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过后月还孤:读李庚墨戏
王国维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王国维所说的第一境界,是指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远见和执着的追求,正如晏殊《蝶恋花》中名句所形容的那样,要站得高,看得远。第二境界,是说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废寝忘食,孜孜以求,不弃不悔,好像柳永《凤栖梧》名句所描绘的。第三境界是最高境界,经长年修行之后,梦想成真,不期而至,豁然开朗,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此处,他借了用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名句。
李庚《布达佩斯》纸本设色144cmX366cm2018年
李庚作品
李庚是坦诚、好学、读书做事能持之以恒的人。他对中国画创作,固然是传承师牛堂的责任,但更是深入骨髓的爱好,是一种追求,一种承诺,一种一生一世的修练。李庚最近的山水画创作,笔吟墨咏,韵律通畅,进入了一种无声的音乐境界,这是他数十年修行的正果,不是一般人一般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中国画除了“成教化助人伦”的宣教记事功能之外,还有自娱、澄心健体的功能。早在10世纪,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已经把绘画从描写的、形似的、为礼教宗教服务的记事功用性中解脱出来,提倡一种表现的、不求形似的、自娱性的绘画,甚至明确把绘画看作是游戏,如米芾所说的墨戏(ink play)。西方艺术史上的类似观念出现,要比中国晚一千多年。
李庚《利沃夫酒店前的风景》
这种墨戏,注重绘画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墨戏的目的不在于一定要生产制作一件绘画成品,而是在于人在绘画过程中的体验,即握笔的人在运笔用墨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自由和适意。墨戏是一种游戏,但是这个游戏没有输赢成败,墨戏的结果是不重要的。以至于倡导文人墨戏的苏轼和米芾,却没有真迹传世。可见他们自己和同时代的人并没有珍惜那些玩玩而已、看来很外行的墨迹。到了南宋、元代初期,墨戏泛滥,“戾家画”(戾为业余、外行之意)几乎成了士大夫画的代名词。经过钱选、赵孟等人提倡唐宋古意,士大夫画逐渐重视绘画技巧,到明代形成所谓“行戾合一”,“士大夫画”转变为更为宽泛的的“文人画传统”。文人画同样注重专业技巧,墨戏遂不复流行。然而绘画作为自娱的意义并没有结束,而是转化为追求更高境界的自我笔墨修炼。
李庚《霍金古堡》
李庚所传承的是从“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清初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到20世纪李可染的山水传统。“元四家”“清初四僧”都是所谓遗民画家,他们大都生活在远离皇都的乡野山林,躲避权争倾轧、王朝逼迫,不受世俗羁绊,笔吟墨咏是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作画不再是只图一时尽兴的简单游戏,而是成为他们更为严肃的避世修行方式。“元四家”“清初四僧”笔下的自然,虽然是未经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却是经过画家理想化的自然;李庚笔下的山水,显然是没有经过现代化污染过的山水,那是他心中理想的山水。董其昌说:“以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笔墨精妙,可以是超越自然,可以是自然比不过的艺术境界,从而笔墨成为绘画的内容,笔墨不再是物象的从属,笔墨有超越物象的独立欣赏价值。
李庚《秋林访友》纸本水墨136cmX68cm2018年
李庚《敖德萨的雨后》
笔墨并不仅仅是抽象的点线面,或隶属于物象的“造型手段”。笔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学养的标记。笔墨本身是有内容的,这个内容就是画家这个人。
李庚已经不是30多年前的那位小弟了,他成为我似乎并不十分熟悉的、学识渊博的、有国际视野的、正在艺术上不断探索的成熟艺术家。传统题材的山水、人物、花卉、游鱼,只不过是他艺术成就的一部分,而这部分的成就,在当下传统继承比较薄弱、脱离甚至解构传统却相当流行的中国画领域,似乎是有些“黑云过后月还孤”的感觉,但是我相信李庚的知音会越来越多。
李庚写生
李庚的近作,那些画面上的笔歌墨咏,那些不固定的、次第出现的流动、顿挫、节奏,创造出一个平实奇崛、古拙厚重、点线交织的丰富境界,使人不禁想起可染师早年那些脍炙人口的简笔山水人物。李庚已经把对李可染山水艺术的感悟,化作了他自己的个性语汇,展示了他笔墨修行所达到的新境界。
这一新境界是他数十年修行出的正果,是他人生进入又一新阶段的必然。(万青屴)
名家集评
赠李庚
他的脸上身上布满刀痕,但他微笑着望着大海。
中国的水墨画有着诗一般的韵律,这是中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并在一代一代天才艺术家的继承和发扬中得以升华和创新。我十分高兴借此展览的机会,向德国艺术界以及广大观众们介绍这位中国优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你们眼前展开一个诗一般的世界,但愿你们能引起共鸣。(艾青 诗人)
李庚写生
李庚是个学者型画家,聪明,文气。他血液中流淌着父亲对神秘崇高的宇宙精神悠然神往的可贵品质。他对自然的神性有一种发自灵府的会意。因此,唐人诗歌的宇宙意识,马勒音乐的超越情怀,山水风云的无言大美,水墨语言的玄化鸿蒙,在他看来都是道通天地的律动,他所要做的,就是“从而和之”,让气韵发于笔端。李庚的水墨画把父亲早年的墨戏和晚年的抽象推到了一个风神飘举的境界,其作品玄韵淡泊,情思淹济,风气韵度似父而更其恣纵迈达。
李庚身在东瀛,却能以全球视角反观省悟中华传统之现代性,故其作品愈来愈显超迈。(王鲁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导师、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
李庚作品
李庚的作品,有时给人看到奔放大胆跃动式的笔触,但又经常使人感到他的画面中流露着荒凉、寂静的情绪。在传统的山水画中,他却能使人看到新意。画中树与树的姿态及果断的泼墨是他心境的反映。(梅原猛,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哲学家,节选自《李庚的艺术》)
李庚的画给人感到大,笔的力度如音响一样逼人入其境,山也在动,水也在流,使人想到东方流派。在小小的纸上总是布满岩石、繁林茂树、涌动的水流,这就是李庚喜欢的山水画。即便再小的画,也存在着空间的妙意。他的绘画透过纸通往宇宙。(水上勉,日本艺术院会员、日本现代文学巨匠)
李庚《水墨印象-第聂伯河》
李庚的绘画,抽象与写实兼有,有时他的用墨与笔触重叠,带有强烈的构成空间形式。在这方面,他的绘画态度与塞尚相似。为什么这么说呢?塞尚将自然用几何形的要素进行还原,再从那里着手再构成,给绘画带来骨骼与立体性。这些在李庚艺术上是能找到相通点的。(木村重信,日本国立国际美术馆原馆长)
李庚创作中
可以说李庚的绘画有独特的画境,他的绘画也使人感到一种知性。听说他的家里都是书。生活在书堆里,那么他一定喜欢书吧。我想,他的灵感一定是从书中得到启示并且以此找到相通点的。(江上波夫,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西亚博物原馆长、日本考古学会原会长)
李庚作品欣赏
《江岸归舟》 纸本水墨 136cmX68cm 2018年
《江南雨后》 纸本水墨 136cmX68cm 2018年
《马勒大地之歌第四章》1768cmX68cm纸本水墨 2018年
《马勒大地之歌第四章》1868cmX68cm纸本水墨 2018年
《马勒大地之歌第四章》1968cmX68cm纸本水墨 2018年
《马勒大地之歌第四章》2068cmX68cm纸本水墨 2018年
《马勒大地之歌第四章》2568cmX68cm纸本水墨 2018年
《马勒大地之歌第四章》2968cmX68cm纸本水墨 2018年
《基辅的教堂》
《基辅的教堂》
《基辅的夏日亭》
《教堂》
《水墨印象-第聂伯河》
《水墨印象-第聂伯河》
《速写》B250cm×65cm2014年
《月季好》纸本综合144cm×367cm2016年
《花卉之六》纸本综合96cm×96cm2016年
《花卉之七》纸本综合96cm×96cm2016年
《艳之三》纸本综合134cm×68cm2016年(来源:艺术家 云课堂)
画家简介
李庚
1950年生于北京,齐白石先生起名为“庚”。
1986年在德国明斯克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主持东方艺术讲座。
现任李可染画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塔拉斯舍甫琴科北京美术馆名誉馆长、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教授。