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柱的早期绘画取材于中国北方的日常生活场景,风格上带有一定的风俗装饰画特点。其代表作品《欢乐的果园》能够在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脱颖而出,是因为这幅作品体现了他对于乡村生活的提炼与概括,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延伸与思考。
近些年来,李晓柱之所以在美术界备受关注,不只是因为他在历届全国美展上荣获奖项,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推动性的贡献。
李晓柱 《幻境之一》180cm×97cm 2018年
首先,一位画家在艺术语言上的探索或试验,无论是在用笔的书写化、墨迹的质量,还是在赋彩的技法、空间形式的构成上,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创新,都值得美术界讨论和研究。从李晓柱的艺术发展轨迹来看,他是从2000年开始,由传统水墨画家摇身变为当代水墨画家,他的新作既强调了传统绘画语言的规范性,也体现了当代水墨的观念性和时代性,从而开拓出了非常新颖的绘画面貌。
李晓柱 《幻境之二》244cm×123cm 2018年
李晓柱在形象组合上脱离了传统模式,虽然以造型奇特、浮夸荒诞、泼皮戏谑的人物形象带给观者全新的视觉经验,但又符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化造型特点,并且在形象之外采用相对温和的中间色调铺陈,提升了画面的抒情意味和亲近感。从而将两种原本对立的表达方式相互融合并消解,颠覆了中国绘画中讲究品质与格调的典雅传统。由此可见,李晓柱是一位在艺术语言上“看似无法,实则有法”的绘画高手。
李晓柱 《幻境之三》244cm×123cm 2018年
其次,李晓柱在多义性的题材、多维化的空间、模糊式的主题上做出了很多突破性的转换。在以往的人物画的作品中,多会融入具有叙事性的情节,但李晓柱有意在创作中淡化和消解了故事性,使得他的作品很难看出明确的主题,甚至某些局部的动态中所表达的情节也具有不确定性。加上抽象化的塑造方式,进一步将具体的形象转化为单纯的意象,使得观者捕捉不到一种恰当的情绪——远观画面时是愉悦的感受,而近看画面又会产生纠结的情感。这种情绪恰好契合了现代都市中的生存矛盾——表面上看似便捷舒适,实际却暗含喧嚣与错乱。另外,李晓柱的模糊式主题,也为观者带来了一种“求而不得”的游戏感——越想进入画面越走不进的隔阂,从而使得观者产生了更加浓厚的观赏兴趣。
李晓柱 《幻境之四》244cm×123cm 2018年
最后,李晓柱始终保持着一种“在路上”的创作状态。从确立绘画风格的“桃花渡”系列到近期新作“天放”和“翼灵”系列,可以看到他对画面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和丰富。在新作中他更多地省略了形象的塑造性笔墨,不断地将绘画语言抽象化和模糊化,从非常熟练的轮廓性表现演化为符号化象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注重了整体画面的团块感。尽管表面上看只是细微的变化,但对于李晓柱的创作心态而言,却是莫大的割舍与放弃,需要足够的勇气和缜密的思考支撑这一转换。李晓柱坚持不断地否定自己,尽管年纪不大,但绘画面貌已是几易几变,实属难得。
李晓柱 《幻境之五》 244cm×123cm 2018年
李晓柱对艺术语言的思考非常自信,他的绘画指向的是心灵深处,是艺术的本体。早在“桃花渡”系列作品中,就给观者呈现了一种关于精神世界的梦幻般图式,这种充满紧张感和神经质的情景可能只会出现在人们的特殊状态下。由此,从李晓柱所关注的精神世界可以联想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之处——他们都不是在陈述和描绘某一件事或物,而是对隐藏在潜意识或无意识中的虚幻世界进行解读。可以说,李晓柱的绘画是用实验性的艺术语言表达了非日常经验式的生活内容,将绘画推向了具有探索性和超前性的精神领域。
李晓柱 《天养》203cm×192cm 2018年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李晓柱的作品是为人类而创作,是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思考。他在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状态中,所营造的画面中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内涵,甚至可能是生活层面在梦境中的反映或投射。解读者需要拥有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存经验,如果仅从日常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则不足以做到真正的理解。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李晓柱都是非常值得美术界关注的、具有很高学术品质的画家。(王平,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
李晓柱作品欣赏
李晓柱 《天养之二》203cm×192cm 2018年
李晓柱 《幻影》 249cm×126cm 2018年
李晓柱 《人籁》 248cm×192cm 2018年
李晓柱 《天地灵境之一》249cm×126cm 2018年
李晓柱 《天地灵境之二》 249cm×126cm 2018年
李晓柱 《天地灵境之四》249cm×126cm 2018年
画家简介
李晓柱,1964年生,河北省任丘人。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所长、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美术创作院研究员。其中国画作品曾参加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获铜奖及优秀作品奖。多次参加各类学术邀请展,出版画集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