的学者,他举例说,“启功是一个有大学问的人,说话却平朴谦逊,所以字对后人影响深远。”同样,张风塘是一个懂得取舍的人,“生活中有很多诱惑和选择,明确自己最想要追求的,执著于此,其他就都是次要的了,学会取舍,才能真正获得。”朴素的话语,却让人心里一震。
《碧霞祠》
墨客张风塘
书画同源 血脉相承
张风塘山水画中丰富灵动的用笔,无不得益于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他对书法与中国画血脉关联的研习探索。早年对书法艺术的不倦追求,三十年对书法筋骨的磨练,让他对笔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说,“一位中国画家,必须把书法看作是绘画创作中的第一要务,也是必修课,黄宾虹先生曾说:国画中的用笔、用墨,皆从书法中来。这也应和了古人‘书画同源,笔不二致’的论述。”近几年来,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张风塘对中国画中的书法用笔,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作画用笔要中锋行驶,达到力透纸背。行笔要平心静气,起止分明。”对于当代画坛的不正之风,张风塘认为,只要“看重书法用笔,静下心来寻根求源,日积月累,定会笔底生风,山川气象跃然纸上。”
《黄河之水天际来》
行者张风塘
写生山水 师法自然
近年来,不知疲倦的写生,为张风塘的山水画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从呼啸的诺日朗瀑布到万山红遍的橘子洲头;从苔痕清幽的青城山到惟余莽莽的长城内外。一路走来,除了风尘仆仆的行囊,落满苍润的纸张,还有对自然百态、山川气象的重新认识与思考。江河、湖海、瀑布;风雪、空气、阳光,在他的笔下有了不同的定位和饱满的感情。《汇泉湾》里壮阔的场景中不失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宏村印象》里古老苍劲的树干迸发出强烈的生命张力。张风塘笔下所构筑的风景无论大小,总能触动到你的心弦,或似曾相识、或心向往之,人文与自然的深沉交融,作品所呈现出的厚重饱满,让观者得到视觉与心灵的满足。
《北武当山》
“我们必须走出书斋,走进生活,让整个身心沉浸于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感悟到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寻找到支撑我们笔墨灵感的源泉。”这是张风塘对写生意义的理解,只有亲身感受,才能刻画出动人的作品。继长达83天的长征写生后,张风塘又准备背起行囊,开始长江、黄河沿线的笔墨征途。(关瑛)
张风塘作品欣赏
《安全巡视台》
《炳灵寺石窟》
《八里湾泵站》
《穿越黄河》
《漕河渡槽》
《高峡出平湖》
《丹江引水图》
《大金山》
《和平塔》
《河套平原》
《定襄纪游》
《壶口瀑布》
《华山雄姿》
《淮安水利枢纽》
《黄河如丝天际来》
画家简介
张风塘,山东潍坊(临朐县)人,现居山东青岛。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潍坊市书画家联谊会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