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钧教授是山东省新年画和装饰绘画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代表性作品《芒种时节》、《女炮兵班》、《燕子姑娘》、《沂水情》、《母与子》以及《中国娃》、《日子平安》、《和祥玉洁》等系列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198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1985年被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优秀年画作者奖”;1995年《李百钧的艺术道路》收入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献礼文献《中国妇女500杰》;2004年荣获法中文化年“中国人文艺术欣赏展览”金奖;2010年荣获“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称号;2011年成为中国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库成员。
01
我的母亲李百钧,1941年3月22日出生在烟台牟平的陈家疃村。生逢那个国难当头、风雨飘摇的年代,母亲一生坎坷的生涯,也就只能从苦难起步了。姥姥39岁时才生的我母亲,当时我的两位舅舅分别12和14岁。母亲还有一位小她两岁的妹妹。姥姥喜欢亲昵地称母亲和小姨为“秋鸡”,姥姥说人到中年又得两千金,正如秋收的果实,自是可喜可贺。我想“秋鸡晚发财”的民间喜庆俗语,也许正是姥姥对爱女美好人生的殷殷寄托吧。姥爷特别喜欢山水画,他能写一手好字,家里至今保留着他在草纸、报纸上练习书法的墨迹。后来母亲考上了山东艺专,分专业时,姥爷始终希望母亲学国画,跟关友声先生学山水。关先生也希望母亲学国画山水。可母亲坚持学习“装饰绘画”,这或许是受姥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后来母亲的绘画事业走上了融合传统、探索创新之路,也应是得益于斯吧。姥姥嘴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想自己过得去,先让别人过得去。”而这话也是我母亲一直谨记在心的,“凡事让人一步”,是母亲一生的处世原则。
1958年,当母亲考上山东艺专的时候,她的家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抗属”、“军属”再到“右派家属”,母亲深陷在泥潭中,不能自拔。母亲将家庭的变化如实的向学校汇报,至今母亲还珍藏着两封山东艺专的来信。一封是山东艺专录取通知函,通知母亲于9月15日报到;另一封是山东艺专的回信,信中写道:“……我们同意你来校学习,并望在思想上继续与他们划清界限提高觉悟,不要因政治问题而影响你的情绪,望按时来校报到。”就是这两封信函改变了母亲一生的命运轨迹,这是由刘盛春校长为核心的山东艺专党委作出的决定。于是母亲佩戴着绿底镶嵌着“鲁迅体”银字的校徽跨入了美丽而富有特色的山艺校园。杨力老师是母亲班上的政治辅导员,她坚持原则、关爱学生,人性化的教诲启人心智、催人进取。杨老师去世之后,母亲才知道她就是曾参与拟第二封回信稿的恩师之一。
▲ 山东艺专录取通知函
▲ 同学、老师合影
02
当时的山东艺专美术科前两年的课程以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为主,赵玉琢老师教素描、透视及创作课。当时,母亲不知素描为何物,赵老师边讲述边改画,忙的满头大汗。他为了说明鼻子的四个面,竟用沾满铅笔末的手在自己的鼻子上作示范。还记得1960年到寿光稻田村大战三秋,为了节约粮食给农民吃,赵老师一米八的个子,每日只吃几两粮,有次甚至饿晕倒在红薯地里。他把蚊帐剪了为学生食堂做笼布,自己却挨蚊虫叮咬。当时母亲寄宿在农家,赵老师发现情况有些异常,赶紧把母亲“调防”,以免遭受不测。赵老师关爱同学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女,他对学生尽心尽责的精神,使我和母亲这两代人都受益匪浅,始终在赵老爷子的关爱下成长。
▲ 山东艺专时期美术系
李振才老师教授解剖学和速写课程,为了加深理解,画骨骼结构都标上名称,还带学生去卫校参观福尔马林溶液泡的人体。学生每周七张速写作业,他每一张都要进行批阅。母亲至今保留他修改作业的批语,让人铭刻心中。
▲ 李百钧解剖学课程笔记手稿
60多年过去了,山艺师生一起炼钢铁、修水库、战三秋,边劳动边创作的场景,仍时常辉映在母亲的脑海里。在劳动之余,赵玉琢老师趴在地铺上为学生们修改创作,其中一幅《我也去炼钢》是描写一小男孩拉着装满矿车的玩具车的场景,构思巧妙,生动有趣,此画刊登在当年的《山东文学》封面上。
1959年山艺师生参加卧虎山水库劳动时,李振才老师带领58级学生创作宣传画,母亲就是在那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木版年画。李振才老师教学生将宣传画的线稿刻在蜡板上,然后用黑色油墨印在白纸上,这就是木版年画的“线板”。然后让学生们在线板上添上广告色(广告色覆盖不了蜡板油印的线条),这就是木版年画的套版。通过流水作业,一夜之间几十张油印宣传画就贴满了水库的各个工地。构图饱满、色彩强烈的套色宣传画大大鼓舞了劳动者的干劲。李振才老师称之为“蜡板年画”。从生活中来的、自己亲自参与制作的“年画”,与以前看的“灶王爷”有质的区别。母亲日后对年画的兴趣愈来愈浓,并开始了对新年画的探索和尝试。
03
山东艺专的五年,母亲不仅接受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各种艺术讲座,还有李超士、戴秉心、关友声、臧仲文、吕品、黑白龙、于希宁等老师的画展,自办的“艺术学徒”、“学术专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全面提高了艺术的综合修养。
▲ 外国美术史答卷及杜牧野老师的批语
▲ 1962年青岛风景写生作品
母亲清晰地记得毕业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李超士老师举办的“粉画展”,那是世界级水准的画展,真让母亲大开眼界:画面中那长着白色绒毛的冬瓜,仿佛伸手可触;切开露出青红丝的“月饼”,简直让同学们垂涎三尺,他对物体质感、肌理表现的刻画真是入骨三分。在当时,李超士老师称得上是走在世界前面的人。
山水画家关友声老师关于“京剧与国画”的讲座,声图并茂,绘声绘色。国画中的笔墨和京剧的唱腔“混搭”,暗合各门艺术相通的哲理,使学生茅塞顿开,获益良多。
张鹤云老师毕业于北平师专,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对灵岩寺宋代彩塑的精妙论说,展现了他治学严谨的学者风采,他的人体(油画)、花鸟(国画)作品挥洒从容,充分展示了画家的风采和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杜牧野老师是通过书信求教于徐悲鸿的学生。他讲述世界美术史是从比较学的角度,展开大到国家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小至对各个画家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更贴近具体作品一一加以比较,展现了他们各自相异与相同之处。他严谨的教学风范,辩证的分析理念,让学生广开视野。他是贯通山艺与世界的桥梁,让学生站在他的脊背上看到世界的精彩。
04
1960年,顾群老师调到山东艺专任教,使得母亲有机会聆听到她的指教,她是中国新年画的创作者、研究者。当时,母亲原本认为画年画是民间艺人的事,不是学院派去做的事。顾群老师很有才气,是一位知识渊博、有远见的人。她说:“民间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没有根再大的树也要死掉。”她还谈到张仃在延安搞新年画创作,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顾群老师的理论观点深深的影响着母亲的绘画之路。
王企华老师毕业于日本上野美专,是著名的花鸟画家,又是一位对中国传统装饰绘画史很有研究的学者。他从1961年9月到1962年9月为母亲所在的58级装饰专业讲授“传统装饰绘画史”,从新石器的彩陶、青铜器一直讲到明清时期的民间艺术。他的教材史料丰富,辨析深刻,可与中央工艺美院庞薰琹院长1978年出版的《中国传统装饰绘画研究》相媲美。但更具特色的是,王企华老师又加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一章,在各朝代的装饰绘画史中又重点分析了山东地方著名的装饰艺术,如山东的龙山文化、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织绣,并把山东民间年画如杨家埠年画、高密扑灰年画也放进去讲,让学生知道了其实这些东西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创作和制作方法与学院派不一样,让学生遥望五千年文化的同时,又有身临其境之感。当时的山艺虽然没有年画专业,但年画的基因、民间美术的基因已经流淌在学生们的血液里、渗透在学生们的心田中。王企华老师的“传统装饰画史”课程为母亲一生的学术研究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如今,他的学孙们、母亲的学生们正以《问道武梁祠》、《曲阜汉画像石中的“六艺”》、《杨家埠年画的“吉祥”主题与现代设计》、《鲁锦与现代生活》等研究课题,沿着王企华老师这条路继续发展、传承着。
梁敬泗老师教授母亲的图案和美术字课程。他既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又是一位严谨的老师。他为学生修改作业时右肘下面铺上雪白的手绢,以免衣袖弄脏了学生的作业。他教会我们从写生到变形的创作过程,教会我们如何用自己的手调出千变万化的色彩。
母亲的毕业设计作品“孔雀牌”中国绸伞的标志设计和广告设计,是以当时行销世界的杭州绸伞为主题创作的,作品中穿着不同服饰的亚、非、拉女青年。打着绸伞站立在广阔的土地上,三种不同色彩的绸伞表现人物的不同姿态,为了充分显现绸缎透明的质感,母亲采用广告色与透明水色相交融的表现手法,突出了“绸感”的透明质感。
▲ “孔雀牌”中国绸伞的标志设计
▲ “孔雀牌”中国绸伞的广告设计
05
朱铭老师一生致力于“美术学”与“设计学”的理论研究,在美术学、设计学的建设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他思维敏捷,智慧过人,诙谐风趣,善于引导学生开发新思路。他既是母亲的专业老师,又是母亲班的一员。课余时间,他还教学生创作独幅版画、套色木刻、石膏镶嵌等,使母亲掌握了很多专业技能。他在学术问题上勇于坚持原则,母亲的《白马红仙女》插图创作因受印象派色彩的启示,把晚霞画成“暖红”到“冷红”的渐变,把追赶仙女的匪兵画成黑色剪影,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是“抄袭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朱铭老师坚持认为,“西方好的东西可以借鉴,这不是抄袭”。
1963年3月第1期的《艺术学徒》转载了《人民日报》的《文化艺术工作要更好的为农村服务》的社论,那时正值母亲进行毕业创作的时期,朱铭老师要求学生“深入生活——进行创作——认真总结”。
母亲创作的《白马红仙女》是选自张永枚先生所撰写,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的传说故事,故事表现的是白马红少女为掩护红军北上骑马飞奔,将伪军引上绝崖峭壁,掉进深谷,而白马红少女变身仙女飞上了布满彩霞的美丽天空,将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完美的结合。1963年4月,母亲来到莱芜山区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撰写了题为《下乡十日感受》的日记:初春的山区,一片嫩绿,白天阳光照射着山、树,河水闪闪发光,耀眼;晚间深蓝的天空,镶嵌着银色的星星,一眨一眨像与之对话,民风质朴,少女纯真无邪。刚到时老百姓不让画,母亲就走乡串户先帮助老乡看孩子、干活、剪鞋花,逐渐得到了老乡们的认可,才开始画人物速写。大娘也主动让孙女坐好,说:“让大姨画个像,再着上色才俊呢”。她不时过来看看,说着“挺像”,“棉袄的花哪去了”。就这样开始了第一张人物写生……就这样为创作中的“红仙女”搜集了很多小女孩的形象。
▲ 《下乡十日感受》的日记
▲ 《白马红仙女》草稿
红衣少女和白马为主线贯穿着整个故事,在“马”的形象塑造上母亲学习了汉画像石中“马”的造型特点,插图中的白马更夸张了它的“通人性”。马脸的面部表情和善、愤怒、悲伤,与小女孩的勇于牺牲的精神是互为相通。进一步夸张了白马的“飞”字,夸张马鬃和马腿的动态,插图中强调线的贯穿,运用线的不同节奏,突显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充分运用了曲线与直线的对比,使其形神兼备、出神入化,表现了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母亲《白马红仙女》的连环画,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 《白马红仙女》封面设计
▲ 《白马红仙女》插图二
《白马红仙女》吸收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元素,并与西方印象派的色彩相结合,为母亲毕业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4年,为筹备新中国成立15周年美展,母亲先后创作了《芒种时节》、《女炮兵班》。“文革”期间又创作了《青纱帐里学文化》(合作)、《催》、《燕子姑娘》等年画作品。
06
在山东艺专的5年,诸多老师的辛勤培养使母亲在思想上、专业上健康成长。正是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母亲初出校门就创作出《芒种时节》、《女炮兵班》,写出了《我与芒种时节》和《深入生活,改造思想》的创作体会文章。(以上作品和文章分别发表于1964、1965、1966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纸,海外版的《人民中国》、《中国妇女》、《中国建筑》等刊物;这两幅作品参加了1965年全国美展、1965年中国现代美术作品画展在日本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多年前在与朱铭老师闲聊中,母亲才知晓他与杜牧野老师力推此作品参加1964年华东地区美展的过程。朱铭老师贯通中西的视野,高远的胸怀及对学生的真挚情感,正如他在“沧桑四十年——63届校友回顾展”的前言中所写:“不要忘记我们是63届装饰班的学生,我们是一个永远的集体。”
母亲每每谈起山东艺专,总以充满“诚信、尽责、博学”的人文精神加以概括,老师们的博学与气节、老师们的修养与人格,显现了一代名师的精神品质,更为他们的学生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学术巅峰的阶梯。(王大海)
▲ 山东艺专装饰绘画专业同学
艺术家简介
李百钧,1941年生于烟台市牟平县,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现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装饰绘画专业,1963年毕业。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设计系主任、师范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理事、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中国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